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将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之中,以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时,每当响起庄严神圣的旋律,学生的眼前总会浮现出硝烟滚滚、红旗猎猎的画面,迸发出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和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无论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来看,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记忆法——唱歌和背歌相结合
首先,要在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上下功夫。在教学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歌曲要求学生背唱,不仅要求学生会唱,而且要让学生不看书单独演唱出来,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其次,在唱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几遍后就能唱出一条旋律的音高、节奏、节拍,如果学生没有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无法完成这项练习的;第三,在音乐考试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离开书本单独演唱或者演奏,从而使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二、反复法——多听和多练相结合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次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必须反复记忆同一音乐作品,才能延长记忆时间,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因此,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多听、多练才能达到会唱、能弹的效果。“操千曲而后晓声”,只有不断地磨练,学生才能积累更多的音乐作品,在大脑中建立音乐资料库。
三、整理法——收集和储存相结合
除了教会学生善于整理自己的音乐书籍之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运用多媒体从网上下载图片、音乐,并且能够对自己下载的音乐作品进行归类。在整理、下载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很多音乐知识,而且还可以收集到许多身边的音乐,进而自觉地感受音乐,树立振兴民族音乐的自信心。
四、律动法——动手和动口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的双向互动。如在教授《中国进行曲》时,笔者不再循规蹈矩,而是在上课前挑选几名学生扮演军人。随着音乐响起,他们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其他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拍手。这时,笔者再进入课题,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再让拍手的学生讲一讲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他们的发言“这首乐曲非常适合行进时播放”已经说明了进行曲的特点,从而使笔者自然地导入了进行曲的知识点介绍。
五、延伸法——课堂和课外相结合
1.把音乐知识的积累延伸到课外
对21世纪的初中生以及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来说,每周一节的音乐课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详细地讲授所有的音乐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家庭、网络、社区等各种渠道去学习、理解音乐,使之成为课外音乐活动的内容。如在课外活动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音乐网站去收集、分析、整理乐理知识,全面接触乐理概念,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认识。这对巩固、深化音乐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十分有效的。
2.把音乐能力的发展延伸到课外
要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学生音乐积累的一部分,只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音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多媒体技术来弥补这一缺陷。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网络、多媒体,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所欣赏音乐的背景、演唱和演奏风格、作者生平,作品创作、演出、传播的过程以及历史地位等。
3.把音乐才华的展示延伸到课外
现代社会生活为中学生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现代音乐教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创造音乐,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组练习、表演、对抗表演等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培养了音乐兴趣,又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又如建立音乐网站、组织班级音乐会、开展家庭演唱会、参与社区文艺演出等,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第二中学)
一、记忆法——唱歌和背歌相结合
首先,要在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上下功夫。在教学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歌曲要求学生背唱,不仅要求学生会唱,而且要让学生不看书单独演唱出来,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其次,在唱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几遍后就能唱出一条旋律的音高、节奏、节拍,如果学生没有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无法完成这项练习的;第三,在音乐考试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离开书本单独演唱或者演奏,从而使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二、反复法——多听和多练相结合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次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必须反复记忆同一音乐作品,才能延长记忆时间,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因此,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多听、多练才能达到会唱、能弹的效果。“操千曲而后晓声”,只有不断地磨练,学生才能积累更多的音乐作品,在大脑中建立音乐资料库。
三、整理法——收集和储存相结合
除了教会学生善于整理自己的音乐书籍之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运用多媒体从网上下载图片、音乐,并且能够对自己下载的音乐作品进行归类。在整理、下载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很多音乐知识,而且还可以收集到许多身边的音乐,进而自觉地感受音乐,树立振兴民族音乐的自信心。
四、律动法——动手和动口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的双向互动。如在教授《中国进行曲》时,笔者不再循规蹈矩,而是在上课前挑选几名学生扮演军人。随着音乐响起,他们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其他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拍手。这时,笔者再进入课题,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再让拍手的学生讲一讲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他们的发言“这首乐曲非常适合行进时播放”已经说明了进行曲的特点,从而使笔者自然地导入了进行曲的知识点介绍。
五、延伸法——课堂和课外相结合
1.把音乐知识的积累延伸到课外
对21世纪的初中生以及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来说,每周一节的音乐课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详细地讲授所有的音乐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家庭、网络、社区等各种渠道去学习、理解音乐,使之成为课外音乐活动的内容。如在课外活动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音乐网站去收集、分析、整理乐理知识,全面接触乐理概念,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认识。这对巩固、深化音乐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十分有效的。
2.把音乐能力的发展延伸到课外
要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学生音乐积累的一部分,只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音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多媒体技术来弥补这一缺陷。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网络、多媒体,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所欣赏音乐的背景、演唱和演奏风格、作者生平,作品创作、演出、传播的过程以及历史地位等。
3.把音乐才华的展示延伸到课外
现代社会生活为中学生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现代音乐教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创造音乐,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组练习、表演、对抗表演等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培养了音乐兴趣,又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又如建立音乐网站、组织班级音乐会、开展家庭演唱会、参与社区文艺演出等,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