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7日,随着象征北京地铁5号线通车开关的玻璃球被点亮,标志着北京轨道交通“黄金时代”的到来,北京轨道总里程达到140多公里。无怪有人说:“借助一个高效准时、可达性强的公交系统,给人们带来的是空间距离的缩短,是时间观念的更新,是心理上的快感,是精神上的自由和振奋。”速度,为我们的城市元素,更换了全新的概念。
列车在行进,地铁在延伸。
回眸中国外资修建地铁的“鼻祖”——上海地铁,在“世界看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这项我国最早采用国际融资的方式建设的大型项目,把源源不断涌入的国际资本引入了共和国的“骨骼”。从此,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敢于接纳各种成分的血液融入中国强健的体魄。掀开那风云会际、动人心魄的一页,原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当“空中客车”在上海的空中盘旋,俯首望去,如今的上海犹如世界金融中心美国纽约浮现在眼前;乘车行驶在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置身于现代国际大都市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我心中产生了一个最强烈的信号,作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上海,一定凝结了几代有识之士的心智和奉献,也更验证了我最初的设想,在上海采访张祥,将是最合适的地点、最合适的视角。
张祥的简历在我的头脑中一页页地闪过:领导、参与了上海地铁一号、二号线、上海国际机场扩建等项目的国际融资及商务谈判;主持上海在全球54个国家的200多个海外投资项目……
上海地铁一号线,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终于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
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皇家游艇在上海外滩梦幻般的夜景中游曳时;当气宇轩昂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首相官邸与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会晤时;当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众议院陈述他的经济政策时;当德国总理科尔与他的财长和外长在某一天谈及财政预算时……在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词——上海地铁。
“一江春水向东流”。改革开放之初,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财团在中国稍事考察,立即得出的一个颇有战略眼光的结论:中国最大的市场是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这些对于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闻所未闻的新词汇出现的同时,“顺风而呼,因时而动”中国古老的哲学在经济起飞的前夜闪烁出睿智的光芒。中国人不再沉醉于“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自守清贫,开始尝试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开始懂得给别人机遇的同时也带给自己机遇。上海地铁这盘“大蛋糕”就在这时端出:1985年4月,《中国日报》发布: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将利用外资建造第一条地下铁道。
敏感的各国地铁制造商和拥有巨大资本的财团,立即看出了其中暗示的绝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百废待兴、资金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运作何尝不是引颈而求的机遇?同时,国际上几个地铁发达的国家,等待这样的机会久矣!机遇,此时就像一个奇异的“两面人”,对于矛盾的双方同时绽放着动人的微笑。尽管上海地铁一号线的投资只有6.8亿美元,但是上海规划中的地铁是7条线176公里。而且,一旦被上海接纳,在中国筹划兴建的地铁是18个城市。这扇大门的背后,不亚于阿里巴巴神化中的宝库!上海方面一纸询价的电传,引来世界各国的42个地铁集团,50多家制造商,而且受到这些大公司财团影响的所在国政府和首脑人物,也被卷进了这股“地铁旋风”。
然而,眼前这片森林是如此深邃,神秘莫测。十几个国家不同的币种,不同的汇率,不同的贷款,不同的经济技术状况甚至不同的行为方式,加之地铁这个在城市建设中周期最长、技术最复杂的项目,怎样选择才是最优,才能把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此时中国,是何等急需和紧缺擅长国际交往的经济专家。
刚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人称“国际人”的张祥博士,受命担任了地铁一号线中方全权商务谈判负责人。
时代选择了,也造就了作为经济外交骁将的张祥。
“三国”入围, 2亿马克的心理战捅破旧体制的“窗户纸”
在张祥和另一位领导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百余人的“联合探险队”出发了。“探险”在两条战线同时展开。一条战线是政府谈判,争取最优惠的“软贷款”;一条战线是商务谈判。两条战线同时展开,谙熟经济外交规则、技巧的张祥,巧妙地确定了“长期低息,物美价廉”的“连环套”。
张祥在幽静而神秘的使馆区频频展开外交攻势。今天拜会意大利总领事,明天约见加拿大商务领事,上午还在“法国”喝咖啡,下午就置身于“英国”的皇家气派中。1987年圣诞节前夕,两条战线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英、法、日、意等各国政府几乎众口一辞,通过各种渠道表示,可以提供和其他国家相同的贷款优惠条件,只待亮出最后的底牌。但精明的上海人掌握着所有交往的单线联系,也就是说各国手上的底牌只有中方知道。这种气氛,使竞争各国即不敢贸然出手,又怕丧失了最佳时机。1988年3月,被“地铁”搅得寝食不安的总领事们,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一次“大考”。让所有“选手”不敢怠慢的,除了这种激烈的竞争气氛以外,还有作为裁判的中外两组专家,将按照国际通用的“净现值”法,对他们的答案给予最终的评判。
大家看到,张祥博士根据中外专家组分别评分画出了两组曲线在延伸,孰优孰次,一目了然。经过这次遴选,贷款国的选择范围缩小到了德、法、美三国。“探险队”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德国对外经济合作部国务秘书冷格尔博士的“临门一脚”,把上海地铁一号线项目的软贷款谈判推向了高潮。冷格尔是一个善于抓住要害的务实派。此番亲临“前线”,为的就是对于中方提出的条件随时作出权威的反映。冷格尔果然痛快。在北京长城饭店,他一只脚跨在即将去机场的轿车门,一只手极有个性地拍了一下宽阔的前额,对张祥说,“好!90%就90%,我回去做工作。”(在此之前的参与谈判的各国最高也只有52%的软贷)另一个艰难的关口是贷款数额。德沪地铁集团在与张祥进行的商务谈判中全部设备报价是4.6亿马克,但联邦议会批准的数额只有2.6亿,整整2亿马克的差额。这么高的坎儿上得去么?再说,德国政府一次批准的专项贷款和利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已经比较优越了,是否可以考虑差额逐年解决呢?有些同志开始犯难了。但是,张祥深知地铁一旦开工,是不能停下来等贷款的,张祥宁肯再冒一次风险,也不让上海人再过那种吃不饱也饿不死的“日子”,不让这个第一次吃竞争饭的项目留着一半肚子去分国家计划盘子中切下来的“蛋糕”。
张祥仔细分析了这个“2亿马克”的谈判回合,实际这是一场心理战。冷格尔代表的德方绝不会甘心退出竞争,他们的胃口是通过“占领”上海进军整个中国南部。同样逻辑,德国政府支持德沪集团也有其战略意义,不会半途而废。真诚是沟通最好的钥匙。冷格尔对张祥醉心于国家事业的精神表示了理解,许下“再出争取”的承诺。
此次,冷格尔只身秘密去了奥地利边境的一处疗养地,德国总理科尔正在此地度假,与总理私交甚好的冷格尔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言。冷格尔和总理的谈话详情不从得知,但此时,张祥从一个越洋电话中,听出了谈话的效果。那是冷格尔对上海政府高层领导的一个回答:“您有邀请,我不能空手而来!4天以后联邦议会要重新讨论,一*得到批准,我即刻起身赴约。”
不日后,也就是联邦议会结束的当晚。波恩到上海的国际航班在虹桥机场徐徐降落。身披风衣,手提皮箱,不带任何随从的冷格尔飘然而至。他给上海政府带来了一连串惊喜:联邦议会最后通过贷款给上海地铁4.6亿马克,100%的软贷款,年利率降到0.75%还款期40年。按照国际惯例,这笔巨额贷款的赠予成分高达71%!德国以世界少有的政府贷款优惠条件,摘取了上海地铁项目主要贷款国的“金苹果”。1989年5月13日,上海地铁项目的“世纪性合同”由国家经贸部与德、法、美三国政府的代表正式签署。多国合作建设上海地铁的序幕就此拉开。“探险队”初战告捷。
一个绝不含糊的“NO”,为国家挽回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
张祥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节外生枝的事故,使得已经签约的中德合作陡生风波,面临夭折的危机。
历经两年的上海地铁项目成功签约,张祥刚要满意地松一口气,中方的具体项目人员却轻率地接受了德方关于管理软件高达3000万马克的开价,超出原定计划1900万马克。由于我们自己在谈判桌上表现出的“温良恭俭让”,不好意思说一个“不”字,在原则上让了步,对方更趾高气扬,竟发出了“不接受条件即中止付款”的最后通牒。
张祥与另一位项目负责人借德沪集团邀请中方审查地铁样车的机会,以政府代表的身份亲赴法兰克福——德国负责政府贷款支付的复兴开发银行所在地。行前仍有人底气不足:钱已经进了人家的口袋,你有什么过硬的“牌”让他心甘情愿地掏出来?万一谈崩,前面的工作也鸡飞蛋打,怎么向国人交待?张祥暗自提醒自己,要设计好每一个谈判步骤,预想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此次的对手——德国复兴银行,已得知他们到达的信息。但是,张祥巧妙地展开紧张的外围工作。外围之一,是德国AEG公司,上海地铁车辆承包商。在AEG豪华的会客厅,张祥谈完对样车的意见,话锋一转说:“最近中德合同因为项目管理的费用问题,双方出现了分歧。涉及到中德政府协议的严肃性,我们没有余地可以让步,如果僵持下去,贵国银行可能中止付款。我想这件事应该向你们作个通报。”张祥讲话就此打住。外围之二,是老朋友也是关键性人物冷格尔。德国政府对上海地铁的贷款项目是德国在华利益的象征之一,冷格尔又是负责这个项目的政府官员,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地铁是内阁处境微妙的冷格尔手中的一张王牌。期间5天的谈判,充满了东、西方哲理的斗智斗勇。当张祥一行应约与冷格尔、AEG地铁车辆承包商代表同时出现在复兴开发银行大厅时,全部铺垫就绪,谈判气氛已营造成功。
当平等互利的原则受损的时候,张祥以“强硬派”的形象出现。当天下午的谈判持续了5个小时,双方都用英语,省去了翻译的时间,具体细节一气呵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退回到双方政府协议的原则,回到公平、互利、相互尊重的立场。最终,项目管理软件的费用退回到1500万马克,为国家挽回1500万马克,相当5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再一次印证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涉外形象,用张祥的话来说:“中国人在国际交往中心理上没有输分的理由,把位置坐正了再谈。”
1.07亿美元再次见证,谁是“大亨”,谁是“乞丐”:一个经济领域的哲学命题
1995年12月,德国总理访华。中德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一份贸易合作协议,这份协议中,却出人意料地少了众所瞩目的上海地铁二号线。德国某银行负责该项目的谈判代表没有想到真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他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他的谈判对手!
由于地铁一号线的良好合作,德国成为上海地铁二号线提供政府贷款的首选国家。但商务谈判就在关键问题上卡了壳:德方提供的地铁设备的报价比中方能接受的价格高出了7500万美元。
张祥有充分的理由。根据他手中掌握充分的有关地铁车辆的国际市场信息,即使按照中方提出的价格,德国公司仍然有钱赚。对方不能依仗提供了政府贷款而漫天要价。但作为商务谈判的德方代表,似乎正直带着这个使命而来,有恃无恐,寸步不让。
张祥却是有风险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提出了警告:德方政府贷款是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不要为了这7500万美元,丢了7亿8千万马克!但张祥坚守的是商务谈判平等互惠的基本原则,成功的商务谈判双方都应该是“赢家”。根据他的判断,德方绝不会轻言放弃。
科尔访华,使陷入僵局的地铁项目的商务谈判到了摊牌的最后极限。德方代表心急气盛,扬言再不签约,一切后果由中方负责!面对德方以势压人的态度,张祥做了一个手势说:“Stop!请你不要这样激动,也不要用这种要挟的态度。我们现在不是乞求你们贷款,请你用平等的态度看待我们之间的分歧。”
商务谈判的协议到底没签,德方代表这才见了“真佛!”终于在此后的谈判中,双方顺利达成一致,设备报价降了7500万美元,整个项目报价比原来降低了1.07亿美元!
张祥引用这样一个典故对他的谈判理念最终加以诠释:在美国芝加哥第一劝业银行大厅,矗立着这样一座意味深长的雕塑——一个手持拐杖的大亨傲然而立,脚底下匍匐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那么,银行家和借贷者,究竟谁是大亨,谁是乞丐?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讨论的结论是:“Uncertain!”不确定!银行家实际上也是一种“商人”,只是它经营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借贷者则是这种商品的“买主”,而有实力的买主,从来就是国际市场上的“上帝”。
一直到事后若干年,人们才完全体会到上海地铁项目突破的全部意义:商务谈判和融资谈判的同时进行,引发了多国的平等竞争,由竞争产生最合理、最有利的融资条件。这是中国人以成熟的心智叩响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门,是中国抛弃传统惯例走向国际惯例的开始。
列车在行进,地铁在延伸。
回眸中国外资修建地铁的“鼻祖”——上海地铁,在“世界看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这项我国最早采用国际融资的方式建设的大型项目,把源源不断涌入的国际资本引入了共和国的“骨骼”。从此,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敢于接纳各种成分的血液融入中国强健的体魄。掀开那风云会际、动人心魄的一页,原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当“空中客车”在上海的空中盘旋,俯首望去,如今的上海犹如世界金融中心美国纽约浮现在眼前;乘车行驶在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置身于现代国际大都市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我心中产生了一个最强烈的信号,作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上海,一定凝结了几代有识之士的心智和奉献,也更验证了我最初的设想,在上海采访张祥,将是最合适的地点、最合适的视角。
张祥的简历在我的头脑中一页页地闪过:领导、参与了上海地铁一号、二号线、上海国际机场扩建等项目的国际融资及商务谈判;主持上海在全球54个国家的200多个海外投资项目……
上海地铁一号线,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终于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
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皇家游艇在上海外滩梦幻般的夜景中游曳时;当气宇轩昂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首相官邸与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会晤时;当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众议院陈述他的经济政策时;当德国总理科尔与他的财长和外长在某一天谈及财政预算时……在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词——上海地铁。
“一江春水向东流”。改革开放之初,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财团在中国稍事考察,立即得出的一个颇有战略眼光的结论:中国最大的市场是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这些对于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闻所未闻的新词汇出现的同时,“顺风而呼,因时而动”中国古老的哲学在经济起飞的前夜闪烁出睿智的光芒。中国人不再沉醉于“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自守清贫,开始尝试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开始懂得给别人机遇的同时也带给自己机遇。上海地铁这盘“大蛋糕”就在这时端出:1985年4月,《中国日报》发布: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将利用外资建造第一条地下铁道。
敏感的各国地铁制造商和拥有巨大资本的财团,立即看出了其中暗示的绝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百废待兴、资金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运作何尝不是引颈而求的机遇?同时,国际上几个地铁发达的国家,等待这样的机会久矣!机遇,此时就像一个奇异的“两面人”,对于矛盾的双方同时绽放着动人的微笑。尽管上海地铁一号线的投资只有6.8亿美元,但是上海规划中的地铁是7条线176公里。而且,一旦被上海接纳,在中国筹划兴建的地铁是18个城市。这扇大门的背后,不亚于阿里巴巴神化中的宝库!上海方面一纸询价的电传,引来世界各国的42个地铁集团,50多家制造商,而且受到这些大公司财团影响的所在国政府和首脑人物,也被卷进了这股“地铁旋风”。
然而,眼前这片森林是如此深邃,神秘莫测。十几个国家不同的币种,不同的汇率,不同的贷款,不同的经济技术状况甚至不同的行为方式,加之地铁这个在城市建设中周期最长、技术最复杂的项目,怎样选择才是最优,才能把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此时中国,是何等急需和紧缺擅长国际交往的经济专家。
刚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人称“国际人”的张祥博士,受命担任了地铁一号线中方全权商务谈判负责人。
时代选择了,也造就了作为经济外交骁将的张祥。
“三国”入围, 2亿马克的心理战捅破旧体制的“窗户纸”
在张祥和另一位领导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百余人的“联合探险队”出发了。“探险”在两条战线同时展开。一条战线是政府谈判,争取最优惠的“软贷款”;一条战线是商务谈判。两条战线同时展开,谙熟经济外交规则、技巧的张祥,巧妙地确定了“长期低息,物美价廉”的“连环套”。
张祥在幽静而神秘的使馆区频频展开外交攻势。今天拜会意大利总领事,明天约见加拿大商务领事,上午还在“法国”喝咖啡,下午就置身于“英国”的皇家气派中。1987年圣诞节前夕,两条战线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英、法、日、意等各国政府几乎众口一辞,通过各种渠道表示,可以提供和其他国家相同的贷款优惠条件,只待亮出最后的底牌。但精明的上海人掌握着所有交往的单线联系,也就是说各国手上的底牌只有中方知道。这种气氛,使竞争各国即不敢贸然出手,又怕丧失了最佳时机。1988年3月,被“地铁”搅得寝食不安的总领事们,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一次“大考”。让所有“选手”不敢怠慢的,除了这种激烈的竞争气氛以外,还有作为裁判的中外两组专家,将按照国际通用的“净现值”法,对他们的答案给予最终的评判。
大家看到,张祥博士根据中外专家组分别评分画出了两组曲线在延伸,孰优孰次,一目了然。经过这次遴选,贷款国的选择范围缩小到了德、法、美三国。“探险队”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德国对外经济合作部国务秘书冷格尔博士的“临门一脚”,把上海地铁一号线项目的软贷款谈判推向了高潮。冷格尔是一个善于抓住要害的务实派。此番亲临“前线”,为的就是对于中方提出的条件随时作出权威的反映。冷格尔果然痛快。在北京长城饭店,他一只脚跨在即将去机场的轿车门,一只手极有个性地拍了一下宽阔的前额,对张祥说,“好!90%就90%,我回去做工作。”(在此之前的参与谈判的各国最高也只有52%的软贷)另一个艰难的关口是贷款数额。德沪地铁集团在与张祥进行的商务谈判中全部设备报价是4.6亿马克,但联邦议会批准的数额只有2.6亿,整整2亿马克的差额。这么高的坎儿上得去么?再说,德国政府一次批准的专项贷款和利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已经比较优越了,是否可以考虑差额逐年解决呢?有些同志开始犯难了。但是,张祥深知地铁一旦开工,是不能停下来等贷款的,张祥宁肯再冒一次风险,也不让上海人再过那种吃不饱也饿不死的“日子”,不让这个第一次吃竞争饭的项目留着一半肚子去分国家计划盘子中切下来的“蛋糕”。
张祥仔细分析了这个“2亿马克”的谈判回合,实际这是一场心理战。冷格尔代表的德方绝不会甘心退出竞争,他们的胃口是通过“占领”上海进军整个中国南部。同样逻辑,德国政府支持德沪集团也有其战略意义,不会半途而废。真诚是沟通最好的钥匙。冷格尔对张祥醉心于国家事业的精神表示了理解,许下“再出争取”的承诺。
此次,冷格尔只身秘密去了奥地利边境的一处疗养地,德国总理科尔正在此地度假,与总理私交甚好的冷格尔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言。冷格尔和总理的谈话详情不从得知,但此时,张祥从一个越洋电话中,听出了谈话的效果。那是冷格尔对上海政府高层领导的一个回答:“您有邀请,我不能空手而来!4天以后联邦议会要重新讨论,一*得到批准,我即刻起身赴约。”
不日后,也就是联邦议会结束的当晚。波恩到上海的国际航班在虹桥机场徐徐降落。身披风衣,手提皮箱,不带任何随从的冷格尔飘然而至。他给上海政府带来了一连串惊喜:联邦议会最后通过贷款给上海地铁4.6亿马克,100%的软贷款,年利率降到0.75%还款期40年。按照国际惯例,这笔巨额贷款的赠予成分高达71%!德国以世界少有的政府贷款优惠条件,摘取了上海地铁项目主要贷款国的“金苹果”。1989年5月13日,上海地铁项目的“世纪性合同”由国家经贸部与德、法、美三国政府的代表正式签署。多国合作建设上海地铁的序幕就此拉开。“探险队”初战告捷。
一个绝不含糊的“NO”,为国家挽回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
张祥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节外生枝的事故,使得已经签约的中德合作陡生风波,面临夭折的危机。
历经两年的上海地铁项目成功签约,张祥刚要满意地松一口气,中方的具体项目人员却轻率地接受了德方关于管理软件高达3000万马克的开价,超出原定计划1900万马克。由于我们自己在谈判桌上表现出的“温良恭俭让”,不好意思说一个“不”字,在原则上让了步,对方更趾高气扬,竟发出了“不接受条件即中止付款”的最后通牒。
张祥与另一位项目负责人借德沪集团邀请中方审查地铁样车的机会,以政府代表的身份亲赴法兰克福——德国负责政府贷款支付的复兴开发银行所在地。行前仍有人底气不足:钱已经进了人家的口袋,你有什么过硬的“牌”让他心甘情愿地掏出来?万一谈崩,前面的工作也鸡飞蛋打,怎么向国人交待?张祥暗自提醒自己,要设计好每一个谈判步骤,预想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此次的对手——德国复兴银行,已得知他们到达的信息。但是,张祥巧妙地展开紧张的外围工作。外围之一,是德国AEG公司,上海地铁车辆承包商。在AEG豪华的会客厅,张祥谈完对样车的意见,话锋一转说:“最近中德合同因为项目管理的费用问题,双方出现了分歧。涉及到中德政府协议的严肃性,我们没有余地可以让步,如果僵持下去,贵国银行可能中止付款。我想这件事应该向你们作个通报。”张祥讲话就此打住。外围之二,是老朋友也是关键性人物冷格尔。德国政府对上海地铁的贷款项目是德国在华利益的象征之一,冷格尔又是负责这个项目的政府官员,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地铁是内阁处境微妙的冷格尔手中的一张王牌。期间5天的谈判,充满了东、西方哲理的斗智斗勇。当张祥一行应约与冷格尔、AEG地铁车辆承包商代表同时出现在复兴开发银行大厅时,全部铺垫就绪,谈判气氛已营造成功。
当平等互利的原则受损的时候,张祥以“强硬派”的形象出现。当天下午的谈判持续了5个小时,双方都用英语,省去了翻译的时间,具体细节一气呵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退回到双方政府协议的原则,回到公平、互利、相互尊重的立场。最终,项目管理软件的费用退回到1500万马克,为国家挽回1500万马克,相当5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再一次印证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涉外形象,用张祥的话来说:“中国人在国际交往中心理上没有输分的理由,把位置坐正了再谈。”
1.07亿美元再次见证,谁是“大亨”,谁是“乞丐”:一个经济领域的哲学命题
1995年12月,德国总理访华。中德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一份贸易合作协议,这份协议中,却出人意料地少了众所瞩目的上海地铁二号线。德国某银行负责该项目的谈判代表没有想到真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他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他的谈判对手!
由于地铁一号线的良好合作,德国成为上海地铁二号线提供政府贷款的首选国家。但商务谈判就在关键问题上卡了壳:德方提供的地铁设备的报价比中方能接受的价格高出了7500万美元。
张祥有充分的理由。根据他手中掌握充分的有关地铁车辆的国际市场信息,即使按照中方提出的价格,德国公司仍然有钱赚。对方不能依仗提供了政府贷款而漫天要价。但作为商务谈判的德方代表,似乎正直带着这个使命而来,有恃无恐,寸步不让。
张祥却是有风险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提出了警告:德方政府贷款是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不要为了这7500万美元,丢了7亿8千万马克!但张祥坚守的是商务谈判平等互惠的基本原则,成功的商务谈判双方都应该是“赢家”。根据他的判断,德方绝不会轻言放弃。
科尔访华,使陷入僵局的地铁项目的商务谈判到了摊牌的最后极限。德方代表心急气盛,扬言再不签约,一切后果由中方负责!面对德方以势压人的态度,张祥做了一个手势说:“Stop!请你不要这样激动,也不要用这种要挟的态度。我们现在不是乞求你们贷款,请你用平等的态度看待我们之间的分歧。”
商务谈判的协议到底没签,德方代表这才见了“真佛!”终于在此后的谈判中,双方顺利达成一致,设备报价降了7500万美元,整个项目报价比原来降低了1.07亿美元!
张祥引用这样一个典故对他的谈判理念最终加以诠释:在美国芝加哥第一劝业银行大厅,矗立着这样一座意味深长的雕塑——一个手持拐杖的大亨傲然而立,脚底下匍匐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那么,银行家和借贷者,究竟谁是大亨,谁是乞丐?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讨论的结论是:“Uncertain!”不确定!银行家实际上也是一种“商人”,只是它经营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借贷者则是这种商品的“买主”,而有实力的买主,从来就是国际市场上的“上帝”。
一直到事后若干年,人们才完全体会到上海地铁项目突破的全部意义:商务谈判和融资谈判的同时进行,引发了多国的平等竞争,由竞争产生最合理、最有利的融资条件。这是中国人以成熟的心智叩响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门,是中国抛弃传统惯例走向国际惯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