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的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在做中乐,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科学实验中的动手能力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亲近科学
在科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必须使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兴趣,亲近科学,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
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心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鲜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竖放着一张白卡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的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的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的把纸的背面翻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快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
二、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
实验材料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收集一些材料,在准备实验器材的时候也要不厌其烦,尽可能的多准备些实验组。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方便且有实验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也可积极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如:食盐、白糖、面粉、醋、洗衣粉、食用油;植物的花、果实、种子、根、茎、叶;各种各样的岩石;蚯蚓、蜗牛等物体。学生通过自己准备过程,会更加熟悉实验材料,初步了解器材的性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我校学生的很多实验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并且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很高,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或相互交换材料做实验,学生要感兴趣的多。
三、科学实验中,教师多引导,学生多动手
科学实验中的动手操作,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是正常现象,教师要耐心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
如,在进行《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这种现象学生会感到很奇怪,这时暂不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带着这种好奇主动去观察、去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才会出现以上现象。这样学生就对自己研究出的结果赋予成就感。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科学教学的好帮手。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他们知道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而生活中的科学领域是广阔多变的,知道了掌握科学知识本身不如掌握科学知识的技能,还知道了科学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的身边时时处处有科学。
四、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科学。
自主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卷入科学的发现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就是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之下,尽量放手,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自己找路走,亲身经历多次失败与成功,才能形成一种能力。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最后,我引用名人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动手又动脑,才有创造。”
一、激发兴趣,亲近科学
在科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必须使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兴趣,亲近科学,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
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心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鲜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竖放着一张白卡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的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的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的把纸的背面翻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快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
二、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
实验材料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收集一些材料,在准备实验器材的时候也要不厌其烦,尽可能的多准备些实验组。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方便且有实验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也可积极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如:食盐、白糖、面粉、醋、洗衣粉、食用油;植物的花、果实、种子、根、茎、叶;各种各样的岩石;蚯蚓、蜗牛等物体。学生通过自己准备过程,会更加熟悉实验材料,初步了解器材的性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我校学生的很多实验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并且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很高,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或相互交换材料做实验,学生要感兴趣的多。
三、科学实验中,教师多引导,学生多动手
科学实验中的动手操作,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是正常现象,教师要耐心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
如,在进行《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这种现象学生会感到很奇怪,这时暂不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带着这种好奇主动去观察、去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才会出现以上现象。这样学生就对自己研究出的结果赋予成就感。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科学教学的好帮手。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他们知道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而生活中的科学领域是广阔多变的,知道了掌握科学知识本身不如掌握科学知识的技能,还知道了科学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的身边时时处处有科学。
四、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科学。
自主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卷入科学的发现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就是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之下,尽量放手,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自己找路走,亲身经历多次失败与成功,才能形成一种能力。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最后,我引用名人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动手又动脑,才有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