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和预控

来源 :建筑科学与监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a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结合工程监理的实践经验,根据建筑工程地下室渗漏的不同原因进行分析,从混凝土结构主体防水缺陷、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缺陷、防水层缺陷三个方面,阐述了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和相应的监理预防控制方法,使地下室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质量控制目标,满足建筑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渗漏;预控
  【中图分类号】 TU7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5-053-02
  1 引言
  目前随着城市空间的日趋压缩,越来越多的建筑在设计中更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许多附属建筑和设备都转移到地下,地下车库、地下设备层、地下管沟也越来越多。因此地下混凝土的防水尤为重要,若处理不当,常常会造成局部或者大面积面积渗水、漏水。无法保证地下结构部分的正常使用,有时甚至会造成结构性问题,成为建筑的顽症,处理起来极为棘手。
  2 渗漏原因及预防
  2.1 混凝土结构主体防水缺陷。
  2.1.1 地下结构漂浮或底板混凝土拱裂。地下工程建在饱和土地基上,受异常气候及地下水位猛涨的影响,如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不当,在施工阶段可引起地下结构浮起或混凝土板拱裂产生渗漏。
  预防:在施工前详细查阅水文地质资料和设计图纸,确认设计对抗浮是否采取的相应的措施;地下工程施工中加强对基坑水位的监测,一般应将水位降至防水层底部最低标高以下不少于500mm,并保持此水位直至承重结构及回填土全部完成为止,基坑周边的地面水亦应加以排除或控制,使其不流入基坑内,加强施工阶段的降水、排水,遇到异常气候情况可采取室内临时压重防浮的措施。
  2.1.2 混凝土裂缝渗漏水。混凝土表面易产生收缩裂缝、干缩裂缝、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应力裂缝、施工因素;裂缝、化学因素裂缝等,当这些裂缝随着时间而逐步贯穿混凝土结构断面时,引发渗漏。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配合比不合理;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骨料集中,造成混凝土离析;施工中不注意桩基沉渣厚度的控制和地基的稳固,造成局部的不均匀沉降;底板上堆载过早或过于集中,外部作用应力超过施工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引起混凝土内部出现微小裂缝。混凝土中有木楔、木板,泡沫板,砖头,混凝土块、编织袋等杂物时,易从这些部位渗漏。由于钢筋密集,如墙板交接处空洞小,浇捣难,混凝土不易密实,造成渗漏。
  预防:桩基和地下室底板必须支撑在可靠的持力层上,以抑制地基基础局部下沉;合理设置施工缝、变形缝和后浇带;减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应力,如尽量避免在炎热天气浇筑混凝土,采用分层浇筑等;根据温度实测情况调整混凝土养护措施。
  一般情况下要求混凝土浇筑结束24小时以后再开始进行后续施工作业,并且材料吊送至底板上时及时分运到作业面。
  在浇筑混凝土前先清理干净模板内和垫层上的杂物,并且用水湿润模板,防止混凝土溅落在模板上,根据设计要求是否采用抗渗混凝土,严禁私自向混凝土中加水,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如果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稠度发生较大变化及离析等不合格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
  在施工前,应将垫层上面的杂物和垃圾清理干净,钢筋和模板施工完毕后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将清理干净模板内的杂物。浇筑混凝土时应用撬杠将钢筋暂时分隔开,再浇筑混凝土,最好选择细石混凝土石浇筑,根据情况在模板外面用平板振动器进行辅助振捣。
  2.1.3 混凝土表面缺陷引起渗漏水。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出现麻面;模板接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缝隙漏浆;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末及振捣又下料,造成蜂窝;模板孔隙末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加固模板用的对拉螺栓止水板焊接不严密,拆模后切割螺栓时留下的端头较大。外面抹砂浆时螺栓头未摸严,特别钢筋头露在抹灰层外面,做防水时螺栓头穿破防水层,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化学腐蚀,并不断向内墙方向腐蚀造成渗漏水。
  预防:模板及支撑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所用模板表面必须洁净平整,均匀涂刷隔离剂,并且棱角分明,严禁使用变形模板,模板缝隙加双面胶带(防止漏浆),做到接缝严密,不漏浆。模板加固同时依靠斜撑和Φ12对拉螺丝,对拉螺丝纵横间距要依据板墙的厚度和高度计算而定。
  混凝土的入模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之内,混凝土连续浇筑,混凝土的自落高度不得超过1.5米,严防石子堆积影响质量,每层浇灌厚度不超过50cm,相邻两层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小时。浇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模板是否发生变形,一旦发现及时调整加固,模板两侧各派一个人监视,应特别注意模板处的漏水,防止混凝土漏浆和起砂。终凝以后,表面覆盖草袋子并洒水对混凝土进行不少于10天的养护,模板不易拆的过早,防止出现裂缝,拆模时,遵守先支后拆原则,不准大面积硬性撬落,并及时清理干净。
  所有对拉螺栓都必须焊止水片,焊完止水片后,施工质监人员要严格验收,止水片的焊缝要连续无漏焊,光滑平整。
  2.2 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缺陷。
  2.2.1 混凝土施工缝渗漏水。施工缝处混凝土骨料集中,混凝土酥松,接槎明显,沿缝隙处漏水。施工缝的位置留设不当,如在墙上留设垂直施工缝;构造施工缝未将混凝土表面凿毛,浮渣、杂物清理干净,以及接缝界面处理不当;止水钢板施工缝垃圾清理不干净,止水带下侧混凝土振捣不密实;膨胀止水条施工缝,膨胀止水条搭接接头处理不当,受水浸淋在新浇筑混凝土前久已经膨胀,达不到预期效果等;
  预防:尽可能的不留或者少留施工缝;认真清理施工缝将旧混凝土面凿毛,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止水钢板安装位置应准确,同时止水钢板还应与相邻钢筋焊接固定;设置膨胀止水条的施工缝,应表面平整,选用经过缓膨胀处理过的止水条,除了采用自粘固定外,还应采用水泥钉加以固定,接头尺寸不宜小于50mm。   2.2.2 混凝土变形缝渗漏水。目前较常采用的埋入式止水带变形缝构造;埋入式止水带采取的固定措施不当埋设位置不准确或被浇筑的混凝土挤偏,底板部位止水带下面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形成蜂窝,空洞等。
  预防:选择优质橡胶止水带,不能选择易老化腐蚀、开裂的止水带,止水带应固定在专用的钢筋套中,并在止水带的边缘处用镀锌钢丝绑扎牢固,在浇筑混凝土时严禁挤压止水带,纺织位移变形;在钢筋过密区域应采用细石混凝土以避免粗骨料集中在止水带周围。
  2.2.3 混凝土后浇带渗漏水。底板和墙体均系双层钢筋网,后浇带还有加强筋,两侧支模困难,两侧混凝土浇筑捣固时,水泥浆易大量流失,混凝土酥松,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时两侧旧混凝土难以完全凿毛就浇筑混凝土;后浇带使用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等级没有提高,微膨胀剂掺量少,混凝土塌落度控制不严,振捣不细致,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固;养护不及时,浇水次数少,养护期未达到规定时间就提早拆模。
  预防:加强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前对两侧旧混凝土面的清理,用钢錾子剔除松散石子并剔凿平整,应特别注意钢板止水带下的松散层,用钢丝刷除去钢筋和钢板止水带上的锈皮,然后用压力水冲洗,再用压缩空气清除后浇带内的灰渣和杂物;后浇带混凝土须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先浇混凝土高0.5~1级,内掺水泥重量约15%的膨胀剂,泵送混凝土的塌落度控制在160~180mm。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时,先在接口部位刷喷一层与混凝土同一配比的浓水泥浆后,边浇筑混凝土边细致捣实;混凝土接近终凝立即覆盖草帘充分浇水养护28天,拆模后在迎水面做附加防水层和保护层。
  2.2.4 预埋件、穿墙管部位渗漏水。预埋件周围,尤其是预埋件密集处混凝土浇筑困难,不易振捣密实,埋件表面的锈蚀层,没有认真除锈,致使预埋件不能与混凝土紧密铆箍,在施工或使用中又使预埋件受振动,与混凝土间产生裂隙,形成毛细孔渗水现象;有些管道由于穿墙部位设置不当,在偏差作用下因伸缩变形与结构脱离,或者管道本身的热热胀冷缩,产生裂缝漏水。
  预防:预埋件对穿螺栓固定于模板,并加强对预埋件的周围混凝土的振捣,加强保护避免碰撞,对预埋件表面严格除锈,并严格检查;在地下混凝土中,电源线路以明线为主,不用或少用暗线,以减少结构渗漏水通道,线管必须采用无缝管,确保管内不过水,杜绝以后短路和断路混凝土的凿开维修;穿墙管道最好做套管,套管要高于底板面10cm,或做10~15cm的挡水沿,对穿管部位防水处理必须严格细致,切实保证施工质量,管道或套管焊接止水片。
  2.2.5 桩头渗水。桩头止水条绑扎不牢固,底板钢筋安放的过程中碰掉桩头止水条,桩头锚入承台高度不够,桩头混凝土面防水涂料涂刷不够等原因,造成桩头止水失效,在地下水压较大时地下毛细水沿着桩头钢筋和桩头混凝土面向上渗透,引起地下室底板渗漏。
  预防: 地下工程防水层应全封闭设防,使桩头的防水层连续涂刷,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桩头止水的施工,特别注意在桩头止水施工结束到混凝土浇筑之前这段时间内保护工作,严格保证桩头锚入承台的高度。
  2.2.6 管井是地下室施工中较常使用的一种降水方式,由于管井封堵不严实,钢套管安放不稳固、不严密也易造成渗漏。
  预防:管井封堵前应制定详细的封堵方案,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封堵的时机和选择封堵用的材料。
  2.3 防水层缺陷。
  2.3.1 防水层开裂:防水层施工之前基层未找平,因防水层与基层的嵌固作用,当温差变形较大时,易在这些部位出现开裂,防水层在底板与侧墙转角处未设置卷材加强层等隔离措施,当建筑物下层时,因两者受力方向不一致而将防水层拉裂、脱开。
  预防:与防水层接触的基层修理平整,凿除模板缝漏浆形成的多余混凝土;地下室底板与侧墙连接处应设置防水加强层,每侧不少于250mm。
  2.3.2 防水层粘贴不牢和空鼓。基坑降水排水措施不力,由于基面过于潮湿,使防水层与混凝土难以粘结连成一个整体,回填土质量较差,卷材长期浸泡在地下水中,也会降低与混凝土墙体的粘结力。
  预防:防水层的基面应平整、牢固、清洁、干燥,施工前涂刷基层处理剂,在土方回填前再次检查、处理防水层的空鼓现象;加强对基坑回填土的施工质量,并把它视为一道补充防水措施。
  3 结束语
  以上几方面主要从预防控制角度进行论述,现实中混凝土防水要从多方面考虑,以“防排结合、刚柔并用、多道设防、综合治理”的防水原则,加上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使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南京德基广场二期工程主楼外爬式脚手架综合施工技术,包括其设计、提升及拆除技术。  【关键词】 超高层;外爬式脚手架;设计;提升;拆除  【中图分类号】 TU7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5-022-03  1 工程简介  南京德基广场二期工程是南京市重点工程
期刊
【摘要】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建筑总承包企业正确认识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十分必要,品牌建设是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总承包企业品牌建设提出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总承包企业;品牌建设;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工作实践经验,首先从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入手展开论述,侧重在公路工程准备阶段,施工过程,竣工阶段等三个方面一一作了分析,最后着重从混凝土的质量保障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具体保障混凝土质量的三个方面的措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管理;混凝土施工组织措施;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施工;灌注  【中图分类号】 TU755.1
期刊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混凝土在工程不同部位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在工程实际中,若能对文中所述混凝土裂缝成因予以严格控制,将会对工程中避免混凝土裂缝起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混凝土;裂缝;干缩;养护  【中图分类号】 TU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5-060-01  
期刊
【摘要】 房屋建筑的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危。所以有效的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建筑施工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发展上开始论述,并且提出了包括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质保体系,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确保材料质量和施工最优化等措施。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2.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已完工程的监理经验,对厚板结构转换层采用叠板法施工的模板支架构造、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点以及监理控制要点进行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 厚板转换;模板支架;混凝土;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7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5-055-03
期刊
【摘要】 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允许各企业自设定额,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前期研究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乃至结算阶段,环环相扣,一着不慎,将殃及整个工程项目的总造价。本文就各阶段如何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展开论述。  【关键词】 工程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如何使现场管理人员不仅注重工程质量控制及工程进度控制。同时也应注重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笔者对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应加强造价控制的几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造价控制;建设单位;施工阶段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5-073-02  目前我国的项
期刊
【摘要】 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结合工程造价管理实践,阐述了工程造价控制的原理、运用价值工程和技术经济理论,对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工程造价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
期刊
【摘要】 在优选原材料与掺入高效减水剂、磨细掺合料的前提下,提出仍采用鲍罗米强度理论进行C60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结合实践资料进行修正调整以获得设计要求的配合比,设计过程与结论验证了该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鲍罗米理论;C60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