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PNET仿真的EIGRP和OSPF路由协议性能分析

来源 :电子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838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由协议是影响现代通信网络质量的关键。对于承载实时应用系统的IP通信网络,要求路由协议具备快速收敛、较小的端到端时延、高可靠性等能力。本文利用OPNET仿真工具,分析当前IP通信网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OSPF和EIGRP路由协议,分别设计了采用OSPF、EIGRP以及同时存在OSPF与EIGRP的三个仿真实验场景,并模拟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形,比较OSPF和EIGRP路由协议在这些仿真场景下的收敛性、端到端时延、可靠性等方面的差别。仿真结果显示,EIGRP的收敛时间比OSPF快5倍以上,EIGRP和OSPF同时存在时的时延抖动优于EIGRP或OSPF。 Routing protocols are the key to the quality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or IP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arrying real-time application systems, routing protocols are required to have fast convergence, small end-to-end delay, and high reliability. This paper uses OPNET simulation tool to analyze the most widely used OSPF and EIGRP routing protocols in the current IP communication network. We design three simulation scenarios using OSPF, EIGRP and OSPF and EIGRP respectively, and simulate the situation of equipment failure.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SPF and EIGRP routing protocols in these simulation scenarios, end-to-end delay, reliability and so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IGRP converges more than five times faster than OSPF, and the delay jitter of EIGRP and OSPF is better than EIGRP or OSPF.
其他文献
介绍了稀土永磁电机的发展历史,重点阐述其与常规电机相比的优势及主要应用领域,最后展望其发展应用前景。
由于对于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促使定向井技术不断发展。而计算机技术在定向井技术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计算机技术不仅缩短了定向井设计的时间,而且还提高了钻井的精确度
农网的建设对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具有重要作用。10 kV配电变压器在农网中属于重中之重,其分布范围广,维护工作量大。农网改造中,配电变压器的选择与安装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性以及电
本文以福建省宁化县供电有限公司运行的GW4、GW5、型隔离开关为例,分析在运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浅谈如何做好我公司隔离开关运行与检修管理工作.
城市生态型居住区作为我国世纪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技术指标以及
本文结合某工程混凝土梁、板、墙、柱、施工为清水混凝土施工的情况,介绍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常见质量缺陷及监控时策,并重点阐述从模板体系的设计、制作、安装到混凝土原
结合杭州市某时代商品房高层建筑,地上25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53128m2.分析了高层施工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做好高层施工组织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个在二十世纪逐渐兴起的新技术,该系统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绝大部分地区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以及高精度的时间标准。GPS技术产生于1994年,在产生之初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可以说该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经过不断的探索,如今的GPS系统正在现代工业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电力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和电力管理部门寻求新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以减少电力管理部门的经济投入和提高其经济效益,为广
文章首先针对当前油田工业环境中的数据特征以及其安全需求特征做出了必要分析,发现唯有建立起体系化的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识别系统,才是切实保证数据安全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