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古今愁 传承孔门儒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n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学习国学就是要养五个大:大思想、大境界、大格局、大责任、大担当,读书的人还要有高度、广度、深度、厚度和风度,这是学习国学的关键五大五度。
  作为孔子的后代,从文儒书院院长孔海钦身上,笔者感受到了教育家的情怀,我想这不仅因为他是圣人的后代,更源于他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躬耕。近日,笔者有幸就青少年国学教育的问题采访了孔海钦院长。


  记者:您一直在从事国学教育,真正打动您让您喜欢上了国学的原因是什么呢?
  孔海钦:因为祖上的原因,“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孔家的子孙不允许上学,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前三年去注册都被拒绝了,直到10岁才上小学。在我3岁到10 岁期间,一直是爷爷偷偷教我识字。那时候爷爷经常被批斗,我就在旁边陪着,只要是没有第二个人在,爷爷就会教我识字,教我读四书五经。
  在后来的成长过程当中,不管我工作到哪里都会随身带着四书五经。每当遇到一些困难、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我就顺手把四书五经拿出来,随意翻,翻着翻着就能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我学习国学的动力。
  我觉得國学里有很多大智慧,读两千年前的书,就感觉已经活了两千岁。如果以几千岁的智慧、阅历解决身边的问题,那会很简单。
  历史上哪个时代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做得好,往往就是平和、稳定、文明的时代,哪个时代背离了,往往就是混乱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这些智慧,不能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丢失。
  我爷爷跟我讲过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当别人口水吐在你的脸上时候,你擦一擦走掉,想一想,如果别人以后再想吐口水到你的脸上都没有理由,没有机会。第二句话是,要尽最大可能读更多的读书,而且主要是圣贤的书。第三句话是,要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少一个像爷爷这样被冤枉的人。所以,这几十年来,学习从来不敢懈怠,这是祖训。
  孔家的家训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过去的生活中,我曾经被安排到不太重要的部门,心里有点落差,于是我想起孔子讲的那句话,“吾不试,故艺。”意思是虽然没有被重用,但不能浪费时间,这是上天安排学习才艺的时间。于是我利用那段难得闲适的时光,学习了一些才艺。
  最近这十几年,把四书五经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梳理,而且一直坚持不断的学习。这些事是我非常重要的人生的提醒,让我们感受到国学存在的必要性。
  这一次去台湾感受更深,我在台北大学交流时,看到台湾“去中国化”以后带来的危害,最明显的是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台湾学校里面,两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是单亲的。很多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结婚、离婚很草率,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没有做父母的责任意识,对待工作更是如此!
  记者:目前青少年国学形式很多,有长期的私塾班、培训班、训练营、人文游学等等,您怎么看这些国学教育形式?
  孔海钦:现在有一些国学教育机构并不是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去考虑的,更多是从商业的角度去思考。国学的复兴需要千千万万的勇于担当、勇于尽责的人不断去努力。
  国学馆、书院、私塾等虽然办了很多,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好的老师。孟子说,“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这叫诲人不倦。如果自己不懂还想让别人懂,这样的人是好为人师。
  一些国学馆开课的时候诵读穿传统服装,形式当然很好,但没有好老师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学生在小时候会很痛苦、厌学。如果有好的老师,学国学会是快乐的。国学有韵律、有思想、有方法,有快乐的方式。有良好的形式,有同学,学者相互之间沟通交流,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现在全国设立的书院有很多。古人的书院都有一个山长,是主持,也是主讲的人。山长不仅会讲“四书五经”,而且琴、棋、书、画、诗、书、礼、乐都懂,他是书院的灵魂,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就是培训班。
  古人讲 “读万卷书然后行万里路”,读书人求学谓之“游”,“游学”就是去拜师,是有深厚底蕴的文化活动,现在很多游学其实是游玩。
  不管怎么样,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这些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正面的,“思无邪”的角度去做,会更好,如果做偏了,说明你的格局还不够,难免走一些弯路。
  记者: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国学,您认为什么是最关键的?
  孔海钦:学习国学,主要是做君子。我觉得学国学最关键的是让自己的内心纯净,去除心灵深处的“雾霾”。
  论语当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是《礼记·学记》中的第一句。要成为君子,首先要从学习开始,学习要养五个大:大思想、大境界、大格局、大责任、大担当,读书的人还要有“五度”高度、广度、深度、厚度和风度。我认为,这是学习国学的关键。
  记者:家长对孩子学习国学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关于青少年的国学教育,您对家长有什么建议?
  孔院长:家长一定要带头跟孩子一起学习。一个家庭首先要营造出爱学习的家庭氛围,构建书香门第,涵养贵族精神。“家无千册书,何来贵子弟。”一个家庭藏书量要达到一千本以上,最起码也要有几百本。在电子时代,只看动漫、手机是不够的。家长要做深阅读,深思考。深阅读,就是读经典的书,一个字一个字推敲,读出书背后的思想境界与格局,使自己能够有“五大”“五度”。同样的学习,思想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对于家长而言,我们培养孩子是培养十年二十年后的人才,千万不要以现在的社会背景去培养未来十的孩子,如果那样我们的家长就成了真正的“近视”了。


  记者:目前青少年国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机构初心是好的,但做着做着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您觉得原因是什么,今后的国学教育应该如何开展?   孔海钦:古代办书院,朝廷会划一些土地做产业,书院收租金来维持运营。书院收的费用是随意的,现在叫随喜,就是孔子讲的自行束修。青少年国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很重要的是要看从事青少年办国学教育的人,他的初衷和责任。如果没有教育家的素养情怀,也没有文化的自信和担当,那一定是做不好的。


  记者:您认为国学教育机构应该如何更接地气,吸引大众的关注、参与?
  孔海钦:什么是接“地气”,一个人要能够先接“天气”,要先懂得天道,懂得圣贤之道,有了这些“天气”,然后再走向民间,这才叫接地气。从事青少年国学教育的机构一定要有学养深厚、负责任、有文化自信和自觉的人才能够吸引大众的关注和参与。
  记者:国学教育是怎样在福建、在文儒书院生根发芽的?
  孔海钦:国学教育在福建做了好多年,我在福建電视台开设了一个《孔子后人说论语》的栏目,每周有百万人收听收看;福州电视台专门设的一个栏目《每天五分钟,经典伴我行》,每天晚上九点讲《大学》《中庸》;福州晚报每周有一个整版的《道德学堂》;孔庙每周有一个公益的《道德讲堂》;书院每周五下午有公益的《诗书礼乐》的课程;每个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在福建图书馆讲国学,目前已经坚持了五年。
  最近,我把前十年编的书籍汇总成为一整套,共七本书,准备用很便宜的价格把书传播出去,然后免费在公众号上、网络媒体上线上教学,线下交流分享。以后读我的书可以是免费的,我希望用“以文会友”的方式一起来读书。
  记者:从地域特色来看,全国有很多类似文儒书院这样扎根在某个省市默默耕耘的传统文化机构,您认为这些机构的文化传播和研究如何能够既显示地域特色,又不仅仅局限于此?
  孔海钦: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共同智慧的结晶,是各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脊梁,精神家园。所有的地方的民俗文化也都有国学经典生活化的部分,只要是经典生活化的部分,就是“化民成俗”的文化。文化不分高雅,关键是看正能量。关键看这个文化是否使人像个人的样子。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一撇一捺的人。如果没有接受系统的道德教化的人,这样的人叫民。所以人民组成的社会是有教化的人和没有经过良好教化的民组成的。民有民俗,人有人文。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要传播人文,也要传播民俗,以适应于各个阶层的。


  记者: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非常重要的工程,从您的观察与视角来看,围绕研究与传播这两大任务,书院今后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孔海钦: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和传播。第一个研究的是在中国的历史过程当中,社会稳定平和的时候,国学它的重要性是什么,社会混乱的时候国学的重要性又在哪里?读国学经典,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为社会更加亲和,更加安宁,有财、有权的人都能够有高尚的道德作为支撑,这叫德配其位。
  取之有道是每一个人能够安之若素,能够“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淡定从容,宠辱不惊,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我们从课本教材研究开始,最近有编《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汉字的文学艺术》,还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孝经》《百草花卉》《唐诗宋词》《诗经》,还有《论语故事》等等这些书。我会用免费的方式来传播,至于费用的部分,会采取“自行束修”的方式。
  (孔祥语,字海钦,孔子第七十五世孙,儒学家、作家、书法家。福建省居敬孝道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福州文儒书院院长,福州大学兼职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受邀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侨大学、台北大学等全国知名学府讲学论道。2016环球人物,入选全国最美志愿者。肩挑古今愁,传承孔门儒学,致力于研究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中华元文化,秉持与好学者共读圣贤书,携良善人同行万里路之理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践行经典生活化,生活经典化。


  主要文学著作:《汉字的文学艺术》《三千弟子与百草花卉》《孝经与孝子典故》《论语译疏》《大学中庸》《孟子译疏》《礼行天下》《德孝漫谈》《人文晋安》《论语课本》等。
  主要音乐作品:《儒之韵》《风雅依然》《日行一善》《洒扫应对》《将军梦》《礼乐之歌》《快乐成长》等。)
其他文献
冬,处四季之末,没有春夏秋的繁茂与生机,有的是一朵朵雪,一片片风,一阵阵寒冷,叶落,花凋,无尽萧条。  叶落的树,仅剩细枝末节,错落,重叠,交叉,寥寥几笔的简笔画,柔而不弱,飘逸轻灵,而气韵自生。花凋后的枝,精瘦枯槁,草们褪下绿色外衣,悄然隐去,天上地上,灰色中杂了丝丝冷色,寂静里透出点点衰微。  再便是寒冷。苍茫大地,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渺远,是“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的冰冻,谢灵运
期刊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京城全图》时,才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现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6米,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
期刊
小时候,家里墙壁上贴了不少戏曲电影连环画,一张四排,一排四幅,共十六幅,将一部电影讲述完毕。天天看,画面下所附的唱词也背会了。其时并不清楚唱词声调的抑扬顿挫,只是单纯的喜欢,甚至在小伙伴家看到不一样的也连忙抄写下来。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一幅,画面是化蝶后的山伯与英台双双对舞,相视而笑,下面有四句: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唱词连带着爱上听戏,越
期刊
所谓国学,就是我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学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直到上世纪初。一百年来,国学一度变得很轻,特别是在西风劲吹的时候。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学变得越来越重,近两年更是被写进新课标,纳入中考、高考范围。在历史的呼唤、时代的力量面前,你准备好了吗?  国学,绕不过去的“坎”  (一)写进教材  现有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  2012年9月,
期刊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种,夏季生长,秋收硕果,伴随花落,秋风落叶。一熟一落,一收一撒,一成一敗,一聚一散。秋色最懂人间冷暖,盛衰起伏都在秋雨落花流水中。安住静坐,体悟自然的秋意,袭袭风来,秋云漫卷,金黄的原野,在叽叽咋咋的鸟鸣声后,变得清冷,逐渐荒凉。秋天是结束的时候,是约会清谈的时刻,也是做梦的季节,是人生的生死门,是壮年结束的信号,是收敛的开始。  “空山
期刊
4月4日  悟道  人生觉悟只在一念之间,悟道的人生是智慧从容的人生。人生悟道是極其困难的,难不在于地位不高,不在于财富不广大,而在于心念之一息一动。当下人心浮躁,当下因果呈现集中,当下宦海沉浮跌宕,当下财富流水四溅匪夷所思,正是悟道觉慧的因缘所系。但,如此刻骨铭心的镜子,如此朝登天子堂,暮入冷牢房的现身说法,依然动摇不了一些人的贪心、妄念、财货、尘劳的习气。人解放自己的灵魂很难,难在贪婪和欲望。
期刊
如果以粗浅的比喻来说,礼乐文明中的“礼乐”部分,便是意图在充分尊重個人权利前提的情况下(谦让之礼),激发出人与人作为同类的同理心(雅正之乐),产生理解谅解的和谐氛围,进而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能够以“中正平和”的状态互利共存。就像自然界在孕育万事万物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天气变化才能被称作“风调雨顺”,没有灾害的自然界才能被称作“天清地泰”,这些体现无一不以“恰恰好”为发端与终结。这
期刊
一日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所装何物?”一个婢女答:“都是文章。”另一婢女说:“是广博的见识和满腹智慧。”苏东坡听后摇摇头。此时,爱妾王朝云笑道:“学士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的确,苏东坡满怀抱负,空有济世之才却“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在他宦海沉浮的一生中,王朝云是难得的知音。  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
期刊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中国学人跟着西方调子跳舞,就是坠入魔道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
期刊
网上曾流行一句中式英语“No Zuo No Die!”意思是“不作就不会死。”看一下《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说的大致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十三章原文如下: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章的大意是:少发号施令是合于自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