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生活在平原或者山村或者水上,因为熟视开始变得“无睹”。然我们脚下熟悉的土地和身边熟知的事物是有意境的,或者说是有诗意的。人们能发现并提炼它吗?
诗人张执浩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情态。
平原上有四条路:动车,高速,国道和省道
我们从动车上下来,换车在高速路上疾驶
平原上有三盏灯:太阳,月亮和日光灯
我们从阳光里来到了月光下
日光灯在更远的地方照看它的主人
平原辽阔,从看见到看清,为了定焦
我们不得不一再放慢速度
左边有一堆柴火,走近看发现是一堆自焚的桔梗
右边花枝招展,放鞭炮的人又蹦又跳
细看却是一场葬礼到了高潮
平原上有一个夜晚正缓缓将手指合拢
形成一个越握越紧的拳头
清明的月亮,以及月亮附近更加清凉的星星
一直跟在我们身后,注视着
我们停车,冲着沟渠小便,抽完一支烟
磨蹭着,又装出晕车的样子背抵树干磨蹭
一排光秃秃的白杨只剩几片叶子了
一条小道曲里拐弯,带领着夜色中全部的事物
平静地走向几里外的一处灯火
而平原最终会停顿在一串山包周围
我们中有人能说出它的面积,却无法描绘
这些树梢、田畴、河滩、屋顶,它们
睡眠的样子真好看,它们
侧身做梦时的表情比梦还要美
——《平原夜色》
我是一个在山村长大的人,很多年,我一直对平原有着偏见:平原过于平坦缺乏神秘感,几乎一模一样的原野,一模一样的河汊,一模一样的村庄,让人难以分辨,好像平原就是我们极目所见的无穷无尽的复制与粘贴。
直到后来,我来到城市,由于工作和生计,多次出入平原,我才对平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了解——它开阔,广袤,有着笔直的公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山村一样勤耕于其间的人们,在每一个清冷的早晨和每一个岑寂的夜晚,平原也有着它令人动容的生活状貌和生命气息。
就像我前不久读到的诗人张执浩的这首诗。
也许有人说,没有人能从一件文学作品中读出一个作家或诗人真正的内心,因为相对于同样丰富多彩的自然来说,感觉总是诉诸个人的,它必然打上强烈的个人烙印——但我一直相信一件文学作品在某个点上总是可以与读者的情感相互激荡的。我借用这样一首诗来和大家分享诗人对平原的感受,我相信一个诗人所打开的视野一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感悟。
平原的夜色是怎样的?诗人首先描写了平原上有四条路、三盏灯,实际上是写作的缘起和视角——开车路过,在月色中借着平原的灯火打量平原。随着车速的减缓,观察到的事物的清晰度也相应得到强化:先是看到平原的辽阔,然后是看见平原夜色中生命的卑微存灭以及平原自身无言的诉说。
具体看到什么,诗人也只提供了这样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左边一堆自焚的桔梗”,右边鞭炮声中的一场葬礼到了高潮。在开头有点缓慢的叙述语调中,这个场景来得有点突然,就像一块被车轮压飞的石子飞快地向我们袭来。因此诗人的感受也是急迫的——命运是不是也像这样突如其来?
作为诗人最先看到的一个镜头,我认为桔梗的自焚在诗人看来就是平原众多卑微生命自生自灭的写照。当喧闹的鞭炮宣告一场葬礼的高潮,也是说生命无非就是这样一场悲凉而又喧闹的过往:
平原上有一个夜晚正缓缓将手指合拢
形成一个越握越紧的拳头
诗人对此甚至表达了内心的悲愤。这个悲愤也是诗人面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不甘。
第二个场景是诗人停下车,“看见一排光秃秃的白杨只剩几片叶子了/一条小道曲里拐弯,带领着夜色中全部的事物/平静地走向几里外的一处灯火。”与第一个场景的激烈不同,诗人此时的心情似乎平复了一些。但细细体味,又不尽如此。似乎生命这场无穷无尽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平原上上演,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顺着一条小路“平静地走向几里外的一处灯火”。 诗人在这里的描述是隐忍的,克制的,就如对苦难的隐忍、克制和承受。平静之中有一丝悲凉和伤感的意味。
第三个场景与其说是看到,不如说是想象。诗人说“平原最终会停在一串山包周围”“有人能说出它的面积,却无法描绘/这些树梢、田畴、河滩、屋顶。”随着诗人的即将离开,这个夜晚的平原也会在它尽头的山丘中终结。但谁能够描绘出平原永恒生命的演绎?
它们睡眠的样子真好看,
它们侧身做梦时的表情比梦还要美。
诗人最后抹去了平原的灯火,说它“侧身做梦时的表情比梦还要美”,一个“侧身”,尽显平原无言的命运。
有多少人生的场景我们不是“侧身其中”?山村有山村的不幸,平原有平原的悲哀,山村在群山中挺進,平原的村庄在广阔中铺展,只有生命和它们不曾有过须臾的分离,共同的劳动使我们来到大地上,这也是我们生命附着的全部意义。
平 原
余 畅
平原上树木茂盛
庄稼质朴
有风吹过
天空坦坦荡荡
有一只苍鹰在悠扬地盘旋
刚刚写出一首诗的翅膀
轻轻地
抚摩着云朵
平原
冀中平原也像天空一样
忠实地铺展成我的背景
铺展成一种风格与命运
悠久而又辽阔
诗人张执浩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情态。
平原上有四条路:动车,高速,国道和省道
我们从动车上下来,换车在高速路上疾驶
平原上有三盏灯:太阳,月亮和日光灯
我们从阳光里来到了月光下
日光灯在更远的地方照看它的主人
平原辽阔,从看见到看清,为了定焦
我们不得不一再放慢速度
左边有一堆柴火,走近看发现是一堆自焚的桔梗
右边花枝招展,放鞭炮的人又蹦又跳
细看却是一场葬礼到了高潮
平原上有一个夜晚正缓缓将手指合拢
形成一个越握越紧的拳头
清明的月亮,以及月亮附近更加清凉的星星
一直跟在我们身后,注视着
我们停车,冲着沟渠小便,抽完一支烟
磨蹭着,又装出晕车的样子背抵树干磨蹭
一排光秃秃的白杨只剩几片叶子了
一条小道曲里拐弯,带领着夜色中全部的事物
平静地走向几里外的一处灯火
而平原最终会停顿在一串山包周围
我们中有人能说出它的面积,却无法描绘
这些树梢、田畴、河滩、屋顶,它们
睡眠的样子真好看,它们
侧身做梦时的表情比梦还要美
——《平原夜色》
我是一个在山村长大的人,很多年,我一直对平原有着偏见:平原过于平坦缺乏神秘感,几乎一模一样的原野,一模一样的河汊,一模一样的村庄,让人难以分辨,好像平原就是我们极目所见的无穷无尽的复制与粘贴。
直到后来,我来到城市,由于工作和生计,多次出入平原,我才对平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了解——它开阔,广袤,有着笔直的公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山村一样勤耕于其间的人们,在每一个清冷的早晨和每一个岑寂的夜晚,平原也有着它令人动容的生活状貌和生命气息。
就像我前不久读到的诗人张执浩的这首诗。
也许有人说,没有人能从一件文学作品中读出一个作家或诗人真正的内心,因为相对于同样丰富多彩的自然来说,感觉总是诉诸个人的,它必然打上强烈的个人烙印——但我一直相信一件文学作品在某个点上总是可以与读者的情感相互激荡的。我借用这样一首诗来和大家分享诗人对平原的感受,我相信一个诗人所打开的视野一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感悟。
平原的夜色是怎样的?诗人首先描写了平原上有四条路、三盏灯,实际上是写作的缘起和视角——开车路过,在月色中借着平原的灯火打量平原。随着车速的减缓,观察到的事物的清晰度也相应得到强化:先是看到平原的辽阔,然后是看见平原夜色中生命的卑微存灭以及平原自身无言的诉说。
具体看到什么,诗人也只提供了这样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左边一堆自焚的桔梗”,右边鞭炮声中的一场葬礼到了高潮。在开头有点缓慢的叙述语调中,这个场景来得有点突然,就像一块被车轮压飞的石子飞快地向我们袭来。因此诗人的感受也是急迫的——命运是不是也像这样突如其来?
作为诗人最先看到的一个镜头,我认为桔梗的自焚在诗人看来就是平原众多卑微生命自生自灭的写照。当喧闹的鞭炮宣告一场葬礼的高潮,也是说生命无非就是这样一场悲凉而又喧闹的过往:
平原上有一个夜晚正缓缓将手指合拢
形成一个越握越紧的拳头
诗人对此甚至表达了内心的悲愤。这个悲愤也是诗人面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不甘。
第二个场景是诗人停下车,“看见一排光秃秃的白杨只剩几片叶子了/一条小道曲里拐弯,带领着夜色中全部的事物/平静地走向几里外的一处灯火。”与第一个场景的激烈不同,诗人此时的心情似乎平复了一些。但细细体味,又不尽如此。似乎生命这场无穷无尽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平原上上演,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顺着一条小路“平静地走向几里外的一处灯火”。 诗人在这里的描述是隐忍的,克制的,就如对苦难的隐忍、克制和承受。平静之中有一丝悲凉和伤感的意味。
第三个场景与其说是看到,不如说是想象。诗人说“平原最终会停在一串山包周围”“有人能说出它的面积,却无法描绘/这些树梢、田畴、河滩、屋顶。”随着诗人的即将离开,这个夜晚的平原也会在它尽头的山丘中终结。但谁能够描绘出平原永恒生命的演绎?
它们睡眠的样子真好看,
它们侧身做梦时的表情比梦还要美。
诗人最后抹去了平原的灯火,说它“侧身做梦时的表情比梦还要美”,一个“侧身”,尽显平原无言的命运。
有多少人生的场景我们不是“侧身其中”?山村有山村的不幸,平原有平原的悲哀,山村在群山中挺進,平原的村庄在广阔中铺展,只有生命和它们不曾有过须臾的分离,共同的劳动使我们来到大地上,这也是我们生命附着的全部意义。
平 原
余 畅
平原上树木茂盛
庄稼质朴
有风吹过
天空坦坦荡荡
有一只苍鹰在悠扬地盘旋
刚刚写出一首诗的翅膀
轻轻地
抚摩着云朵
平原
冀中平原也像天空一样
忠实地铺展成我的背景
铺展成一种风格与命运
悠久而又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