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公路方面也有了飞跃式的提升,同时,人们对于公路的舒适性、行车的速度以及行车的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应的对于公路工程的路面施工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公路工程必须提高质量的控制以及加强施工的技术,这样从才能够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与相关要求相符合。
关键词:质量的控制;施工的技术;沥青
中图分类号:U41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125-02
在进行公路工程的施工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路面的施工部分,汽车行进的速度、行者是否感觉舒适、车辆运输时候的陈本以及车辆行驶是否安全将直接受到路面施工的好坏的影响。因为沥青路面的噪音小、施工方便、行车舒适以及强度较高,所以在公路工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但是伴随着车的载重量和行车的流量以及车的速度都在不断的提高,在早些年,沥青路面上经常出现破损的现象。这跟路面的施工质量以及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想要保证路面的质量,就必须加强沥青的施工质量以及技术的控制。
1 沥青路面施工前的有关工作准备
1.1 控制好原材料的来源
原材料的检查工作应当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必须完成,尤其是对于某些石灰料的检查以及对于沥青材料的验证。对于这些原材料,必须从源头上对其进行控制。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必须合理,要从质量和经济方面考虑,在选择厂商的时候要选择大型的信誉良好的厂商。加工原材料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场,这样方便监督原材料的加工工作,尤其要特别注意的是粗细集料以及填料的质量,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一定不能进入施工场地,还要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材料抽样检查,如果检查报告不合格,那么这些材料不能够进入施工的场地。
1.2 机械检查时的具体要求
工程开始动工之前,应当全面的检查相关的机械设备,保证施工设备以及机械的正常运行,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工程施工中各种设备的性能检查与测试,一定要保证所有设备都能够正常使用和安全使用。在这些设备投入使用之前,必须对其反复的调试,保证施工的时候不会发生意外,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工作,加强工作的效率。
2 混合料的使用以及工程质量的控制
2.1 关于混合料使用和配比
要对计算机打印装置的可信度进行深入调查,同时还应当对混合料压实性以及配合比的设计进行重复验证,这样才能够确定混料的配合比例以及沥青的用量能够达到最佳水平。还应当对混合料进行试铺试拌,对于拌合的温度、矿料的加热温度以时间要确定好,还应当确定拌和机的相关操作的工艺。
2.2 如何控制混合料的质量
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应当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各类材料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检查或者实验,以此来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工程整体的质量。在进行质量监测的时候,应当按照质量的波动情况来去顶检测时间的间隔,这可以使得材料的稳定程度得到有效的保证。对于混合料的温度控制,必须要及时的了解相关的参数以及沥青材料的各类情况,对于这些具体的参数,应当着重关注沥青材料的出场温度。因为在之后的工作中,沥青材料的出场温度会直接影响辗压工作以及摊铺工作的进行。出场温度会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和集料的干湿性,同时也跟出场温度的设定值有很大关系。沥青的含量变化有可能会严重损害沥青混合料的性质,特别是留孔的指标、稳定的程度以及孔隙率,想要控制沥青的含量,这几个方面必须重视。如果沥青含量非常的少,那么沥青混合料会变得非常不稳定且难以控制,这会严重损害沥青路面的耐久程度,特别是对于沥青含量少的路面,它的路面中会出现非常大的孔隙,沥青的膜会变得非常的薄。再加上空气以及阳光的影响,沥青路面的老化现象会非常明显。要取均匀的混合料来保证沥青拌合系统的稳定,温度的设定必须有一个恒定的值,还应当及时的掌握了解路面中沥青含量的变化,假如沥青的含量出现了变动,应当立刻报备相关部门并且对其进行紧急处理。保证沥青路面的质量和寿命[1]。
3 关于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
3.1 辗压以及摊铺的施工技术
3.1.1 施工的温度要均匀
沥青混合料本身是一种高温容易压实、低温难以压实的材料,因为这一点,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就应当制定出合适的施工工艺,要能够严格控制出厂温度、混合料拌合温度、碾压温度以及到场温度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可以保证温度的均匀性。具体来讲,应当保证施工的温度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平整度提高,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2]。
3.1.2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必须保持均匀
路面的平整度受到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很多技术人员对于这种影响经常会无法发现,因此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来科学的处理混合料的级配问题。在实际的工作當中,抽提实验是一种经常做的实验,一次抽提实验无法满足沥青混合料的需求。在具体的过程里,沥青混合料的平整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就应当天天对其进行抽提实验,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证混合料的质量和效果[3]。
3.1.3 关键路用性能的分析
为了使得沥青混合料能够适应实际要求,在实际制作之前就需要对道路所在区域的关键路用性能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只有在经过科学分析之后,才能够保证质量。通常情况下,那些质量较差的混合料是容易受到环境以及车载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形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有可能会对后期平整度造成影响。
3.2 压实技术以及接缝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沥青路面的施工时,压实以及混合料的配比是十分重要的两个步骤。如果配合的比例相对科学,但是沥青路面压实不够充分,那么路面的使用功能会因此而大大降低。路面压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混合料的缝隙降低,把路面的密实性加强,这样才能使得公路路面的耐久性提升。在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当中,横向或者纵向的施工缝经常会看到,可以用两台摊铺机来消除纵向施工缝。使用平接缝来消除横向施工缝,在3.5m直尺的纵向的延伸处,端部的直尺必须是悬臂状,将直尺脱落和摊铺层的地方看作裂缝处理的位置。然后利用锯缝机来堆砌铲除切割。在进行摊铺之前,应当把接缝里面的尘土彻底的清理,同时还要再增添以下沥青才能够摊铺。在辗压的过程中,应当使用钢桶式的压路机对其横向的碾压[4]。
4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评定以及检测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沥青路面的质量进行检测,在检测的过程里,主要检测的是沥青面层、原材料以及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检测原材料的目的是保证没有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原材料进入到施工场地,以此为辗压、混合料的拌合以及压实奠定坚实的基础。检测沥青路面,可以有效地把不合格的路面的施工质量有效的提升上去,有助于增强沥青路面施工时的管理工作。评定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的重要的依据便是质量的评定结果,必须要认真仔细的对其进行检查,保证公路施工的质量和使用性。
5 结语
作为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沥青路面的质量控制以及它的施工技术是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但是因为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原材料以及施工的手段的不同,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就会有这一定的不同。想要增强沥青路面的质量控制以及施工的技术,就应当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工程所需的混合料、原材料以及施工的工艺。严格规范,有效地提升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尹亮.浅谈公路施工中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8(17):66-67.
[2] 李卫华.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探讨[J].交通世界,2016(25):20-21.
[3] 陈笑天.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智能城市,2016(7):128.
[4] 刘海其.对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16):63.
关键词:质量的控制;施工的技术;沥青
中图分类号:U41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125-02
在进行公路工程的施工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路面的施工部分,汽车行进的速度、行者是否感觉舒适、车辆运输时候的陈本以及车辆行驶是否安全将直接受到路面施工的好坏的影响。因为沥青路面的噪音小、施工方便、行车舒适以及强度较高,所以在公路工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但是伴随着车的载重量和行车的流量以及车的速度都在不断的提高,在早些年,沥青路面上经常出现破损的现象。这跟路面的施工质量以及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想要保证路面的质量,就必须加强沥青的施工质量以及技术的控制。
1 沥青路面施工前的有关工作准备
1.1 控制好原材料的来源
原材料的检查工作应当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必须完成,尤其是对于某些石灰料的检查以及对于沥青材料的验证。对于这些原材料,必须从源头上对其进行控制。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必须合理,要从质量和经济方面考虑,在选择厂商的时候要选择大型的信誉良好的厂商。加工原材料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场,这样方便监督原材料的加工工作,尤其要特别注意的是粗细集料以及填料的质量,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一定不能进入施工场地,还要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材料抽样检查,如果检查报告不合格,那么这些材料不能够进入施工的场地。
1.2 机械检查时的具体要求
工程开始动工之前,应当全面的检查相关的机械设备,保证施工设备以及机械的正常运行,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工程施工中各种设备的性能检查与测试,一定要保证所有设备都能够正常使用和安全使用。在这些设备投入使用之前,必须对其反复的调试,保证施工的时候不会发生意外,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工作,加强工作的效率。
2 混合料的使用以及工程质量的控制
2.1 关于混合料使用和配比
要对计算机打印装置的可信度进行深入调查,同时还应当对混合料压实性以及配合比的设计进行重复验证,这样才能够确定混料的配合比例以及沥青的用量能够达到最佳水平。还应当对混合料进行试铺试拌,对于拌合的温度、矿料的加热温度以时间要确定好,还应当确定拌和机的相关操作的工艺。
2.2 如何控制混合料的质量
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应当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各类材料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检查或者实验,以此来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工程整体的质量。在进行质量监测的时候,应当按照质量的波动情况来去顶检测时间的间隔,这可以使得材料的稳定程度得到有效的保证。对于混合料的温度控制,必须要及时的了解相关的参数以及沥青材料的各类情况,对于这些具体的参数,应当着重关注沥青材料的出场温度。因为在之后的工作中,沥青材料的出场温度会直接影响辗压工作以及摊铺工作的进行。出场温度会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和集料的干湿性,同时也跟出场温度的设定值有很大关系。沥青的含量变化有可能会严重损害沥青混合料的性质,特别是留孔的指标、稳定的程度以及孔隙率,想要控制沥青的含量,这几个方面必须重视。如果沥青含量非常的少,那么沥青混合料会变得非常不稳定且难以控制,这会严重损害沥青路面的耐久程度,特别是对于沥青含量少的路面,它的路面中会出现非常大的孔隙,沥青的膜会变得非常的薄。再加上空气以及阳光的影响,沥青路面的老化现象会非常明显。要取均匀的混合料来保证沥青拌合系统的稳定,温度的设定必须有一个恒定的值,还应当及时的掌握了解路面中沥青含量的变化,假如沥青的含量出现了变动,应当立刻报备相关部门并且对其进行紧急处理。保证沥青路面的质量和寿命[1]。
3 关于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
3.1 辗压以及摊铺的施工技术
3.1.1 施工的温度要均匀
沥青混合料本身是一种高温容易压实、低温难以压实的材料,因为这一点,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就应当制定出合适的施工工艺,要能够严格控制出厂温度、混合料拌合温度、碾压温度以及到场温度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可以保证温度的均匀性。具体来讲,应当保证施工的温度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平整度提高,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2]。
3.1.2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必须保持均匀
路面的平整度受到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很多技术人员对于这种影响经常会无法发现,因此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来科学的处理混合料的级配问题。在实际的工作當中,抽提实验是一种经常做的实验,一次抽提实验无法满足沥青混合料的需求。在具体的过程里,沥青混合料的平整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就应当天天对其进行抽提实验,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证混合料的质量和效果[3]。
3.1.3 关键路用性能的分析
为了使得沥青混合料能够适应实际要求,在实际制作之前就需要对道路所在区域的关键路用性能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只有在经过科学分析之后,才能够保证质量。通常情况下,那些质量较差的混合料是容易受到环境以及车载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形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有可能会对后期平整度造成影响。
3.2 压实技术以及接缝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沥青路面的施工时,压实以及混合料的配比是十分重要的两个步骤。如果配合的比例相对科学,但是沥青路面压实不够充分,那么路面的使用功能会因此而大大降低。路面压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混合料的缝隙降低,把路面的密实性加强,这样才能使得公路路面的耐久性提升。在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当中,横向或者纵向的施工缝经常会看到,可以用两台摊铺机来消除纵向施工缝。使用平接缝来消除横向施工缝,在3.5m直尺的纵向的延伸处,端部的直尺必须是悬臂状,将直尺脱落和摊铺层的地方看作裂缝处理的位置。然后利用锯缝机来堆砌铲除切割。在进行摊铺之前,应当把接缝里面的尘土彻底的清理,同时还要再增添以下沥青才能够摊铺。在辗压的过程中,应当使用钢桶式的压路机对其横向的碾压[4]。
4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评定以及检测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沥青路面的质量进行检测,在检测的过程里,主要检测的是沥青面层、原材料以及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检测原材料的目的是保证没有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原材料进入到施工场地,以此为辗压、混合料的拌合以及压实奠定坚实的基础。检测沥青路面,可以有效地把不合格的路面的施工质量有效的提升上去,有助于增强沥青路面施工时的管理工作。评定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的重要的依据便是质量的评定结果,必须要认真仔细的对其进行检查,保证公路施工的质量和使用性。
5 结语
作为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沥青路面的质量控制以及它的施工技术是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但是因为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原材料以及施工的手段的不同,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就会有这一定的不同。想要增强沥青路面的质量控制以及施工的技术,就应当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工程所需的混合料、原材料以及施工的工艺。严格规范,有效地提升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尹亮.浅谈公路施工中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8(17):66-67.
[2] 李卫华.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探讨[J].交通世界,2016(25):20-21.
[3] 陈笑天.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智能城市,2016(7):128.
[4] 刘海其.对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