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灵魂先老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饭后,我外出散步,至临环城河的休闲亭处,碰到了几名年逾花甲的老人,休息时大家自然地聊起天,说着说着就提到了“老之将至”这个话题。
  甲老首先开了腔:“以前我身体几乎没有什么毛病,做任何事情,浑身自在。六十岁后,身上常常感到东痛西痛,不舒服。唉,看来我真的老了。”
  乙老紧接着说:“我身体尚好,只是有关节炎加骨质增生,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六十挂零就老态百出,以后不知会怎么样。”言毕摇着头,伴随着一阵苍凉的感慨。
  丙老也诉起苦来:“我年轻时在生产队里算是个‘上岸会挑,落船会摇’的强劳动力,挑个一两百斤重的担子根本不在话下,可现在,不要说挑担,连拎一桶水都直不起腰来,不中用了。”又是一阵唏嘘。
  还有一次,我偶遇几名老者在谈论“人老哪儿先老”,于是驻足细听。几个人都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再引经据典,得出四种结论:人老发先老、人老脚先老、人老眼先老、人老脑先老。各说各有理。
  听完他们说的,我有不同想法。个别人的现象怎能代表所有人呢?同时,过往对“老”的看法也不一定等同于今人对“老”的看法。古人有许多话可以说是金句,是人们生活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提炼与总结,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常有“片言明百理,只语醒迷痴”之功效,对后人有知古鉴今、警世醒世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放眼今天,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及人生的境遇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老”的看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试想,人体从外到内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能断然说“人老”的标志就是从某一个部位开始。不管什么部位都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而磨损和衰退,至于哪个先衰,则因人而异。照理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各个器官和肢体应当注意保护,可是人生境遇有差异,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人的基因不同,机遇各异,生活与工作环境差异甚大,七情六欲各有偏好……这些都会影响不同的器官和肢体,若受到积极之影响便能长葆青春,假如遭遇折磨,則会未老先衰。
  归根到底,我们应该意识到,强筋健骨,修身养性,哪里容易受损,就要注意保养哪里。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步入老年期时,要以坦然的心态承认老之将至,并以平和的胸怀去面对,这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可归结为一句话:别让灵魂先老。
  年龄,是一件令人无奈的事,是一种自然规律。何以面对呢?请看唐朝诗人刘禹锡已过天命之年写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万丈的豪情与开阔的胸襟,足见其对“老”的豁达与大度。
  晚年,不要过于在意身体的衰老,不要让灵魂先老,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晚年、过好晚年,让生命呈现出另一种风采。
其他文献
时近黄昏,夕阳正好。人老了,很像夕阳。我常常望着天边那红彤彤的夕阳久久思索。我想,夕阳多像一盏灯!  夕阳是盏文化的灯。人老了,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丰富的阅历、积累的知识,经年累月间转化为更加独特、浓郁的文化。这种文化又可以与新时代内涵融合发展,碰撞出新的火花。  夕阳是盏思想的灯。人老了,思想上的光亮不但没有湮灭,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还能绽放出新的光芒。出于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老年人也在追求完美。中
期刊
20世纪70年代,我们这些浙江人准备移居江西中部偏东的崇仁县。老支书余寿德带人一连考察了几个地方都不满意,但他们看了这个名叫“青龙湖”的村庄,便决定在这里安家落户。  陪同的几位本地干部有些诧异,有位好心的乡干部悄悄地对他们说:“你们是不是挑来挑去看花了眼?这是个只有‘一盒火柴的村庄’呀!”  那位乡干部说话自有依据。人们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这里是一个前有高山后有大河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
期刊
在抚州市南城县龙湖镇凤洲村,有一位名叫余远柏的退休教师。他出生于1928年3月,本是赣州市兴国县人。他1956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凤洲小学教师,坚守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直至退休。如今,他虽然年过九旬,但耳聪目明、手脚灵活、思维清晰、精神矍铄。前不久,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的健康长寿,与以下几方面密切相关。  适量运动,舒筋骨。余远柏信奉“生命在于运动”,进入老年后把散步当作锻炼的主要方式。每天早晚他都
期刊
姜太公与毛遂,都是公元前的人物,由于给后人留下了“姜太公钓鱼”和“毛遂自荐”两个历史典故,他们的名字妇孺皆知。今天,每当提起他俩,我就会为他们的行事风格感慨不已。  先看看姜太公是怎么“钓鱼”的。传说,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姜太公很想助其一臂之力,但觉得自己年届七旬,与文王又没有交情,恐难获得赏识。于是,在文王狩猎回城途中,姜太公坐在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且钩还离水三尺。果然,路过此
期刊
2020年《老友》开设《旧影心语》栏目,我立即被吸引,每次拿到杂志后都会首先翻阅这一栏目。因为其篇幅不长,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令人感动的是,一張张老照片的背后还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有丰富的阅历,保存老照片是他们的一个好习惯,老照片既可用作留念,又能传给后代。有了这个栏目,一些老友便忙碌起来,寻找那些久远而有意义的老照片,配上简短文字说明,然后投至《老友》,而后期盼着刊登的
期刊
记得在童年时代,每年大年初一,我都要随父母一起去姑婆家拜年。  姑婆的家乡坐落在江西省广昌县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那里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澈见底的小河,更有慈祥、和蔼的姑婆。  那个年代还没有修桥,我们到了河边,要乘坐渡船才能到达彼岸的姑婆家。每当我坐在船头,都要尽情享受一番那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  小河真美啊!远看它绿得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蜿蜒地环绕着小山村;近看,它清得可见河底游动的鱼虾。伴随
期刊
在江西省奉新县干洲垦殖场,只要谈起老人刘紫光,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已经95岁的耄耋老人8年多来精心照料患病的老伴彭木莲,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受到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夸赞。  刘紫光生于1925年1月,1952年4月与彭木莲结为伴侣,如今已有68年的婚龄,一路走来,二老恩爱有加,育有四男一女。  由于刘紫光老人心态乐观,虽年事已高,但身体结实健康,能吃能睡,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全家四代同堂,享受天伦
期刊
前不久,我从井冈山采风回来,特意绕道泰和县,走进位于马市镇松山村的马家洲集中营,缅怀在此被关押和遇难的革命志士。  这处国民党反动派当年秘密设立的监狱,由一座祠堂和三栋民房组成,用于对爱国进步人士进行关押管制、刑讯逼供,极力进行所谓的“感化自首”活动。特别是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在江西的反共活动更加猖獗。他们制造了吉赣泰事变、新淦事变、丰城事变,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把他们投进马家洲
期刊
有一次,几个素昧平生的农民慕名来找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办公室门口被挡住。袁隆平听见动静,赶紧把那几个穿着朴素、鞋子上沾满泥土的农民迎进自己的办公室,又是让座,又是倒茶。  几个农民开始还有些紧张拘谨,一看袁隆平这样平易近人,模样也跟自己差不多,一个个都放开了手脚,有的还跷起二郎腿,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送走了那些农民朋友,
期刊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全球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俄罗斯人口却连续多年急剧下降,如果不想办法提高人口出生率,俄罗斯的很多地区就会没有人居住。因此,俄罗斯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国民生育。  俄罗斯政府设立母亲基金计划,为多个子女家庭提供生育补贴、改善居住条件。生育或者领养两个及更多孩子的家庭,享有获得母亲基金的权利,可以申请补贴获得资金,用于偿还房贷、翻修房屋、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增加父母储蓄退休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