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的视觉呈现及其意义表达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类纪录片的“虚实互补”创作方式逐步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更成为丰富历史类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自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一季于2020年12月7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开播以来饱受好评,本文从分析纪录片《中国》的开阔历史内容与极美形式出发,浅析纪录片《中国》的形式创新与内容价值以及历史类纪录影像的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虚拟性;再现性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93-02
  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李东坤、周艳担任总导演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一季于2020年12月7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开播。作为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创意选题,也是首部以“中国”命名的历史纪录片将华夏历史的横切面利用影像再现,回溯中华渊源文化,展现民族精神力量,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从筹备到完成用了近五年时间,巧妙地运用场景模拟、角色出演的方式将当时历史事件与不同精神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形式与内容上的精细打磨与创新,实为一种影像的力量探寻。
  一、诗意再现古今开阔历史
  (一)格局广阔的历史呈现。历史纪录片《中国》利用三季设想(目前第一季开播),将中华文明历史淋漓展现,第一季从春秋至盛唐,第二季从唐至新中国,第三季追溯文明渊源至上古三代,采用以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为主线结构,挖掘各个朝代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与故事,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个人选择及其情怀光斑,通过他们的抉择与命运的流转映衬出历史的流变,以小见大、以微衬广展现中国历史,进而展现中国价值、精神以及力量。《中国》第一季共十二集,围绕历史人物老子、孔子以及拓跋宏等人展开,讲述多个对当代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第九集:佛变,講述战乱之下的南北朝时期,外来思想的涌入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萧衍的调整之下,中国佛教呈现出仁义孝道与忠君爱国特点,“护国寺”逐渐出现。自此,来自印度的佛教,在萧衍皇权意志的推动之下实现了中国化的系统更新。加以选择性的呈现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并以独特且细腻的陈述方式为观众系统地展现格局广阔的中国历史,是纪录片《中国》所承载的意义。
  (二)细腻诗意的想象空间。影像的记录性意义毋庸置疑,纪录片作为影像形式之一,自然有其特有的价值与意义,真实与客观呈现是纪录片贯有特色,而形式的更迭意义在于创新。如第三集:洪流,讲述公元前278年秦军伐楚,楚国国破事件,影像呈现游民逃亡,解说词为“天空中飞来悲雀无数,遮天蔽日,凄鸣不止。残破的大地上,丢魂失魄的人们脑中只有一个念头,跑。”寥寥几笔将国破所引发的悲情演绎,让观众在诗意中直观感受到历史事件,从而情感代入作品,与作品产生共鸣。想象空间的诗意化呈现,将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凸显,在纪录片《中国》中,荀子在楚国国破后与百姓逃亡过程中的无助与乞求,孔子在与老子请教过后的畅意决心以及秦国黑色法制之下的理性、冷静、不容置疑,都得以在一种想象空间之中呈现,且不乏诗意性的融入,使得厚重感的历史被丰盈且赋予色彩。
  (三)开合有度的人物塑造。在历史人物塑造过程中,不仅要将人物的真实事件讲述,而且在事件的讲述方式上要反复推敲、开合有度,以此在塑造历史人物过程中才会更为精准。在历史人物塑造方面上,通过人物的妆容服饰、言谈举止来将真实人物复现,而从中融入解说者的个人情感,演员的演绎是使历史人物具有饱满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间离性”亦需要演员把握,开合有度、掷地有声的演绎方式,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真实境况的同时,运用主观揣摩演绎历史人物在境况之中的心境,从而塑造一个立体化的历史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如在《中国》第五集:天下,由于朦胧饰演汉武帝刘彻,少年天子刘彻居安思危,决心改革,却受到推崇黄老之学的窦太后力压,刘彻重遭失败,而后又遭刘安施压,始终无法独立改革,于朦胧将历史人物刘彻此时的无奈与彷徨表现出来,但仍旧心怀志向,与董仲舒“天人三策”,接纳“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建议,征伐匈奴,解决边患,开启连通中西方商贸和文化往来的丝绸之路,而此时的刘彻成为心怀天下的领导者,面对演绎人物时间跨度大的问题,于朦胧收放自如,既不过分夸大演绎痕迹,影响观众客观判断,又能够惟妙惟肖地将刘彻的少年意气与中年沉稳自如展现,客观地将汉武帝刘彻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新纪录形式的极美追求
  (一)虚拟与写实融合。利用影像形态呈现历史事件,表现历史人物,以此来展现历史文化与精神,是历史题材类纪录片基本形式,而影像作为一种可掌控力量,它能够承载历史文化并且传达出当代人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区别于传统历史题材类纪录片高频率使用的四大元素:历史资料与历史遗迹图片视频素材、历史事件亲历者或见证者的采访以及解说词讲解,艺术化创新处理,在纪录片《中国》中,影像复现历史真实事件,运用场景再现展现历史人物抉择与情怀,环境刻画与人物塑造为虚,真实历史事件为实,虚实之间成就影像魅力,填补观众对于历史的想象空间。在纪录片《中国》中,大量运用场景复现,如孔子杏林讲学、刘彻与董仲舒彻夜畅谈以及司马睿与王导决意南下等场景都进行艺术化讲述,演员的适度演绎,画面色彩跟随事件情绪基调的不断变化以及诗意解说词的诗意阐述,在影像运用方式上大胆创新,整部作品五十格拍摄,镜头速度放慢一倍,扩大假定性美学风格特色,借助戏剧中的假定性表现真实性,人声鼎沸就是千军万马,一面高墙就是一座城池,将影像空间扩大,无疑虚拟与写实地巧妙融合是纪录片《中国》的典型特色。
  (二)文本与视听互文。历史名词晦涩难懂的问题在纪录片《中国》中得到解决,以往历史类纪录片整体风格严谨,解说词运用考究,在传达内容的完整度与准确性方面要求严苛,而这种呈现方式与时下纪录片的主要受众群体已成为年轻人的形势有所背离,在纪录片《中国》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以客观叙事为主,运用精简的旁白,通过演员有张力的演技的表达,清晰且流畅呈现历史事件。如第九集:佛变,解说词文本为“萧衍登基后,国家运行势头向好,但有一件大事,让他心头郁结,却一时找不到办法,南朝皇族缺乏家教门风,既不懂高雅情志,也不懂仁义孝道,只知道放纵胡闹的快活享受……”此时画面为两男两女在纵情饮酒,将一种时衰世乱之景直观呈现给观众。文本与视听画面相互协调,是纪录片《中国》的一大特色。在纪录片《中国》中,历史的全貌呈现方式不被采用,资料信息的大量堆积方式摒弃,能够刻画出主观情感的特写镜头很少运用,而是大量采用全景、远景镜头,客观展现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表现古今人们的共通状态,拉近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如在第七集:南渡,运用大量全景镜头展现长江孕育的中国南方之美,将琅琊王司马睿与其好友王导决意南下建立新政权运用客观镜头展现,一方面通过“间离”效果展现历史事件,使观众通晓事件缘由与结果,另外通过镜头刻画,徐徐展开画面,填补观众的想象空间,满足视觉需求。   (三)再现形式的极美追求。中国古典画风与影像级的唯美画面相结合,将一种“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采用大量全景拍摄的实景画面,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相互映衬,诗意在历史纪录片中发挥重要调和作用。色彩运用在倾向复古低饱和度大量运用的基础之上,细节性地按照讲述不同的历史事件所渗透出来的不同情绪来调整画面色彩。同样,具有间离效果与国际水准的音乐渲染作用同样功不可没,恰当地表达人物情感,奠定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致使整部作品呈现电影画面级别。不仅如此,对于历史人物的妆容打扮、言谈举止以及道具运用十分细致入微,极其精致复现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文明之观,给观众带来历史事件复现讲述的同时,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三、剖白历史文化影像意义
  历史类纪录片形式虚拟与真实融合方式的创新早在2010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中就有運用,利用三维动画展示艺术品特色,重新赋予艺术品崭新生命力。而现今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与审美表达方式更为多元化,纪录片《中国》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追求流畅表现影像画面美感,在技术上不断追求极致视觉体验的同时,更为丰富立体展现历史事件,令观众更为深刻感悟中华文化精神。影像形式发挥载道以传情功能,在纪录片《中国》中,展现历史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将背后内涵进行深度剖析,如第十二集:《盛世》,公元8世纪的长安城中的西市是全球商品的集散地,粟特人后代米福山与妻子进行商品贸易;天资聪颖的阿倍仲麻吕与各个国度的儒生一同准备科举考试;距长安两千公里的敦煌郡里,明丽率真的女子李巧儿与丈夫翟生正在商讨离婚,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像呈现,都在潜移默化之中为观众传达唐朝的制度开明,文明开化,使得观众在趣味之中与历史场景连接。影像的魅力正在于此,通过视听语言再现场景,呈现出全面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展现中华历史各个名人风采,讲好中国故事,使观众了解历史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四、结语
  纪录片《中国》是创作者一次充满挑战的尝试,对历史饱含温情与敬意,通过影像的变现方式对中国历史进行精要“大纲式”梳理,从而达到对历史的整体性认知,正如创作者李东坤与周艳所说:“从大脉络看大逻辑,以大写意绘大趋势”,《中国》从大结构出发,讲述了从春秋到盛唐的千年中重要事件,以制度与思想发展作为主线,用以十二集篇幅呈现中国思想的诞生与勃发、国家制度的初貌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争先与融合,充分发挥影像的视听语言特色,将虚拟与写实巧妙结合,在可视性、艺术性与真实性三者之间协调发挥功用,呈现中国历史与文明。
  参考文献:
  [1]李东珅,周艳.为了纪录片《中国》[N].甘肃日报,
  2020-12-17(009).
  [2]夏添.跨越历史纪录片求真的“三重门”——论历
  史题材纪录片后期创作与历史真实的关系[J].今古文创,
  2020,(40):36-37.
其他文献
【摘要】 列奥纳多 · 达 · 芬奇是文艺复兴倡导动物解放的艺术家,在他自己的笔记以及他人为他作的传记中都提到了他对动物的喜爱、关注和解剖等。对于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源于他的道德观念和童年的经历,而对动物的解剖则与当时社会所兴起的理性思潮息息相关。这些因素让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在达 · 芬奇身上显得合理。与此同时,对于动物的态度也折射出达·芬奇对于自然的观点和认识。  【關键词】 达 · 芬奇;动物;童
期刊
【摘要】 影片《罗马》围绕女佣克里奥的视角述说,同时糅合着导演本人儿时的真实经历和保姆原型郦波创伤性的生活境遇,视角及其主观,但是作者态度又极为冷静克制。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主题意义,而是使得全篇形成了强烈的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因此,尽管《罗马》是导演卡隆写给自己童年的家书,但它仍然以包容温和的宏大叙事,显现出史诗般的光芒。  【关键词】 《罗马》;阶级;第三世界女性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应用日益普遍。在文博领域,更是如此,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文物展示、修复以及基于文博的相关产业领域。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便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管理。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27-0110
期刊
【摘要】作为“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本文以《威尼斯商人》中法庭审判片段为研究内容,从节奏、意境、修辞、形象四个方面探讨莎翁的语言特点,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从更深的层次,让读者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各个媒体利用直播带货为经济振兴与复苏做出了很大贡献。直播带货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央视的一系列“直播带货”活动更是受到了受众的热切关注与支持,而传统媒体主持人的转型也随着这场直播带货“热”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媒体主持人该如何调整自己也是值得思考的。  【关键词】传统媒体主持人;应对策略;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随着近些年不婚女性的数量与日俱增,关于女性命运及社会定位的讨论也广泛起来。日剧《坡道上的家》便是关于女性生活状态及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绝佳讨论。本文从此剧的叙事策略出发,分析了镜头语言形成的特殊叙事模式对主人公心理表征的凸显意义,以及特殊叙事对于促进观众的理性思考,展示现代女性尤其是年轻母亲生存困境的意义。  【关键词】叙事模式;心理表征;形象重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受宋代都城的地理位置影响,“登楼”行为在词作中频繁出现,并达到了鼎盛。贺铸词中有大量的“登楼”行为描写,并且用“楼”作为情感宣泄的出口进行渲染,主要集中表达离别、相思、羁旅孤独这三种情感,刻画了一个“愁”君形象,这三种情感的大量描写主要是事业因素和家庭因素。  【关键词】 贺铸;“登楼”词;“愁”;君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文创品牌的塑造在本质上是一系列通过产品创造价值的活动,实现对文化资源的重新叙述。通过重构的新叙事,与消费者达成的深度互动和价值共识,创造出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心理空间,为品牌赋能。本文结合《文创品牌的秘密》一书中的案例,分解出文创品牌生成价值点的维度,对其背后的文化生成和文化输出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创品牌;价值创造;文化输出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水彩画写生给予艺术家以灵感,水彩画的艺术创作需要掌握研习艺术大家及作品与艺术文化理论相结合的外部内容,同时也要扎实的水彩艺术创作技巧技法。二者并重对创造优秀水彩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水彩画;写生;民族题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95-02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5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凯里学
期刊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一環,清朝时,随着社会全面发展,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清朝养老机制,在律法要求下走向规范化、健全化,也为此后中国社会养老体系完成构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模式;清朝律法;养老机制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108-02  一、清代养老律法制度与政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