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中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现的大范围持续雨雪低温创造了多项纪录,有的是数十年或百年一遇,有的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极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国家气象局发言人肯定这属于异常气候,并且说都在意料之中。但气象局长坦承,对此次连续发生四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没有事先料到,对后面可能出现的灾害缺乏足够的估计。
都是全球变暖惹的祸吗
无论是人类活动,还是地球本身的作用,都不一定直接地、即时地反映在气候变化上,都有一个累积的转换的过程。今天在中国出现的冰雪灾害,或许是多少年前、其他地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结果,也可能是地球甚至宇宙间某种目前还不为科学家所知的因素所致。
这次异常气候过程及形成的灾害的根源在哪里呢?几乎众口一词。是全球变暖引起的。由于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未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在变暖,将这一阶段中的异常气候归结于全球变暖当然没有错。但就具体原因而言,就没有那么简单。例如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就认为,中国这次雪灾与全球变暖无关,而是拉尼娜现象的结果,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以前也出现过。尽管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他的思路还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即使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已成定局,也不等于不存在其他在短期间或局部地区影响气候变化的其他因素。例如,上世纪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一次爆发就曾使当年北半球冬天变得寒冷。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会引起大范围的气候异常,而这两种现象在全球变暖前就已存在,它们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如何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就拿去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协调委员会的报告的结论来说,正式的说法是气候变暖“非常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非正式的解释是“非常可能”相当于90%,那么也还有10%是人类以外的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应该是地球本身的变化。可以肯定,这个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在全球每个角落或一年365天中都是平均分配的。要是地球本身的因素在某一区域或某一段时间内集中释放出来,那就完全可能成为90%,甚至100%。正因为如此,在变暖的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的气候变化,在局部区域或阶段气温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和异常气候,甚至反而变冷。
当然,如果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或者变暖不是唯一的可能(至今仍有一部分科学家持此观点,我也赞成),那就更加复杂。实际上,人类对自然变迁的规律还知之不多,有很多现象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还无法作出合理解释。例如,在媒体上一度报道得不少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并不是始终在扩大的,也未必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成比例关系。在以往几年间,曾经意外出现过大幅度的缩小,其原因谁都说不明白。
中长期的天气预报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难题,所以科学家在预测全球变暖的趋势时,只能给出一个幅度很大的估计。尽管预料会出现异常气候或某方面的剧烈变化,但要预测出现哪种异常气候,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几乎没有可能,更不用说精确预报。就像最近气象局长所说,“当前技术水平难对一周以后的天气作出肯定的预报”。
无论是人类活动,还是地球本身的作用,都不一定直接地、即时地反映在气候变化上,都有一个累积的转换的过程。今天在中国出现的冰雪灾害。或许是多少年前、其他地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结果,也可能是地球甚至宇宙间某种目前还不为科学家所知的因素所致。这些难题不攻克,就不可能对气候变化作出精确及时的预报。
至于有人怀疑这次冰雪灾害与三峡水库的形成有关,至少目前尚未发现可靠的证据。三峡的蓄水量固然很大,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现象引发温度变化的太平洋海水比吗?能积蓄那么大的能量吗?
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类似气候灾害,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无论是对“全球变暖”,还是地球本身哪怕是只有百分之几的因素,都必须继续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简单地将“全球变暖”当作包罗万象的答案。
同样的灾害为什么会有不阿的后果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资源、技术和设施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一旦达不到要求或失去,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这次冰雪灾害尽管相当严重,有的地方是数十年一遇,甚至是一百年一遇,却并非史无前例。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气象观测记录不足百年,有些“百年一遇”是一种概率性的估计,并非实际记录。就单项记录而言。如最低气温、降雪量、积雪厚度、持续时间等,在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从长时段的气候变化来看,都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翻开中国的史籍,“大雨雪”(“雨”是动词,即现代汉语“下大雪”)、“自冬至春不绝”、“积雪盈尺”、“平地深数尺”、“商旅不行”、“樵采断绝”(打柴采集无法进行)、“冻馁死者(冻死或饿死的)以万计”之类的记载屡见不鲜。例如,《春秋·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正月,雨,木冰”,就是农历正月发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一次严重的冻雨。又如,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元鼎三年(前114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从《汉书》开始设置的《五行志》、《灾异志》一般都有大雪和雪灾的记录。与那些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相比,今年这次雪灾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为什么这次雪灾会造成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和财产损失呢?
首先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参照体系不同了。在专制的等级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命贱如蚊蝼,加上因饥寒而死的现象始终存在,人们对这类灾害习以为常,只有危害到社会的上中层时,或灾情特别严重时才会得到记载。而今天,人类平等、珍惜生命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维护每个人的生存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众不会再满足于不冻死饿死,不仅要求基本的物质生活,还要有必要的精神生活,如要能在春节前回家过年。保持通讯联系,用上电、水,看电视“春晚”。燃放烟花爆竹,走亲访友。
其次,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资源、技术和设施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一旦达不到要求或失去,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例如。在还没有电力供应的时候,再大的雪灾也影响不了照明、供热、动力。在铁路没有电气化以前。只要轨道和道岔不冻结,蒸汽机车或内燃机车就能通行:而电气化铁路一旦断了电,就全线瘫痪。以往一家电厂供应一片,出了故障或断了线影响有限,修复不难;现在却实行区域联网,或通过国家电网进行全国调度,关键的线路或枢纽中断,就会影响一省或数省,恢复也不容易。在基本没有个人电话的时代,电讯是否畅通只影响公务
都是全球变暖惹的祸吗
无论是人类活动,还是地球本身的作用,都不一定直接地、即时地反映在气候变化上,都有一个累积的转换的过程。今天在中国出现的冰雪灾害,或许是多少年前、其他地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结果,也可能是地球甚至宇宙间某种目前还不为科学家所知的因素所致。
这次异常气候过程及形成的灾害的根源在哪里呢?几乎众口一词。是全球变暖引起的。由于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未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在变暖,将这一阶段中的异常气候归结于全球变暖当然没有错。但就具体原因而言,就没有那么简单。例如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就认为,中国这次雪灾与全球变暖无关,而是拉尼娜现象的结果,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以前也出现过。尽管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他的思路还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即使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已成定局,也不等于不存在其他在短期间或局部地区影响气候变化的其他因素。例如,上世纪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一次爆发就曾使当年北半球冬天变得寒冷。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会引起大范围的气候异常,而这两种现象在全球变暖前就已存在,它们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如何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就拿去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协调委员会的报告的结论来说,正式的说法是气候变暖“非常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非正式的解释是“非常可能”相当于90%,那么也还有10%是人类以外的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应该是地球本身的变化。可以肯定,这个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在全球每个角落或一年365天中都是平均分配的。要是地球本身的因素在某一区域或某一段时间内集中释放出来,那就完全可能成为90%,甚至100%。正因为如此,在变暖的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的气候变化,在局部区域或阶段气温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和异常气候,甚至反而变冷。
当然,如果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或者变暖不是唯一的可能(至今仍有一部分科学家持此观点,我也赞成),那就更加复杂。实际上,人类对自然变迁的规律还知之不多,有很多现象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还无法作出合理解释。例如,在媒体上一度报道得不少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并不是始终在扩大的,也未必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成比例关系。在以往几年间,曾经意外出现过大幅度的缩小,其原因谁都说不明白。
中长期的天气预报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难题,所以科学家在预测全球变暖的趋势时,只能给出一个幅度很大的估计。尽管预料会出现异常气候或某方面的剧烈变化,但要预测出现哪种异常气候,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几乎没有可能,更不用说精确预报。就像最近气象局长所说,“当前技术水平难对一周以后的天气作出肯定的预报”。
无论是人类活动,还是地球本身的作用,都不一定直接地、即时地反映在气候变化上,都有一个累积的转换的过程。今天在中国出现的冰雪灾害。或许是多少年前、其他地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结果,也可能是地球甚至宇宙间某种目前还不为科学家所知的因素所致。这些难题不攻克,就不可能对气候变化作出精确及时的预报。
至于有人怀疑这次冰雪灾害与三峡水库的形成有关,至少目前尚未发现可靠的证据。三峡的蓄水量固然很大,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现象引发温度变化的太平洋海水比吗?能积蓄那么大的能量吗?
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类似气候灾害,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无论是对“全球变暖”,还是地球本身哪怕是只有百分之几的因素,都必须继续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简单地将“全球变暖”当作包罗万象的答案。
同样的灾害为什么会有不阿的后果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资源、技术和设施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一旦达不到要求或失去,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这次冰雪灾害尽管相当严重,有的地方是数十年一遇,甚至是一百年一遇,却并非史无前例。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气象观测记录不足百年,有些“百年一遇”是一种概率性的估计,并非实际记录。就单项记录而言。如最低气温、降雪量、积雪厚度、持续时间等,在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从长时段的气候变化来看,都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翻开中国的史籍,“大雨雪”(“雨”是动词,即现代汉语“下大雪”)、“自冬至春不绝”、“积雪盈尺”、“平地深数尺”、“商旅不行”、“樵采断绝”(打柴采集无法进行)、“冻馁死者(冻死或饿死的)以万计”之类的记载屡见不鲜。例如,《春秋·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正月,雨,木冰”,就是农历正月发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一次严重的冻雨。又如,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元鼎三年(前114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从《汉书》开始设置的《五行志》、《灾异志》一般都有大雪和雪灾的记录。与那些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相比,今年这次雪灾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为什么这次雪灾会造成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和财产损失呢?
首先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参照体系不同了。在专制的等级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命贱如蚊蝼,加上因饥寒而死的现象始终存在,人们对这类灾害习以为常,只有危害到社会的上中层时,或灾情特别严重时才会得到记载。而今天,人类平等、珍惜生命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维护每个人的生存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众不会再满足于不冻死饿死,不仅要求基本的物质生活,还要有必要的精神生活,如要能在春节前回家过年。保持通讯联系,用上电、水,看电视“春晚”。燃放烟花爆竹,走亲访友。
其次,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资源、技术和设施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一旦达不到要求或失去,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例如。在还没有电力供应的时候,再大的雪灾也影响不了照明、供热、动力。在铁路没有电气化以前。只要轨道和道岔不冻结,蒸汽机车或内燃机车就能通行:而电气化铁路一旦断了电,就全线瘫痪。以往一家电厂供应一片,出了故障或断了线影响有限,修复不难;现在却实行区域联网,或通过国家电网进行全国调度,关键的线路或枢纽中断,就会影响一省或数省,恢复也不容易。在基本没有个人电话的时代,电讯是否畅通只影响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