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美国。本文简述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并基于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学校社会工作实际,提出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美国;经验借鉴
社会工作渗入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史源自于美国,至今已逾百年历史。作为当代福利型国家的典范,美国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专业又完善,社会工作融入这一社会制度,从中实践其价值精髓,并进而在教育领域实现其影响力。美国的高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走在前列。本文简述美国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并基于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学校社会工作实际,提出美国社会工作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访问教师时期、个案社会工作时期、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现代学校社会工作时期。各时期紧密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1、访问教师时期
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移民文化的渗透,美国社会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转型。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问题接踵而至,青少年在剧烈的社会转变中显得无所适从,由社会问题衍生的青少年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引导青少年步入正常的社会化轨道,纽约、波士顿等地区的学校在当地社会机构的扶持下,在1906-1907年间开始探索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906年纽约市雇佣两名专职访问教师,负责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以了解学生生活状态,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困难。1907年家庭访问员开始在波士顿的一些学校出现。1911年,美国公共教育学会成立访问教师委员会,与此同时,访问教师运动在中西部地区蔓延。1916年,随着访问教师协会与访问员制度的正式确立,宣告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体系的建立。同时,这一体系充分肯定了教师协会与访问员在社会教育工作领域内的重要贡献。学校社会工作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美国大地上生根、延伸。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主要侧重于家庭、社区与学校三者之间的互动、协调。
2、个案社会工作时期
20世纪20、30年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盛行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带来了一丝新的曙光。精神心理学分析方法开始运用于社会工作在进行不良学生的矫治工作中。一些黑人、印第安人等少数族群的青少年学生甚至出现退学、犯罪、负面情绪等状况。学校社会工作者以个案处置为工作策略,致力于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转变。此后三十年间,个案工作逐步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而其涉及领域也从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拓展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其逐渐被称为学校社会工作者。
3、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解决社会变迁与青少年对环境的适应性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在转变与发展的夹缝中艰难维生。这时期的青少年目睹社会动荡,价值观与思维体系深受其影响,社会工作者在联邦政府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管理,通过“学校——变迁”工作模式的运用,团体工作方法的实施,为改善学校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建立社区支持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4、现代学校社会工作时期
20世纪美国社会工作协会蓬勃发展,分别在中部、南部西部、东北部形成四个地区性的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工作者秉持反对社会排斥、维护人权的价值理念,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正视学生在心理、生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学校应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充分尊重与保护。1978年美国第一届社会工作者会议召开,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系统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施标准。进入90年代后,学校社会工作强调教育计划与社会计划结合的做法,寻求制度的整体配合,提高工作效率。[1] 1994年,学校社会工作成为《美国教育法》的重要内容,该法令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研究,建立共识,改变系统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2]同年,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成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主力军。
二、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行业标准
1、资格要求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美国的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承担了重要社会职能与管理作用。因此国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从业资格要求也做了明确规定:从专业能力角度而言,社会工作者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专业知识考试,以此衡量其业务知识与专业能力水平;从从业经验方面考察,社会工作者必须在获得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后的两年时间内,积累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管理经验;从权威认定角度分析,社会工作督导提供的专业评估和来自学校的鉴定。[3]
2、知识要求
美国社会工作者在具备从业资格的同时,还必须拥有丰富、全面的知识储备。总体说来,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第一,学校基础教育知识。包括社会价值、哲学伦理、文化审美、职业训练;第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其认知理论与技巧;第三,提升个人能力的新理论,包括思维训练、工作技巧與计划、行为修正等;第四,适用于社会工作的社区知识理论;第五,系统论及其学校管理知识。如何解决组织与组织间的互动,组织决策者与其他群体间的协调,以及体系自身净化与完善。
3、工作职责
学校社会工作者不仅是学生、家长、学校、社区间的中间人,更是从中扮演了协调者的桥梁、纽带角色。美国社会工作专家认为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应包含一下几点:第一,社会工作者应在其职责范围内为学生提供直接社会工作服务包括教育方面的法规、法条服务;第二,社会工作者应成为学生个体或者是团体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第三,社会工作者应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协商,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第四,社会工作者应有效成为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动协调者,成为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第五,社会工作者负责学校社会工作的协调,在各种学生服务人员中间作为学生的代表。[4] 三、中国学生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香港高校社会工作发展
香港是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相对完善的一个地区,香港的社会工作研究、探索工作已相当成熟,并已具备了稳定的运行环境。
香港学生辅导工作最初由教师完成,但是随着学生工作的复杂程度与多样化程度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显得捉襟见肘,寸步难移。由此,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进驻校园,通过与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掌握相关基本情况,开展协助工作,这就是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
1971年,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香港明爱、圣雅各福群会、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等8家社会机构,以派驻的方式开展社会工作,解决学生中断学业及生活困难问题。1974年,社会福利署将个案工作运用于学校管理工作中,经过评估这种工作模式达到了预期效果。1977年香港政府确定了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并从社会政策与资金扶持两个方面全力支持社会工作的开展。1979年,香港政府又出台了《进入八十年代的个人社会服务》白皮书,正式把学校社会工作列为政府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学的学校社会工作将由专业社工负责,每一名社工将为四千名中学生提供服务。学校辅导咨询主任是社工,每位负责三万名小学生。”[5] 1984年社会福利署出版《学校社会工作指引》,明确了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定义,政府适时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与扶持,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基本定型并逐步走上平稳、健康发展道路。到2000年,全港实现“一校一社工”的目标,社会工作真正实现专业化、社会化。
(二)我国大陆学生社会工作的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分支,其成长轨迹类似于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学的发展历程,缺乏一种专业化的发展土壤。
1、学校社会工作的早期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的萌芽起始于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大学教授的社会学、社会服务类课程。大陆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最初可追溯到20世纪初在中学出现的辅导活动。1915年,在南京、武昌、上海、济南等地,职业辅导活动盛行,这便是中国早期学校社会工作的雏形。1922年,当时的燕京大学社会工作的学生在当地学校从事协助老师的辅导工作,掀起了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开端。[6]上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李景汉等一批教育家、社会学家推行改造乡村、建设乡村的实验活动,推动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7]晏阳初、李景汉推行贫民教育方案,认为应该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有机结合,推进公民教育、卫生教育、文艺教育等,把农民培养成为具有知识力、团结力、生产力的“新民”。陶行知先生积极主张“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认为应该以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把学校教育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8]
20世纪30、40年代,个案辅导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934年,北平成立家庭福利会,在当地学校开展个案支持工作,协助矫正儿童行为。1944年,由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华西大学医院合作创办的儿童行为指导所成立,该研究所为社会学系的学生提供了个案模式的实习基地,协助学校开展儿童行为指导工作。1946年,成都地区成立儿童福利人员训练委员会专门从事个案工作。但是这些性质的行为基本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一种实践探索工作,离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还相距甚远。
解放后,学校社会工作曾一度被“思想教育”工作所取代。在计划经济与精英式教育年代,这种集权式管理模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当社会面临转型,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的工作模式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工作应运而生,为我国高校开展社会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学校社会工作的重新起步
学校社会工作在大陆目前还处于开拓探索阶段,在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也开始推行。
目前在我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开拓阶段,在上海、深圳、福州、广州等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己经开始。我国现阶段的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工作者进驻校园指导模式;另一种是以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主线的专业实践活动。
2002年5月,上海浦东参照香港模式在当地38所学校中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这一制度的试行虽然是作为德育教育的有益补充而存在的,但毕竟迈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第一步。[9]这里的学校社会工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至2003年为起步阶段。经历学校确认、专业培训、监管保障等环节,标志着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标准已纳入校园管理体系。第二阶段从2004年至今为专业服务阶段。这一阶段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适应期。浦东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从理论探讨、专业培训、试点选择等方面都实现了与香港一致的管理目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内容涉及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家长问题等方面。通过转介型、主动型、外展型三种方式实现“助人”服务。总体而言,浦东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试點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主体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出于对这项事业的热爱或者是对本职工作的专一。
深圳市政府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学习困难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者进驻校园活动。深圳市政府通过从全国高校招募社会工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吸引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这些社会工作机构来自香港、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等系统,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政府通过“服务购买”方式,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培训机构为学校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指导。同时还设立民间组织专项基金,予以资金支持。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提供心理、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天津做了一项青少年导航项目,通过引进大学生与青少年的互动机制,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式管理模式作了有益尝试。研究表明,青少年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信任感。通过增进同辈之间的沟通,营造健全人格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法律服务为特殊群体的孩子提供专项帮助,打开其心灵之窗,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走出生活的阴霾。 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学校社会工作犹如雨后春笋在大陆地区开展起来。一些试点地区主要借鉴了香港地区的管理经验,集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创新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为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注入了新的社会活力,也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内部的开展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已超过200所,其中985和211序列的高校几乎都已经开设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点。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或学生凭借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但同时,大学本身拥有严密的管理体系,再者大学生的心智相对成熟,独立性强,思维更具批判性,因此高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更具挑战性,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或社会工作者本身需要提高理论积淀与专业技巧。目前,大陆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尚处于论证阶段。山东工商学院成立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创了大陆学校社会工作专门机构的服务先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过个案服务、热线接待、小组活动等方式举办了大型综合服务。中心开办5年来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为在其他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10]
参考文献:
[1] 范明林、张洁编著.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2] [美] Paula Allen-Mears.学校社会工作.陈蓓丽,蔡屹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3] [美] Paula Allen-Mears.学校社会工作.陈蓓丽,蔡屹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4] 肖乐编译.美国的学校社会工作.青年探索,1989(6):49.
[5] 游黎丽玲.学生辅导.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44
[6] 范明林,张洁编著,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7] 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國社区教育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2):55.
[8] 魏爽.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中的教育中的运用.中国青年研究,2oo6(1):72.
[9] 蔡屹.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9.
[10] 魏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略论.中国青年研究.2007(5):82.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美国;经验借鉴
社会工作渗入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史源自于美国,至今已逾百年历史。作为当代福利型国家的典范,美国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专业又完善,社会工作融入这一社会制度,从中实践其价值精髓,并进而在教育领域实现其影响力。美国的高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走在前列。本文简述美国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并基于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学校社会工作实际,提出美国社会工作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访问教师时期、个案社会工作时期、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现代学校社会工作时期。各时期紧密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1、访问教师时期
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移民文化的渗透,美国社会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转型。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问题接踵而至,青少年在剧烈的社会转变中显得无所适从,由社会问题衍生的青少年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引导青少年步入正常的社会化轨道,纽约、波士顿等地区的学校在当地社会机构的扶持下,在1906-1907年间开始探索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906年纽约市雇佣两名专职访问教师,负责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以了解学生生活状态,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困难。1907年家庭访问员开始在波士顿的一些学校出现。1911年,美国公共教育学会成立访问教师委员会,与此同时,访问教师运动在中西部地区蔓延。1916年,随着访问教师协会与访问员制度的正式确立,宣告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体系的建立。同时,这一体系充分肯定了教师协会与访问员在社会教育工作领域内的重要贡献。学校社会工作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美国大地上生根、延伸。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主要侧重于家庭、社区与学校三者之间的互动、协调。
2、个案社会工作时期
20世纪20、30年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盛行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带来了一丝新的曙光。精神心理学分析方法开始运用于社会工作在进行不良学生的矫治工作中。一些黑人、印第安人等少数族群的青少年学生甚至出现退学、犯罪、负面情绪等状况。学校社会工作者以个案处置为工作策略,致力于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转变。此后三十年间,个案工作逐步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而其涉及领域也从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拓展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其逐渐被称为学校社会工作者。
3、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解决社会变迁与青少年对环境的适应性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在转变与发展的夹缝中艰难维生。这时期的青少年目睹社会动荡,价值观与思维体系深受其影响,社会工作者在联邦政府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管理,通过“学校——变迁”工作模式的运用,团体工作方法的实施,为改善学校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建立社区支持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4、现代学校社会工作时期
20世纪美国社会工作协会蓬勃发展,分别在中部、南部西部、东北部形成四个地区性的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工作者秉持反对社会排斥、维护人权的价值理念,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正视学生在心理、生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学校应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充分尊重与保护。1978年美国第一届社会工作者会议召开,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系统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施标准。进入90年代后,学校社会工作强调教育计划与社会计划结合的做法,寻求制度的整体配合,提高工作效率。[1] 1994年,学校社会工作成为《美国教育法》的重要内容,该法令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研究,建立共识,改变系统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2]同年,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成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主力军。
二、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行业标准
1、资格要求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美国的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承担了重要社会职能与管理作用。因此国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从业资格要求也做了明确规定:从专业能力角度而言,社会工作者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专业知识考试,以此衡量其业务知识与专业能力水平;从从业经验方面考察,社会工作者必须在获得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后的两年时间内,积累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管理经验;从权威认定角度分析,社会工作督导提供的专业评估和来自学校的鉴定。[3]
2、知识要求
美国社会工作者在具备从业资格的同时,还必须拥有丰富、全面的知识储备。总体说来,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第一,学校基础教育知识。包括社会价值、哲学伦理、文化审美、职业训练;第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其认知理论与技巧;第三,提升个人能力的新理论,包括思维训练、工作技巧與计划、行为修正等;第四,适用于社会工作的社区知识理论;第五,系统论及其学校管理知识。如何解决组织与组织间的互动,组织决策者与其他群体间的协调,以及体系自身净化与完善。
3、工作职责
学校社会工作者不仅是学生、家长、学校、社区间的中间人,更是从中扮演了协调者的桥梁、纽带角色。美国社会工作专家认为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应包含一下几点:第一,社会工作者应在其职责范围内为学生提供直接社会工作服务包括教育方面的法规、法条服务;第二,社会工作者应成为学生个体或者是团体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第三,社会工作者应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协商,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第四,社会工作者应有效成为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动协调者,成为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第五,社会工作者负责学校社会工作的协调,在各种学生服务人员中间作为学生的代表。[4] 三、中国学生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香港高校社会工作发展
香港是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相对完善的一个地区,香港的社会工作研究、探索工作已相当成熟,并已具备了稳定的运行环境。
香港学生辅导工作最初由教师完成,但是随着学生工作的复杂程度与多样化程度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显得捉襟见肘,寸步难移。由此,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进驻校园,通过与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掌握相关基本情况,开展协助工作,这就是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
1971年,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香港明爱、圣雅各福群会、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等8家社会机构,以派驻的方式开展社会工作,解决学生中断学业及生活困难问题。1974年,社会福利署将个案工作运用于学校管理工作中,经过评估这种工作模式达到了预期效果。1977年香港政府确定了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并从社会政策与资金扶持两个方面全力支持社会工作的开展。1979年,香港政府又出台了《进入八十年代的个人社会服务》白皮书,正式把学校社会工作列为政府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学的学校社会工作将由专业社工负责,每一名社工将为四千名中学生提供服务。学校辅导咨询主任是社工,每位负责三万名小学生。”[5] 1984年社会福利署出版《学校社会工作指引》,明确了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定义,政府适时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与扶持,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基本定型并逐步走上平稳、健康发展道路。到2000年,全港实现“一校一社工”的目标,社会工作真正实现专业化、社会化。
(二)我国大陆学生社会工作的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分支,其成长轨迹类似于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学的发展历程,缺乏一种专业化的发展土壤。
1、学校社会工作的早期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的萌芽起始于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大学教授的社会学、社会服务类课程。大陆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最初可追溯到20世纪初在中学出现的辅导活动。1915年,在南京、武昌、上海、济南等地,职业辅导活动盛行,这便是中国早期学校社会工作的雏形。1922年,当时的燕京大学社会工作的学生在当地学校从事协助老师的辅导工作,掀起了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开端。[6]上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李景汉等一批教育家、社会学家推行改造乡村、建设乡村的实验活动,推动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7]晏阳初、李景汉推行贫民教育方案,认为应该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有机结合,推进公民教育、卫生教育、文艺教育等,把农民培养成为具有知识力、团结力、生产力的“新民”。陶行知先生积极主张“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认为应该以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把学校教育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8]
20世纪30、40年代,个案辅导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934年,北平成立家庭福利会,在当地学校开展个案支持工作,协助矫正儿童行为。1944年,由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华西大学医院合作创办的儿童行为指导所成立,该研究所为社会学系的学生提供了个案模式的实习基地,协助学校开展儿童行为指导工作。1946年,成都地区成立儿童福利人员训练委员会专门从事个案工作。但是这些性质的行为基本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一种实践探索工作,离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还相距甚远。
解放后,学校社会工作曾一度被“思想教育”工作所取代。在计划经济与精英式教育年代,这种集权式管理模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当社会面临转型,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的工作模式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工作应运而生,为我国高校开展社会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学校社会工作的重新起步
学校社会工作在大陆目前还处于开拓探索阶段,在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也开始推行。
目前在我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开拓阶段,在上海、深圳、福州、广州等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己经开始。我国现阶段的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工作者进驻校园指导模式;另一种是以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主线的专业实践活动。
2002年5月,上海浦东参照香港模式在当地38所学校中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这一制度的试行虽然是作为德育教育的有益补充而存在的,但毕竟迈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第一步。[9]这里的学校社会工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至2003年为起步阶段。经历学校确认、专业培训、监管保障等环节,标志着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标准已纳入校园管理体系。第二阶段从2004年至今为专业服务阶段。这一阶段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适应期。浦东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从理论探讨、专业培训、试点选择等方面都实现了与香港一致的管理目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内容涉及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家长问题等方面。通过转介型、主动型、外展型三种方式实现“助人”服务。总体而言,浦东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试點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主体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出于对这项事业的热爱或者是对本职工作的专一。
深圳市政府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学习困难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者进驻校园活动。深圳市政府通过从全国高校招募社会工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吸引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这些社会工作机构来自香港、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等系统,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政府通过“服务购买”方式,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培训机构为学校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指导。同时还设立民间组织专项基金,予以资金支持。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提供心理、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天津做了一项青少年导航项目,通过引进大学生与青少年的互动机制,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式管理模式作了有益尝试。研究表明,青少年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信任感。通过增进同辈之间的沟通,营造健全人格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法律服务为特殊群体的孩子提供专项帮助,打开其心灵之窗,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走出生活的阴霾。 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学校社会工作犹如雨后春笋在大陆地区开展起来。一些试点地区主要借鉴了香港地区的管理经验,集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创新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为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注入了新的社会活力,也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内部的开展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已超过200所,其中985和211序列的高校几乎都已经开设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点。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或学生凭借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但同时,大学本身拥有严密的管理体系,再者大学生的心智相对成熟,独立性强,思维更具批判性,因此高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更具挑战性,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或社会工作者本身需要提高理论积淀与专业技巧。目前,大陆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尚处于论证阶段。山东工商学院成立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创了大陆学校社会工作专门机构的服务先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过个案服务、热线接待、小组活动等方式举办了大型综合服务。中心开办5年来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为在其他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10]
参考文献:
[1] 范明林、张洁编著.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2] [美] Paula Allen-Mears.学校社会工作.陈蓓丽,蔡屹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3] [美] Paula Allen-Mears.学校社会工作.陈蓓丽,蔡屹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4] 肖乐编译.美国的学校社会工作.青年探索,1989(6):49.
[5] 游黎丽玲.学生辅导.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44
[6] 范明林,张洁编著,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7] 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國社区教育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2):55.
[8] 魏爽.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中的教育中的运用.中国青年研究,2oo6(1):72.
[9] 蔡屹.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9.
[10] 魏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略论.中国青年研究.200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