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卡斯帕·霍尔滕。摄影/郭嘉亮
“歌剧很难反映瞬时的当下,那是文字就能胜任的事情。但是歌剧可以长存,因为她反映的是人性深处的变迁。”
卡斯帕·霍尔滕语速很快,对于他所热爱的歌剧有着丰沛的思考,那是他9岁时第一次迈入歌剧院便笃定终生热爱的事物。而这位伦敦最负盛名的老牌剧院——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前歌剧总监能来到我们面前,来到广州的契机,是他将要执导一部同样让他热血沸腾的歌剧《马可·波罗》。
这是广州大剧院推出的首部自制原创歌剧,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广州制造”。自从2010年引进首部歌剧《图兰朵》以来,这门高雅艺术对广州人而言不再是“阳春白雪”,进入到了每个寻常百姓家。更重要的是,大剧院这座文化地标所引领和带来的,是城市全新的文化气象,每个人皆能从中获得滋养。
一座剧院,一座城。
歌剧版“广州制造”
曾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在图兰朵之前,广州没有歌剧。2010年,广州大剧院启用。同年大剧院版《图兰朵》上演,这一版本云集了国际顶尖级制作班底,不仅邀请了世界著名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亲自执棒,并且集结了一大批世界歌剧界的佼佼者,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唱团也参与了演出,总计投资过千万。为当时鲜少接触歌剧的广州观众带来了极为丰富的视听盛宴。
剧中演员田浩江当时对媒体表示,这个版本《图兰朵》的歌曲优美,演员知名,对于没有观看歌剧经验的观众来说,是最容易入门的一部歌剧,而且《图兰朵》更是一出难得的以中国为背景的欧洲经典歌剧。
在对市场需求和容量有精心考量的前提下,此后每一年,作为国内三大顶级剧院之一的广州大剧院坚持每年制作一部大型全景歌剧的速度,力图向广州观众普及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包括《托斯卡》《蝴蝶夫人》《茶花女》《卡门》《魔笛》等经典剧目已经轮番上演。
去年,作为艺术节的闭幕压轴大戏,“最辉煌的歌剧”《阿依达》成为城中讨论的热话,该剧采用首演于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的版本,舞台、服装等设计更是原汁原味从欧洲搬运到羊城,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之惊艳,场景之完备,仍然让人回味。
多年来引进经典作品的坚持,已经打造出具有口碑和影响力的城市品牌。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曾对《南风窗》记者表示,因为过往大剧院在引进原创歌剧上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和经典性,大家已经习惯性地将观看世界歌剧的期待放在广州,对这里的组织有信心、有期待。
由此摸索、积累的制作经验,让广州大剧院有信心,有实力,在响应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国家基金项目的号召下走上创新的道路,全力制作一部具有国际性,同时又不乏广州元素的原创歌剧作品。
从立项到剧本的打磨再至成形,《马可·波罗》耗时接近三年,这其中剧本的敲定、人员的选角等等流程的操作,大剧院都秉持着开放的心态,提供理想的环境给背景、文化不同的创作人员和专业人士,以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以生产出精彩的内容为依归。
此次,加盟《马可·波罗》剧组的成员大多在业界享有盛名,除了上述提及的著名导演卡斯帕·霍尔滕,还有作品等身的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恩约特·施耐德,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等等。
本土元素的加入也是剧中的亮点,比如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星·声”合唱团,广东歌舞剧院多位动作和舞蹈演员等都将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
这是一部广州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的精彩歌剧,但是其文化背景却又不局限于东方,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从中读出共鸣的部分,从中共享出具有留存价值的文化内涵。
不难窥见,广州大剧院8年间在培育歌剧品牌上的努力,在此次《马可·波罗》的筹备、制作和演出上达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而现在,这出精彩的原创歌剧即将于5月4日在广州首演。随后5月18日—20日更会有北京站的演出,让更多观众近距离欣赏到这部用心的作品。
开放的文化气象
从另一个维度来理解《马可·波罗》的诞生,也很有意思。
那就是,除了创作者、制作方的努力以外,文化市场的包容和接纳也是促使经典、创新的作品出现的土壤。在这个层面上而言,广州所具有的文化空间的逐步完善,纳新的文化气象,正让整座城市越来越有韵味和品味。
观众的观剧习惯和氛围很能说明问题。广州大剧院总经理助理、《马可·波罗》执行制作人陈睿观察到,数年前刚开始推出歌剧演出之时,还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提醒观众“服装、礼仪等注意事项”,到现在已经完全不需要这样的配备了’大家自觉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盛装出席。她见证了广州观众素质的逐步提高,市民观剧习惯越来越好。
同时,在氛围的营造上,大剧院也不遗余力,不断提供相关的指导和举办活动。在其承办广州艺术节期间,先后举办了多场艺术知识普及活动,公益文化讲座,以及和演员面对面的工作坊等等,这期间普及了大量艺术知识,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质,润物细无声,逐渐地带动了广州文明的觀剧氛围形成。
此次《马可·波罗》剧中文天祥的扮演者王云鹏是一名职业的歌剧演员,他对歌剧有自己的理解和热爱。对全身感官的充分冲刷和洗涤——这是歌剧所能赋予普通人,突破冗繁琐碎的日常的馈赠。这其中的魅力,他深感其然,“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进入剧场看一次歌剧,那可能是改变你一辈子的一个晚上。”
作为这领衔城市歌剧大潮的重要主力,推广和普及歌剧既是广州大剧院身肩的任务,同时也是其取得丰硕成果之处。
更重要的是,大剧院对歌剧推广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这背后隐含的是,像这类的高雅艺术作品,能否走出一条市场化和品牌化的道路,搭建起城市独特的文化空间,这样的探索很有价值,并且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天祥扮演者王云鹏。
陈睿从数据上给出了例证,去年《阿依达》的上座率达到了95%,这是她都没有预料到的好结果。而在今年《马可·波罗》开票当天,票房已经达到30万元,因为该剧采用了财政补贴形式,所以除了最低一档的票价,其他档位价格都比原来降低了50%,就这个售票情况而言,成绩已经相当不俗。
这不免让人联想起霍尔滕导演的一段话,他说歌剧是一面镜子,我们通过这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当时人类灵魂的形态,而是歌剧给现今观众带来的、内心深处的反思和震撼。当大家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理解艺术,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都能给人以滋养。
“镜子”的比喻放在广州也很有趣,因为,一座城市会诞生、包容、输出什么样的事物,她本身就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广州这座建城两千多年的城市,在历史上几乎从未停止过对外开放的大门,穿梭往来的贸易船只、商人,一起浇筑了这座城市包容、开放的底色,也是《马可·波罗》里所展现的特质。陈睿回忆起剧本创作历程,因演员阵容横跨中西,经历了跨度颇长的沟通协作过程,有时候即使是很小的一个细节,剧组人员也会认真坐下采考究、讨论,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去修改,这也让她非常动容。
一部包罗万象、同时建基于特殊城市气质的歌剧,每一个细节都动人。
广阔的未来空间
让创作者和从业者更为惊喜的是,在广州,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青年艺术家王云鹏多年在海外生活,他有一个有意思的观察,在国外的歌剧院从上往下俯瞰,都是一群“灰头发”的观众,但在中国,情况便很不一样,“黑头发的占了多数”。
这展现出来的事实是,在不少欧洲国家,歌剧观众老化趋势日渐凸显。据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数据,从2002年开始该剧院的票房收入在不断下滑。受众基本上为60岁以上人群。
但这个情况在中国则恰好相反,陈睿称,如今三十到四十岁年龄层的观众是大剧院里歌剧观众的主力。对于这个尚待激活,潜力巨大的新兴群体而言,“年轻化”意味着很多的优势。观众老化最直接的后果,是创新的作品可能很难符合“老观众”们的胃口,某种程度上而言,不利于激发创新,继而带来的是人才的流失。
王云鹏虽然是广东人,但却是他第一次正式在广州演出,此次归国,他惊喜地发现国内歌剧市场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备雄厚的实力,机会充裕,给予了很多像他一样的艺术家发挥和创作的天地。
如今在广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广东演艺中心剧院、友谊剧院、蓓蕾剧院、黄花岗剧院、中山纪念堂等为主的演艺剧场圈,一种崭新的文化气象正在悄然生成,“周末去看剧”正成为新的文化消费习惯。大家好奇、热爱、了解、懂得欣赏。
近年来,广州大剧院也在着力培育新生力量,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剧院为依托、针对舞台表演艺术的孵化器“D艺空间”,并发起“青年戏剧培养计划”,旨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从去年开始,广州大剧院开始承办广州艺术节的相关活动,而后者的名号也越打越响,成为羊城有名的文化活动之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艺术节自创办以来,先后经历了组织观众、公开派票、网络取票以及半市场化运作等4个阶段,从一开始的派发免费票,到后来票价慢慢回归,这其中变化的原因,如前所述市民的观剧习惯变化是很重要的原因,当对藝术的尊重慢慢深入人心,演艺市场逐步完善,整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力也就与日俱增,也让广州艺术节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艺术节。
2018年的艺术节主题是“美好生活,花城绽放”,在剧目种类上进行了不少的创新和尝试,57台精彩剧目将轮番上演。
歌剧因其永恒的魅力会长存在心底,那么人们对艺术的认同和共鸣也同样。这是无数艺术家直抵内心的创作力量,也是一座文化城市柔软的核心。今年夏天,《马可·波罗》开启的文化旋风,将会迅速点燃广州的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