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人才创新培养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ko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认为体教融合政策的提出将会促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形式有新的走向,剖析了当前地方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上的困境,提出地方高校体育人才创新培养要以“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以“学科素养”夯实综合素质,以“体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以“多元评价”塑造一流人才。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议将体教融合作为体育事业发展和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改革事项,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体教融合将开启学校体育工作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时代,是对高校体育工作的重新部署和顶层设计,对于深化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拟对体教融合政策下地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问题和创新培养推进进行探析,以期为高校的体育工作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方面提供参考。
  1 体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深化体教融合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和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体教融合战略的提出,为现行地方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1)组建培养新主体,集中政府、高校、体校、中小学以及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对体育人才的培养;(2)明确培养新目标,指出学校体育应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总体目标;(3)划定培养新职能,优化整合教育和体育部门的职能,联合制定、协同培养体育人才;(4)树立培养新认知,倡导“以体育人”,青少年的培养重在“身体教育”。
  2 当前地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困境
  2.1 课程育人功能不全,修德过程待加强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侧重对学生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的传授,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了学生运动技能从无到有,从不精到熟练,从粗糙到细化,体育课程的“育体”价值和功能得以实现,帮助学生形成了应对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体力和运动技能。然而,体育课程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其所蕴含的独特思想道德元素未被充分挖掘,忽视了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使得课程重“育体”轻“修德”。
  2.2 学科素养培养不够,综合素质待夯实
  受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地方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侧重于培养社会急需和热门专业的体育人才,如培养具有球类运动技能、田径专项技能以及健美操舞蹈类的专项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专注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素养的培养,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过于集中于某些项目和技能突出的学生,不利于其他项目的开展和教学的公平公正,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体育学科素養过于单一,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发展和多样的体育市场。
  2.3 体教融合推进不前,创新培养待提高
  当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依旧停留在“体教结合”、“体教配合”的阶段,对“体教融合”缺乏足够认识,导致体教融合进展缓慢,距离真正融合仍有很远的距离,还极易受到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导致体育人才培养资源缺乏、能力不足,进而使得“体教融合”难以在高校全面推广、应用,无法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政府、地方高校和社会在观念、组织、资源和体制层面上对“体教融合”的推进与实施还处在摸索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相对较多。同时在培养方式上存在着千校一面的局面,大多以模仿借鉴较多,创新不够,人才特色培养典范较少。
  2.4 教学评价功能不实,多元评价待开发
  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和检验教学效果等方面。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评价,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给教师和学生打一个分数,评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级来,而真正需要通过教学评价反馈的教学问题、改进措施等未及时跟进,致使教学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由学生、教学督导给分,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教师根据考试情况给分,教学评价的方式也相对单一。
  3 体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人才创新培养路径
  3.1 以“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
  新时代下的教育要改革要发展首先必须明确“立何德”“树何人”的基本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进高等教育的各环节,所有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同时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提出了新要求,回答了新时代教育的总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地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崇德尚技”为基本思路,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一批具有德育元素和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动员任课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排球课程中的“中国女排精神”、篮球课程中的“曼巴精神”等,将其挖掘并融入教学各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的作用,以实现课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 以“学科素养”夯实专业基础
  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新时代的体育人才培养已从传统的“双基”“三维”目标转向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只有具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人才才能适应体育市场的需求。我国学者一致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技能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品德和情感三个维度。地方高校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渗透到专业课堂与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培养从“教”到“悟”的转变,促进学生运动实践、健康促进和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夯实体育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师资方面: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只有以身作则,才能示范引领;(2)课程方面: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潜移默化促进学生优良体育品德的养成;(3)教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促进学生“德技”双修及健康行为的养成;(4)环境方面:打造多样校园精品体育赛事,营造良好体育文化生活氛围,开展和从事多样公益性体育活动,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3 以“体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应在《意见》导向下采取多样措施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改革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建设集体育、教育、社会等多元化组织于一体的组织体系,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搭建多样平台,同时协调多方资源和力量打通青少年的训练、升学以及就业渠道,实现青少年体育人才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协调、融合发展。其次,组建地方高校高素质复合型体育师资团队,推动体育教师、教练员以及体育企业专门性人才在高校、体校、中小学和体育机构的双向互聘,实现优质师资的共享。再次,打造一体化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有目的性地将文化、教育和娱乐等多元素植入赛事竞赛办法中,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赛事和校外各层级的体育比赛,实现赛事育人。最后,构建体教融合一体化保障体系,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多领域资源,引导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体育的一体化合力育人。
  3.4 以“多元评价”塑造一流人才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有关标准,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然而现实中的体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对学生技术达标和技评情况的考核,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运动行为习惯以及运动技能外的其他表现往往被忽视,这就造成了运动技能强的学生最终的评价相对较高,而技能弱的学生就被贴上了差生的标志。调查结果显示:在出学校踏进社会后,在校学习成绩表现一般的体育生在各行各业均有出色的表现,其原因是学生的一些非运动技能优势未被发现而埋没。因此,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或者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能发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并加以培养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才。在体育教学评价时,需要多元主体(教师、学生、自己、家长等)采用多元方式(定量与定性、自评与他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对学生的多元表现(运动技能和习惯、体育品德和情感、健康促进和行为、运动能力外的优势智能表现等))进行多元评价,才能实现教学评价之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4 结语
  体教融合是当前国家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地方高校应借国家政策导向之契机,深入推進体教融合,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体教融合的体育人才培养道路,大力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体教融合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此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种难题,需要协同多方资源共创共建,始终坚持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主要导向,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问题、矛盾和短板,切实让体育教育事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8C0681),2020年衡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单位:1.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2.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其他文献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3D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解的H1正则性. 首先, 本论文给出井详细证明 了3D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解的局部适定性引理. 其次, 应用上述解的局部适定性引理, 第一, 可以严格证明解在小初始数据情形时的全局正则性. 第二, 对于最大可能的所有U0和最大可能的所 有F , 证明出3D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解的H1 正则性. 本论文强调不仅对最大可能U0和某一 固定F 这一情形, 解具有H1正则性, 而且对最大可能U0和最大可能的F 这一情形, 解
高中物理培优可以很好地提升优秀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但在培优过程中会有很多误区,如何避免误区,本文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研究。
本文对由Darcy方程和Cahn-Hilliard方程耦合而成的两相Hele-Shaw流扩散界面模型进行了研究。在此模型中,Darcy方程中的额外相位诱导力项和Cahn-Hilliard方程中的流体诱导输运项耦合了两相方程,本文对方程组中的非线性项在满足更一般假设条件下,研究了方程组弱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及解的能量估计。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活动课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鉴于此,本文通过展开教学活动、分组教学、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入手,对于高中历史活动课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探究。
随着创新教育的提出和深入发展,初中体育学科的教育 受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为核心的教学开始深化。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提到,生活教育理 论讲求教学做合一,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过程中始终保持创 造精神,即树立创新意识。首先激发其足够的兴趣,进而激活 多面体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多元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磨砺意 志,实现体育素养的切实提升。为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师要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作为教学首要,并经理论和实践双 重检验提升其综合素养。
期刊
近年来,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完善,对于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对于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将结合中学体育教学师生互动的常见类型进行重点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互动方式,以供相关人员借鉴。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满足,
期刊
大连市第五十八中学始建于1958年,学校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05人,学生1157人,教学班30个。学校以“崇尚科学精神,倡导人文情怀,培养艺术素养,磨练坚毅品质,成就人生梦想”为办学理念,倡导“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传授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还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高中历史教师对此应高度重视,可以以教材为载体,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借助影视资料、角色扮演、参加社会活动等多种策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利用三角函数的倍半角公式和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对于 2πn ,0 < n ≤ 10 ( n ∈ Z )的余弦值进行了讨论,并证明了 cos 2πn(n=7,9 时)不能被表示成 p q 3 r的形式,其中p,q,r∈ Q。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世界政治环境风云变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尚不健全,还无法真正地辨别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而社会上一些负面信息影响着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甚至一些初中生出现了政治认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