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元代已经相当成熟,蒙元政府先是在海上开辟了漕粮海运,由朱清、张瑄开辟成熟的近海航运路线,同时,中国东部对外贸易的海上路线也得以恢复,穿梭往来于中国、高丽和日本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东线在泛黄海商圈迅速发展。但航路的成熟仍无法抗拒不测风云,海难时有发生,无庸讳言,也正是这种海上悲剧,为后世考古发现留下了意外的“惊喜”。
1975年夏天,韩国新安郡渔民崔享根在近海捕鱼,一网下去,捞上来的不仅有大鱼、小鱼,还有六件完整的青瓷器。这位会过日子的渔民觉得家里也用得上这些完好且漂亮的碗,就将其和打来的鱼一起带回了家。他的弟弟在学校当教员,意识到这些海里来的东西很可能是文物,于是报告给当地文物管理局。经过初步鉴定,这六件瓷器是中国的宋元青瓷。根据这位渔民提供的线索,1982年,韩国打捞队果真在新安海底捞起一艘大型中国商船。经过几年的发掘与研究,这艘中国商船的故事终于穿越时空而来……
“600多年前的一天,一艘巨大的双桅中国商船从庆元港扬帆出海,它向东北行驶,准备先到日本九州的溥多湾,而后,再行至高丽,或是,先驶往高丽,再开往日本……途中因台风等原因,沉没在高丽的新安海域。”这短短的一段推测文字,透露出来自船上发掘文物实证的历史信息。
能给这艘船进行断代的沉船器物,一件是一枚木简,墨书“至治三年”,即元代至治三年(1323)。另一件是一只有铭文的铜权,一面为“庚申年”,一面为“庆元”,“庚申年”对应的年代是元朝延祐六年(1319)。所以,这艘商船的沉没年代应在公元1323年后的一两年间。
这个沉船断代令人信服,但那只铜权,也有人认为另有它用。刘义杰先生曾专门发给我一篇短文谈这个“权”。他认为,这个“秤砣”,更像是船上用来测深用的铅锤。首先,说它是秤砣,却没有发现与之相配套的秤杆、秤钩等物件;其次,船上的货物基本以“件”为单位,似乎也用不上秤。但把它当作测深锤来看的话,则与文献上记载的铅锤形状基本一致,尤其是那略显宽大的底座,其用途就是供航海家提取海底泥土或贝壳。如果这个铜“秤砣”真的是测深锤,那它在中国航海史上是很值得大书一笔的。
关于这艘船的始发港,主要是依据那只“权”的另一面铭文“庆元”,元代所称的庆元即今天的宁波。另外,出水的瓷器中,还有一件印有“使司帅府公用”铭文的青瓷盘。因铜权上有“庆元”铭文,专家据此推断这个“使司帅府”指的应是“浙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所以,可进一步印证此船始发港应为庆元港。
这艘有着“至治三年”墨书木简、带着“使司帅府公用”瓷器的商船,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批“官本船”之一。大元“官本商办”的海外贸易“官本船”制度至元二十二年(1285)開始实施,到至治三年(1323)颁布“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而止。此后“官本船”制度没有再大规模推行过。新安沉船可能是“官本船”最后的风光。
大元在全国设立了七个市舶司,浙江有其四,即杭州、庆元、温州、澉浦,表明了大元当时是以杭州湾为沿海港国际贸易中心,其东线即是黄海的中国、高丽、日本商圈。新安沉船所载的物品就是当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时尚所在。
此船沉在高丽新安,说明高丽与大元有着紧密的贸易关系,这一点是无疑的。新安沉船中有相当数量的银质觚形瓶、净瓶、灯盏、烛台以及镀银盘等,有学者认为,这些银器是销往对金银器有独特需求的高丽的商品。
那么,为何沉在高丽新安的船,会被认定是也要到日本去的商船呢?这个推测同样来自于已出水文物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此船出水的佛教类用器所占比例很大,其质地以陶瓷和金属为主,与船货中墨书“东福寺”“钓寂庵”等日本寺院名以及众多僧侣名号的木简相呼应,说明船货与这些日本佛教寺院有很大的关联。此外,新安沉船还出水日本制雕有花纹的漆碗、漆盏、古濑户瓶等餐饮用具和象棋子、木屐等,还有铜镜20件,经学者考证为日本制造。所以,新安沉船被认定为从中国赴日本,并和高丽进一步贸易的商船。
出水时,几百年的海水侵蚀已经使这艘船的上半部分和船尾烂没了。但从残船推算可知,这艘元代商船长约34米,宽约11米,重约200吨,由8个船舱组成,为中国福建建造的福船,是现存最大、最有价值的中国古代贸易船,也是现存最古老的船只之一。现在这个残船被陈列在韩国木浦市国立海洋遗物展览馆,部分文物在韩国国立博物馆展出。
2012年12月,中、韩博物馆界共同举办了一场“大元帆影——韩国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精华暨康津高丽青瓷特展”,那些从庆元港出发的物件再次回到中国。令中国普通观众感到惊奇的,除了那些精美的青瓷和白瓷外,还有中国铜钱。
新安沉船共出水40箱中国铜钱,重28吨,共计800多万枚,数量之多在沉船发现史上绝无仅有,形制包含“五铢”钱在内的52个品种,从王莽新朝的“货泉”到元代的“至大通宝”和“大元通宝”,年代跨度大。几乎就是一个全能型的古代中国银行和古代中国货币大展。其实,不仅元代、宋代,甚至更早,中国铜钱就是亚洲的硬通货,一直到清代之前,日本就是以中国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
新安沉船虽然沉没了,但它仍以沉默的姿态告诉世界,当年的黄海圈是一个多么繁荣的东亚贸易商圈。
1975年夏天,韩国新安郡渔民崔享根在近海捕鱼,一网下去,捞上来的不仅有大鱼、小鱼,还有六件完整的青瓷器。这位会过日子的渔民觉得家里也用得上这些完好且漂亮的碗,就将其和打来的鱼一起带回了家。他的弟弟在学校当教员,意识到这些海里来的东西很可能是文物,于是报告给当地文物管理局。经过初步鉴定,这六件瓷器是中国的宋元青瓷。根据这位渔民提供的线索,1982年,韩国打捞队果真在新安海底捞起一艘大型中国商船。经过几年的发掘与研究,这艘中国商船的故事终于穿越时空而来……
“600多年前的一天,一艘巨大的双桅中国商船从庆元港扬帆出海,它向东北行驶,准备先到日本九州的溥多湾,而后,再行至高丽,或是,先驶往高丽,再开往日本……途中因台风等原因,沉没在高丽的新安海域。”这短短的一段推测文字,透露出来自船上发掘文物实证的历史信息。
能给这艘船进行断代的沉船器物,一件是一枚木简,墨书“至治三年”,即元代至治三年(1323)。另一件是一只有铭文的铜权,一面为“庚申年”,一面为“庆元”,“庚申年”对应的年代是元朝延祐六年(1319)。所以,这艘商船的沉没年代应在公元1323年后的一两年间。
这个沉船断代令人信服,但那只铜权,也有人认为另有它用。刘义杰先生曾专门发给我一篇短文谈这个“权”。他认为,这个“秤砣”,更像是船上用来测深用的铅锤。首先,说它是秤砣,却没有发现与之相配套的秤杆、秤钩等物件;其次,船上的货物基本以“件”为单位,似乎也用不上秤。但把它当作测深锤来看的话,则与文献上记载的铅锤形状基本一致,尤其是那略显宽大的底座,其用途就是供航海家提取海底泥土或贝壳。如果这个铜“秤砣”真的是测深锤,那它在中国航海史上是很值得大书一笔的。
关于这艘船的始发港,主要是依据那只“权”的另一面铭文“庆元”,元代所称的庆元即今天的宁波。另外,出水的瓷器中,还有一件印有“使司帅府公用”铭文的青瓷盘。因铜权上有“庆元”铭文,专家据此推断这个“使司帅府”指的应是“浙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所以,可进一步印证此船始发港应为庆元港。
这艘有着“至治三年”墨书木简、带着“使司帅府公用”瓷器的商船,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批“官本船”之一。大元“官本商办”的海外贸易“官本船”制度至元二十二年(1285)開始实施,到至治三年(1323)颁布“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而止。此后“官本船”制度没有再大规模推行过。新安沉船可能是“官本船”最后的风光。
大元在全国设立了七个市舶司,浙江有其四,即杭州、庆元、温州、澉浦,表明了大元当时是以杭州湾为沿海港国际贸易中心,其东线即是黄海的中国、高丽、日本商圈。新安沉船所载的物品就是当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时尚所在。
此船沉在高丽新安,说明高丽与大元有着紧密的贸易关系,这一点是无疑的。新安沉船中有相当数量的银质觚形瓶、净瓶、灯盏、烛台以及镀银盘等,有学者认为,这些银器是销往对金银器有独特需求的高丽的商品。
那么,为何沉在高丽新安的船,会被认定是也要到日本去的商船呢?这个推测同样来自于已出水文物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此船出水的佛教类用器所占比例很大,其质地以陶瓷和金属为主,与船货中墨书“东福寺”“钓寂庵”等日本寺院名以及众多僧侣名号的木简相呼应,说明船货与这些日本佛教寺院有很大的关联。此外,新安沉船还出水日本制雕有花纹的漆碗、漆盏、古濑户瓶等餐饮用具和象棋子、木屐等,还有铜镜20件,经学者考证为日本制造。所以,新安沉船被认定为从中国赴日本,并和高丽进一步贸易的商船。
出水时,几百年的海水侵蚀已经使这艘船的上半部分和船尾烂没了。但从残船推算可知,这艘元代商船长约34米,宽约11米,重约200吨,由8个船舱组成,为中国福建建造的福船,是现存最大、最有价值的中国古代贸易船,也是现存最古老的船只之一。现在这个残船被陈列在韩国木浦市国立海洋遗物展览馆,部分文物在韩国国立博物馆展出。
2012年12月,中、韩博物馆界共同举办了一场“大元帆影——韩国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精华暨康津高丽青瓷特展”,那些从庆元港出发的物件再次回到中国。令中国普通观众感到惊奇的,除了那些精美的青瓷和白瓷外,还有中国铜钱。
新安沉船共出水40箱中国铜钱,重28吨,共计800多万枚,数量之多在沉船发现史上绝无仅有,形制包含“五铢”钱在内的52个品种,从王莽新朝的“货泉”到元代的“至大通宝”和“大元通宝”,年代跨度大。几乎就是一个全能型的古代中国银行和古代中国货币大展。其实,不仅元代、宋代,甚至更早,中国铜钱就是亚洲的硬通货,一直到清代之前,日本就是以中国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
新安沉船虽然沉没了,但它仍以沉默的姿态告诉世界,当年的黄海圈是一个多么繁荣的东亚贸易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