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闲笔”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qiefanq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独步千古的皇皇巨著,作者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独具匠心,每一段文字皆有其意,可谓“无一处是闲笔”也。然而,当我们读完前八十回后,却也会发现有几处“闲笔”,即人物或事件与主题似无多大关联,但作者却把它写出来了。这样的“闲笔”,在《红楼梦》中有多处,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脂评本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天得趣馒头庵》中,讲述宝玉随凤姐等人一同为秦可卿送殡,来到郊外,凤姐更衣时,宝玉同秦钟并几个小厮到各处转了转,看到各种农具,感觉很好奇,“一面又至一间房前,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众小厮忙断喝、搁阻;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我因为无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那丫头道:‘你们那里会弄这个?站开了,我纺与你瞧。’秦钟暗拉宝玉笑道:‘此卿大有意趣。’宝玉一把推开,笑道:‘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了。’說着,只见那丫头纺起线来。宝玉正要说话时,只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径去了。宝玉怅然无趣。”这段文字中,曹雪芹为我们写了宝玉和一个叫二丫头的乡下女孩的相遇,但并未到此为止,接下来又有了交代:凤姐对庄上的主人、庄妇等都给了封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多心看时,内中并无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从这回起,一直到八十回止,这个二丫头再也没有出现。我有一种感觉,曹雪芹在这里写这个二丫头,绝不是闲笔,应该是千里伏线,为后文作铺垫,也就是说,这个二丫头,八十回以后还应该出现,应该还会和宝玉相遇。根据脂砚斋的批语提示,贾家败落后,宝玉不得不外出流浪,以乞讨为生,“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脂砚斋批),也许就在他外出讨饭之时,再度来到了二丫头所在的庄里,再次见到了二丫头,当然,见面之后的详细情形,已很难知晓了,但总觉得曹雪芹不会无缘无故地写这么一个二丫头,如果以后再没有交代,那就可真成了闲笔了。在读脂砚斋的批语时,我注意到,在“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径去了。宝玉怅然无趣”这段话之后,脂砚斋批注道:“处处留情。又伏下一段后文。”显然,宝玉和二丫头之间应该还有“后文”,似乎还和“情”字有关。如此看来,此“闲笔”并非真正的闲笔,而是有其深意在的。
  脂评本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有这样一段:“忽有人来回话:‘傅二爷家的两个嬷嬷来请安来了。要见二爷。’宝玉听说,便知是通判傅试家的嬷嬷来了……宝玉素习最厌愚男蠢女的,今日却如何又令两个婆子进来?其中原来有个原故。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女。常有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己未能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因此,连忙命让进来。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在这段文字中,曹雪芹提到了一个叫傅秋芳的女子,然而此后,这个傅秋芳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但仔细想来,曹公的这段文字,应该也不是闲笔,应该也是另有深意。傅秋芳“才貌俱全”、“尚未许人”,且宝玉对她又“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这样一个女子,以后与宝玉能再无瓜葛吗?显然不会。在遗失的文字中,曹雪芹一定还会写到这位傅秋芳,她与宝玉之间也一定会发生点什么,只是八十回后的部分,已经找不到了,所以,二人究竟会有怎样的联系,已经不可知了。读脂砚斋的批语,也只是在“常有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己未能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这句后面注了“痴想”二字,究竟是何意?已不可知。
  由此可见,在《红楼梦》中,所有的文字,都不是闲笔,真可谓“无一处是闲笔”,之所以有些文字看似“闲”,是因为八十回后的内容已经遗失了。对于前八十回出现的这些所谓“闲笔”,曹公在八十回后都会一一交代,这些“闲笔”,其实是草蛇灰线、空谷传音,“闲闲一笔将后半部线索提动”(脂砚斋语)。因此,我辈在阅读时自然不可等闲视之也。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手捧唐诗,徜徉于古人纳凉消暑的诗词中,一股清凉悠然在心间暗长,J惬意而安详。  那时的文人雅士纷纷选择前往高山古寺避暑,“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此诗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避暑的胜况。山间古松高耸入云,塔寺掩映在松木细竹之间,一片苍翠,一处回廊,一杯香茗,一片残阳,听老僧讲经,望归雁远飞,钟声送残阳,山间好清凉
期刊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  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邻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可是我们的好奇心不能因这样的“褒贬”而满足。  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隋,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庭,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
期刊
秦始皇自统一六国,定都咸阳后,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先后五次巡游。秦始皇巡游的范围很广,遍布大部分的秦帝国版图,秦始皇巡游所经之地,最北可达九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最南可至会稽郡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南),最东为胶东郡成山(今山东威海市),最西为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  秦始皇的五次巡游途中,他留下了七处刻石。始皇二十八年,在秦始皇的第二
期刊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始皇嬴政建立秦国大一统,历史的乐章仿佛奏响了一个最强音,而后翻开的一曲新的乐章。东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然“书同文”政令推行期间发生了焚书坑儒等惨烈的事件,并在其后千年中常常遭到痛斥,但是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仍不可小觑。历史上对于“书同文”更多的评价是促进了秦令的推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书同文还有一
期刊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穿梭在树影斑驳的城墙边,伸手触摸,是时间的轮回,是历史的风霜。吟诵诗篇,把酒临风,恍恍惚惚间,似可见秦时明月,似可见那位千古一帝的朦胧身影,飘飘欲仙。秦,一个仅存在了十几年的王朝,在纵横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并不突出,但只要是翻开历史,却没有人能忽视他的存在。而缔造了这一切的人,也被后世请上廟宇,享受千年来香火供奉,唤作始皇帝。  作为千古一人,秦始皇从十三岁即位,三十九岁称皇
期刊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苛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泽东曾评价道:“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可见,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所作所为顺应了历史发展,他的功绩毕竟还是不可磨灭的。  一、统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权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
期刊
提及魏晋风流,竹林七贤是无法绕过去的。可以说,竹林七贤是一个有故事的群体,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点赞量超多、非议也不见少的朋友圈。  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七人,相聚之初,如七棵青翠的竹子,于无序和黑暗的魏晋时期,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中,喝酒、清谈、纵歌,恣意形骸,豪迈不羁。他们虽然学识渊博,满腹经伦,却厌烦甚嚣尘上的政治倾轧,明争暗斗,于是他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着意于在生命形态和
期刊
齐白石到老还忘不了童年在河边钓鱼虾的情景,晚年给于非閻画的《钓虾图》上题了一段忆旧的话,说他五六岁时在老屋星塘岸戏耍,浅水中见到大虾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线系上棉絮为饵沉入水中,虾足钳饵,线一拉上来,虾也跟着出水了,比钓鱼更有趣:“儿时乐事老堪夸,衰老耻知煤米价。怜君著述釣鱼趣,何若阿芝絮钓虾。”  晚年的齐白石一边耻知煤米之价,一边画出贵虾之图,恋旧的意兴更比常人复杂得多。有座古庙里有一位炜师傅当年
期刊
公元前219年,这一年是秦始皇嬴政扫灭六国,登基称帝之后的第三个年头。此时的秦始皇41岁,正是意气风发,春秋鼎盛的年岁。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嬴政在咸阳已经坐不住了,他急切地想要离开关中,东出崤函,去巡视这万里大秦疆土。而他首先要做的是去到泰山之巅,昭告天地,颂扬大秦的功德,以示自己才是真正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这一举动,被称为“封禅”。  封禅作为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在秦始皇之前已经出现过多次。相传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