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教学的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教学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非常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男生主要对球类活动有兴趣,女生则对技巧类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有兴趣。农村学生的经常性锻炼项目较少,易受场地、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所以他们的体育锻炼主要通过学校体育课来完成。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调查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150-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力推动了国民的健身意识,这是我们举办奥运会的最大收获之一。作为社会重要成员之一的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的健身意识如何?笔者就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状况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调查。
二、理论依据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习惯、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表现出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锻炼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经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培养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习惯、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红会学校(农村中学)110人,其中男生54人,女生56人。
2.研究方法
采取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四、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比较重视,在课程安排,课时保证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课间操、体育课等都按国家有关规定开足了课时。但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这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中学生非常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男同学主要对球类活动有兴趣,女同学则对技巧类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有兴趣,这与学生的性别角色相对应。学生的经常性锻炼项目较少,易受场地、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所以他们的体育锻炼主要通过学校体育课来完成。
笔者把调查的结果进了统计,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指标,结果如下:
中学生受年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停留在较低级的阶段,这也和学生所处的农村生活环境相一致。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同其它课一样,体育教学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
初中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除了完成学校留下的作业外,其余时间基本由学生自己支配。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自发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并积极投入其中进行锻炼。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体育,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农村收入较低,主要维持家庭生活的必需开支,体育投资认为是浪费,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学生手中可自由支配的钱极少,没有更多的钱用于体育消费。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明显不足,所以资金投入较少。
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大,学生的学习气氛浓厚,所以课余时间较少。农村没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运动场地、器材等条件,这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五、结论和建议
1.结 论
(1)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2)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要做到校内外、课内课外、家庭三結合。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上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家庭社会结合,通过三“结合”,共同实现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2.建 议
(1)政府要为农村创造体育运动的条件,并鼓励学校把运动场所和体育器材拿出来为全民健身服务。
体育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农村的体育事业是政府的责任。建议政府采用各种手段建立运动场所和设置体育器械,为青少年和大众提供运动条件。另外,鼓励各个有运动条件的学校,在节假日运动场地无偿向学生开放。
(2)学校和体育教师要积极作为,在节假日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并组织中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的体育资源是现在的可利用资源。组织学生在假期里到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应想办法尽快落实。
(3)学校要采取具体措施,强化对课外活动的管理和体育活动技能的指导。以便于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4)减少课业负担。从调查看,初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偏少。其重要原因是课业负担重,节假日仍有补课,挤占了他们的体育活动时间。所以必须减少课业负担。
(5)通过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目的性的认识,使他们自觉参加锻炼。同时注意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乐趣,使之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进一步养成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吴健.试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艺术[J].体育成人教育学科,2004(3)
2 周登崇.学生厌学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科,2005(4)
3 蔡建波.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思想[J].体育成人教育学科,2000(2)
4 邓树郧、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王寿生.中学体育教学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调查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150-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力推动了国民的健身意识,这是我们举办奥运会的最大收获之一。作为社会重要成员之一的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的健身意识如何?笔者就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状况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调查。
二、理论依据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习惯、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表现出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锻炼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经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培养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习惯、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红会学校(农村中学)110人,其中男生54人,女生56人。
2.研究方法
采取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四、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比较重视,在课程安排,课时保证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课间操、体育课等都按国家有关规定开足了课时。但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这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中学生非常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男同学主要对球类活动有兴趣,女同学则对技巧类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有兴趣,这与学生的性别角色相对应。学生的经常性锻炼项目较少,易受场地、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所以他们的体育锻炼主要通过学校体育课来完成。
笔者把调查的结果进了统计,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指标,结果如下:
中学生受年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停留在较低级的阶段,这也和学生所处的农村生活环境相一致。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同其它课一样,体育教学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
初中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除了完成学校留下的作业外,其余时间基本由学生自己支配。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自发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并积极投入其中进行锻炼。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体育,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农村收入较低,主要维持家庭生活的必需开支,体育投资认为是浪费,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学生手中可自由支配的钱极少,没有更多的钱用于体育消费。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明显不足,所以资金投入较少。
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大,学生的学习气氛浓厚,所以课余时间较少。农村没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运动场地、器材等条件,这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五、结论和建议
1.结 论
(1)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2)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要做到校内外、课内课外、家庭三結合。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上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家庭社会结合,通过三“结合”,共同实现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2.建 议
(1)政府要为农村创造体育运动的条件,并鼓励学校把运动场所和体育器材拿出来为全民健身服务。
体育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农村的体育事业是政府的责任。建议政府采用各种手段建立运动场所和设置体育器械,为青少年和大众提供运动条件。另外,鼓励各个有运动条件的学校,在节假日运动场地无偿向学生开放。
(2)学校和体育教师要积极作为,在节假日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并组织中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的体育资源是现在的可利用资源。组织学生在假期里到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应想办法尽快落实。
(3)学校要采取具体措施,强化对课外活动的管理和体育活动技能的指导。以便于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4)减少课业负担。从调查看,初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偏少。其重要原因是课业负担重,节假日仍有补课,挤占了他们的体育活动时间。所以必须减少课业负担。
(5)通过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目的性的认识,使他们自觉参加锻炼。同时注意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乐趣,使之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进一步养成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吴健.试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艺术[J].体育成人教育学科,2004(3)
2 周登崇.学生厌学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科,2005(4)
3 蔡建波.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思想[J].体育成人教育学科,2000(2)
4 邓树郧、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王寿生.中学体育教学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