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西游记》就读懂了人性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kjhnng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看《西游记》哭过吗?
  有两个片段,从小到大我看一次哭一次。一是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经历着一次次春去秋来,雨雪风霜。被禁锢的他,想要伸手去摘一朵野花,够不到,又缩回手。电视剧里还响起了一首催泪的插曲: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
  另一個就是“三打白骨精”,孙悟空被师傅一次次误解,一次次赶回家。明明是唐僧不听他的话,自己走出“保护圈”,被白骨精蒙骗。最可气的是,他宁愿相信三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不肯相信朝夕相伴、护送自己的徒弟。每次看到这里,都替孙悟空不值。
  因为大闹天宫,挑战了权威、打乱了现有的秩序,先是受五百年压在五指山下的苦,又要受师傅动不动就念紧箍咒的苦。明明一个筋斗云就能翻十万八千里,却偏偏要带着师徒四人,走了十三年。
  随着年岁渐长,你发现自己也从顽劣走向了成熟,懂得了更多的生存规则,才明白悟空代表着一个人最高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要达到这一需求,有些路,你必须走。
  当你真正读懂了孙悟空,你也就懂得了所有苦难和人生的真谛。
  1
  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了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刚好对应了这五大需求。
  八戒代表人的生理需求,他被贬下界是因为色欲,一路上激励他向前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美女,生理需求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也最有力量。
  沙僧代表人的安全需求。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而沙僧因为打碎玉帝的琉璃盏被贬到流沙河,每七天就要遭受一次万剑穿心之苦。只有帮助唐僧取经,他才能摆脱折磨,回到安全、有秩序的生活。
  白龙马代表人的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要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被爱的感觉。
  他之所以从龙王三太子变成一匹马,是因为自己快要结婚时,玉帝赏赐给他一颗夜明珠,结果结婚的时候发现新娘和九头虫暗通款曲,一怒之下烧毁了夜明珠。
  唐僧对应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他没有打怪的技能,激励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动力是成就感、被尊重、被欣赏。
  技能最多的孙悟空,代表的是人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也就是人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成就的需要。
  悟空之所以能对唐僧不离不弃,一路西行,激励他最重要的因素,是他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封神”的目标。这场从“妖”到“神”的蜕变,何尝不是人生的写照。
  2
  孙悟空的蜕变路,是两条线索并行。
  一是为了技艺升级和求取真经所受的苦,二是对本能和欲望的不断克制。
  在还是一个石猴时,他为了提升技能,访仙问道,他乘坐竹筏出海,冒着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的危险,在海上飘荡了八九年,最终找到了教他七十二变的菩提祖师。
  但从踏上取经之路起,他就开始了修心之路。
  技能满分的他,有两次放弃取经的机会,回去过逍遥快活的日子。但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真正的神的头衔,为了使命,他都选择了归队。
  第一次,孙悟空刚跟唐僧上路不久,路上遇到几个盗贼,唐僧怪他杀生。不耐烦的悟空拍拍手就走了,只留下一句潇洒的“老孙去也”!
  他飞去东海龙宫向龙王诉苦,准备回花果山做美猴王。龙王几句话就打消了他的念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到正果。”
  悟空听了,沉默半天,思考何去何从。龙王就补充说:“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
  这句话点醒了悟空,要自在,还是要前程?于是便回去了。
  这一回,也提醒了观音菩萨,给他戴上了紧箍咒。
  第二次悟空受的委屈更大,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写了贬书,正式把他逐出师门,甚至发誓说:“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孙悟空只好带着不甘回到了花果山。走投无路的猪八戒去求他回来,他带着八戒看自己的日子有多逍遥。
  最后,八戒用了激将法,编了一堆妖怪骂孙悟空的话来激怒他,气得悟空说:“我这去,把他拿住,碎尸万段,以报骂我之仇!报毕,我即回来。”
  等到除了妖怪之后,师徒的误会解除,孙悟空自然而然地又回到了取经队伍。
  这时候的他,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为了实现目标,他可以放弃花果山逍遥自在的生活,可以忍受取经之路的艰苦,也可以包容师傅偶尔的固执。
  没有方向的人生,叫流浪;有方向的人生,才叫远航。
  3
  一位研究《西游记》的学者曾说:“‘悟空’二字,就是整部西游的核心所在。”
  师徒一行要取得“三藏”,必要做到悟净、悟能、悟空。可以说,“三藏”是取经的形式,而“悟空”是佛教的根本,也是取经的根本。
  所以,师傅三藏代表的是形式上的主体与核心,而只有达到“悟空”的境界,才能取得真经。
  这一路,他戒掉七情六欲,也戒掉了反叛之心。
  《西游》研究者普遍认为,“真假美猴王”是悟空成长之路最重要的一站。在那之前,他常常不听从唐僧的指令,师父说不能杀妖精,他偏要杀。而在遇到六耳猕猴之后,唐僧再也没有念过紧箍咒,因为悟空的“二心”死了,也就是那颗不安分的、想反抗的心。
  而他的七十二变,则代表念头的变化。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长度与取经要走的路程相同。也就是说,取经路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善与恶,苦海与极乐,都在一念之间。
  悟空的取经之路,有磨砺,有欣喜;有委屈,有乐趣;有得到,也有放弃,像极了每个人追求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如果《西游记》只是一个打怪升级的神话故事,绝对不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其实,它是以求佛为名,写人的自我修行和磨砺。
  吴承恩创造了一个宏大的虚拟世界,从人间到佛教世界、道家世界,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则。其中的人物,从孙悟空到如来、玉皇大帝,甚至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妖精,无论出场时间多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灵魂,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读书,其实是在读人,更是在读人性。细读《西游记》,处处是现实中的学问和智慧。
  (源自“十点读书”)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书香里的中国年:北京书店夜场暖暖  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北京发行集团旗下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王府井外文书店4家大型书城及新华书店花市店、翠微店、小庄店、西四店、永安路店、建筑书店6家中型书店,首次开启24小时书店模式,陪伴读者欢度别样书香年。2月16日晚上近10点,北京图书大厦一层结款台处,蒋滢赉开心地替女儿张文菁掏钱买书。“图书大厦过年不关门,这可真是头一回!作为读者,我们
期刊
“读一本书如同青蛙来到井口。”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阅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濮存昕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们的生命本体受时空的限制,在这里就不能在那里,此时干什么就不能同时还干什么,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有所局限的‘井中之蛙’。”濮存昕表示,但是,各式各样的书籍,能够让人们经常“来到”井口,看这里也行,看那里也行,上了井口,就相当于来到书店了。  去年8月30日晚,BIBF世界阅读夜——中国话剧之夜在快
期刊
1  当下读书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阅读。  2020京东文学盛典之夜,莫言、格非、阿来、苏童等一批大家,围绕着阅读与创作,发表了新的环境下,读书、生活、阅读、写作的不同观点。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时代性问题,即当下阅读的多样性与阅读的未来。  谈及阅读,最逃不开的话题之一,就是当下风行的手机阅读和碎片化的问题。  当手机阅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我们席卷而来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愕然。不管
期刊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鲁迅纪念日。这天,诗人瞻仰了鲁迅故居,浮想联翩,感慨万端。于是,挥笔写就这首“纪念鲁迅有感”的短诗。  在旧时代土崩瓦解、新世界已经从地平线上崛起的岁月,诗人以毋庸置疑的有力语言,从对待人民的态度这个基本问题上,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从而揭示了两个阶级、两种制度根本对立的实质。诗人谴责“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及其所统治的世界
期刊
要经过多少努力  才能做到上将刘湘手下  教导师旅长兼省警察局局长  这个人,外表国军将官  内心锤头镰刀闪亮  率领大军在茂县与北川的土门  与数万红军相遇  要怎样的智慧与胆识  才能让红军夺取他镇守的重地  又要以怎样的借口  磨磨蹭蹭失去抢占山头的先机  最后率军仓皇撤退  给红军留下大量枪械粮草  這个人暗中为了红军的事业  不怕暴露自己埋下杀身之祸  所以战役结束  其他的将官举报他的
期刊
打开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唱战歌赴疆场——臧克家抗战诗文选》,强烈的爱国激情,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扑面而来。选编出版父亲臧克家的这本抗战文学作品集,是我们兄妹四人的共同心愿。这心愿,是为了父辈们经历的那段永不应忘却的岁月;这心愿,深切而虔诚。  记得暮年的父亲在给故乡编纂县志的同志的信中这样写道:“其实,我就是一名战士!”这句话,从一个侧面精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作为战士,20岁出头的父亲在
期刊
在唐代,人人皆会写诗,帝王会写,如唐太宗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和尚会写,如僧皎然的“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儿童会写,如七岁的骆宾王写下的《咏鹅》。  骆宾王被誉为神童,一时传为佳话。在唐代,像骆宾王这样的“神童”不只一个。  《全唐诗》里记载了一首《送兄》诗,是一个七岁的女孩,当着武则天的面写出来的。  送兄  七岁女  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期刊
迟子建说:“哈尔滨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从上世纪末的《伪满洲国》开始,哈尔滨逐渐成为她创作关注的坐标。在哈尔滨30年的生活体验,让迟子建无论是在素材积累的厚度,还是在情感的浓度上,都与这座城难解难分。如何独立建构这座冰雪之城强悍的主体风貌,进行酣畅淋漓的文学表达,诉说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情与爱,成为她的创作命题。  在迟子建的长篇新作《烟火漫卷》中,她再次聚焦于哈尔滨这座城池中的芸芸
期刊
当今时代,那些功成名就,却依然能抵挡媒体的强大攻势和外部世界的种种诱惑的作家,反而更容易引发世人的兴趣,更容易赢得世人的尊重。199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如此,曾经到访过中国的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今已定居澳大利亚的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也是如此。  希姆博尔斯卡从不参加任何文学聚会和诗歌朗诵会。她回避正式场合,却很乐意和不多的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着鲱鱼,
期刊
说起陆游,人们多半只知道他和前妻唐琬的爱情故事,凄美无奈。很少有人知道,陆游在教育子女上,也颇有心得。其实,他一生给孩子写了100多首诗,时常告诫子女要于国有用,于家尽责,于义无瑕,于德不亏。  他在四十多岁时写下第一则家训,一直到八十余岁,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完成了26则《放翁家训》。他以至诚的慈父之心,以身作则,谆谆教诲。告诉我们,家风,才是最珍贵的不动产。  01读书,最简单的修身之法  陆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