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猜想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33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是科学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决定探究的方向,同时又是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自我判断.没有对问题探究的猜想与假设,也就谈不上验证,因此,引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大胆而正确地进行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猜想具有未知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可以说“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中最难的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得出正确、合理的猜想往往有困难.作为一线教师可能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如果一节课学生的猜想在自己的预设之内,教者往往长出了一口气,下面的活动将一帆风顺;反之如果学生的猜想超出自己的预想,则手忙脚乱、疲于应付、或置之不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呢?
  1 教师要能准确地从情境中提炼出问题,指明猜想的方向
  教师常常会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生活的画面、可爱的动画来导入新课,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短暂的兴趣,迅速提炼出问题,找准关键,引导猜想,才能将这种短暂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稳定的兴趣,才能有利整节课教学的开展.
  案例分析1
  课题 “物质的比热容”
  情境导入……
  师:为什么同样在太阳的照射下,沙子比较烫,而海水比较凉呢?请同学提出你们的猜想……
  点评 此时学生反映茫然,因为他们不知道猜想什么,从何处入手,因此需要教师的进一步的分析和引导
  师:“烫”说明沙子的温度比较高,而“凉”说明海水的温度比较低(引导学生比较温度)“同样在太阳照射下”说明吸收的热量相同——为什么物体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却不同呢?
  点评 从情境中提炼出问题,便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 由于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提出猜想
  案例分析2
  课题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为使湿衣服干得快一些,通常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点评 利用生活的经验.
  生:衣服晾开、要把衣服放在通风和阳光充足的地方.
  点评 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就很容易猜想出正确结果.
  3 直接从现象产生的原因或问题本身进行猜想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问题本身就已经隐藏了猜想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捕捉出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顺藤摸瓜,找到问题的关键.
  案例分析3
  课题 探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已演示了通电导体在磁场运动)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了力的作用而运动,那么通电导体所受力的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不通电的导体在磁场中是不受力的,只有通电的导体才会受到力,那么这个力的方向可能会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生:可能是电流的方向.
  师:通电的导体只有在磁场中才会受到这个力的作用,那么这个力的方向还可能会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生:可能与磁场的方向有关.
  点评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突出了产生这种力所必须的两个条件,即:电流、磁场,从而引导学生去进行猜想.
  案例分析4
  课题 探究“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
  师:导体具有多方面属性,如质量、长度、密度、横截面积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导体就是一个由各种性质组合而成的整体.请同学们进行讨论,猜测、假设导体中的哪些性质影响电流的可能性大一些.
  学生讨论……
  生1:结合生活中的导线常用铜线,可猜想电阻可能和构成导线的材料有关;
  生2:与水流的类比:水管越粗水流越通畅,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点评 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导体本身的一些物理性质入手,启发、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并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如联想、类比等.
  但有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完全陌生的,那就谈不上“生活经验”了,那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呢?我认为“活动,是引导正确猜想的最好途径,只有建立在充分活动基础上的猜想更有科学的价值.”这里的“活动”有别于实验,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而是让学生在接触、摆弄着手中的器材,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在动手的过程中启发思维的火花.
  案例分析5
  课题 《液体的压强》
  ……(此处已介绍了压强计的使用)
  那么,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原来我们的设计方案是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在汇报猜想结果时大大地超过了预想:有液体的深度、高度、密度、温度、质量、重量、体积……,五花八门,让老师无法招架,一一解释,时间不允许,甚至难以自圆其说.)
  改进方案:
  师:我们就用压强计以及桌上的器材自己体验一下,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液体内部压强有哪些特点?
  点评 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进行猜想,取而代之的是“活动”.
  学生活动、交流.
  生:金属盒越往深处,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
  点评 这个结论学生应该比较容易获得.
  师:转动压强计金属盒所对的方向,也可以转动金属杆上的“小机关”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试试看,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橡皮膜的方向有关吗?
  学生活动.
  师:在进行这个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控制橡皮膜所在深度不变.
  点评 在活动中渗透“控制变量法”,避免生硬地提出来;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之下去探究“方向”这一因素对液体压强的影响.
  师:在同学们的桌上还有一杯是盐水,大家也可以把压强计放在盐水中去试试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活动、交流.
  生: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水和盐水的同一深度,比较U形管的高度差,放在盐水中时U形管两侧高度差较大.
  点评 “液体密度”这一因素学生不易猜想,可以用器材去启发他,用活动去引领他,在做中发现,从而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明确了方向.
  ……
  案例分析6:
  课题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师:通过上节课《透镜》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过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像呢?
  点评 承上启下,为本节课打下伏笔.
  生:放大的像.
  师:所以凸透镜也称为放大镜,那么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吗?
  点评 看似矛盾的语句,实为引发思维之碰撞.
  学生反映茫然……
  师:你们可以用手中放大镜去看看周围的物体,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活动起来……
  生:我们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点评 倒立、放大的像不易发现,也不必强求.
  师:看来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不一定是“放大”,那么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提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结合刚才活动中的“近处物体”、“远处物体”,则很容易得出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远近(即:物距)有关,这样就顺利地得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
  猜想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自由空间, “生活经验”和“动手活动”如同一双翅膀让猜想飞翔在正确的轨道上,避免了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当然学生的猜想肯定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并为实验所证实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当学生的猜想被事实证明是错误时,在其脑海中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体验.
  总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的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法,采取科学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合理猜想,促进学生乐于猜想,勤于猜想,善于猜想,从而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其他文献
代表法颁布实施1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符合实际的好法律,对于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十分重
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而怎样疼爱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清醒的认识,有的甚至步入了亲情之爱的误区。为了帮助家长朋友树立科学、正确的爱子观念,本刊
和谐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认真研究村镇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对于更好地指导和谐村镇建设,更好地完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制定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联、绵阳市政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明末农民战争史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九月五日至九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召开,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共116人,其中国内
代表法是关于代表的性质、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待遇、违纪制裁、议事程序以及资格的产生、终止等问题的法律。代表法共44条,对代表权利以及行使这些权利的程序和多种保
自去年9月至今年5月,笔者先后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大连、沈阳等地,调查了40家中美合资企业(以下简称样本Ⅰ),其中,有17家是与美国著名的跨国公司合资组建的(以下简称
《言治》杂志是1913年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学堂读书时主编的刊物。他在上面发表了很多篇文章和诗歌,表达了他从1908年以来,对国家人民前途的无限关切,是研究李大钊早期思想
急性肺损伤(ALI)是机体炎症介质过度表达导致的自身破坏性反应的结果。最近研究表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肺泡巨噬细胞功能、肺宿主防御反应、表面活性物
To reduce the slag sticking onto the snorkel of the ladle during the ladle alloying treatment station (LATS) process, CaO-CaF_2 (the mass ratio of CaO/CaF_2 is
自2009年全省物理中考调研后,我省各地的物理中考压轴题主要以两大类型呈现:一类是实验探究,另一类是含有识图、画图和计算等综合性试题.在探究实验中除了考查常规的物理实验探究外,更多的是考查联系生活的综合探究.这两类试题很好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下面通过两个例题分别对综合探究和综合计算进行分析,以期对同学解决这类压轴题有所启发.  例1 (2012年·常州)江浙两省居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