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生由于优点突出,如学习刻苦,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遵守纪律等,教师给予了较多的关爱。正是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阻碍了其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这已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本文针对部分优秀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一些有效对策,使他们的文化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状况得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品学兼优的优等生。
【关键词】优秀生;心理健康;对策
曾看过两个令人深思的报道:2000年初,在北京市一著名学府里发生了这样一件惨案:两名博士生同屋居住,二人关系却极为恶劣,导致相互伤害后双双死亡。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兇手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最终,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案件让人震惊,更引人深思。论,案中的人物知识出类拔萃,却难以和谐相处,最终命丧黄泉。可见,教育孩子绝不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健康心理的培养。目前,不少优秀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自私、自大、不懂感恩、不懂生命的珍贵……
心理疾病是21世纪之患,这不仅体现在成年人身上,学生中也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其中一些不乏为优秀生。优秀生由于优点突出,如学习刻苦,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遵守纪律等,教师给予了较多的关爱。正是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阻碍了其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这已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这种教育现象是我们应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日常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显得尤其重要。
一、优秀生的心理问题
在开展工作中,我们在关注问题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优秀生的心理健康。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优秀生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脆弱心理
由于优秀生天资好、较聪明、不求人。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坚决果断,争强好胜。他们平时的考试成绩排列的名次,往往成为他们判断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对待偶然发生的挫折与失败,他们的承受能力反而更脆弱。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矫正这种不良心理,他们便会无所适从。
(二)焦虑心理
大多数优秀生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较高的目标,同时还背负着家庭、老师、亲朋好友的殷切期望。当他们背起这些超负荷的包袱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便产生焦虑感。短时的焦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若长时间的持续下去,便会产生负面作用。这令其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三)妒忌心理
优秀生自尊心强,好胜,不甘落后。这种心理品质既有积极的正效应,能鞭策他们不断进取,也会产生消极的负效应,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主要表现有:一旦发现别人在某些方面领先自己,就觉得不舒服,心情压抑;待人接物时常常以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心,严重的感觉过敏;言行好带情绪,影响了同学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骄傲心理
优秀生往往有优越感。在学校,由于成绩优异,他们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深得教师的厚爱,在同学中威信又高。在家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会有意无意的在公共场合夸耀自己的孩子。这样环境,容易助长了优等生自命不凡的心态,从而产生了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二、对策
针对优秀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如何有效地、科学地对优秀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重视对优秀生自身修养的引导
面对优秀生,我们首先应引导其多思考,多反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常提醒他们:成绩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品质的高尚、心灵的纯净。让他们懂得“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再做学问”的道理。引导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改进和调整自己。引导其通过与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优秀生面对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谦让。
(二)重视对优秀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秀生,由于一直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中,在掌声中成长,很少受到批评,很少品尝失败和冷落的滋味,致使他们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这就犹如温室的花朵,经不得风浪。所以一旦他们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这时老师要告诉他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有坎坎坷坷。任何人都要勇于承认挫折,正确认识挫折。
(三)重视对优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过多地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忽略对优秀生良好品格的培养,便会导致他们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的膨胀,这显然与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的。做为教师,应防患于未然,丝毫也不应放松对优秀生的品格教育,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努力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四)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方式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要平等、民主、和谐。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学会交流沟通与倾听,增强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建立以相互交往为基本形式的关系。教师在教育优秀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达如服务、平等、奉献等观点;有意识地引导优秀生的人际交往,善于洞察他们在同龄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出的品质。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绝对不容忽视,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对优秀生,作为班主任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其健康人格的培养。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人格去影响他们,我们要把自己的爱心,自己的真诚给予每一位学生,耐心塑造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只有这样,优秀生的文化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状况才能得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品学兼优的优等生。
参考文献:
[1]孙云晓,阮梅.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2011-01
[2]张渭玲.关注优等生的心理健康 http://www.docin.com
[3]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4]姜俊红.心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关键词】优秀生;心理健康;对策
曾看过两个令人深思的报道:2000年初,在北京市一著名学府里发生了这样一件惨案:两名博士生同屋居住,二人关系却极为恶劣,导致相互伤害后双双死亡。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兇手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最终,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案件让人震惊,更引人深思。论,案中的人物知识出类拔萃,却难以和谐相处,最终命丧黄泉。可见,教育孩子绝不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健康心理的培养。目前,不少优秀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自私、自大、不懂感恩、不懂生命的珍贵……
心理疾病是21世纪之患,这不仅体现在成年人身上,学生中也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其中一些不乏为优秀生。优秀生由于优点突出,如学习刻苦,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遵守纪律等,教师给予了较多的关爱。正是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阻碍了其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这已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这种教育现象是我们应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日常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显得尤其重要。
一、优秀生的心理问题
在开展工作中,我们在关注问题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优秀生的心理健康。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优秀生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脆弱心理
由于优秀生天资好、较聪明、不求人。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坚决果断,争强好胜。他们平时的考试成绩排列的名次,往往成为他们判断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对待偶然发生的挫折与失败,他们的承受能力反而更脆弱。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矫正这种不良心理,他们便会无所适从。
(二)焦虑心理
大多数优秀生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较高的目标,同时还背负着家庭、老师、亲朋好友的殷切期望。当他们背起这些超负荷的包袱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便产生焦虑感。短时的焦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若长时间的持续下去,便会产生负面作用。这令其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三)妒忌心理
优秀生自尊心强,好胜,不甘落后。这种心理品质既有积极的正效应,能鞭策他们不断进取,也会产生消极的负效应,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主要表现有:一旦发现别人在某些方面领先自己,就觉得不舒服,心情压抑;待人接物时常常以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心,严重的感觉过敏;言行好带情绪,影响了同学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骄傲心理
优秀生往往有优越感。在学校,由于成绩优异,他们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深得教师的厚爱,在同学中威信又高。在家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会有意无意的在公共场合夸耀自己的孩子。这样环境,容易助长了优等生自命不凡的心态,从而产生了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二、对策
针对优秀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如何有效地、科学地对优秀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重视对优秀生自身修养的引导
面对优秀生,我们首先应引导其多思考,多反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常提醒他们:成绩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品质的高尚、心灵的纯净。让他们懂得“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再做学问”的道理。引导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改进和调整自己。引导其通过与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优秀生面对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谦让。
(二)重视对优秀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秀生,由于一直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中,在掌声中成长,很少受到批评,很少品尝失败和冷落的滋味,致使他们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这就犹如温室的花朵,经不得风浪。所以一旦他们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这时老师要告诉他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有坎坎坷坷。任何人都要勇于承认挫折,正确认识挫折。
(三)重视对优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过多地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忽略对优秀生良好品格的培养,便会导致他们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的膨胀,这显然与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的。做为教师,应防患于未然,丝毫也不应放松对优秀生的品格教育,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努力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四)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方式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要平等、民主、和谐。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学会交流沟通与倾听,增强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建立以相互交往为基本形式的关系。教师在教育优秀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达如服务、平等、奉献等观点;有意识地引导优秀生的人际交往,善于洞察他们在同龄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出的品质。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绝对不容忽视,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对优秀生,作为班主任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其健康人格的培养。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人格去影响他们,我们要把自己的爱心,自己的真诚给予每一位学生,耐心塑造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只有这样,优秀生的文化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状况才能得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品学兼优的优等生。
参考文献:
[1]孙云晓,阮梅.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2011-01
[2]张渭玲.关注优等生的心理健康 http://www.docin.com
[3]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4]姜俊红.心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