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接受美学认为,受众对于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受众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才能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而这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的审美教育才能达到。在20世纪30年代常书鸿提出中国现代艺术运动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中也包括美术展览会以及过节美术博物馆的设立问题,目的就是建设全面而完整的艺术环境。而林风眠也意识到艺术展览会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1、与现代艺术相关的展览会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探讨
豪泽尔提出“中介体制”的概念,认为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画廊以及收藏机构是艺术传播的中介体制。艺术受众只有到类似的机构去参观体验,才能够直观地体验领略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中国当时最早的展览会要上溯到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美术馆”的概念移植于日本的经验,而最早的美术馆的创立要追溯到1927年颜文梁等人筹建的美术馆—苏州美术馆,该馆是为了确立“美术塞画会[1]”的延续性和展览场地问题。现代美术展览会制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承担救国救民、传播美术的“救赎”责任,美术展览会应该提高国民的艺术鉴赏能力。如丰子恺在第一次全国美展举办前,就对美展抱有希望,希望能够提高民众的审美趣味和美术鉴赏。
1、1与现代艺术有关的展览会
1、11展览会中素描写实的西洋画不同于现代艺术
20世纪20年代,上海陆续出现了天马会、晨光美术会等以西画家为主的社团,他们举办了多次展览,展出地点不固定。这些团体大多注重西画写生与素描,1922年江苏省第一届美展的全部作品1000多件经过审核,入选者以西画340余件最多。刘海粟评论西画部分:“大都皆有作者情操表现;以技巧而论,则多数倾向于写实主义”[2]。写实主义是区别于现代艺术运动的,正如关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之后的“二徐之争”,即关于写实和现代艺术的争论,徐悲鸿主张的西方写实和素描与徐志摩认同的西方现代艺术是有着质的区别的。
1、12超越写实,进行现代艺术的尝试
上海美术社团的数量和活动在当时在全国居多,但却是众生喧哗,各据一方,美术展览会上的西画多为写生素描作品或学生作品。写实主义技法在中国虽然是最早被肯定的西方技法,然其实际影响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范式。从1920年前后十年的展览可以看出它的现实状况,20世纪前期我们向西方学习很快就超越过写实而直接尝试印象派以后的现代主义[3]。像1927年在中华艺术大学的主导下,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美术联合展览会”,作品以西洋画、雕塑和图案画为范围,通过审核的作品以油画为主,画题以风景、人物以及静物写生最多,并有多幅素描裸体作品。带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品有籁鸣的《酒店遇见》、常玉的《名模儿KiKi》、陈抱一的《裸女》等等。
1、13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关于现代艺术与西洋画写实的争论,影响深远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于1929年4月在上海举行,这个展览基本上沿袭以往各种展览会的做法,没有明确的展览主题,以中国画、西洋画、雕刻、工艺美术为主,并旁及摄影和古代书画。通过审核的作品有1231件,西画有354件。 第一次全国美展中出现了很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艺术作品,以至于徐悲鸿拒绝送自己的作品去参展。 由此引起这次展览的“二徐之争”,徐悲鸿发表《惑》一文,徐志摩回应《我也“惑”》,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对于写实主义与西方印象派以降西方美术的理解。在“二徐之争”的影响下,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影响深远。
1、14现代艺术运动团体的展览会
总之,当时的展览会,关于西洋画的作品虽多,但是关于现代艺术的展览,除了决澜社的四次展览、中华学艺社以及独立美术协会的展览外,大多是素描或写生作品,且無明确展览主题。
决澜社全身心投入到追探西方现代主义,尝试各种线、形、色的构成,他们的展览大多倾向于现代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此外,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也是能够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西画团体,而中华学艺社则多次为现代艺术展览提供了场地。
2.现代艺术教育状况
随着民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深度以及海外留学生的回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西方教学模式,大大刺激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开始出现美术学校。此时,美术专业学校多为私立美术学校,公立美术专业院校出现的较晚一些。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是上海艺专,中国最早的国立美术学校是1918年建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此后,1922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成立,1929年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直至美术学院出现之后,以印象派写生手法为主体并结合19世纪晚期学院派教学法的现代美术教育才开始建立。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早期西画教学法以素描、写实居多。
3、现代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探讨
在艺术和大众之间建立联系的是艺术理论工作者,包括批评家、艺术史家、美学家以及相关艺术理论工作者。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里提到:“无论艺术家如何自发地表现自己,无论他怎样感受了无法抗拒地创作冲动,他总是需要解释者和中介者。这样,他的作品才能被理解和欣赏。受者直接从艺术家那里接受作品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受者一般需要一连串的中介者和中介工具,才能理解作品的意图,了解他用了什么方法形成了见解和组织材料。艺术家运用的新的形式语言起初对大众来说可能是怪诞和不可企及的。但有了中介者的帮助后,怪诞就会变得自然,不可企及的印象就会随之消失[4]”。
4、小结和启示
通过对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现代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考察,我们发现,当时上海现代艺术接受艺术社会环境还是匮乏的,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由于资金来源和运营的问题,建设发展得比较欠缺。而且,早期的博物馆观众是那些特权阶层,而后才变成了特权阶层、艺术家、鉴赏家和学习艺术的学生,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实际发生,今天的博物馆的观众已经扩大成全社会[]。所以,即时早期博物馆已有雏形,但是,能够进入其内的大众还是很少的。艺术教育虽有了一定的发展,关于现代艺术的教育很不很健全,而且此时的艺术教育更多是私立美术学校,关于现代艺术的艺术教育更多地倾向于介绍西洋艺术或欧美艺术以及创造符合时代的艺术等等,它的受众圈子大多是对西方艺术感兴趣的归国留学生。但是,却为当时的美术教育开了先例。关于现代艺术的批评和理论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理论的晦涩难懂,不能够普及,从而使受众减少。关于现代艺术的传播媒体如艺术报刊、杂志等等也能够为艺术传播和接受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圈子只是限于艺术圈或者智识阶级等。总体上来说,这种艺术传播和接受的体制雏形是存在的,但是却没能够发展壮大起来,这与中国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进展等有着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李超士:上海油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接受美学认为,受众对于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受众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才能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而这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的审美教育才能达到。在20世纪30年代常书鸿提出中国现代艺术运动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中也包括美术展览会以及过节美术博物馆的设立问题,目的就是建设全面而完整的艺术环境。而林风眠也意识到艺术展览会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1、与现代艺术相关的展览会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探讨
豪泽尔提出“中介体制”的概念,认为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画廊以及收藏机构是艺术传播的中介体制。艺术受众只有到类似的机构去参观体验,才能够直观地体验领略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中国当时最早的展览会要上溯到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美术馆”的概念移植于日本的经验,而最早的美术馆的创立要追溯到1927年颜文梁等人筹建的美术馆—苏州美术馆,该馆是为了确立“美术塞画会[1]”的延续性和展览场地问题。现代美术展览会制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承担救国救民、传播美术的“救赎”责任,美术展览会应该提高国民的艺术鉴赏能力。如丰子恺在第一次全国美展举办前,就对美展抱有希望,希望能够提高民众的审美趣味和美术鉴赏。
1、1与现代艺术有关的展览会
1、11展览会中素描写实的西洋画不同于现代艺术
20世纪20年代,上海陆续出现了天马会、晨光美术会等以西画家为主的社团,他们举办了多次展览,展出地点不固定。这些团体大多注重西画写生与素描,1922年江苏省第一届美展的全部作品1000多件经过审核,入选者以西画340余件最多。刘海粟评论西画部分:“大都皆有作者情操表现;以技巧而论,则多数倾向于写实主义”[2]。写实主义是区别于现代艺术运动的,正如关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之后的“二徐之争”,即关于写实和现代艺术的争论,徐悲鸿主张的西方写实和素描与徐志摩认同的西方现代艺术是有着质的区别的。
1、12超越写实,进行现代艺术的尝试
上海美术社团的数量和活动在当时在全国居多,但却是众生喧哗,各据一方,美术展览会上的西画多为写生素描作品或学生作品。写实主义技法在中国虽然是最早被肯定的西方技法,然其实际影响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范式。从1920年前后十年的展览可以看出它的现实状况,20世纪前期我们向西方学习很快就超越过写实而直接尝试印象派以后的现代主义[3]。像1927年在中华艺术大学的主导下,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美术联合展览会”,作品以西洋画、雕塑和图案画为范围,通过审核的作品以油画为主,画题以风景、人物以及静物写生最多,并有多幅素描裸体作品。带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品有籁鸣的《酒店遇见》、常玉的《名模儿KiKi》、陈抱一的《裸女》等等。
1、13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关于现代艺术与西洋画写实的争论,影响深远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于1929年4月在上海举行,这个展览基本上沿袭以往各种展览会的做法,没有明确的展览主题,以中国画、西洋画、雕刻、工艺美术为主,并旁及摄影和古代书画。通过审核的作品有1231件,西画有354件。 第一次全国美展中出现了很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艺术作品,以至于徐悲鸿拒绝送自己的作品去参展。 由此引起这次展览的“二徐之争”,徐悲鸿发表《惑》一文,徐志摩回应《我也“惑”》,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对于写实主义与西方印象派以降西方美术的理解。在“二徐之争”的影响下,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影响深远。
1、14现代艺术运动团体的展览会
总之,当时的展览会,关于西洋画的作品虽多,但是关于现代艺术的展览,除了决澜社的四次展览、中华学艺社以及独立美术协会的展览外,大多是素描或写生作品,且無明确展览主题。
决澜社全身心投入到追探西方现代主义,尝试各种线、形、色的构成,他们的展览大多倾向于现代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此外,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也是能够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西画团体,而中华学艺社则多次为现代艺术展览提供了场地。
2.现代艺术教育状况
随着民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深度以及海外留学生的回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西方教学模式,大大刺激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开始出现美术学校。此时,美术专业学校多为私立美术学校,公立美术专业院校出现的较晚一些。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是上海艺专,中国最早的国立美术学校是1918年建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此后,1922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成立,1929年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直至美术学院出现之后,以印象派写生手法为主体并结合19世纪晚期学院派教学法的现代美术教育才开始建立。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早期西画教学法以素描、写实居多。
3、现代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探讨
在艺术和大众之间建立联系的是艺术理论工作者,包括批评家、艺术史家、美学家以及相关艺术理论工作者。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里提到:“无论艺术家如何自发地表现自己,无论他怎样感受了无法抗拒地创作冲动,他总是需要解释者和中介者。这样,他的作品才能被理解和欣赏。受者直接从艺术家那里接受作品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受者一般需要一连串的中介者和中介工具,才能理解作品的意图,了解他用了什么方法形成了见解和组织材料。艺术家运用的新的形式语言起初对大众来说可能是怪诞和不可企及的。但有了中介者的帮助后,怪诞就会变得自然,不可企及的印象就会随之消失[4]”。
4、小结和启示
通过对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现代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考察,我们发现,当时上海现代艺术接受艺术社会环境还是匮乏的,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由于资金来源和运营的问题,建设发展得比较欠缺。而且,早期的博物馆观众是那些特权阶层,而后才变成了特权阶层、艺术家、鉴赏家和学习艺术的学生,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实际发生,今天的博物馆的观众已经扩大成全社会[]。所以,即时早期博物馆已有雏形,但是,能够进入其内的大众还是很少的。艺术教育虽有了一定的发展,关于现代艺术的教育很不很健全,而且此时的艺术教育更多是私立美术学校,关于现代艺术的艺术教育更多地倾向于介绍西洋艺术或欧美艺术以及创造符合时代的艺术等等,它的受众圈子大多是对西方艺术感兴趣的归国留学生。但是,却为当时的美术教育开了先例。关于现代艺术的批评和理论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理论的晦涩难懂,不能够普及,从而使受众减少。关于现代艺术的传播媒体如艺术报刊、杂志等等也能够为艺术传播和接受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圈子只是限于艺术圈或者智识阶级等。总体上来说,这种艺术传播和接受的体制雏形是存在的,但是却没能够发展壮大起来,这与中国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进展等有着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李超士:上海油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