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麝雉的身体散发着恶臭,但外形却很“时尚”。不仅如此,它还因具有原始鸟的特征而受到生物学家的青睐。不过,让生物学家头疼的是,他们不知到底应该将麝雉归为哪一种鸟。
麝雉既不吃虫子也不吃谷物,一生只靠吃树叶果腹。更为另类的是,作为鸟类,它不善飞行,却擅长游泳,并将游泳作为御敌的手段。
麝雉喜欢群居,每个家庭有10~15个成员,其中只有一对夫妻,其他成员都是这个家庭的“管家”和“保姆”。
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生活着一种不太讨人喜爱的鸟,因为这种鸟的身上散发着一股让人难以忍受的臭味,探险家将其形容为“鼻子的灾难”,鸟类学家威廉·毕伯甚至说:“如果不稀释它们身上的臭味,任何一种鸟都无法接近它们。”正是因为这一特征,这种鸟的英文别名就叫做“stinkbird”,意为“散发恶臭的鸟”,由于别名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其学名反而鲜为人知。
这种鸟就是麝雉。麝雉是圭亚那的国鸟,不过,这层“高贵”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圭亚那人民对它的态度,当地人仍然将它叫做“臭安娜”,只有在拉丁语中,麝雉才得到一个相对平等的待遇——“Opisthocomus hoazin”,意为“梳披肩发的雉”。
虽然麝雉并不讨喜,但是生物学家却对它情有独钟,因为麝雉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原始的鸟类之一,他们认为,在这种鸟儿身上或许能找到解开鸟类起源之谜的一些线索……
散发恶臭的“时尚”之鸟鸟类“活化石”和生物学家的难题
对于摄影师而言,麝雉是一种让他们又爱又恨的鸟。爱是因为麝雉没有其他鸟类那么高的警惕性,它们喜欢立在枝头上懒洋洋地晒太阳,不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立刻逃走,这让摄影师可以轻松地进行创作。恨是因为麝雉身上散发的恶臭实在让人难以忍受,尤其是当它们聚在一起时,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堆满粪便的牛圈中,对于拍摄一张满意的照片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摄影师而言,这简直就是一种折磨,麝雉也因此赢得了“世界上最臭的鸟”的称谓。
虽然身上的气味让人退避三舍,但如果忽视这一点,麝雉却称得上是“时尚潮鸟”:雌性麝雉和雄性麝雉的外形相似,成年的麝雉身长大约65厘米,体重不到1 千克,头上的羽毛向后自然垂下,像是一头披肩长发,头顶的羽冠则向上直立,看上去酷味十足;略显瘦削的脸颊呈天蓝色,眼睛的虹膜为鲜红色,就像是化了一副夸张的妆容;身体背部的铁灰色羽毛和腹部的土红色羽毛,则像是一件融合了撞色元素的夹克衫,整个造型活脱脱就是一个“摇滚青年”。
如果说成年的麝雉走的是“摇滚路线 ”,那么幼年的麝雉走的就是“复古风 ”,所谓“复古”,是指它们在刚出生时仍保留了原始特征——除了脚爪,前翼上还长有一对用于爬树的爪,这是科学家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在雏鸟时期保留有翅爪的鸟类。不过,随着幼鸟逐渐长大,前翼上的爪会慢慢萎缩,最后变成一个小小的结。麝雉的这一特征让生物学家极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鸟就是鸟类中的“活化石”,在它们身上,或许能够找到解开鸟类起源之谜的一些线索。
不过,麝雉也有让生物学家头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不知到底应该将麝雉归为哪一种鸟。最初,麝雉因其头顶的羽冠近似鸡冠,被归到了雉鸡类,但很快就有人反驳,认为麝雉应该属于鹃形目鸟类,理由是麝雉善攀爬,且雌雄外表相似,不像雉鸡那样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不过,这一说法很快又被推翻,反驳者给出的证据是:鹃形目的鸟类足趾薄弱,而且喜欢独居,这和喜欢群居的麝雉特征相反,反倒是雌雄外表相似的鸠鸽类,其特征和麝雉更接近……对于麝雉的归属问题,动物分类学家争论不休,即使采用遗传分析法反推,他们也依然无法将其划入现今任何一类鸟中,最后,只能为其单独设置了麝雉亚目。
以叶为食的鸟不善飞行却善游泳
麝雉除了在身份上很特例,在行为上也算是个怪胎——这个生存历史远比人类要久的种群,既不吃虫子也不吃谷物,一生只靠吃树叶果腹。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作为鸟类,它们是怎样消化树叶中的纤维素的呢?
答案是依靠嗉囊。嗉囊的构造和牛胃有些相似,担任了麝雉大部分食物的消化任务。麝雉的嗉囊是其胃的50倍大,几乎占据了整个胸部,占麝雉体重的三分之一。为了扛起沉重的嗉囊,它们不得不整日挺胸倚在树枝上——这也是人们见到麝雉总是不动的原因之一。只有在黎明和午后,麝雉才会活动。它们攀到树上,当发现中意的树叶时,就会用喙将树叶从树枝上捋下,再用嘴里的锯齿将其磨碎送到嗉囊。接下来,嗉囊中的微生物会将树叶中的纤维素分解为一团团易消化的糊状物。不过,这个过程非常缓慢,麝雉吃一顿,嗉囊需要花两天时间才能完成分解工作。此后,这些糊状物会经过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然后进入胃中消化吸收,这同食草动物的反刍现象极为相似。
有了嗉囊担任起主要的消化任务,进食树叶对于麝雉就不再是难题。但有利就有弊,因为嗉囊太过巨大,使得胸部附着飞行肌肉的龙骨得不到发育,所以对麝雉来说,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只能是美好的梦想。但科学家认为,这也是麝雉适应以叶为食的策略,因为失去了飞行能力,它们对能量的需求也就大大减少。
不过,飞行是鸟类躲避天敌最本能的手段,失去了这项天赋,麝雉就必须进化出新的防身手段,而它们御敌的一大“法宝”,就是身上散发的恶臭。这一法宝依旧要归功于嗉囊,在麝雉消化树叶时,嗉囊就像是一个超级“发酵机”,发酵出一种类似牛粪的难闻气味,只要麝雉不间断地摄入树叶,这种臭味就不会消失。
正是因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许多肉食动物才不会轻易去捕食麝雉。不过,虽然能用一身臭味镇住大多数捕食者,但这种本领并不是无时无刻都有效,一些动物在饿昏了头的时候会饥不择食,在这种情况下,麝雉会跳入水中逃跑。虽然它们没有像鸭类一样的脚蹼,但通过翅膀的拍打,同样能在水中灵活地游动,身姿好像在水中飞行一般。
为了能更好地逃生,麝雉选择在傍水的低矮树丛中生活,这样一来,一旦遇到危险,它们便可以第一时间跃入水中。正是靠着这一身高超的防身本领,麝雉成为亚马孙河流域生活得最惬意的鸟。
家庭中的“管家”和“保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
每逢雨季到来,亚马孙河流域低矮的洼地便会积水,形成一处处小小的湖泊,而在降雨过后的四、五月份,便是大多数动物的发情期,麝雉也在其中。每到此时,它们便会聚集在湖边的低矮树丛中,纷纷占据领地,组成家庭,为繁衍做好准备。麝雉喜欢群居,每个家庭有10~15个成员,有时各个家庭之间为了争夺最好的领地,相互之间还会大打出手。
与大多数动物不同,在麝雉的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其他成员都是这个家庭的“管家”和“保姆”。
在占据领地以后,雄性麝雉就开始向自己心仪的对象示爱,而其余那些单身的麝雉则会聚在一旁观摩。麝雉的求爱过程非常简单,它们并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用外表吸引对方,或是通过献殷勤和表演某项高超的技能来获取爱侣的芳心,而是在枝头上互相打量对方,然后发出干瘪的叫声,就算是确定了伴侣关系。
关系确定之后,它们便开始筑巢。虽然麝雉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但是在筑巢方面却远远逊色于其他鸟类。它们不会像很多鸟那样,找来许多材料将巢穴装饰得非常漂亮,而是用衔来的树枝做成一个牢固的家即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务实派”。而在整个家庭中,筑巢不光是夫妻两人的事,也是其他成员的事,因为当家庭中出现一对夫妻后,其余的麝雉就会自然地将自己归入“管家”的行列。所以,它们会纷纷效仿这对夫妻的行为,给巢穴添砖加瓦。
搭好巢之后,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就可以享受蜜月时光了,而在这期间,它们可以放心地温存,丝毫不用担心自己的领地会被侵占,因为“管家”们会尽职尽责地守卫家园。如果有其他麝雉闯入领地,“管家”们会联手将其驱赶出去。
麝雉这个种群,家庭成员会共同照顾后代,当雌性麝雉产卵后,夫妻俩会轮流进行孵化,直至4周后雏鸟破壳,然后它们又共同承担起给“宝宝”喂食的责任。在此期间,“管家”们会摇身一变成为“保姆”,帮助这对父母给雏鸟喂食。在父母外出觅食的时候,“保姆”们则会尽心地看护雏鸟。
在所有家庭成员的悉心照料下,雏鸟很少会夭折,它们慢慢长大,直至成年。而在整个过程中,家庭中成年的单身麝雉就像是学生一样,通过观摩掌握了一只成鸟从求爱到繁衍的全部过程,所以,在来年雨季之后,它们便会脱离这个大家庭,和其他麝雉去组成新的家庭并寻找自己的伴侣,以“老师”的身份指导其他单身麝雉。
也正是靠着这种接力式的传承和家庭成员间的互帮互助,麝雉才能繁衍至今,并在亚马孙河流域占有一席之地。
麝雉既不吃虫子也不吃谷物,一生只靠吃树叶果腹。更为另类的是,作为鸟类,它不善飞行,却擅长游泳,并将游泳作为御敌的手段。
麝雉喜欢群居,每个家庭有10~15个成员,其中只有一对夫妻,其他成员都是这个家庭的“管家”和“保姆”。
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生活着一种不太讨人喜爱的鸟,因为这种鸟的身上散发着一股让人难以忍受的臭味,探险家将其形容为“鼻子的灾难”,鸟类学家威廉·毕伯甚至说:“如果不稀释它们身上的臭味,任何一种鸟都无法接近它们。”正是因为这一特征,这种鸟的英文别名就叫做“stinkbird”,意为“散发恶臭的鸟”,由于别名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其学名反而鲜为人知。
这种鸟就是麝雉。麝雉是圭亚那的国鸟,不过,这层“高贵”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圭亚那人民对它的态度,当地人仍然将它叫做“臭安娜”,只有在拉丁语中,麝雉才得到一个相对平等的待遇——“Opisthocomus hoazin”,意为“梳披肩发的雉”。
虽然麝雉并不讨喜,但是生物学家却对它情有独钟,因为麝雉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原始的鸟类之一,他们认为,在这种鸟儿身上或许能找到解开鸟类起源之谜的一些线索……
散发恶臭的“时尚”之鸟鸟类“活化石”和生物学家的难题
对于摄影师而言,麝雉是一种让他们又爱又恨的鸟。爱是因为麝雉没有其他鸟类那么高的警惕性,它们喜欢立在枝头上懒洋洋地晒太阳,不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立刻逃走,这让摄影师可以轻松地进行创作。恨是因为麝雉身上散发的恶臭实在让人难以忍受,尤其是当它们聚在一起时,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堆满粪便的牛圈中,对于拍摄一张满意的照片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摄影师而言,这简直就是一种折磨,麝雉也因此赢得了“世界上最臭的鸟”的称谓。
虽然身上的气味让人退避三舍,但如果忽视这一点,麝雉却称得上是“时尚潮鸟”:雌性麝雉和雄性麝雉的外形相似,成年的麝雉身长大约65厘米,体重不到1 千克,头上的羽毛向后自然垂下,像是一头披肩长发,头顶的羽冠则向上直立,看上去酷味十足;略显瘦削的脸颊呈天蓝色,眼睛的虹膜为鲜红色,就像是化了一副夸张的妆容;身体背部的铁灰色羽毛和腹部的土红色羽毛,则像是一件融合了撞色元素的夹克衫,整个造型活脱脱就是一个“摇滚青年”。
如果说成年的麝雉走的是“摇滚路线 ”,那么幼年的麝雉走的就是“复古风 ”,所谓“复古”,是指它们在刚出生时仍保留了原始特征——除了脚爪,前翼上还长有一对用于爬树的爪,这是科学家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在雏鸟时期保留有翅爪的鸟类。不过,随着幼鸟逐渐长大,前翼上的爪会慢慢萎缩,最后变成一个小小的结。麝雉的这一特征让生物学家极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鸟就是鸟类中的“活化石”,在它们身上,或许能够找到解开鸟类起源之谜的一些线索。
不过,麝雉也有让生物学家头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不知到底应该将麝雉归为哪一种鸟。最初,麝雉因其头顶的羽冠近似鸡冠,被归到了雉鸡类,但很快就有人反驳,认为麝雉应该属于鹃形目鸟类,理由是麝雉善攀爬,且雌雄外表相似,不像雉鸡那样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不过,这一说法很快又被推翻,反驳者给出的证据是:鹃形目的鸟类足趾薄弱,而且喜欢独居,这和喜欢群居的麝雉特征相反,反倒是雌雄外表相似的鸠鸽类,其特征和麝雉更接近……对于麝雉的归属问题,动物分类学家争论不休,即使采用遗传分析法反推,他们也依然无法将其划入现今任何一类鸟中,最后,只能为其单独设置了麝雉亚目。
以叶为食的鸟不善飞行却善游泳
麝雉除了在身份上很特例,在行为上也算是个怪胎——这个生存历史远比人类要久的种群,既不吃虫子也不吃谷物,一生只靠吃树叶果腹。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作为鸟类,它们是怎样消化树叶中的纤维素的呢?
答案是依靠嗉囊。嗉囊的构造和牛胃有些相似,担任了麝雉大部分食物的消化任务。麝雉的嗉囊是其胃的50倍大,几乎占据了整个胸部,占麝雉体重的三分之一。为了扛起沉重的嗉囊,它们不得不整日挺胸倚在树枝上——这也是人们见到麝雉总是不动的原因之一。只有在黎明和午后,麝雉才会活动。它们攀到树上,当发现中意的树叶时,就会用喙将树叶从树枝上捋下,再用嘴里的锯齿将其磨碎送到嗉囊。接下来,嗉囊中的微生物会将树叶中的纤维素分解为一团团易消化的糊状物。不过,这个过程非常缓慢,麝雉吃一顿,嗉囊需要花两天时间才能完成分解工作。此后,这些糊状物会经过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然后进入胃中消化吸收,这同食草动物的反刍现象极为相似。
有了嗉囊担任起主要的消化任务,进食树叶对于麝雉就不再是难题。但有利就有弊,因为嗉囊太过巨大,使得胸部附着飞行肌肉的龙骨得不到发育,所以对麝雉来说,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只能是美好的梦想。但科学家认为,这也是麝雉适应以叶为食的策略,因为失去了飞行能力,它们对能量的需求也就大大减少。
不过,飞行是鸟类躲避天敌最本能的手段,失去了这项天赋,麝雉就必须进化出新的防身手段,而它们御敌的一大“法宝”,就是身上散发的恶臭。这一法宝依旧要归功于嗉囊,在麝雉消化树叶时,嗉囊就像是一个超级“发酵机”,发酵出一种类似牛粪的难闻气味,只要麝雉不间断地摄入树叶,这种臭味就不会消失。
正是因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许多肉食动物才不会轻易去捕食麝雉。不过,虽然能用一身臭味镇住大多数捕食者,但这种本领并不是无时无刻都有效,一些动物在饿昏了头的时候会饥不择食,在这种情况下,麝雉会跳入水中逃跑。虽然它们没有像鸭类一样的脚蹼,但通过翅膀的拍打,同样能在水中灵活地游动,身姿好像在水中飞行一般。
为了能更好地逃生,麝雉选择在傍水的低矮树丛中生活,这样一来,一旦遇到危险,它们便可以第一时间跃入水中。正是靠着这一身高超的防身本领,麝雉成为亚马孙河流域生活得最惬意的鸟。
家庭中的“管家”和“保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
每逢雨季到来,亚马孙河流域低矮的洼地便会积水,形成一处处小小的湖泊,而在降雨过后的四、五月份,便是大多数动物的发情期,麝雉也在其中。每到此时,它们便会聚集在湖边的低矮树丛中,纷纷占据领地,组成家庭,为繁衍做好准备。麝雉喜欢群居,每个家庭有10~15个成员,有时各个家庭之间为了争夺最好的领地,相互之间还会大打出手。
与大多数动物不同,在麝雉的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其他成员都是这个家庭的“管家”和“保姆”。
在占据领地以后,雄性麝雉就开始向自己心仪的对象示爱,而其余那些单身的麝雉则会聚在一旁观摩。麝雉的求爱过程非常简单,它们并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用外表吸引对方,或是通过献殷勤和表演某项高超的技能来获取爱侣的芳心,而是在枝头上互相打量对方,然后发出干瘪的叫声,就算是确定了伴侣关系。
关系确定之后,它们便开始筑巢。虽然麝雉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但是在筑巢方面却远远逊色于其他鸟类。它们不会像很多鸟那样,找来许多材料将巢穴装饰得非常漂亮,而是用衔来的树枝做成一个牢固的家即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务实派”。而在整个家庭中,筑巢不光是夫妻两人的事,也是其他成员的事,因为当家庭中出现一对夫妻后,其余的麝雉就会自然地将自己归入“管家”的行列。所以,它们会纷纷效仿这对夫妻的行为,给巢穴添砖加瓦。
搭好巢之后,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就可以享受蜜月时光了,而在这期间,它们可以放心地温存,丝毫不用担心自己的领地会被侵占,因为“管家”们会尽职尽责地守卫家园。如果有其他麝雉闯入领地,“管家”们会联手将其驱赶出去。
麝雉这个种群,家庭成员会共同照顾后代,当雌性麝雉产卵后,夫妻俩会轮流进行孵化,直至4周后雏鸟破壳,然后它们又共同承担起给“宝宝”喂食的责任。在此期间,“管家”们会摇身一变成为“保姆”,帮助这对父母给雏鸟喂食。在父母外出觅食的时候,“保姆”们则会尽心地看护雏鸟。
在所有家庭成员的悉心照料下,雏鸟很少会夭折,它们慢慢长大,直至成年。而在整个过程中,家庭中成年的单身麝雉就像是学生一样,通过观摩掌握了一只成鸟从求爱到繁衍的全部过程,所以,在来年雨季之后,它们便会脱离这个大家庭,和其他麝雉去组成新的家庭并寻找自己的伴侣,以“老师”的身份指导其他单身麝雉。
也正是靠着这种接力式的传承和家庭成员间的互帮互助,麝雉才能繁衍至今,并在亚马孙河流域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