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波澜 宁静的叙事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w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当代乡土叙事在两个面向上发展比较迅速:一是逐渐走向宏大叙事,很多作家愿意在更加宏阔的视野上来审视当代乡村变化,愿意在类的意义上挖掘工业化背景下的乡村生存状态;二是逐渐走向反思叙事,愿意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比较、对立中来达到省思和批判的目的,以期获得更富有启蒙意味的身份立场。这种趋势的出现,固然是作家的担当意识使然,也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在作家创作中的必然反映。但如何能够做到更加深入细致、如何能够在作家的自我观察和体认中寻找到新的视域,则是在逐渐趋于类型化的乡村叙事潮流中考察作家经验和耐力的一项重要指正。
  在上述背景之下,我们阅读闫耀明的短篇小说《无词歌》确实会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小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别样的情感故事。乡村留守女人在丈夫外出打工之后,独自赡养几近瘫痪的婆婆、支撑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读书和不断拒绝另外一个男人的追求。她为了慰藉个人情感,在美丽的女儿河畔营造了一个隐秘的圣洁的空间。她期望于此梳理、平复因孤寂和思念所带来的内心波澜,也期望由此获得对个人情感、道德的坚守力量。但是由于触见儿子早恋所引发的内心冲撞以及突然发现外出打工的丈夫杳无音信,女人的内心一下进入了黑暗。小说戛然而止于黑暗的开端,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诸种可能。
  小说起笔于一次颇具唯美主义色彩的主人公自慰行为,并由此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值得指出的是,对女人自我慰藉的描写显然不是一般所可能认定的写作噱头,而是找到了刻画乡村留守女人最为原始的情感出发点。小说以此为基点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我们如何看待、考量和认识当下乡村的“情感留守”问题。在以往的写作中,我们注意到很多作品都描写了乡村留守现象,每一个人的写作思路也都不一致。但不管是描写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还是留守妇女,似乎侧重物质层面的居多,侧重生存硬度的居多,侧重物质苦难的居多,而柔性的、弹性的和隐秘的个人内心体验描写并常见。如何处理和呈现乡村留守妇女的情感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需要开拓的风景。这当然不仅仅是指留守女性的个人心灵归属问题,也指她们如何协调与周围的诸种关系(比如女人与婆婆的关系、与男人大国的关系、与儿子读书的关系等等),如何在她们自己的世界里生活的自洽和顺畅。在这样的意义上,《无词歌》的锐利就被凸显出来,并在日常的不经意间刺痛了读者。
  二是我们如何认定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能否给予其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写作者和阅读者所极力追求的。但在漫漶无际的时光之中,常常使人有入无人之境之慨,且无所依凭。也就是说,我们确实无法在众多的生活表象之下为日常生活赋予某种本质,因此也就无法对某一场景、某一状态进行评判,甚至包括道德方面的评判。其实文学的任务就是有意味地、有角度地、有情感地进行呈现,因为再现实主义的作家也都不是生活本身,也都无法替生活说话。小说中女人的情感坍塌不是一种外在的狂风暴雨,而是一种内在的波澜,这是居于生活表象之下的无形暗流。我们无法确知她到底坍塌在哪一个环节上,哪一个流速中:是面对男人大国的追求时的某种动摇?是窥见儿子早恋时的那种猝不及防的冲撞?还是远在广东打工的丈夫电话变成空号的绝望?这些对于女人来说都是潜流,但也都是波澜,甚至也都是无法格外张扬的日常,于是生活的本质似乎变得模糊不清了。正如小说所写:“女人认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就是说不清的,需要去体会,去感悟,能说得清的,恰恰不是生活的真谛。”。小说名为《无词歌》,其实正是为此作的注脚。
  叙事的声音也是这篇小说值得关注的地方。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当下很多有关现代化进程的乡土写作中都充满了嘈杂、喧闹的声音,这本身并无对错。但过分的喧哗有时会对文学本身造成伤害,甚至也可能伤害读者通过作品对生活的认识。这种喧哗主要表现在叙述本身的无节制性和非品味性,比如,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多少慢条斯理的、有耐心的景物描写?还有多少充满了韵律的叙述节奏?好像并不乐观。但《无词歌》却有另外的清新。它声音单纯,叙事轻巧,节奏舒缓,描摹细致。整篇小说以静静流淌的女儿河、高悬天上的圆圆月亮和被哼唱了近二十年的无词歌为意向,巧妙地构成了可以相互支撑的叙事元素。它们反复出现在小说中,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宁静感和韵律感。这样的叙事手法与所要表达的情节、故事相互映衬,愈加凸显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显示了作者的叙事耐心和对此类小说的精当把握。
  责任编辑 李国彬
其他文献
画魂、潘玉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一个普通的女人、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这篇文章的一组关键词;文学的灵魂和精神、思想的雨露和光辉,是你我共同分享的内容。  1983年——2017年,三十四年的时光,是什么让作者耿耿于怀,又是什么令我们见证了文学的暖意和力量,还有责任感、职业风范以及厚泽他人的胸怀。  一个编辑和作者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今晨,打开微信,就看到了周达宝老师的女儿小
期刊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了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就连中国作家阎连科都在那张炙手可热的赔率名单上,而他并不在。对这件事情,我一点也没有感到奇怪,相反,如果是继莫言之后又一位中国作家获了诺奖,这才是件奇怪的事情。我并不认为莫言获奖奇怪,我是觉得同样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大作家,莫言只着迷于讲故事很奇怪——就连他发表的获奖感言也是在讲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我也并不认为莫言这样做是错的
期刊
日 常  深陷在新茶和松木的香气里  青青的,仿佛情爱和人生的苍茫  细雨和鸟鸣,落满了空山  鱼游清溪,月下洗棉  我们安卧于青瓦之屋  我们感恩于每日碗里的米饭  爱着这尘世的烟火气息  光阴闲过,日子清美。寂夜挑落灯花  青果子压弯枝条,我记得所有的好  朴素的小镇,静美了浮世悲欢  我想这样爱着尘世  慢时光最是妥帖安稳  我习惯用每日泡茶的杯子喝水  旧年里容易想起旧友  年关将近  几
期刊
林媛“脚踏两只船”了。这是三十年来头一次。以前,她都是喜欢完一个后再接着喜欢另一个的,比如,她在看《蓝色生死恋》时,就只喜欢尹俊熙,等到看《情深深雨蒙蒙》时就专一地喜欢何书桓了。那些年,被她喜欢过的男人不计其数:《仙剑奇侠》的李逍遥、《天若有情》的季东阳、《宫锁心玉》的八阿哥等等。每每有言情剧被她瞄上,她就把自己想象成女主角,恣意地与男主角爱得柔肠寸断死去活来。她不一定按既定的剧情在心里演,她还会
期刊
读 诗  我必须选择忘记你,仿佛世界都是你  风吹来的刹那,万物已彼此问候  建立了永久的联系:  贩卖海南蜜菠萝的人走了,追着甜香  的蜜蜂,四五只在路旁的菠萝皮四周嗡嗡  薄翅:甜蜜颤动,如橙光一闪  路旁蒙一层灰尘的灌木被唤醒  我被唤醒,你的全部深沉地醒来  我必须选择深爱你,世界正夺走你  晚霞从石椅上起身,从你的白鞋带  腰部衣褶、耳垂上的珍珠、胸口  菠萝汁、抿嘴的笑,黑眼睛和额头的
期刊
风 速  车厢里娇儿啼哭  窗外麦苗疯长  枯树还没发新芽  高铁奔跑在几朵白云下  一觉醒来  已进入河南  中原大地房屋与鸟巢错落  路边老人一张清瘦的脸  那是谁的愁容  高铁行驶相当于  17级大风  风啊没有吹翻  杜甫的愁容  广播里说因为风速  高铁限速行驶  我将晚点到达书房  桌上的书页  请耐心等待  我均匀的呼吸  骑大象的少年  他从森林走来  踩在46亿年的地球上  腐烂
期刊
小城不大,也就十几万人。有的人和有的人缘分大,就见了再见。还有的人呢,即便近在咫尺,也不一定就能再见上。  这个小城的人,和别的城市的人一样,再不擅人情世故的也会在进入腊月后,甚至更早前,就开始踅摸春节要着重拜访的人物。把要送的礼在年三十前搞定,一定是这几年才开始流行的。不打扰彼此接下来的过节时间,提前送的吃喝用之物也可以方便人家过节用。送礼是个学问。怎么送,送什么,啥时候送,都是个技术活,恰到好
期刊
作为专业编小说、写小说、评小说的人,我对于小说有自己独立的理解,看一篇小说好还是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维度。基本上,一篇成功的小说,至少应当在三个维度上达到较高的水准——现实维度、艺术维度和思想维度。单一维度的作品也可以有较为出色的表现,但永远单薄而有失圆满。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绝对理想的作品未必存在,但这个理想的框架必须存在,否则以下评价将失去立论基础。  很多作者问我,怎样才能把小说
期刊
夜已经深了,简陋的小酒馆里只剩下我们三个人。老板站在吧台后戳着计算器,时不时露出半个脑袋不耐烦地看我们一眼。  他端着酒杯的手缓缓举了起来,越过头顶,灯光沿着杯口快速地转动了一圈,慢慢地流向杯中,使得里边的液体颜色看上去更浓了一些。周边有酒精在燃烧,一点一点在空气里爆炸。我盯着灯光下的酒杯看了两秒,渐渐被酒精麻痹的大脑才反应过来,这其实是道命令。于是,我赶紧斟满酒杯,朝着光线聚集的方向,用力的撞击
期刊
1  去凤凰,是二零一六年秋天的事。我等这个秋天等了很久。生命中所有秋天流淌的河,都没有去凤凰的秋天这样辽阔又忧伤。我是一个迟到的朝圣者。“朝圣”是一个大词,但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在众声喧哗的人世,灵魂时常流离失所,我庆幸曾在许多不眠之夜,在沈从文密致绵长的描述中,一次次与凤凰在纸上相逢。此后,这片剽悍而充满原始柔情的土地在我梦里筑城而居,沱江水静静流逝,吊脚楼千年不腐,那些热烈鲜活的生命,流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