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先秦时期是我国养生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养生思想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空间。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中医学的养生是这一时期养生理论的亮点。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养生思想 分类 内涵
1.前言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而先秦时期由于百家争鸣,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各种思想理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养生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比较完善的发展。养生思想不断发展和沉淀,它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养生思想做研究和总结,对于现阶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中。所谓养,就是保养、培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一定的方法,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养生是基于古代先人对天人关系和对自身的认识之上,通过自我修习锻炼,达到心灵净化,气血通和,最终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养生最基本的作用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通过运用一些养生法的锻炼,以达到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此外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还可以起到开发智力,激发潜能的功效。
先秦时期由于百家争鸣的影响,各种思想相当自由。养生在这一时期也比较丰富,不仅有儒家的养生,还有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养生,同时还有中医的养生,这些都为之后养生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下我对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儒家、道家、中医的养生思想分别进行论述和总结,希望能够体现出各种养生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2.儒家的养生观
儒家的养生观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特点就是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儒家养生的方法最早是由孔子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一时期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对落后,就是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孔子仍然活到了73岁,可谓长寿。孔子提出养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同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孔子还对饮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乡党》)从而明确指出了食物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这些饮食卫生要求,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重要一环。
孔子的这些养生观念和思想集中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共存的目的。人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去进行发展,人的生活起居、饮食等都必须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进行,而且只有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途径才能获得长寿。所以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遵循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人才能达到最终目的的养生。孔子的这些养生思想是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个体的长寿,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扩张的、经世的态度,这些思想都完全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实质。
3.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观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的养生观从老子和庄子的一些思想中就能看出端倪。老子认为人是天地间万物之一,而万物源于“道”,所以道就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都表明道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所应遵循的终极运行原则,一切都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这些思想体现在养生方面,就可以认为人应该遵守自然的规律即顺应天道。此外老子还提出了“贵生”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庄子和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他对养生的看法更为具体,他认为养生首先要养形,其次要养神,养神的最佳方法就是“弃世”。就是忘记世事的是非价值,顺其自然。这样做形神才会“无累”,才能达到得“道”的境界。老子和庄子谈养生,实际上是在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道”,以及顺其自然的道理。
此外,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还有以“静”来养生的观点。《道德篇》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庄子·在宥》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当守形,形乃长生。”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以静养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动”是劳神费体,过多地运动导致过多地消耗,当人体的精、气、能量耗尽了,就自然导致生命的终结。所以引出了“龟虽寿”的现象,认为在动物界中龟的运动量最小,自身的新陈代谢也接近于零。正是这种状态使龟节约了大量的生命能源,所以生命也可一直延续。这些思想都认为静是动的根本,静也是动的最终归宿。
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思想注重的是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推崇坐忘与内视等以静为主的方式来进行修炼,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4.中医养生观
自古以来,治病就是一种养生的方法。中医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
它吸收了当时广泛流行的阴阳、五行、中和等观念,并结合实践确立了以医养生、养生为医的观点。
首先,中医养生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天时和季节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素问》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为得道。”在自然界中“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人体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即顺应天时。而违背了这种规律则会灾难重生,人就会生病。所以中医养生中首要的思想就是要顺应天时。
其次,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说明饮食应该全面,不能偏食,营养也要全面,应该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另外饮食还要注意五味的调和与饮食有度,不可暴饮暴食。这些都是中医对于饮食方面的要求。
最后,中医在养生方面还提出应该动静结合的观点。人是有机的整体,经常运动会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壮。《黄帝内经·素问》说:“久视劳血,久卧伤气,久坐伤内,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五劳所伤。”这都说明养生更应该注意动静结合,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人在运动时应该顺应自然,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5.结语
儒家、道家及中医养生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和理论也是与这一时期的辉煌发展分不开的。虽然它们之间在养生方面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总体上都体现了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不能破坏和违背规律行事,并且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所以说先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为之后养生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明确了发展方向。我们在研究、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养生思想之后,更应该明确现阶段我们要不断地发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与先进的理念和文化进行融合和促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散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1.
[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
[3]曹冬.论先秦时期养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
[4]王京龙.先秦养生思想对传统体育观念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5]王言群,赵贵彬.老子思想与传统体育养生[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养生思想 分类 内涵
1.前言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而先秦时期由于百家争鸣,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各种思想理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养生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比较完善的发展。养生思想不断发展和沉淀,它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养生思想做研究和总结,对于现阶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中。所谓养,就是保养、培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一定的方法,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养生是基于古代先人对天人关系和对自身的认识之上,通过自我修习锻炼,达到心灵净化,气血通和,最终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养生最基本的作用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通过运用一些养生法的锻炼,以达到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此外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还可以起到开发智力,激发潜能的功效。
先秦时期由于百家争鸣的影响,各种思想相当自由。养生在这一时期也比较丰富,不仅有儒家的养生,还有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养生,同时还有中医的养生,这些都为之后养生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下我对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儒家、道家、中医的养生思想分别进行论述和总结,希望能够体现出各种养生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2.儒家的养生观
儒家的养生观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特点就是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儒家养生的方法最早是由孔子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一时期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对落后,就是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孔子仍然活到了73岁,可谓长寿。孔子提出养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同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孔子还对饮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乡党》)从而明确指出了食物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这些饮食卫生要求,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重要一环。
孔子的这些养生观念和思想集中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共存的目的。人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去进行发展,人的生活起居、饮食等都必须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进行,而且只有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途径才能获得长寿。所以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遵循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人才能达到最终目的的养生。孔子的这些养生思想是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个体的长寿,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扩张的、经世的态度,这些思想都完全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实质。
3.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观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的养生观从老子和庄子的一些思想中就能看出端倪。老子认为人是天地间万物之一,而万物源于“道”,所以道就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都表明道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所应遵循的终极运行原则,一切都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这些思想体现在养生方面,就可以认为人应该遵守自然的规律即顺应天道。此外老子还提出了“贵生”的思想,将人的生命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庄子和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他对养生的看法更为具体,他认为养生首先要养形,其次要养神,养神的最佳方法就是“弃世”。就是忘记世事的是非价值,顺其自然。这样做形神才会“无累”,才能达到得“道”的境界。老子和庄子谈养生,实际上是在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道”,以及顺其自然的道理。
此外,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还有以“静”来养生的观点。《道德篇》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庄子·在宥》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当守形,形乃长生。”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以静养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动”是劳神费体,过多地运动导致过多地消耗,当人体的精、气、能量耗尽了,就自然导致生命的终结。所以引出了“龟虽寿”的现象,认为在动物界中龟的运动量最小,自身的新陈代谢也接近于零。正是这种状态使龟节约了大量的生命能源,所以生命也可一直延续。这些思想都认为静是动的根本,静也是动的最终归宿。
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思想注重的是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推崇坐忘与内视等以静为主的方式来进行修炼,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4.中医养生观
自古以来,治病就是一种养生的方法。中医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
它吸收了当时广泛流行的阴阳、五行、中和等观念,并结合实践确立了以医养生、养生为医的观点。
首先,中医养生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天时和季节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素问》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为得道。”在自然界中“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人体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即顺应天时。而违背了这种规律则会灾难重生,人就会生病。所以中医养生中首要的思想就是要顺应天时。
其次,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说明饮食应该全面,不能偏食,营养也要全面,应该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另外饮食还要注意五味的调和与饮食有度,不可暴饮暴食。这些都是中医对于饮食方面的要求。
最后,中医在养生方面还提出应该动静结合的观点。人是有机的整体,经常运动会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壮。《黄帝内经·素问》说:“久视劳血,久卧伤气,久坐伤内,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五劳所伤。”这都说明养生更应该注意动静结合,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人在运动时应该顺应自然,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5.结语
儒家、道家及中医养生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和理论也是与这一时期的辉煌发展分不开的。虽然它们之间在养生方面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总体上都体现了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不能破坏和违背规律行事,并且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所以说先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为之后养生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明确了发展方向。我们在研究、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养生思想之后,更应该明确现阶段我们要不断地发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与先进的理念和文化进行融合和促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散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1.
[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
[3]曹冬.论先秦时期养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
[4]王京龙.先秦养生思想对传统体育观念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5]王言群,赵贵彬.老子思想与传统体育养生[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