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网络构建
二、重点分析
(一)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1.企业的发展。(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司通常采用的组织形式,也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资本市场、证券交易市场日益兴起,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2)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的支柱),所以,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其发展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3)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为了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生产、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必须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2.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加强内部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兼并、破产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
提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注重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关注汶川抗震救灾中企业的表现;关注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赞助行为。
3.企业经营者。在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但要注重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企业经营者必须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二)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
1.第一产业是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现阶段,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提高,落实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面向市场,实行产业化经营,实施小城镇战略,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各部门中的机械、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是依靠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3.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发展第三产业对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种深层次矛盾、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能靠削弱第一、第二产业来实现,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们的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4.优化经济结构能有效地增加GNP和GDP,提高国民经济实力。优化经济结构主要是要优化产业结构,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间的比例关系,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劳动者
1.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提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国确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2.劳动合同制度。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3.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提示:坚持既有利于生产又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三、真题回放
1.(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第25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某地初步形成了汽车生产的完整配套网络,从而吸引了众多汽车厂商进入该地。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厂商选择该地的直接原因在于,进入该地能够()
A.降低企业经营风险B.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C.提高市场占有率D.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点评:厂商选择该地,是因为该地形成了汽车生产的完整配套网络,这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故选D。A、B、C三项与“完整配套网络”无关。
答案:D
2.(2008年高考江苏文综卷第18题)江苏省电力公司依靠自主创新首创的“电网安全自动防控系统”,将电网紧急状况处置时间缩短到0.1秒,使江苏电网在2008年初的雪灾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这说明()
A.采用先进工艺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B.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必要性
C.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D.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点评:本题从江苏省电力公司的自主创新切入,考查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材料体现了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材料没有体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A不选。材料体现的是科技,不是信息化,B不选。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增长方式,C不选。
答案:D
3.(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7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下列企业行为中,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是()
①甲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②乙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进行有奖销售,最高奖励现金1万元
③丙企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市场份额
④丁企业为了稳定市场份额,联合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达成价格协议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点评:本题直接考查对不正当竞争表现的分析,考查考生比较鉴别、判断是非的能力。①、③属于正当竞争行为。乙企业进行有奖销售,最高奖励现金1万元,属于违规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④属于行业垄断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故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4.(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6题)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点评:本题以“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为背景,考查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地位等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有利于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③说法本身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东部地区工业化,②说法不选。故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5.(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28题)某地采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即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工资分配形式、支付办法和工资标准等进行平等协商,在此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该制度()
①提高了劳动者的竞争意识②实现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统一③保护了劳动者获得合法报酬的权利④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意志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点评:本题以某地采用工资协商制度为背景,考查劳动者权利等知识。由题干可知,该制度体现了劳资双方的意志,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题肢①很明显与题干无关。考生可能会被题肢②所迷惑:认为保障了权利就要履行义务,实现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但题干中并未涉及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因此②舍去。故选D。
答案:D
6.(2008年高考海南文综卷第24题)我国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劳动合同法》还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在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具体实施前,许多企业却针对那些工龄将到10年的员工发出了“裁员令”。
(注: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1)分析实行最低工资制对劳动者的意义。
(2)如果企业不执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企业“裁员”行为的是与非。
点评:本题以新《劳动合同法》为背景,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知识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要从劳动者权利、劳动者价值实现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等角度分析说明。第(2)问考查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途径的记忆能力,属于基础知识题。第(3)问,要注意从企业“裁员”行为的“是”与“非”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1)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稳定收入水平,使劳动者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以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可以通过投诉、协调、申请调解、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短期内实行突击“裁员”可以降低一定的劳动成本,是企业追求利润的一种选择;但从长期看,突击裁员牺牲了员工利益,造成劳动关系紧张,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
7.(2008年高考上海政治卷第37题)材料一:2007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同期我国粮食出口明显增加,相关数据如下。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说明:
(1)从材料一所提供信息看,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大幅度上涨原因何在?
(2)我国政府颁布的粮食出口管理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调控手段?
(3)这场国家粮食安全保卫战对社会与经济安全运行有何积极意义?
(4)为了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政府还采取了其他调控措施。请列举其中的一条措施,或者对此另外提一个建议。
点评:本题从国际粮价上涨、我国调整粮食出口政策等切入,考查考生对市场机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维护粮食安全重要性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要透过材料表述的现象(国际粮价上涨,我国增加粮食出口)认识到本质(市场机制的必然结果)。第(2)问要从具体的税收政策中,分析出通过税率的调整对粮食进行出口管理,属于财政手段;从国家对粮食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中看出,国家采用了计划手段。第(3)问要从粮食的地位、国家安全、粮食价格、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等角度组织答案。第(4)问要围绕能增加粮食产量这个中心,进行举例,可以从耕地、税收、粮价等方面切入。
参考答案:(1)国际粮价上涨,表明国际市场粮食供不应求,因此引起国内粮食出口明显增加。这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必然结果。
(2)前两者措施属于宏观调控的财政手段,第三项措施属于计划手段。
(3)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品。保障粮食的充分供给,有利于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4)政府采取的其他调控措施如:确保18亿亩农业耕地红线;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种粮补贴政策;取消农业税,或者其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措施。列举一项,并指出其对增加粮食供给的作用,即可给分。如考生自己提出一条建议,言之有理,亦应给分。
四、命题趋向
“企业和产业”专题在近几年高考中所占分值的比重相当大。从内容来看,侧重于考查股份制、经济效益、三大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等主干知识;从题型来看,既有选择题,又有简答题、论述题等非选择题,而且一般都单独考查;从考查能力来看,选择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非选择题侧重于考查考生从表格或图表中提取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以及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分析、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命题视角来看,试题多以重大的经济热点,表格、数据、图表等作为背景材料,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
二、重点分析
(一)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1.企业的发展。(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司通常采用的组织形式,也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资本市场、证券交易市场日益兴起,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2)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的支柱),所以,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其发展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3)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为了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生产、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必须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2.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加强内部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兼并、破产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
提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注重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关注汶川抗震救灾中企业的表现;关注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赞助行为。
3.企业经营者。在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但要注重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企业经营者必须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二)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
1.第一产业是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现阶段,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提高,落实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面向市场,实行产业化经营,实施小城镇战略,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各部门中的机械、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是依靠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3.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发展第三产业对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种深层次矛盾、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能靠削弱第一、第二产业来实现,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们的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4.优化经济结构能有效地增加GNP和GDP,提高国民经济实力。优化经济结构主要是要优化产业结构,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间的比例关系,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劳动者
1.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提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国确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2.劳动合同制度。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3.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提示:坚持既有利于生产又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三、真题回放
1.(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第25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某地初步形成了汽车生产的完整配套网络,从而吸引了众多汽车厂商进入该地。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厂商选择该地的直接原因在于,进入该地能够()
A.降低企业经营风险B.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C.提高市场占有率D.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点评:厂商选择该地,是因为该地形成了汽车生产的完整配套网络,这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故选D。A、B、C三项与“完整配套网络”无关。
答案:D
2.(2008年高考江苏文综卷第18题)江苏省电力公司依靠自主创新首创的“电网安全自动防控系统”,将电网紧急状况处置时间缩短到0.1秒,使江苏电网在2008年初的雪灾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这说明()
A.采用先进工艺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B.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必要性
C.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D.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点评:本题从江苏省电力公司的自主创新切入,考查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材料体现了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材料没有体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A不选。材料体现的是科技,不是信息化,B不选。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增长方式,C不选。
答案:D
3.(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7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下列企业行为中,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是()
①甲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②乙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进行有奖销售,最高奖励现金1万元
③丙企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市场份额
④丁企业为了稳定市场份额,联合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达成价格协议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点评:本题直接考查对不正当竞争表现的分析,考查考生比较鉴别、判断是非的能力。①、③属于正当竞争行为。乙企业进行有奖销售,最高奖励现金1万元,属于违规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④属于行业垄断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故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4.(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6题)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点评:本题以“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为背景,考查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地位等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有利于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③说法本身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东部地区工业化,②说法不选。故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5.(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28题)某地采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即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工资分配形式、支付办法和工资标准等进行平等协商,在此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该制度()
①提高了劳动者的竞争意识②实现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统一③保护了劳动者获得合法报酬的权利④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意志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点评:本题以某地采用工资协商制度为背景,考查劳动者权利等知识。由题干可知,该制度体现了劳资双方的意志,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题肢①很明显与题干无关。考生可能会被题肢②所迷惑:认为保障了权利就要履行义务,实现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但题干中并未涉及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因此②舍去。故选D。
答案:D
6.(2008年高考海南文综卷第24题)我国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劳动合同法》还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在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具体实施前,许多企业却针对那些工龄将到10年的员工发出了“裁员令”。
(注: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1)分析实行最低工资制对劳动者的意义。
(2)如果企业不执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企业“裁员”行为的是与非。
点评:本题以新《劳动合同法》为背景,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知识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要从劳动者权利、劳动者价值实现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等角度分析说明。第(2)问考查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途径的记忆能力,属于基础知识题。第(3)问,要注意从企业“裁员”行为的“是”与“非”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1)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稳定收入水平,使劳动者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以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可以通过投诉、协调、申请调解、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短期内实行突击“裁员”可以降低一定的劳动成本,是企业追求利润的一种选择;但从长期看,突击裁员牺牲了员工利益,造成劳动关系紧张,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
7.(2008年高考上海政治卷第37题)材料一:2007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同期我国粮食出口明显增加,相关数据如下。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说明:
(1)从材料一所提供信息看,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大幅度上涨原因何在?
(2)我国政府颁布的粮食出口管理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调控手段?
(3)这场国家粮食安全保卫战对社会与经济安全运行有何积极意义?
(4)为了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政府还采取了其他调控措施。请列举其中的一条措施,或者对此另外提一个建议。
点评:本题从国际粮价上涨、我国调整粮食出口政策等切入,考查考生对市场机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维护粮食安全重要性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要透过材料表述的现象(国际粮价上涨,我国增加粮食出口)认识到本质(市场机制的必然结果)。第(2)问要从具体的税收政策中,分析出通过税率的调整对粮食进行出口管理,属于财政手段;从国家对粮食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中看出,国家采用了计划手段。第(3)问要从粮食的地位、国家安全、粮食价格、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等角度组织答案。第(4)问要围绕能增加粮食产量这个中心,进行举例,可以从耕地、税收、粮价等方面切入。
参考答案:(1)国际粮价上涨,表明国际市场粮食供不应求,因此引起国内粮食出口明显增加。这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必然结果。
(2)前两者措施属于宏观调控的财政手段,第三项措施属于计划手段。
(3)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品。保障粮食的充分供给,有利于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4)政府采取的其他调控措施如:确保18亿亩农业耕地红线;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种粮补贴政策;取消农业税,或者其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措施。列举一项,并指出其对增加粮食供给的作用,即可给分。如考生自己提出一条建议,言之有理,亦应给分。
四、命题趋向
“企业和产业”专题在近几年高考中所占分值的比重相当大。从内容来看,侧重于考查股份制、经济效益、三大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等主干知识;从题型来看,既有选择题,又有简答题、论述题等非选择题,而且一般都单独考查;从考查能力来看,选择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非选择题侧重于考查考生从表格或图表中提取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以及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分析、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命题视角来看,试题多以重大的经济热点,表格、数据、图表等作为背景材料,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