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大家都在谈关于新课改的理念,我也想谈谈我的一点深刻体会,那就是“教学”这两个字。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别说什么课改,讲什么课改理念,实际上一点都没改!要真改了,那麻烦更多!我们要做的只是更好地从根本上来看教育而已。一席话,真实的道破了课改的实质。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是我们最好的教师榜样,他的做法就是教育的经典!我很喜欢这样直接的分析!应提倡让教学回到原点。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即指教学工作,育则指德育工作。而“教学”最重要的应该要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工作是一项双向、互动的工作,只有重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地完成它。回到原点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永远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今天在这里,就想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几句。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而进行新课改,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扭转这一状况。那么怎样来体现教学这一双向、互动的工作呢?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接受方式。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一步。如若不然,教师只钻研教材只是能更好的教,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学,教学工作注定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是,哪怕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吐白沫,台下的学生却一片茫然!
其次备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有一个判定的标准,即能否为学所服务。因此,教师对不同的教材、对不同的学生,所采取的方法应源于学生,归根于学生的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法,而不能照搬优秀案例中的做法。否则,课堂上也就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收获与否真值得思量了。
再次备教材。这是教师备课中最费时最伤神的环节。它不仅是细致地钻研教材,不仅是综合地参阅教辅资料,不是写出教案并熟记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有一个统筹、宏观的意识与做法。为了使教与学能有效地统一、结合起来,教师要参照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材,精心筛选内容,确立重难点,揣摩所用的教学方法,只有都考虑了这些要素,才是真正的完成了“备教材”这一工作。
最后课堂掌控能力的训练与形成。预设与生成的变化。每一节都可能存在着可变因素,这是正常的教学现象。我们需要控制改变这“不速之客”,有时又必须顺了这“不速之客”,如何定夺,全凭教师的教育机智。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总之,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鼓励音乐创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高唱新课改之歌,让教学回到原点,有效施行教学这一工作是广大教师的立足点、出发点、根本点。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即指教学工作,育则指德育工作。而“教学”最重要的应该要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工作是一项双向、互动的工作,只有重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地完成它。回到原点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永远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今天在这里,就想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几句。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而进行新课改,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扭转这一状况。那么怎样来体现教学这一双向、互动的工作呢?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接受方式。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一步。如若不然,教师只钻研教材只是能更好的教,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学,教学工作注定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是,哪怕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吐白沫,台下的学生却一片茫然!
其次备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有一个判定的标准,即能否为学所服务。因此,教师对不同的教材、对不同的学生,所采取的方法应源于学生,归根于学生的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法,而不能照搬优秀案例中的做法。否则,课堂上也就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收获与否真值得思量了。
再次备教材。这是教师备课中最费时最伤神的环节。它不仅是细致地钻研教材,不仅是综合地参阅教辅资料,不是写出教案并熟记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有一个统筹、宏观的意识与做法。为了使教与学能有效地统一、结合起来,教师要参照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材,精心筛选内容,确立重难点,揣摩所用的教学方法,只有都考虑了这些要素,才是真正的完成了“备教材”这一工作。
最后课堂掌控能力的训练与形成。预设与生成的变化。每一节都可能存在着可变因素,这是正常的教学现象。我们需要控制改变这“不速之客”,有时又必须顺了这“不速之客”,如何定夺,全凭教师的教育机智。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总之,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鼓励音乐创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高唱新课改之歌,让教学回到原点,有效施行教学这一工作是广大教师的立足点、出发点、根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