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易懂”的课文中巧妙挖掘教学价值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a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价值;年段特点;文体;课后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39-02
  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老师感慨:“一篇文章,学生一读就懂,真不知道还要教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扰?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偏概全,错误地将“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当成唯一的教学目标。我们应明白,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例子”,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讲这个“例子”,而是如何利用这个例子渗透、实施语文“课程内容”。二是混淆了“懂”与“会”的概念。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指向学生的“会”,其物化表现是一种内化了的能力、方法或者技能。
  那么,对于这种“一读就懂”的文章到底该教什么?这里不得不提及“教学价值”。所谓课文的教学价值,就是它所蕴含的、能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的价值,课文有其原生价值:知识传播的价值、情感交流的价值等。对于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阅读价值,教师的教学还应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挖掘它的教学价值。基于此,笔者结合近期教学实践围绕年段特点、文体特点、课后练习三个方面,探寻此类文章的教学价值。
  1.以年段特点为抓手,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以苏教版五上《所见》为例,这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儿童诗,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古诗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教学这课时没有必要对古诗进行一一对应的解释。细读这首诗,笔者发现作者对牧童的描写动静结合,既有“歌声振林樾”的逍遥自在,又有“忽然闭口立”的专注神情。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的天真烂漫、好奇可爱的想象?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这些都需要读者的想象。于是,笔者执教本课时,在学生理解古诗诗意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合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诗中描写的意境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扩展,改编成故事,以新形式练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师:牧童的心情怎样?
  生:他开心极了,忍不住唱起歌来,歌声回荡在树林间。
  生:他的歌声既响亮又动听,就连路边的行人都忍不住驻足聆听。
  生:他一会儿趴在黄牛身上,一会儿倒骑,一会儿侧坐,一会儿躺在黄牛身上自由自在。
  师:接着,发生什么事情了?
  生:突然,他听到了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
  生:于是他就开始寻找声音的来源,他四处张望,终于发现了离他不远的一棵柳树上有一只知了正在唱歌。
  师: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他心想:这只知了唱歌这么动听,我不如捉一只回去和小伙伴们玩耍。
  师:他怎么捉呢?
  生:他立刻从牛背上跳了下来,踮起脚尖,一步一步地向柳树逼近,蝉好像意识到有危险,竟然停止了歌唱……
  生:他从牛背上跳了下来,可能动作太大了,惊动了蝉,蝉不唱歌了,牧童赶紧停在那儿一动不动。
  师:结局有可能是?
  生:牧童等蝉再一次唱歌时,一个健步跑过去,两只手一捂,捉住了蝉。
  生:也有可能蝉飞走了,牧童只能空手而归咯!
  …………
  古诗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就没有创意。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把古诗改编成故事,是换一种表达方式的练笔,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将自己当作故事里的一个角色,去构思故事情节,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教学中,笔者发现他们非常喜欢这种练笔形式,因为他们觉得不难,容易成功,越说越自信,越写越有兴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自主表达,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吗?
  2.以文体为抓手,关注语言运用。
  我们知道,如果不考虑文体,那么阅读教学就只剩下普适性的教学目标,对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就可以随意为之,这显然是荒谬的。不同文体,对阅读策略的具体要求、阅读后作用于读者的具体价值等是不同的。学生从不同文体文本中习得的具体阅读方法、策略和言语表达方式当然是有区别的,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课文时,不妨再追问一下:这篇课文还可以教什么?
  以笔者执教的苏教版四上《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这是一则希腊神话故事,学生阅读神话故事兴趣极浓,理解故事情节不在话下,对于里面的人物形象分析也头头是道。该挖掘它的哪些教学价值?神话故事大多语言凝练、准确、形象、生动,因此,笔者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本身的特殊言语形式,通过简要地、详细地、创造性地讲故事来学习复述的基本方法,做到“意、言、法”兼得。
  针对性学习一:详细地复述“盗火”情节。
  预设:第一自然段要关注句式——强调学生复述的顺序性和具体性。
  预设:第三自然段要抓关键词——关注学生复述的生动性。
  针对性学习二:创造性复述 习作。
  (1)联系生活,说说“欣喜若狂”的场面。
  (2)播放图片,启发联想。
  (3)联想远古时期的人们得到火种后是如何欣喜若狂的?
  (4)独立思考,写下来。
  (5)小组合作,汇报成果。
  (6)展示几篇学生的作品,并进行点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关注文体特点,有助于我们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用“课文”教“语文”、教“语言”,“什么样的文本还他什么样的味道”,从而凸显语用,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3.以课后练习为抓手,关注课堂延伸。
  教材只是个“例子”,它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
  苏教版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搜集资料”的要求。如苏教版四下《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笔者开展了“读说结合”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接触课外读物,结合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交流并进行汇报。一篇文章“一读就懂”,教师只有以教材为例子,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他们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并不断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
  总之,面对“一读就懂”的文章,教师需沉下心来,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去挖掘这类文章的独特价值,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其他文献
了解育龄妇女意外死亡相关的社会、生物、心理因素。提出其相应的干预措施。现将我县5年育龄妇女意外死亡情况分析如下:
一、人类性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问题性的问题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勒绍彤曾发表文章谈到恩格斯揭示了人类发展史上三个"最伟大的进步"。第一个"最伟大的进步"
集安市是吉林省最早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HERS)的地区.多年来一直属姬鼠型高发疫区.疫情受黑线姬鼠密度及其携带汉坦病毒(HV)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该县HFRS人间流行规律与鼠间疫情变
上世纪90年代,张艺谋在陕西陇县拍摄了影片《秋菊打官司》。随着电影的走红,当地政府借势在天成镇投资开发了一家旅游饭店——“秋菊山庄”,几年下来竞赚足了名气。然而,今年夏天
【关键词】学情动态;儿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66-01  学情,即学生学习情况。学情分析得当,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适切性、学习方式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学习效度。  从儿童学习的实然状态到应然目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儿童学习的学与教需要分析学情,从中寻找学生的真实位置,了解学习起点、确定学习
相较于旧教材,译林新版《英语》教材在每个单元中增加了专门的评价版块——Tickingtime。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编写Tickingtime的意图是通过
【摘要】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的“学”,小学阅读教学需要逐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学力为旨归的适合儿童的教学。要关注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采用直接式、启发式、交互式、支架式等适切的方式引领儿童成长,提高教学效度,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儿童学习;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
目的 探讨孕妇心理状态与早产的关系。方法 选择160例早产的孕产妇为研究组.和研究组基础资料有同比性足月产的孕产妇1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孕产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所
目的了解温州市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科学的保健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对温州市居民2006年死亡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用DeathReg2002软件系统进行
2004年3月-2007年3月,我科对90例女性患者实施了腹腔镜手术,取得了一定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