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混凝土作为建筑行业的主要工程材料,在建筑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对混凝土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建筑行业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
混凝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最常见的基础原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建筑建设当中,并在设计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是随着城市可利用空间的不断减小,为了节约空间,建筑物的高度变得越来越高,对混凝土施工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使建筑能符合功能要求,并且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对于高层建筑还要考虑风的影响,减少建筑在大风中的摆幅。
一、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案选择
建筑在设计时要根据其用途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要综合考虑到建材、经济、技术、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其中结构设计多种多样,主要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砌体结构、核心筒结构和复合体结构。在选择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建筑设计要重点考虑建筑功能,选择最合适的结构。在车站、会展中心、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一般要选择框架结构;在住宅、酒店等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多采用剪力墻结构;综合性的公共场所如写字楼、教学楼等多采用框架混合剪力墙结构;而现在比较流利的超高层建筑则比较适合筒中筒结构。
(二)不同形式的建筑其结构也是不同的,对于低层的建筑一般使用砌体结构,而高层建筑则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全钢结构。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对于结构体系的选择也要考虑建筑的三维数据、抗震类别、材料、施工技术等因素,使建筑有整体的强度和韧性,并增加设多层加固措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二、混凝土结构地基设计要点
地基作为整个建筑的根本,关系着建筑的稳定,没有一个结实的地基,任何建筑都不可能有质量保证,因此在地基的建设时,要重点考虑到建筑结构自身负载,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地基。由于建筑物下地基会产生沉降,其沉降的程度是由建筑的本身重量和地基下地层结构决定的,建筑物和周边相邻地带的沉降差是不相同的,所以在设计混凝土建筑时,要考虑到沉降差对建筑主体的影响。
(一)一种消除沉降差对建筑影响的方法进预留沉降缝。这种方法适用于周边较长的建筑物,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各个部分之间的沉降差可能不一致,在沉降时有可能导致建筑物局部受弯折力较大,会对建筑主体产生破坏。预留沉降缝就是将建筑分割为若干单独的部分,建筑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不同部分在沉降时互不影响,从而避免了沉降差给建筑带来的破坏。
(二)另一方案是地基加强处理,这种方案是为了解决建筑墙体相交处基础面积重叠而使地基受力增大的问题。具体作法有两类,当地基受到的压力超过其设计承受值10%以下时,可以对与地基接触建筑底面宽度进行调整,使其能达到相应压力要求。当地基受到的压力超过其设计承受压力值10%以上时,或者地基的沉降差在设计要求之外时,就要对地基进行加强处理,通过改变地基物理特性来减少沉降对建筑的影响。
三、建筑主体结构设计要点
(一)剪力墙设计要点
现在的高层混凝土结构建筑要在剪力墙的布设上实行双向布置,从而满足建筑物的空间工作性能。要避免在设计中出现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分布局部过于集中的情况,从而减少受力不均匀给剪力墙造成的破坏。在具体施工中,要在两片剪力墙之间有选择性地用连梁进行连接,这样一来,在外力作用对建筑造成延展时,受损的只是连梁,而剪力墙刚能够保持完整。这种连梁设计和延性设计的要点是改变塑性铰区材质,以增加其塑性转动能力,同时在梁上进行箍筋加密处理,来使混凝土的压力临界点在钢筋压屈临界点之上。另外,还可以采用塑性铰外移的方法在加大其与柱的距离,以避免梁顶在受损后影响其它部位。在对截面加固处理上,可以对其底部进行加强,并设立活动范围界限,来增加其塑性。在对剪力墙的处理上,一定要考虑剪力墙的的抗侧刚度大和承载能力强的特点,合理利用剪力墙,使之保持均匀的密度,增加建筑的侧向刚度。
(二)柱的设计特点
框架短柱在地震时,由于刚性较大,所承受的地震力也较大,是建筑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所以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框架短柱的出现,在必须使用时,就要对其结构进行加固,首先要对所有的箍筋进行加密,保证其竖立钢筋的均匀度,将单侧钢筋的配筋率控制在1.2%以下。其次要通过增加结构的承受强度来增加短柱的抗震能力,其做法是使用强复合箍筋、螺旋箍筋等高强度钢筋结构,同时使用更大抗压性能的混凝土,来减少地震对于构件的剪性破坏。
(三)梁的设计特点
在地震和水平风的作用下,构架结构梁的梁端负弯距会有一个很大程度的变化,外力较强时其会大于跨中正弯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减少框架梁的钢筋来减少梁端负弯距,加大跨中正弯距,其一般方法是对负弯距进行一个15%左右的降低,达到梁内配筋分布匀称。另外,在活荷载对建筑结构影响不大时,可以对梁的活负载下的正弯距进行一个调整,一般是提高10%-20%。在具体操作时,右梁的底部和外窗之间距离较小时,就可以直接增加梁的高度,使之与外窗顶端相平,从而使得框架梁与柱交汇处持平,如果建筑设计有特殊要求,也可以使梁和柱错开一定距离,其范围可控制在柱宽的25%到33%之间。
(四)板的设计特点
板可以分成单向板和双向板,单向板的结构较为简单,它是指荷载作用下只在一个方向或是主要在一个方向弯曲的板。而双向板则是指在荷载作用下,在两个方向弯曲,且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向弯曲的板。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明确规定,对于两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荷载,对于四边支承的板,l/b≤2时,按双向板计算,2 四、混凝土结构楼梯设计要点
板式楼梯一般由梯段板、平台板和平台梁三部分组成,板式楼梯最大的优点是梯段板表面非常平整,架构简单。而缺点是梯段板的跨度大,在倾斜时厚度较大,这样就使得材料用量较大。所以说,板式楼梯比较适用于荷载系数小、跨度小于3.0——3.3m的情况。
梁氏楼梯由踏步板、梯段斜梁、平台板和平台梁组成,当梯段板水平方向的跨度大于3.0——3.3m时,采用梁氏楼梯能起到良好的经济效果,但是该楼梯施工时支模较为复杂,外观也显得笨重,不够精美。
螺旋式楼梯以其造型精美出名,多运用于公共建筑中,其结构新颖美观,受力状态复杂,设计和施工都比较复杂,造价相对较高。
结语:
在现在城市化建设中,建筑的高度会越来越高,这要求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要重点考虑的是地震和强风对建筑主体的影响,使建筑不但有足够的强度,还不需要有一定的韧性,在遇到外力作用时,不会因内部结构破损而影响建筑使用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业对于混凝土的要求也会逐步提高,这其中就包括对钢筋强度要求和对混凝土的抗压要求,在工程设计时要从建筑物的功能出发,选择最适合的结构,并对结构的每个部位进行具体设计,要全方面考虑,把所有能够影响建筑的因素综合起来,以建筑主体稳定性为主要目标,运用合理的设计技巧,设计出最适合的建筑结构。另外,要注意根据现代建筑对于空间的要求,在保证混凝土结构稳定的基础上,要尽量加大建筑的可使用空间,确保建筑结构的利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保斌.论混凝土结构设计要点和常遇问题及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
[2]于险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其体系[J].建筑技术,2009(24).
[3]张易莉.混凝土结构设计要点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3).
[4]程文瀼,苏毅,吴强.混凝土结构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
混凝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最常见的基础原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建筑建设当中,并在设计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是随着城市可利用空间的不断减小,为了节约空间,建筑物的高度变得越来越高,对混凝土施工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使建筑能符合功能要求,并且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对于高层建筑还要考虑风的影响,减少建筑在大风中的摆幅。
一、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案选择
建筑在设计时要根据其用途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要综合考虑到建材、经济、技术、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其中结构设计多种多样,主要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砌体结构、核心筒结构和复合体结构。在选择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建筑设计要重点考虑建筑功能,选择最合适的结构。在车站、会展中心、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一般要选择框架结构;在住宅、酒店等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多采用剪力墻结构;综合性的公共场所如写字楼、教学楼等多采用框架混合剪力墙结构;而现在比较流利的超高层建筑则比较适合筒中筒结构。
(二)不同形式的建筑其结构也是不同的,对于低层的建筑一般使用砌体结构,而高层建筑则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全钢结构。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对于结构体系的选择也要考虑建筑的三维数据、抗震类别、材料、施工技术等因素,使建筑有整体的强度和韧性,并增加设多层加固措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二、混凝土结构地基设计要点
地基作为整个建筑的根本,关系着建筑的稳定,没有一个结实的地基,任何建筑都不可能有质量保证,因此在地基的建设时,要重点考虑到建筑结构自身负载,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地基。由于建筑物下地基会产生沉降,其沉降的程度是由建筑的本身重量和地基下地层结构决定的,建筑物和周边相邻地带的沉降差是不相同的,所以在设计混凝土建筑时,要考虑到沉降差对建筑主体的影响。
(一)一种消除沉降差对建筑影响的方法进预留沉降缝。这种方法适用于周边较长的建筑物,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各个部分之间的沉降差可能不一致,在沉降时有可能导致建筑物局部受弯折力较大,会对建筑主体产生破坏。预留沉降缝就是将建筑分割为若干单独的部分,建筑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不同部分在沉降时互不影响,从而避免了沉降差给建筑带来的破坏。
(二)另一方案是地基加强处理,这种方案是为了解决建筑墙体相交处基础面积重叠而使地基受力增大的问题。具体作法有两类,当地基受到的压力超过其设计承受值10%以下时,可以对与地基接触建筑底面宽度进行调整,使其能达到相应压力要求。当地基受到的压力超过其设计承受压力值10%以上时,或者地基的沉降差在设计要求之外时,就要对地基进行加强处理,通过改变地基物理特性来减少沉降对建筑的影响。
三、建筑主体结构设计要点
(一)剪力墙设计要点
现在的高层混凝土结构建筑要在剪力墙的布设上实行双向布置,从而满足建筑物的空间工作性能。要避免在设计中出现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分布局部过于集中的情况,从而减少受力不均匀给剪力墙造成的破坏。在具体施工中,要在两片剪力墙之间有选择性地用连梁进行连接,这样一来,在外力作用对建筑造成延展时,受损的只是连梁,而剪力墙刚能够保持完整。这种连梁设计和延性设计的要点是改变塑性铰区材质,以增加其塑性转动能力,同时在梁上进行箍筋加密处理,来使混凝土的压力临界点在钢筋压屈临界点之上。另外,还可以采用塑性铰外移的方法在加大其与柱的距离,以避免梁顶在受损后影响其它部位。在对截面加固处理上,可以对其底部进行加强,并设立活动范围界限,来增加其塑性。在对剪力墙的处理上,一定要考虑剪力墙的的抗侧刚度大和承载能力强的特点,合理利用剪力墙,使之保持均匀的密度,增加建筑的侧向刚度。
(二)柱的设计特点
框架短柱在地震时,由于刚性较大,所承受的地震力也较大,是建筑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所以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框架短柱的出现,在必须使用时,就要对其结构进行加固,首先要对所有的箍筋进行加密,保证其竖立钢筋的均匀度,将单侧钢筋的配筋率控制在1.2%以下。其次要通过增加结构的承受强度来增加短柱的抗震能力,其做法是使用强复合箍筋、螺旋箍筋等高强度钢筋结构,同时使用更大抗压性能的混凝土,来减少地震对于构件的剪性破坏。
(三)梁的设计特点
在地震和水平风的作用下,构架结构梁的梁端负弯距会有一个很大程度的变化,外力较强时其会大于跨中正弯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减少框架梁的钢筋来减少梁端负弯距,加大跨中正弯距,其一般方法是对负弯距进行一个15%左右的降低,达到梁内配筋分布匀称。另外,在活荷载对建筑结构影响不大时,可以对梁的活负载下的正弯距进行一个调整,一般是提高10%-20%。在具体操作时,右梁的底部和外窗之间距离较小时,就可以直接增加梁的高度,使之与外窗顶端相平,从而使得框架梁与柱交汇处持平,如果建筑设计有特殊要求,也可以使梁和柱错开一定距离,其范围可控制在柱宽的25%到33%之间。
(四)板的设计特点
板可以分成单向板和双向板,单向板的结构较为简单,它是指荷载作用下只在一个方向或是主要在一个方向弯曲的板。而双向板则是指在荷载作用下,在两个方向弯曲,且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向弯曲的板。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明确规定,对于两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荷载,对于四边支承的板,l/b≤2时,按双向板计算,2
板式楼梯一般由梯段板、平台板和平台梁三部分组成,板式楼梯最大的优点是梯段板表面非常平整,架构简单。而缺点是梯段板的跨度大,在倾斜时厚度较大,这样就使得材料用量较大。所以说,板式楼梯比较适用于荷载系数小、跨度小于3.0——3.3m的情况。
梁氏楼梯由踏步板、梯段斜梁、平台板和平台梁组成,当梯段板水平方向的跨度大于3.0——3.3m时,采用梁氏楼梯能起到良好的经济效果,但是该楼梯施工时支模较为复杂,外观也显得笨重,不够精美。
螺旋式楼梯以其造型精美出名,多运用于公共建筑中,其结构新颖美观,受力状态复杂,设计和施工都比较复杂,造价相对较高。
结语:
在现在城市化建设中,建筑的高度会越来越高,这要求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要重点考虑的是地震和强风对建筑主体的影响,使建筑不但有足够的强度,还不需要有一定的韧性,在遇到外力作用时,不会因内部结构破损而影响建筑使用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业对于混凝土的要求也会逐步提高,这其中就包括对钢筋强度要求和对混凝土的抗压要求,在工程设计时要从建筑物的功能出发,选择最适合的结构,并对结构的每个部位进行具体设计,要全方面考虑,把所有能够影响建筑的因素综合起来,以建筑主体稳定性为主要目标,运用合理的设计技巧,设计出最适合的建筑结构。另外,要注意根据现代建筑对于空间的要求,在保证混凝土结构稳定的基础上,要尽量加大建筑的可使用空间,确保建筑结构的利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保斌.论混凝土结构设计要点和常遇问题及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
[2]于险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其体系[J].建筑技术,2009(24).
[3]张易莉.混凝土结构设计要点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3).
[4]程文瀼,苏毅,吴强.混凝土结构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