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未入选《河岳英灵集》原因探析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69023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岳英灵集》作为我国盛唐的诗歌选集,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崔颢等人的优秀诗篇都得以入选,从整体上反映了盛唐诗歌的面貌。然而书中却独独没有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作。这一直为文艺界所关注和争论。笔者以为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在不能还原当时情形下,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相关史料大致推测历史曾经的可能性。由于《河岳英灵集》遴选诗歌的标准比较客观、正确,通过对《河岳英灵集》和杜甫生平及诗作的分析,可推测杜诗未入选《河岳英灵集》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杜甫在殷皤选编《河岳英灵
其他文献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身具有一些科学的规范和规律。然而,在许多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仅仅限定于开发这单一目标,因此,保护的整体性、最少干预性与开发的随意性、实用性悖论在全
笔者通过对辽宁省东部山区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种地”的田野调查,揭示了生产技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互融关系。农事生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不仅仅表现为技术行为的物质操作过程,同
浙东事功派是南宋时期宋学内部与理学相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主要讲究经世致用之学,对于空谈道德性命之学的理学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人才教育上,事功派和理学派也有尖锐的对立,
道德的法律化是中华法系一个重要特征,其实质是通过儒者的活动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转变为法官审判的依据或法律条文。从零星记载的汉律条文中可以窥见:在汉代,这一现象已经渗透到立
西方现代大学从其最初的建立,到后来的形成、发展,人文精神始终伴随着它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大学教育性、学术性的现代定位,还是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灵
实录观念是一股贯穿250年红学史的洪流,这种观念在本质上是反文学、反科学的,但却在红学史上长盛不衰,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刑法适用中的个案解释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转变传统观念,解除法官进行刑法适用中个案解释的束缚,赋予法官个案解释权。同时,法官个案解释权应当受到限制,罪行法定原则既是法官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