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及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许多学者在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上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及研究,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发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复杂多样,除了个体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固化的干预策略难以灵活变化满足特定个体的干预方案制定。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阐述危机干预的涵义及理论,分析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特殊性,然后以一例幻想质的重度抑郁症为研究对象,提出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应具备定制性及灵活性,为心理危机预防系统及干预策略制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危机干预;重度抑郁症;干预策略;定制性;灵活性
大学生群体属于青年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关键的形成时期,具有可塑性及异动性,前期受到外界异动影响而变化,后期易成型并保持长久。大学生在心理危机状态下,内心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心理平衡难以建立,传统的思政教育手段,难以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更难以解决其心理问题,拖而不决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针对上述问题,当代心理学研究学者提出了众多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在一定范围内可有效的解决心理危机问题,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所处社会环境比较特殊,心理特点也比较特殊,个体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都可能让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失效。
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建成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根据个体自身情况,制定出有效的干预方案,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其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对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升危机干预的成功率具有现实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1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当代心理学家G.Caplan于1954提出:当人面对外部打击创伤时,其已有的处理方式及惯常支持系统,无力应对当前情况时,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称为心理危机。Kfir1989年指出,心理危机可有抑郁、烦躁、焦虑等急性情绪发生,记忆减退等认知性改变,头痛、失眠等躯体不适和生活规律变化等行为改变;Punukoullu(1991年) 定义心理危机为: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遭遇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Gilliland等人于1997年研究发现,危机事件后心急发生的事情决定了危机是否会变成一种疾病的倾向,即转变为慢性状态;同年Gilliland等人又提出“危机转义状态”概念,指出当个体确信危机已经结束,经过数月至数年,当新的刺激出现又将会将个体带回危机状态,且可长期持续及反复出现,危机转义状态的本质上慢性危机状态,如果危机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可发展为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调,即发展为病理性(例如精神疾病、自杀、攻击行为等)。
2001年,Gilliland和James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对心理危机做了一个归纳:危机是当事人认为某种事件或者境遇是个人自愿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若无法得到及时缓解,会导致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
由于发生心理危机的个体无法靠自身力量缓解或者解决当前困境,通过寻求外界介入帮助是非常好的选择,这种外界的介入帮助即为“心理危机干预”;其是一种从简短的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以随时帮助处于困境或将要发生卫生的人提供支持和援助,恢复个体心理平衡为目的,不涉及个体人格矫正。
虽然心理危机干预是从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心理危机干预并不等同于心理治疗,2002年,james等人详细列出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心理治疗的特点:
①心理危机干预具有时限性;
②心理危机干预只需恢复被干预个体危机前心理水平即可;
③心理危机不涉及人格矫正。
由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虽然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治疗两者具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点,但是由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和效果与心理治疗有差别,导致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属于救火,后者则为治本。
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首先应当认识危机干预的目的,将主要工作精力放于危机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上;同时应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后的后续人格矫正等根治工作应交由专业心理治疗师进行,高校思政老师跟进配合,则可达到最好的效果。
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非常多,如人际关系、就业压力、自我认知偏差、情感伤害、学业问题以及家庭变故等,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及特点,来决定如何预警、原因分析、制定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本文将一幻想质的重度抑郁癥案例作为案例分析。
2 一例幻想质的重度抑郁症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王某,男,21岁,大三降级学生,家庭为组合家庭,父母为农民,无精神病史。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父母文化程度低,对其关心不够,与家人关系冷漠。高中时,该生学习成绩非常好,受到当地企业资助完成高中学业,同时高中时期暗恋同班一名女生无果,产生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依然有企业资助其学业,其自卑心理开始发展,感到总是受到他人帮助,自身一无是处;大学二年级开始大量阅读哲学和佛学书籍,想从书中获得对现实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但是看书的过程中,他产生更多自我认识偏差难以解决,渐渐开始脱离现实生活,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因为不关心学业导致成绩很差,他自感有愧于他人帮助,不愿再接受任何资助,并认为自己是社会累赘,没有存在价值,对人生、自身和社会都产生失落、自卑、迷茫、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危机发生过程:
2012年×月×日,该生突然不假离校,并且失去联系。此时距离王某降级不足一个月,短时间内通过原辅导员、原班级同学、原寝室人员等获取该生详细信息困难急剧上升。由于缺乏该降级学生的档案资料和详细信息,甚至家庭联系方式都已失效,造成联系家长和寻找学生的工作压力加大。
紧急情况下,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到王某曾去过的地方寻找,并通过手机、QQ留言联络他;其次联系该生户籍所在地政府,几经波折终于与家长取得联络,告知家长情况后,家长加入危机干预队伍,可是家长也无法联系到王某;在学生不假离校24小时联系无果的情况下,笔者将情况上报给学院、学工部及校保卫处,要求扩大危机干预队伍,利用一切资源寻找该生;同时笔者每天坚持给该名学生发短信,呼叫手机,劝其返校,并要求王某的寝室同学和朋友及时上报最新消息。王某在离校失去联络的第四天打开手机,在深夜1点钟给笔者回复一条信息称其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收到该信息后,笔者抓住这个机会,对他嘘寒问暖,询问他是否安全、什么时候回校、是否需要帮助等关切问题,王某向笔者表达了感谢跟内疚等友好信号,同时表明会尽快返校。笔者向危机干预整体成员汇报该名学生联络进展,干预小组决定暂停活动,等待该生返校。在王某离校的第五天下午,他终于平安返校。 经过与该名学生的深入沟通与了解,笔者发现其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反映比较迟钝,对于学校的管理制度毫不在意,仅仅是因让老师和同学担心感到内疚。在此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干预小组应加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征得该生的同意之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加入危机干预小组,为该生开展心理咨询,之后建议该生做更进一步的心理鉴定及治疗;次日,在专业心理卫生机构完成心理评测,结果显示该名学生患有幻想质的重度抑郁症,并已持续两年多。
心理咨询老师表示该生由自卑发展而来的自我否定意识,在长期得不到帮助解决的情况下,发展为抑郁症,同时他为解决自身的困境,往往会幻想出属于自己的解决思路及方案,为填补这种思路又会进一步幻想出更多的理论及思路(扩大化),或者通过自身实践行为(离校流浪等行为)来证实思路是否可行。
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及分析:
通过学院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亲戚三方共同努力,定期由专业心理咨询治疗师对该生做抑郁症的治疗,该生已在学校稳定学习;同时形成寝室、班干部、辅导员、校方、家庭、咨询师等多方面预警渠道,保证其心理稳定,并为其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档案。
该生由于心理危机持续时间长,导致郁抑症的发生,同时兼带幻想质的特性让其容易做出离校出走等行为,若能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系统,及早的发现该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介入干预则发展成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将大为降低;其次由于该名学生属于降级流动学生群体,接手辅导员获取其完备信息难度较大,若能有效建立起信息化档案,使得此类流动学生群体信息能够有效流通,则能够让接手辅导员及时把控问题情况,避免危机发生;最后,笔者认为,已发展成心理疾病的学生,其矫正工作需通过专业咨询师介入干预完成治疗,辅导员跟进支持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3.1 加强舆论导向,培养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危机的防范水平
首先可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其次创建学生心理协会团队带动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定期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生交流座谈。以上措施均以提升学生自身心理抗压强度及各方面素质为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等相关概念。以笔者调查为例,当前许多大学生难以意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存在,或者羞于面问题,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身心理特征、问题症状表现及危害,有助于当危机发生时个体自身会积极需找外界危机干预,有利于思政老师第一时间介入。上述措施能有效消除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危机和精神病两个概念的混淆,引导他们正确树立心理咨询观念,缓解焦虑和不安情绪,同样能正确的对待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并积极的反馈问题情况给思政教师,有助于问题及早发现。
3.2 建立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有够有效的在危机爆发前识别,提前对危机个体进行干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全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应具有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可对预警对象和范围、预警指标、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警报的发出,及时发现潜在的或者现实的危机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于未然,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其目的是超前管理。
要建立起健全的危机预警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步:
32.1 建立起齐全的心理健康档案;发现问题时可以有有效的进行干预,通过档案能够排查、迅速准确的发现高危的个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更有利于跟踪和观察个体,必要时加以干预;
32.2 启动社会、学校、家庭多方位心理支持系统;心理危机的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启动多方位的心理支持,警惕各种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的出现,同时能够在危机发生时,快速定位危机原因,对心理危机干预及预警工作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支持作用;
32.3 确定有效的预警指标,根据不同的预警指标,来制定危机发生时的干预策略,即预警及干预策略需具备灵活性。
有效的心理预警指标能够帮助危机干预工作者从偌大的范围中,确定潜在的风险,识别高危个体,从而能够找准介入时机,达到良好效果。有效的预警指标如下:①具有明显的外部精神因素的刺激,如学习成绩下降、失恋、人際关系危机、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身体有残疾等;②情绪低落,悲观抑郁,对自己有强烈的缺陷感;③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的人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④有严重不良的家庭 成长环境,如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温暖等;⑤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对事物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3.3 以辅导员为核心,建立起以寝室成员、学生干部、学生家庭、专业心理咨询师、校方、社会等多元一体化干预体系
多维化的干预体系能够有效的为危机个体解决当前困境,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同时在危机跟进、危机持续观察、危机预判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多方位、多维干预监控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漏判、漏查等情况,特别是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足够流畅的信息交流和强大的干预力度能够很好的降低危机干预失败概率,减少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Caplan,G.An app roach to community mental helath[M].New York:Grunne&Stratton,1961
[2]KfirN.Cirsis intervention verbatim.New York: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42..
[3]Gilliland BE,James RK.Cir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New York:Brll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adivision of Internationla Thomson Publishing Inc,1997.6.
[4]邱鸿钟,梁瑞琼等.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6.
[5]潘绮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之我见明.科技信息,2008,21:88
作者简介:
王丽梅,女,(1985.6~),河南南阳人,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硕士毕业,现任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思政教师
关键词:大学生;危机干预;重度抑郁症;干预策略;定制性;灵活性
大学生群体属于青年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关键的形成时期,具有可塑性及异动性,前期受到外界异动影响而变化,后期易成型并保持长久。大学生在心理危机状态下,内心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心理平衡难以建立,传统的思政教育手段,难以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更难以解决其心理问题,拖而不决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针对上述问题,当代心理学研究学者提出了众多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在一定范围内可有效的解决心理危机问题,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所处社会环境比较特殊,心理特点也比较特殊,个体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都可能让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失效。
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建成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根据个体自身情况,制定出有效的干预方案,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其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对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升危机干预的成功率具有现实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1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当代心理学家G.Caplan于1954提出:当人面对外部打击创伤时,其已有的处理方式及惯常支持系统,无力应对当前情况时,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称为心理危机。Kfir1989年指出,心理危机可有抑郁、烦躁、焦虑等急性情绪发生,记忆减退等认知性改变,头痛、失眠等躯体不适和生活规律变化等行为改变;Punukoullu(1991年) 定义心理危机为: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遭遇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Gilliland等人于1997年研究发现,危机事件后心急发生的事情决定了危机是否会变成一种疾病的倾向,即转变为慢性状态;同年Gilliland等人又提出“危机转义状态”概念,指出当个体确信危机已经结束,经过数月至数年,当新的刺激出现又将会将个体带回危机状态,且可长期持续及反复出现,危机转义状态的本质上慢性危机状态,如果危机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可发展为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调,即发展为病理性(例如精神疾病、自杀、攻击行为等)。
2001年,Gilliland和James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对心理危机做了一个归纳:危机是当事人认为某种事件或者境遇是个人自愿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若无法得到及时缓解,会导致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
由于发生心理危机的个体无法靠自身力量缓解或者解决当前困境,通过寻求外界介入帮助是非常好的选择,这种外界的介入帮助即为“心理危机干预”;其是一种从简短的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以随时帮助处于困境或将要发生卫生的人提供支持和援助,恢复个体心理平衡为目的,不涉及个体人格矫正。
虽然心理危机干预是从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心理危机干预并不等同于心理治疗,2002年,james等人详细列出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心理治疗的特点:
①心理危机干预具有时限性;
②心理危机干预只需恢复被干预个体危机前心理水平即可;
③心理危机不涉及人格矫正。
由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虽然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治疗两者具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点,但是由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和效果与心理治疗有差别,导致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属于救火,后者则为治本。
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首先应当认识危机干预的目的,将主要工作精力放于危机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上;同时应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后的后续人格矫正等根治工作应交由专业心理治疗师进行,高校思政老师跟进配合,则可达到最好的效果。
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非常多,如人际关系、就业压力、自我认知偏差、情感伤害、学业问题以及家庭变故等,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及特点,来决定如何预警、原因分析、制定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本文将一幻想质的重度抑郁癥案例作为案例分析。
2 一例幻想质的重度抑郁症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王某,男,21岁,大三降级学生,家庭为组合家庭,父母为农民,无精神病史。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父母文化程度低,对其关心不够,与家人关系冷漠。高中时,该生学习成绩非常好,受到当地企业资助完成高中学业,同时高中时期暗恋同班一名女生无果,产生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依然有企业资助其学业,其自卑心理开始发展,感到总是受到他人帮助,自身一无是处;大学二年级开始大量阅读哲学和佛学书籍,想从书中获得对现实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但是看书的过程中,他产生更多自我认识偏差难以解决,渐渐开始脱离现实生活,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因为不关心学业导致成绩很差,他自感有愧于他人帮助,不愿再接受任何资助,并认为自己是社会累赘,没有存在价值,对人生、自身和社会都产生失落、自卑、迷茫、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危机发生过程:
2012年×月×日,该生突然不假离校,并且失去联系。此时距离王某降级不足一个月,短时间内通过原辅导员、原班级同学、原寝室人员等获取该生详细信息困难急剧上升。由于缺乏该降级学生的档案资料和详细信息,甚至家庭联系方式都已失效,造成联系家长和寻找学生的工作压力加大。
紧急情况下,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到王某曾去过的地方寻找,并通过手机、QQ留言联络他;其次联系该生户籍所在地政府,几经波折终于与家长取得联络,告知家长情况后,家长加入危机干预队伍,可是家长也无法联系到王某;在学生不假离校24小时联系无果的情况下,笔者将情况上报给学院、学工部及校保卫处,要求扩大危机干预队伍,利用一切资源寻找该生;同时笔者每天坚持给该名学生发短信,呼叫手机,劝其返校,并要求王某的寝室同学和朋友及时上报最新消息。王某在离校失去联络的第四天打开手机,在深夜1点钟给笔者回复一条信息称其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收到该信息后,笔者抓住这个机会,对他嘘寒问暖,询问他是否安全、什么时候回校、是否需要帮助等关切问题,王某向笔者表达了感谢跟内疚等友好信号,同时表明会尽快返校。笔者向危机干预整体成员汇报该名学生联络进展,干预小组决定暂停活动,等待该生返校。在王某离校的第五天下午,他终于平安返校。 经过与该名学生的深入沟通与了解,笔者发现其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反映比较迟钝,对于学校的管理制度毫不在意,仅仅是因让老师和同学担心感到内疚。在此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干预小组应加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征得该生的同意之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加入危机干预小组,为该生开展心理咨询,之后建议该生做更进一步的心理鉴定及治疗;次日,在专业心理卫生机构完成心理评测,结果显示该名学生患有幻想质的重度抑郁症,并已持续两年多。
心理咨询老师表示该生由自卑发展而来的自我否定意识,在长期得不到帮助解决的情况下,发展为抑郁症,同时他为解决自身的困境,往往会幻想出属于自己的解决思路及方案,为填补这种思路又会进一步幻想出更多的理论及思路(扩大化),或者通过自身实践行为(离校流浪等行为)来证实思路是否可行。
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及分析:
通过学院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亲戚三方共同努力,定期由专业心理咨询治疗师对该生做抑郁症的治疗,该生已在学校稳定学习;同时形成寝室、班干部、辅导员、校方、家庭、咨询师等多方面预警渠道,保证其心理稳定,并为其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档案。
该生由于心理危机持续时间长,导致郁抑症的发生,同时兼带幻想质的特性让其容易做出离校出走等行为,若能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系统,及早的发现该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介入干预则发展成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将大为降低;其次由于该名学生属于降级流动学生群体,接手辅导员获取其完备信息难度较大,若能有效建立起信息化档案,使得此类流动学生群体信息能够有效流通,则能够让接手辅导员及时把控问题情况,避免危机发生;最后,笔者认为,已发展成心理疾病的学生,其矫正工作需通过专业咨询师介入干预完成治疗,辅导员跟进支持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3.1 加强舆论导向,培养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危机的防范水平
首先可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其次创建学生心理协会团队带动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定期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生交流座谈。以上措施均以提升学生自身心理抗压强度及各方面素质为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等相关概念。以笔者调查为例,当前许多大学生难以意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存在,或者羞于面问题,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身心理特征、问题症状表现及危害,有助于当危机发生时个体自身会积极需找外界危机干预,有利于思政老师第一时间介入。上述措施能有效消除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危机和精神病两个概念的混淆,引导他们正确树立心理咨询观念,缓解焦虑和不安情绪,同样能正确的对待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并积极的反馈问题情况给思政教师,有助于问题及早发现。
3.2 建立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有够有效的在危机爆发前识别,提前对危机个体进行干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全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应具有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可对预警对象和范围、预警指标、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警报的发出,及时发现潜在的或者现实的危机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于未然,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其目的是超前管理。
要建立起健全的危机预警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步:
32.1 建立起齐全的心理健康档案;发现问题时可以有有效的进行干预,通过档案能够排查、迅速准确的发现高危的个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更有利于跟踪和观察个体,必要时加以干预;
32.2 启动社会、学校、家庭多方位心理支持系统;心理危机的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启动多方位的心理支持,警惕各种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的出现,同时能够在危机发生时,快速定位危机原因,对心理危机干预及预警工作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支持作用;
32.3 确定有效的预警指标,根据不同的预警指标,来制定危机发生时的干预策略,即预警及干预策略需具备灵活性。
有效的心理预警指标能够帮助危机干预工作者从偌大的范围中,确定潜在的风险,识别高危个体,从而能够找准介入时机,达到良好效果。有效的预警指标如下:①具有明显的外部精神因素的刺激,如学习成绩下降、失恋、人際关系危机、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身体有残疾等;②情绪低落,悲观抑郁,对自己有强烈的缺陷感;③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的人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④有严重不良的家庭 成长环境,如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温暖等;⑤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对事物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3.3 以辅导员为核心,建立起以寝室成员、学生干部、学生家庭、专业心理咨询师、校方、社会等多元一体化干预体系
多维化的干预体系能够有效的为危机个体解决当前困境,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同时在危机跟进、危机持续观察、危机预判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多方位、多维干预监控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漏判、漏查等情况,特别是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足够流畅的信息交流和强大的干预力度能够很好的降低危机干预失败概率,减少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Caplan,G.An app roach to community mental helath[M].New York:Grunne&Stratton,1961
[2]KfirN.Cirsis intervention verbatim.New York: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42..
[3]Gilliland BE,James RK.Cir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New York:Brll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adivision of Internationla Thomson Publishing Inc,1997.6.
[4]邱鸿钟,梁瑞琼等.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6.
[5]潘绮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之我见明.科技信息,2008,21:88
作者简介:
王丽梅,女,(1985.6~),河南南阳人,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硕士毕业,现任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思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