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桂江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病害频发原因,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桂江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病因;防治;广西桂江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0-0263-02
广西桂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主要支流之一,上游自平乐县城至桂林段称漓江,下游经梧州市汇入西江,主河流长426 km。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数十座,形成了大面积水流平缓的适宜网箱养鱼水域。漓江在属桂林旅游风景区内禁止网箱养鱼,而平乐县城以下至梧州市河段河库网箱养鱼发展很快。据统计,2014年桂江网箱养殖总面积超过了12万m2,斑点叉尾鮰是主要的网箱养殖品种之一,养殖面积约5.2万m2,占网箱总面积的34.7%。近些年来,随着外地引种频繁、高密度放养、防控措施不当、滥用药物、污染环境以及洪涝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疾病快速传播、病害频发、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产量逐年下降,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在2011—2014年间,连续对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进行数据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并通过养殖生产调查和指导对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1 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发生特点
一是一年四季均有病害发生,而且流行性明显,传播较快,春季后期及夏季较严重,特别是在洪水季节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高。二是危害规格、年龄不固定。大部分鱼病从苗种开始至3~4 kg成鱼均都容易感染发病,而且死亡率高。调查统计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养成成活率,结果显示,2011年平均为52.8%,2012年平均约为38.6%,2013年平均约为32.3%,2014年平均为62.6%。三是网箱养殖发展的初期,只是局部养殖场偶有病害发生,而且很快得到控制。但是随着养殖的普及和规模的增大,病害传播速度加快,发病区域不固定,发病频率趋高,区域越来越广,某些病害遍及所有养殖场,多数养殖场常常出现重复发病的现象[1]。四是几乎一年四季都有病害发生,多发疾病有肠道败血(爱得华氏病)、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腐皮病、细菌性烂尾病、肠炎病等,常常出现2种或2种细菌病并发症。多数鱼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且突发性强,难以确定致病因素,给有效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近几年来,一些病害可在多种气候状态和不固定温度范围发生流行,已经变为无明显的季节性,且发病时间提前,发病流行季节延长,如细菌性溃疡病甚至一年四季都发病流行。
2 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频发的原因
据调查,造成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外来病原频繁带入
2011年以前,桂江箱养斑点叉尾鮰规模不大,加上采购放养的苗种来源于固定良种场,鱼种健康无病,养殖病害少,成活率高,一般都在80%以上。但随着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户增多,许多养殖户贪图外地价格便宜,加上不注意了解苗种产地的鱼病情况而随意采购。由于采购渠道复杂,购进的苗种通常携带病原或带病进入桂江养殖水域,外来病害种类增多和入侵频率增大,给箱养生产带来了严重病原隐患。
2.2 水流带动病原传播扩散
桂江河床落差较大,河水交换快,上游发生疫病很快传染到下游,一般时节3~5 d,洪涝时甚至1 d内病原就可扩散到下游。中、下游网箱尚未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就感染发生病害。
2.3 养殖污染加剧,病原大量滋生
随着斑点叉尾鮰养殖量的逐年增大,大量使用饲料和化学药物等的残留物、养殖鱼类的大量排泄物以及大量死亡水生生物残体等使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加之有害物质的累积,导致水体污染产生,水环境生态平衡被破坏,水环境出现不利于养殖鱼类生长而利于细菌、病毒繁衍的状态,各种病原微生物种类增多且传播速度加快,容易引发流行性病害[2]。
2.4 病死鱼是主要的传染源之一
在观察中发现,相当一些养殖户的防疫意识淡薄,鱼病发生后对病死鱼不作无害化处理,随意把病死鱼丢弃到河中,甚至还故意为之,时常可见岸边水面漂浮的病死鱼或河中随水漂流的病死鱼。随水漂流的病死鱼把病原从病发地带到下游沿线水体,而岸边水面滞留的病死鱼体中病原体随着尸体腐化融入水中,也增大了水体中病原体密度,从而加快了病原传播和病害发生。
2.5 缺乏科学的病害防治措施
很多养殖户对鱼病防治工作不重视,特别是新养殖户更是缺乏防治知识、意识和经验,平时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或措施不力,使鱼病经常发生、持续发生。相当部分的养殖户在鱼发病后又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导致病情加重,病期和死鱼时间延长,损失惨重。据调查,桂江580多户养殖户中每年有30%~40%的养殖户不知道或不重视鱼病的预防,是鱼病发生最多、损失最大的养殖群体[3]。
2.6 投饲或用药不规范
饲料投喂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养殖户不遵循“四定”原则,有的因资金缺乏控制投饲量,有的为了控制养殖成本控制投饲量,投饲不足使鱼类生长的营养需要得不到保障而抗病力降低容易感发病害。而有的养殖户在市场好时为追求产量则盲目过量投饲,未消化吸收的过剩饲料排到水中不仅浪费饲料,增加成本,也加重养殖水体的污染。过量的投喂也会使鱼体脂肪大量积累,肌肉松散,常导致脂肪肝病,鱼体质下降易感染发生细菌性病。
2.7 种质退化,抗病力减弱
随着国家对水产种苗繁育场(基地)强化管理后,符合国家要求条件的种苗繁育场较少,特别是斑点叉尾鮰种苗繁育场更少,县级以下则基本没有,这些稀有的种苗繁育场生产的苗种远满足不了养殖生产需要。养殖生产需要的大量苗种供自社会上不规范的苗种繁育场,而这些繁育场或多或少存在种质退化或近亲杂交现象,生产的苗种抗病力降低,易感染发疾病[4]。 2.8 洪涝改变养殖鱼类生境
夏、秋季为桂江流域洪涝多发期,洪涝带来的大量泥沙、细菌及其他杂质,不仅使箱养鱼生境改变而少食或停食,致鱼体质和抗病力降低,也易使鱼受伤,鱼体容易感染发生细菌性病害。调查统计显示,洪涝期80%以上网箱斑点叉尾鮰发生细菌性鱼病,死亡率高,损失大,部分网箱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90%以上。另外,洪涝水的泥质容易粘附无鳞鱼的鳃,使鱼窒息而大量死亡。总之,洪涝季节是箱养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害发生流行的高峰期。
3 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控措施
3.1 加强宣传,提高养殖者防控水生动物病害的意识
加强水生动物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他们自觉防控水生动物疾病的意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要采取各种方式重点宣传和推广健康养殖理念,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有效提高养殖者防控水生动物病害的自觉性,减少人为导致疾病传播、发生的机会。
3.2 加强苗种管理,阻断病原传播
苗种质量是关系养殖成功的关键,选购放养苗种,把好苗种质量至关重要。渔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水产苗种管理,尤其要加强水产苗种生产单位的管理,严格执行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办法、苗种生产许可制度,规范苗种生产经营行为,严禁非法生产和销售水产苗种,并加强苗种生产单位苗种病害的监测。加强水产苗种检疫,减少带病苗种进入养殖环节。养殖生产者也要提高自身对苗种质量的鉴别能力,注意选购无病无伤的苗种,要求供应商提供苗种检疫证明,自觉把好苗种质量关。通过严把苗种质量关,可有效避免苗种流通中的鱼病传播[5]。
3.3 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推行健康养殖
渔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养殖者养殖、管理水平的实际情况,本着“有缺补足,无缺提升”的方针,有针对性地组织养殖者进行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科学饲养和科学防治病方面的知识,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模式、集成推广“阻断病原、科学投喂、测菌给药”技术,全面提高养殖者防治鱼病的综合技术能力,把健康养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通过有效的管理、技术措施防控病害发生流行。
3.4 加强养殖生产管理,确保养殖环境安全
加强养殖生产管理是控制鱼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要加强养殖水域的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养殖区域,控制养殖规模,避免无序养殖和过度发展养殖,减轻养殖环境污染压力。其次是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健全完善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和病死鱼无害化处理制度,避免过度投饲、滥用或过度使用药物、乱弃病死鱼现象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和病原扩散。最后是督促养殖者养成自觉维护养殖环境的良好习惯。
3.5 加强鱼病检测监测,科学指导鱼病防控
鱼病实验室检测工作十分重要,水产部门加强检测工作是准确诊断鱼病和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实验设施设备的配置、检测和防治员配备及其水平的提高等实验室检测和诊防能力的建设,确保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养殖生产病害防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二是对桂江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规模500 m2以上的养殖水域设置监测点,开展养殖病害及疫病的常规监测业务,及时给养殖者提供病害发生、流行情况的信息,并指导他们科学开展病害防治工作,控制病害的发生传播,避免造成经济损失[6]。
3.6 常见病害防治
一是预防。放养健康苗种。全年每月4—5日,每日2~3次用土霉素或二氧化氯或强氯精或聚维酮碘进行箱内水体、鱼体泼洒消毒或强氯精挂袋消毒,用药量按网箱养鱼常规预防用量。洪涝后应及时多次使用生石灰进行水体、鱼体消毒,同时起到清洁污物的作用。同时,结合拌饵投喂三黄散、多维素、大蒜素、土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以上药物可单用或选择性合用,用量用法按常规进行[5-6]。二是治疗。鱼发病后要及时对症治疗,并采取鱼体内外药物综合治疗措施。鱼体外进行水体消毒,用药与预防相同,但药量和施药次数适当增加,连续用药,疗程至鱼病得到控制为止[7-11]。鱼体内配合拌饵投喂三黄散、大蒜素、土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2种以上药物混合投喂效果比单一药物好,用量比预防用量增加20%左右,一个疗程7 d以上。
4 参考文献
[1] 黄秀梅.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细菌病及其防治措施[J].水产科技情报,2006,33(5):1-6.
[2] 王的芬,李清.我国水生动物防控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产,2014(12):7-15.
[3] 刘广根,习宏斌.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及其防治[J].江西水产科技,2011(1):33-36.
[4] 张林,孟彦,罗晓松,等.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概述[J].淡水渔业,2007(1):76-79.
[5] 陈昌福.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上)[J].科学养鱼,2004(12):12-13.
[6] 张幼敏.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现存问题分析与建议[J].水利渔业,2007(1):36-39.
[7] 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水产,2007(12):14-16.
[8] 王广 军.我国大陆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2006(15):11-13.
[9] 潘顺林.斑点叉尾鮰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水利渔业,2004(4):45-46.
[10] 陈昌福.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中)[J].科学养鱼,2005(1):16-17.
[11] 向建国,周进,金宏.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55-358.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病因;防治;广西桂江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0-0263-02
广西桂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主要支流之一,上游自平乐县城至桂林段称漓江,下游经梧州市汇入西江,主河流长426 km。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数十座,形成了大面积水流平缓的适宜网箱养鱼水域。漓江在属桂林旅游风景区内禁止网箱养鱼,而平乐县城以下至梧州市河段河库网箱养鱼发展很快。据统计,2014年桂江网箱养殖总面积超过了12万m2,斑点叉尾鮰是主要的网箱养殖品种之一,养殖面积约5.2万m2,占网箱总面积的34.7%。近些年来,随着外地引种频繁、高密度放养、防控措施不当、滥用药物、污染环境以及洪涝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疾病快速传播、病害频发、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产量逐年下降,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在2011—2014年间,连续对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进行数据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并通过养殖生产调查和指导对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1 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发生特点
一是一年四季均有病害发生,而且流行性明显,传播较快,春季后期及夏季较严重,特别是在洪水季节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高。二是危害规格、年龄不固定。大部分鱼病从苗种开始至3~4 kg成鱼均都容易感染发病,而且死亡率高。调查统计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养成成活率,结果显示,2011年平均为52.8%,2012年平均约为38.6%,2013年平均约为32.3%,2014年平均为62.6%。三是网箱养殖发展的初期,只是局部养殖场偶有病害发生,而且很快得到控制。但是随着养殖的普及和规模的增大,病害传播速度加快,发病区域不固定,发病频率趋高,区域越来越广,某些病害遍及所有养殖场,多数养殖场常常出现重复发病的现象[1]。四是几乎一年四季都有病害发生,多发疾病有肠道败血(爱得华氏病)、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腐皮病、细菌性烂尾病、肠炎病等,常常出现2种或2种细菌病并发症。多数鱼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且突发性强,难以确定致病因素,给有效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近几年来,一些病害可在多种气候状态和不固定温度范围发生流行,已经变为无明显的季节性,且发病时间提前,发病流行季节延长,如细菌性溃疡病甚至一年四季都发病流行。
2 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频发的原因
据调查,造成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外来病原频繁带入
2011年以前,桂江箱养斑点叉尾鮰规模不大,加上采购放养的苗种来源于固定良种场,鱼种健康无病,养殖病害少,成活率高,一般都在80%以上。但随着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户增多,许多养殖户贪图外地价格便宜,加上不注意了解苗种产地的鱼病情况而随意采购。由于采购渠道复杂,购进的苗种通常携带病原或带病进入桂江养殖水域,外来病害种类增多和入侵频率增大,给箱养生产带来了严重病原隐患。
2.2 水流带动病原传播扩散
桂江河床落差较大,河水交换快,上游发生疫病很快传染到下游,一般时节3~5 d,洪涝时甚至1 d内病原就可扩散到下游。中、下游网箱尚未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就感染发生病害。
2.3 养殖污染加剧,病原大量滋生
随着斑点叉尾鮰养殖量的逐年增大,大量使用饲料和化学药物等的残留物、养殖鱼类的大量排泄物以及大量死亡水生生物残体等使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加之有害物质的累积,导致水体污染产生,水环境生态平衡被破坏,水环境出现不利于养殖鱼类生长而利于细菌、病毒繁衍的状态,各种病原微生物种类增多且传播速度加快,容易引发流行性病害[2]。
2.4 病死鱼是主要的传染源之一
在观察中发现,相当一些养殖户的防疫意识淡薄,鱼病发生后对病死鱼不作无害化处理,随意把病死鱼丢弃到河中,甚至还故意为之,时常可见岸边水面漂浮的病死鱼或河中随水漂流的病死鱼。随水漂流的病死鱼把病原从病发地带到下游沿线水体,而岸边水面滞留的病死鱼体中病原体随着尸体腐化融入水中,也增大了水体中病原体密度,从而加快了病原传播和病害发生。
2.5 缺乏科学的病害防治措施
很多养殖户对鱼病防治工作不重视,特别是新养殖户更是缺乏防治知识、意识和经验,平时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或措施不力,使鱼病经常发生、持续发生。相当部分的养殖户在鱼发病后又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导致病情加重,病期和死鱼时间延长,损失惨重。据调查,桂江580多户养殖户中每年有30%~40%的养殖户不知道或不重视鱼病的预防,是鱼病发生最多、损失最大的养殖群体[3]。
2.6 投饲或用药不规范
饲料投喂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养殖户不遵循“四定”原则,有的因资金缺乏控制投饲量,有的为了控制养殖成本控制投饲量,投饲不足使鱼类生长的营养需要得不到保障而抗病力降低容易感发病害。而有的养殖户在市场好时为追求产量则盲目过量投饲,未消化吸收的过剩饲料排到水中不仅浪费饲料,增加成本,也加重养殖水体的污染。过量的投喂也会使鱼体脂肪大量积累,肌肉松散,常导致脂肪肝病,鱼体质下降易感染发生细菌性病。
2.7 种质退化,抗病力减弱
随着国家对水产种苗繁育场(基地)强化管理后,符合国家要求条件的种苗繁育场较少,特别是斑点叉尾鮰种苗繁育场更少,县级以下则基本没有,这些稀有的种苗繁育场生产的苗种远满足不了养殖生产需要。养殖生产需要的大量苗种供自社会上不规范的苗种繁育场,而这些繁育场或多或少存在种质退化或近亲杂交现象,生产的苗种抗病力降低,易感染发疾病[4]。 2.8 洪涝改变养殖鱼类生境
夏、秋季为桂江流域洪涝多发期,洪涝带来的大量泥沙、细菌及其他杂质,不仅使箱养鱼生境改变而少食或停食,致鱼体质和抗病力降低,也易使鱼受伤,鱼体容易感染发生细菌性病害。调查统计显示,洪涝期80%以上网箱斑点叉尾鮰发生细菌性鱼病,死亡率高,损失大,部分网箱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90%以上。另外,洪涝水的泥质容易粘附无鳞鱼的鳃,使鱼窒息而大量死亡。总之,洪涝季节是箱养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害发生流行的高峰期。
3 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控措施
3.1 加强宣传,提高养殖者防控水生动物病害的意识
加强水生动物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他们自觉防控水生动物疾病的意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要采取各种方式重点宣传和推广健康养殖理念,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有效提高养殖者防控水生动物病害的自觉性,减少人为导致疾病传播、发生的机会。
3.2 加强苗种管理,阻断病原传播
苗种质量是关系养殖成功的关键,选购放养苗种,把好苗种质量至关重要。渔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水产苗种管理,尤其要加强水产苗种生产单位的管理,严格执行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办法、苗种生产许可制度,规范苗种生产经营行为,严禁非法生产和销售水产苗种,并加强苗种生产单位苗种病害的监测。加强水产苗种检疫,减少带病苗种进入养殖环节。养殖生产者也要提高自身对苗种质量的鉴别能力,注意选购无病无伤的苗种,要求供应商提供苗种检疫证明,自觉把好苗种质量关。通过严把苗种质量关,可有效避免苗种流通中的鱼病传播[5]。
3.3 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推行健康养殖
渔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养殖者养殖、管理水平的实际情况,本着“有缺补足,无缺提升”的方针,有针对性地组织养殖者进行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科学饲养和科学防治病方面的知识,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模式、集成推广“阻断病原、科学投喂、测菌给药”技术,全面提高养殖者防治鱼病的综合技术能力,把健康养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通过有效的管理、技术措施防控病害发生流行。
3.4 加强养殖生产管理,确保养殖环境安全
加强养殖生产管理是控制鱼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要加强养殖水域的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养殖区域,控制养殖规模,避免无序养殖和过度发展养殖,减轻养殖环境污染压力。其次是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健全完善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和病死鱼无害化处理制度,避免过度投饲、滥用或过度使用药物、乱弃病死鱼现象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和病原扩散。最后是督促养殖者养成自觉维护养殖环境的良好习惯。
3.5 加强鱼病检测监测,科学指导鱼病防控
鱼病实验室检测工作十分重要,水产部门加强检测工作是准确诊断鱼病和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实验设施设备的配置、检测和防治员配备及其水平的提高等实验室检测和诊防能力的建设,确保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养殖生产病害防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二是对桂江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规模500 m2以上的养殖水域设置监测点,开展养殖病害及疫病的常规监测业务,及时给养殖者提供病害发生、流行情况的信息,并指导他们科学开展病害防治工作,控制病害的发生传播,避免造成经济损失[6]。
3.6 常见病害防治
一是预防。放养健康苗种。全年每月4—5日,每日2~3次用土霉素或二氧化氯或强氯精或聚维酮碘进行箱内水体、鱼体泼洒消毒或强氯精挂袋消毒,用药量按网箱养鱼常规预防用量。洪涝后应及时多次使用生石灰进行水体、鱼体消毒,同时起到清洁污物的作用。同时,结合拌饵投喂三黄散、多维素、大蒜素、土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以上药物可单用或选择性合用,用量用法按常规进行[5-6]。二是治疗。鱼发病后要及时对症治疗,并采取鱼体内外药物综合治疗措施。鱼体外进行水体消毒,用药与预防相同,但药量和施药次数适当增加,连续用药,疗程至鱼病得到控制为止[7-11]。鱼体内配合拌饵投喂三黄散、大蒜素、土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2种以上药物混合投喂效果比单一药物好,用量比预防用量增加20%左右,一个疗程7 d以上。
4 参考文献
[1] 黄秀梅.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细菌病及其防治措施[J].水产科技情报,2006,33(5):1-6.
[2] 王的芬,李清.我国水生动物防控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产,2014(12):7-15.
[3] 刘广根,习宏斌.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及其防治[J].江西水产科技,2011(1):33-36.
[4] 张林,孟彦,罗晓松,等.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概述[J].淡水渔业,2007(1):76-79.
[5] 陈昌福.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上)[J].科学养鱼,2004(12):12-13.
[6] 张幼敏.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现存问题分析与建议[J].水利渔业,2007(1):36-39.
[7] 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水产,2007(12):14-16.
[8] 王广 军.我国大陆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2006(15):11-13.
[9] 潘顺林.斑点叉尾鮰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水利渔业,2004(4):45-46.
[10] 陈昌福.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中)[J].科学养鱼,2005(1):16-17.
[11] 向建国,周进,金宏.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5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