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监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流量、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红细胞压积(HCT)的临床指标,探讨引起AVF阻塞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发生阻塞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透血液净化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3例,收集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流量、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红细胞压积(HCT)的临床指标,并使用TransonicHDO2血液透析监护仪(超声稀释技术)监测AVF血流量情况。随访6个月,以发生内瘘阻塞为终点事件,对比内瘘发生阻塞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并用logistic分析方法,将17例发生内瘘阻塞与126例内瘘未发生阻塞的患者的年龄、性别、HB、PLT、ALB、TG、CHO、HCT和AVF血流量情况及内瘘使用年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内瘘阻塞发生率为11.9%。 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结果显示透析后红细胞压积(HCT)的升高具有统计学的相关性(P<0.05),而AVF流量在内瘘阻塞组明显下降(P=0.001)。按照内瘘流量500ml/min作为阈值,发现当内瘘流量小于500ml/min时,其发生内瘘阻塞的风险明显增加,内瘘使用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成熟内瘘使用早期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适量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缓慢提高红细胞压积;AVF血流量越低,发生内瘘阻塞的可能性越大;采取阶梯式穿刺,透析后采取点状压迫,防止力量过大,加压时间勿过长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保护内瘘的宣教都是预防内瘘发生阻塞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