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7-0112-02 中图分类号: F321.1; S511 文献标志码: A
摘 要:溆浦县种子管理站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土地流转+反包”的水稻制种新模式。该模式既解决了制种大户资金困难的矛盾,减少了“代制商”这个中间环节,提高了制种效益,又促进了土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持续发展
1 基本概念
“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就是种子生产组织(种子企业或制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水田,再反包给制种大户开展种子生产的一种方式。双方签订种子生产合约,种子生产组织为制种大户垫付土地流转、生产资料等资金,解决制种大户资金困难的矛盾。制种大户按照合约要求,为种子生产组织生产优质合格的种子。
2 主要效果
2.1 制种规模稳步发展
水稻制种成本高,需投入资金1 800元/667 m2左右,生产资金需求大,农村小额贷款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资金缺乏严重阻碍了水稻制种规模的扩展。采取“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种子生产组织为制种大户垫付土地租金、亲本种子、农药、化肥等资金,解决了生产资金困难的矛盾,提高了制种积极性,扩大了水稻制种面积。如制种农户张英旺,从事杂交水稻制种8年,制种经验十分丰富,多年来,由于资金困难,制种面积只维持在0.67 hm2左右,没有能力实行规模化制种,制种效益一直不高。2016年与溆浦旺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合同,合作社垫付土地租金、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资金900元/667 m2,解决了他生产资金的困难,当年制种面积就达到8.53 hm2,
2017年水稻制种面积更是提高到16 hm2。像张英旺这样的制种大户,目前溆浦县已达53户,有效推动了水稻制种规模化发展。
2.2 制种质量得到保障
杂交水稻制种对隔离条件要求相当严格,田间除杂要求相当细致,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进行规模化生产。统一安排生产组合,解决了制种隔离的矛盾;统一开展田间除杂,提高了除杂效果,保证了种子纯度;统一进行收割、晒干、烘干,保证了种子发芽率。通过“三统一”,种子质量得到根本保障。
2.3 制种效益快速提高
杂交水稻制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据调查,2012年,溆浦县农村劳动力工资为120元/个,2015年已高达180元/个。劳动力成本过高,导致水稻制种效益一直徘徊不前。采取“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既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制种效益,又减轻了劳动强度,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深圳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2015年开始,在该县黄茅园镇茅湾村流转水田53.3 hm2。采用“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承包给4位大户开展水稻制种,2015—2017年水稻制种产量为48万kg,产值672万元,纯收入达240万元,水稻制种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已经成为该村农业支柱产业。在深圳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下,2016—2017年,湖南桃花源农业科技股份、溆浦旺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黄茅园、桥江、祖师殿、卢峰等乡镇推行“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357.3 hm2,种子产值1 206万元,实现制种纯收入481.1万元。
以溆浦旺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青垅村对Y两优1998水稻品种推行“土地流转+反包”制种模式为例,2017年劳动力成本及制种效益比较见表1、表2。根据调查,“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比分散的制种模式增加纯收入174.5元/667 m2,增幅24.1%,水稻制种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了水稻制种产业的持续发展。
2.4 产业扶贫得到推进
溆浦旺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178.7 hm2,涉及农户600多户,其中贫困家庭65户。按照溆浦县产业精准扶贫方案,该社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主动与贫困户对接,开展制种产业扶贫。2017年与33户贫困户签订“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合同,开展水稻制种31.1 hm2,政府免费提供亲本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资金。该社垫付土地租金23.3万元,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田间现场指导,确保水稻制种零风险。据统计,33位贫困户当年制种产量6.9万 kg,产值103.5万元,获利41.3万元,每户平均12 515元,达到脱贫标准。同时,为32名贫困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开展劳务输出脱贫,推进了产业精准扶贫步伐。
3 主要做法
3.1 政府引导,改变农民认识
县、乡(镇)、村三级组织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宣扬土地流转增收致富先进典型。深入农户宣传土地流转带来的就业机遇,帮农民算好经济账,让农民消除顾虑,从心底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好处,彻底根除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各种模糊认识,为推广“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创造有利条件。
3.2 实行订单,建立保底机制
种子生产组织与制种大户签订种子生产合同,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制种布局、统一品种安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事操作、统一田间授粉、统一收割收购。为保障制种效益,打消农户制种风险顾虑,种子生产组织对制种大户建立产量保底机制。只要按照公司的技术要求,服从生产调度,制种单产达不到150 kg的,由公司补足150 kg收成,保证制种农户有收益,提高农户制种积极性。如制种大户文启响,2016年与溆浦旺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水稻制种合同4.47 hm2,由于受到稻粒黑粉病的严重为害(因气候原因,多次药物防治无效),导致平均单产仅93 kg/667 m2,按照合同保底承诺,该社对他补偿了57 kg/667 m2收益。有了保底措施,文启响对杂交水稻制种信心大增,2017年制种面积扩大到8 hm2,收获种子19 200 kg,产值达28.8万元,除去生产成本,可获利11万余元。
3.3 推广制种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种子生产组织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大胆探索,积极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制种、无人植保飞机病虫防治等新技术。2015—2017年,该县共开展机械化插秧100 hm2、无人植保飞机病虫防治520 hm2、无人植保飞机辅助授粉100 hm2、无人植保飞机喷施赤霉素16.7 hm2。通过开展机械化制种和应用水稻制种新技术,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子生产效率。
4 几点建议
4.1 讲诚信,重合同
种子生产组织和制种大户要以诚信为本,严格履行合同条约。
4.2 参加水稻制种保险
水稻制种是“露天工厂”,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危害。参加水稻制種保险,可降低制种风险,减轻损失程度,提高制种大户的水稻制种积极性。
4.3 完善配套设施
采取“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实行规模化制种,家庭分散式的晒场、仓储设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要围绕制种基地,建设大中型晒场、精选仓库、机耕道等配套设施。
4.4 强化技术培训
种子生产组织要按照现代种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行“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种子生产管理,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的培训,全面提升制种农户的科技素质。
(收稿日期:2018-05-03)
摘 要:溆浦县种子管理站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土地流转+反包”的水稻制种新模式。该模式既解决了制种大户资金困难的矛盾,减少了“代制商”这个中间环节,提高了制种效益,又促进了土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持续发展
1 基本概念
“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就是种子生产组织(种子企业或制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水田,再反包给制种大户开展种子生产的一种方式。双方签订种子生产合约,种子生产组织为制种大户垫付土地流转、生产资料等资金,解决制种大户资金困难的矛盾。制种大户按照合约要求,为种子生产组织生产优质合格的种子。
2 主要效果
2.1 制种规模稳步发展
水稻制种成本高,需投入资金1 800元/667 m2左右,生产资金需求大,农村小额贷款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资金缺乏严重阻碍了水稻制种规模的扩展。采取“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种子生产组织为制种大户垫付土地租金、亲本种子、农药、化肥等资金,解决了生产资金困难的矛盾,提高了制种积极性,扩大了水稻制种面积。如制种农户张英旺,从事杂交水稻制种8年,制种经验十分丰富,多年来,由于资金困难,制种面积只维持在0.67 hm2左右,没有能力实行规模化制种,制种效益一直不高。2016年与溆浦旺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合同,合作社垫付土地租金、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资金900元/667 m2,解决了他生产资金的困难,当年制种面积就达到8.53 hm2,
2017年水稻制种面积更是提高到16 hm2。像张英旺这样的制种大户,目前溆浦县已达53户,有效推动了水稻制种规模化发展。
2.2 制种质量得到保障
杂交水稻制种对隔离条件要求相当严格,田间除杂要求相当细致,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进行规模化生产。统一安排生产组合,解决了制种隔离的矛盾;统一开展田间除杂,提高了除杂效果,保证了种子纯度;统一进行收割、晒干、烘干,保证了种子发芽率。通过“三统一”,种子质量得到根本保障。
2.3 制种效益快速提高
杂交水稻制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据调查,2012年,溆浦县农村劳动力工资为120元/个,2015年已高达180元/个。劳动力成本过高,导致水稻制种效益一直徘徊不前。采取“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既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制种效益,又减轻了劳动强度,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深圳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2015年开始,在该县黄茅园镇茅湾村流转水田53.3 hm2。采用“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承包给4位大户开展水稻制种,2015—2017年水稻制种产量为48万kg,产值672万元,纯收入达240万元,水稻制种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已经成为该村农业支柱产业。在深圳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下,2016—2017年,湖南桃花源农业科技股份、溆浦旺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黄茅园、桥江、祖师殿、卢峰等乡镇推行“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357.3 hm2,种子产值1 206万元,实现制种纯收入481.1万元。
以溆浦旺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青垅村对Y两优1998水稻品种推行“土地流转+反包”制种模式为例,2017年劳动力成本及制种效益比较见表1、表2。根据调查,“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比分散的制种模式增加纯收入174.5元/667 m2,增幅24.1%,水稻制种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了水稻制种产业的持续发展。
2.4 产业扶贫得到推进
溆浦旺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178.7 hm2,涉及农户600多户,其中贫困家庭65户。按照溆浦县产业精准扶贫方案,该社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主动与贫困户对接,开展制种产业扶贫。2017年与33户贫困户签订“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合同,开展水稻制种31.1 hm2,政府免费提供亲本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资金。该社垫付土地租金23.3万元,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田间现场指导,确保水稻制种零风险。据统计,33位贫困户当年制种产量6.9万 kg,产值103.5万元,获利41.3万元,每户平均12 515元,达到脱贫标准。同时,为32名贫困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开展劳务输出脱贫,推进了产业精准扶贫步伐。
3 主要做法
3.1 政府引导,改变农民认识
县、乡(镇)、村三级组织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宣扬土地流转增收致富先进典型。深入农户宣传土地流转带来的就业机遇,帮农民算好经济账,让农民消除顾虑,从心底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好处,彻底根除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各种模糊认识,为推广“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创造有利条件。
3.2 实行订单,建立保底机制
种子生产组织与制种大户签订种子生产合同,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制种布局、统一品种安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事操作、统一田间授粉、统一收割收购。为保障制种效益,打消农户制种风险顾虑,种子生产组织对制种大户建立产量保底机制。只要按照公司的技术要求,服从生产调度,制种单产达不到150 kg的,由公司补足150 kg收成,保证制种农户有收益,提高农户制种积极性。如制种大户文启响,2016年与溆浦旺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水稻制种合同4.47 hm2,由于受到稻粒黑粉病的严重为害(因气候原因,多次药物防治无效),导致平均单产仅93 kg/667 m2,按照合同保底承诺,该社对他补偿了57 kg/667 m2收益。有了保底措施,文启响对杂交水稻制种信心大增,2017年制种面积扩大到8 hm2,收获种子19 200 kg,产值达28.8万元,除去生产成本,可获利11万余元。
3.3 推广制种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种子生产组织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大胆探索,积极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制种、无人植保飞机病虫防治等新技术。2015—2017年,该县共开展机械化插秧100 hm2、无人植保飞机病虫防治520 hm2、无人植保飞机辅助授粉100 hm2、无人植保飞机喷施赤霉素16.7 hm2。通过开展机械化制种和应用水稻制种新技术,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子生产效率。
4 几点建议
4.1 讲诚信,重合同
种子生产组织和制种大户要以诚信为本,严格履行合同条约。
4.2 参加水稻制种保险
水稻制种是“露天工厂”,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危害。参加水稻制種保险,可降低制种风险,减轻损失程度,提高制种大户的水稻制种积极性。
4.3 完善配套设施
采取“土地流转+反包”水稻制种模式,实行规模化制种,家庭分散式的晒场、仓储设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要围绕制种基地,建设大中型晒场、精选仓库、机耕道等配套设施。
4.4 强化技术培训
种子生产组织要按照现代种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行“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种子生产管理,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的培训,全面提升制种农户的科技素质。
(收稿日期: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