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前,对很多人来说,钢笔还是一件奢侈品,判断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往往是看他胸前口袋上挂多少支钢笔:挂1支钢笔的是小学毕业生,挂2支钢笔的是中学毕业生,挂3支钢笔的是大学毕业生,那么挂4支钢笔的呢?当时人们想不出还有什么人比大学生更有文化,于是调侃说挂4支钢笔的是修理钢笔的。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国家国民的文化素养已普遍提高,“文化”也早已从特指科学知识拓展到一个包括科学理论、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等在内的综合性概念。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需求不断提升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在一起较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句话想说的道理是:在治理国家时,要先采用德治的方法,然后才是武治。由此可见古人对“文化”的重视。
随着时代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文化”不同的含义。文化是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存在。文化的繁荣往往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没有完全解决,自然谈不上像样的文化生活。在城市,人们休闲的主要去处是公园,大众性的娱乐项目基本上就是看电影和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农村,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数人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
1982年8月,湖南省邵阳县郦家坪乡白马石村一位八旬老农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成为全县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农户。那时候,谁家里有电视机,是一件让左邻右舍相当羡慕的事。小朋友们一放学,就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看电视。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为20世纪80年代一种令人难忘的记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大大丰富,电视机已经成为再普通不过的家用电器。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播出,节目形式多元,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之后,“看春晚”成为电视观众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无数欢乐。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娱活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喇叭裤、迷你裙、迪斯科、卡拉OK等开始流行,港台影视剧大量涌入内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身听、MP3、MP4、iPad、智能手机等流行普及并更新换代,微博、微信、小视频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及娱乐的重要媒介。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体现在:
——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10%,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老百姓有了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
以公共图书馆建设为例: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超过10亿册;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近115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也已逐渐走到了群众的“家门口”,达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有的地方村村有文化礼堂。
在城市,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大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看看书、听听音乐、逛逛展览等成为人们乐在其中的休闲方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蕴藏在人民群众身上的文艺潜能被大大激发出来。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唱歌跳舞、吹拉弹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农村,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乡村春晚、送戏下乡等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我国GDP高速增长,文化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随着大数据、“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模式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动漫、游戏等文化形态或媒介逐渐融合,正在形成宽泛的媒介产业,产生衍生价值。
进入新时代,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的文艺作品获得口碑和市场双丰收,见证了我国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
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电影故事片年产量从800多部增长到1000部以上,电影票房从170亿元增长到600亿元以上;电视剧生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每年达到300部以上、1万多集;图书出版从41.4万种、79.3亿册,增加到50万种以上、近百亿册……
——文化实力不断增强。
黨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面貌。中华文化走出去迈上新台阶,对外传播、交流、贸易的实力显著增强。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影响扩大、成效明显,“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工程”深入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国际舞台上,彰显时代创新的中国故事引来八方喝彩:京剧名家张火丁走进纽约林肯中心 , 成功演出全本京剧《白蛇传》《锁麟囊》;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首次完整搬上舞台并开启世界巡演 , 所到之处盛况空前。
2500多年前,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布道讲学,成就了一段传播思想文化的千古佳话。如今,500多所孔子学院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学员超200万人,打造了一张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闪亮名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灿烂名片,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讲好中国故事
注重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经过周密安排,使西方记者斯诺等人顺利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并通过他们,向世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红色“延安故事”。
进入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更加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这是因为中国故事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最好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说,故事是一种没有国界的“世界语”,故事中有哲理、有文化、有味道,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一个好故事胜过许许多多的道理。今天,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被世界了解,所以我们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也是解决“挨骂”问题的有效途径。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国际舆论格局要求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人说,毛泽东时代解决了“挨打”的问题,邓小平时代解决了“挨饿”的问题,咱们这一代要解决“挨骂”的问题。“挨骂”的问题其实就是话语权问题。要不“挨骂”,就要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道理、中国逻辑、中国立场等向世界讲清楚、说明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
讲好中国故事还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快,讲好中国故事越来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与各国沟通情谊的重要手段。中国故事讲好了,我们在国际上就会有更大的话语权,就能以更加自信的形象屹立于世人面前。
那么,要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呢?
搭好台。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搭好平台。推动中央主要媒体走出去,将其建设成为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国际传播旗舰媒体。用好重大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海外文化交流阵地,用活多种文化形式,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广泛认同。利用国际组织、多边场合、国际会议会展等公共平台,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唱好戏。把戏唱好,就是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用好术。互联网时代给对外传播工作带来新机遇,社交媒体的兴起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手段。要充分用好新媒体技术,根据各国不同政治社会现实情况、各地经济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各媒体技术发展不同现实基础,采取不同策略,按照分众化传播、差异化渠道进行推送。要开展个性化产品、特色化营销研发生产。利用不同平台,实行差异化传播,精准引导西方主流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做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榜样:“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他身体力行地担当“讲好中国故事第一人”,在各种场合讲中外听得懂、有共鸣、有实效的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起到了显著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善用名人名言,贯通古今,意蕴悠长。比如: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发表讲话,和法国朋友重温拿破仑的名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说明今日“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表明中国爱好和平的立场,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让人如沐春风。比如他在蒙古国发表讲话,就像与邻居交心:“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这番演講引起广泛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还通过讲陈望道“真理的味道”、女红军战士“半条棉被”的故事、梁家河“共同插队”等众多充满深意而又亲切的故事,让人增强信心,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青少年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吧!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一起住在坟地附近。受环境的影响,孟子与周边的小朋友平常经常模仿大人跪拜哭丧的样子,玩一些办理丧事之类的游戏。
他的母亲认为不能让孩子受此影响,于是换了个地方,将家搬到一处集市附近。到了那里后,孟子又和别人学一些做生意的事情,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他的母亲还是不满意,再次搬家,来到一所学校旁边。这一回孟子向周围的人学礼仪、声乐、射艺等,大家彼此礼貌相待。他的母亲终于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待的地方。”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和引导还不止于此。有一天,孟子从老师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了。
孟子看了很害怕,跪在地上询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这样才能成功。做学问也是如此,要靠勤学苦读、日积月累。你如果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剪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话深受教育,从此认真求学,后来成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可见,古时候人们就十分注重从小给孩子以好的环境熏陶,帮助孩子打好基础,养成勤奋、刻苦学习的好习惯。
到了今天,党和国家更是把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摆到了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他打比方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从根本上说就是注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种德是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作为“最大公约数”,是引领国家和社会发展前进的一面精神旗帜。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大家各行其是、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形不成合力,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这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点。
当代的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16字要求,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
——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摘自《写给青少年的党史》,青岛出版社出版)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国家国民的文化素养已普遍提高,“文化”也早已从特指科学知识拓展到一个包括科学理论、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等在内的综合性概念。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需求不断提升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在一起较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句话想说的道理是:在治理国家时,要先采用德治的方法,然后才是武治。由此可见古人对“文化”的重视。
随着时代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文化”不同的含义。文化是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存在。文化的繁荣往往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没有完全解决,自然谈不上像样的文化生活。在城市,人们休闲的主要去处是公园,大众性的娱乐项目基本上就是看电影和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农村,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数人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
1982年8月,湖南省邵阳县郦家坪乡白马石村一位八旬老农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成为全县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农户。那时候,谁家里有电视机,是一件让左邻右舍相当羡慕的事。小朋友们一放学,就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看电视。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为20世纪80年代一种令人难忘的记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大大丰富,电视机已经成为再普通不过的家用电器。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播出,节目形式多元,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之后,“看春晚”成为电视观众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无数欢乐。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娱活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喇叭裤、迷你裙、迪斯科、卡拉OK等开始流行,港台影视剧大量涌入内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身听、MP3、MP4、iPad、智能手机等流行普及并更新换代,微博、微信、小视频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及娱乐的重要媒介。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体现在:
——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10%,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老百姓有了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
以公共图书馆建设为例: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超过10亿册;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近115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也已逐渐走到了群众的“家门口”,达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有的地方村村有文化礼堂。
在城市,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大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看看书、听听音乐、逛逛展览等成为人们乐在其中的休闲方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蕴藏在人民群众身上的文艺潜能被大大激发出来。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唱歌跳舞、吹拉弹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农村,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乡村春晚、送戏下乡等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我国GDP高速增长,文化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随着大数据、“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模式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动漫、游戏等文化形态或媒介逐渐融合,正在形成宽泛的媒介产业,产生衍生价值。
进入新时代,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的文艺作品获得口碑和市场双丰收,见证了我国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
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电影故事片年产量从800多部增长到1000部以上,电影票房从170亿元增长到600亿元以上;电视剧生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每年达到300部以上、1万多集;图书出版从41.4万种、79.3亿册,增加到50万种以上、近百亿册……
——文化实力不断增强。
黨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面貌。中华文化走出去迈上新台阶,对外传播、交流、贸易的实力显著增强。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影响扩大、成效明显,“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工程”深入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国际舞台上,彰显时代创新的中国故事引来八方喝彩:京剧名家张火丁走进纽约林肯中心 , 成功演出全本京剧《白蛇传》《锁麟囊》;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首次完整搬上舞台并开启世界巡演 , 所到之处盛况空前。
2500多年前,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布道讲学,成就了一段传播思想文化的千古佳话。如今,500多所孔子学院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学员超200万人,打造了一张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闪亮名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灿烂名片,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讲好中国故事
注重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经过周密安排,使西方记者斯诺等人顺利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并通过他们,向世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红色“延安故事”。
进入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更加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这是因为中国故事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最好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说,故事是一种没有国界的“世界语”,故事中有哲理、有文化、有味道,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一个好故事胜过许许多多的道理。今天,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被世界了解,所以我们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也是解决“挨骂”问题的有效途径。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国际舆论格局要求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人说,毛泽东时代解决了“挨打”的问题,邓小平时代解决了“挨饿”的问题,咱们这一代要解决“挨骂”的问题。“挨骂”的问题其实就是话语权问题。要不“挨骂”,就要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道理、中国逻辑、中国立场等向世界讲清楚、说明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
讲好中国故事还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快,讲好中国故事越来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与各国沟通情谊的重要手段。中国故事讲好了,我们在国际上就会有更大的话语权,就能以更加自信的形象屹立于世人面前。
那么,要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呢?
搭好台。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搭好平台。推动中央主要媒体走出去,将其建设成为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国际传播旗舰媒体。用好重大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海外文化交流阵地,用活多种文化形式,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广泛认同。利用国际组织、多边场合、国际会议会展等公共平台,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唱好戏。把戏唱好,就是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用好术。互联网时代给对外传播工作带来新机遇,社交媒体的兴起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手段。要充分用好新媒体技术,根据各国不同政治社会现实情况、各地经济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各媒体技术发展不同现实基础,采取不同策略,按照分众化传播、差异化渠道进行推送。要开展个性化产品、特色化营销研发生产。利用不同平台,实行差异化传播,精准引导西方主流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做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榜样:“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他身体力行地担当“讲好中国故事第一人”,在各种场合讲中外听得懂、有共鸣、有实效的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起到了显著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善用名人名言,贯通古今,意蕴悠长。比如: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发表讲话,和法国朋友重温拿破仑的名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说明今日“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表明中国爱好和平的立场,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让人如沐春风。比如他在蒙古国发表讲话,就像与邻居交心:“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这番演講引起广泛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还通过讲陈望道“真理的味道”、女红军战士“半条棉被”的故事、梁家河“共同插队”等众多充满深意而又亲切的故事,让人增强信心,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青少年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吧!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一起住在坟地附近。受环境的影响,孟子与周边的小朋友平常经常模仿大人跪拜哭丧的样子,玩一些办理丧事之类的游戏。
他的母亲认为不能让孩子受此影响,于是换了个地方,将家搬到一处集市附近。到了那里后,孟子又和别人学一些做生意的事情,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他的母亲还是不满意,再次搬家,来到一所学校旁边。这一回孟子向周围的人学礼仪、声乐、射艺等,大家彼此礼貌相待。他的母亲终于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待的地方。”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和引导还不止于此。有一天,孟子从老师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了。
孟子看了很害怕,跪在地上询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这样才能成功。做学问也是如此,要靠勤学苦读、日积月累。你如果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剪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话深受教育,从此认真求学,后来成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可见,古时候人们就十分注重从小给孩子以好的环境熏陶,帮助孩子打好基础,养成勤奋、刻苦学习的好习惯。
到了今天,党和国家更是把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摆到了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他打比方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从根本上说就是注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种德是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作为“最大公约数”,是引领国家和社会发展前进的一面精神旗帜。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大家各行其是、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形不成合力,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这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点。
当代的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16字要求,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
——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摘自《写给青少年的党史》,青岛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