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享誉全球的奇书,书中记述了作者在日本二战前一所私立小学——巴学园中的学习生活,校长小林宗作以他伟大的爱心深深感动着全世界的读者,他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无穷的启迪——他可以长达四小时面带微笑地倾听一个一年级女孩杂乱无章的叙述,让她幸福地觉得“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亲的人”;他精心设计的“从地底下长出来的”校门、“电车教室”和每个孩子都有的“自己的树”,比各种高科技的、宏伟气派的现代设施更让孩子们从心里喜爱;他提出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要俱全的说法,让孩子们不再偏食并且享受到一起吃饭的极大乐趣;他在全校运动会中安排了许多别开生面的趣味项目,让一个曾因矮小而自卑的学生靠着身材优势大获全胜,进而收获了极大的尊重和自信。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诸多有益的尝试,如让孩子们每天自己选择先上什么课,又如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劳动中轻松愉快地学到农事知识,再如让孩子们在韵律操的基础学习和自由发挥中锻炼身体并且用心感受音乐的美……
对我而言,阅读本书后最大的收获在于,我从中发现了小林校长避免孩子自主逆反的绝招。
孩子的逆反,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相当头疼的问题,自主逆反则是其中一个最为常见的类型。在教育学、心理学看来,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为一种对抗行为,即不服从或者有意违抗教育者的说服和命令。逆反包括超限逆反、饱和逆反、禁果逆反、信任逆反、自主逆反、评定逆反、情境逆反等类型。其中,自主逆反是由于教育者教育方式的不当而使受教育者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胁时产生的逆反行为,教育者的态度傲慢、专横、武断、粗暴等等,都可能引起自主逆反,甚至有一些孩子对好言相劝也不予理睬,只要觉得自主性受到限制,就会逆反,偏要对着干,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因此,自主逆反是最为普遍、最难避免的一种逆反。
《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就有一种避免自主逆反的绝招——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他很少严肃地摆出什么规矩来要求孩子们没有选择地接受,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去判断。
在去温泉旅行的路上,大家都集合后,小林校长说道:“怎么样,都准备好了吗?这回可是又坐火车又坐船呀!大家千万注意不要走丢啦!好,出发!”没有说“谁不听话就要批评、要惩罚”,仅仅这几句提醒,大家上火车后“安静得出奇”,“一个到处乱跑的小朋友也没有,即使和身旁的同学讲话,也都是老老实实的”……
有一天夜里,小林校长让孩子们在寺院里玩“试胆量”游戏,“如果半路上谁害怕了,尽可以回来,没关系的”。许多男孩立刻很兴奋地争着要扮“鬼”,他们先到寺院里埋伏起来了,其余的孩子们各自结伴从学校出发去寺院,可是没走多远就因为害怕,纷纷返回学校了,这才发现大家都一样。有趣的是不一会儿那些扮“鬼”的孩子们也先后跑回来了,有的还被路上碰到的同伴吓得哭哭啼啼的!“打从这天夜里以后,巴学园的学生们再也不怕鬼了。因为这下大家都知道了:那鬼自己也吓得胆战心惊呢!”小林校长没有直接用“你们不要迷信,不要怕鬼”之类生硬的道理教导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扮演“鬼”的角色,在游戏中自主发挥,当大家最后全都战战兢兢地回到学校里,才“觉得这事怪有意思的,同时又因为恐惧心理已一扫而光,便哈哈地笑了起来”。这样,在刺激的游戏中,大家快乐地、自然地懂得了不再怕鬼,这是比任何说教都有效的。
有一次小豆豆又犯了上完厕所低头往下看的怪毛病,使得自己心爱的钱包掉到了学校的厕所里。她去勤杂工堆放杂物的小屋里扛出了一把洒水用的勺子,绕到学校后面的掏粪口开始打捞,听到上课铃声也顾不得回去。这时小林校长刚巧路过,就问她在干什么,她一边继续探头下去挖,一边回答“钱包掉下去了”,小林校长只说了一句“是吗”,就背着双手像平时散步似的走开了。换了是别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多半是要生气地训斥她并且要求立即住手、回去上课的,可是小林校长只是这么轻轻地应了一句!过了一会,她掏出来的粪便已经堆成了小山,小林校长“又路过这里”(其实很可能他原本就没有走远,虽没有禁止小豆豆的荒唐行为,却一直在附近默默地注视),他“把脸靠近小豆豆的面颊,以朋友般的口气说:‘干完了要把它们都送回原处去哟!’”小豆豆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他就又走了。小豆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钱包,但已经“心满意足”了,“校长看到自己的行为不但没生气,反而对自己充满了信任,完全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有正常人格的人来对待的”,“自从这件事发生了以后,小豆豆上厕所时绝不再往下看了,而且从内心里认为校长是最可信任的人,也比以前更加喜欢校长了”。试想一下,如果小林校长采取的是勒令停止的态度,那么对小豆豆这样一个之前因为严重扰乱纪律、“无法管教”而被要求退学的孩子,会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良效吗?
当然,不可否认,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孩子们来说,给予他们自主,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尺度把握不当,放任自流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这个尺度究竟应该如何把握?
要确保孩子的生活环境稳定,能够提供言行举止的模范,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氛围。小林校长无疑是孩子们的光辉榜样,巴学园也正是这样一个利于成长的摇篮——“巴学园的学生们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什么‘走路时要整整齐齐地排成一行’,什么‘在电车里要肃静’,或者什么‘吃剩下的食物不要随便乱扔’啦,等等。一些良好的品德和作风,比如:见到比自己小或者体弱的人就推推撞撞,甚至欺负人家,这是可耻的;看到不整洁的地方就要自觉地随手打扫干净,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渗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中去的。尽管如此,有的事细想起来还是不可思议的,就拿小豆豆来说吧,几个月前还因上课时和化妆广告宣传员讲话而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而自从来到巴学园的那天起,她也能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学习了”。
当然孩子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环境,还有另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好是一个方面,同时要求家庭环境要跟学校环境和谐一致。比如小林校长总是让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去学校,因为在学校里他们可以尽情玩耍,对衣服的磨损是不可避免的。家长们对此也许会难以认可,这样孩子们在学校与回到家里的环境就会形成落差,而发生冲突时家庭环境往往具有更高的决定力量——“就连信任校长、把孩子放手交给校长的小豆豆的爸爸妈妈偶尔也在心里嘀咕过:‘不要紧吧?’更何况那些早就对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持半信半疑观点的家长了,他们之中有的仅以目前的事实就企图做出结论,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再把孩子放在这里不管,可就不得了啦!’持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终于给孩子办理了转学手续”,“上一个班里就有一个男孩……最后还是被父母领着走出了校门。他一次又一次地回过头来向大家挥着手,依依不舍地走了出去”……是的,小林校长的开拓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对小豆豆,毫无疑问是显著的,但是我们也很遗憾地承认,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
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都可以归为外部环境,就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也就是内部环境来说,要确定孩子已经具备自主意识,能够判断行为的好坏,能够领会大人对自己的信任。当我们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唤起他们自主意识的种子,而他们的判断力并没有成长到足以理解外部环境尚无法提供给他们这样的自主,那么这种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落差就很可能会催生严重的自主逆反。
小豆豆非常幸运,爸爸妈妈给她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小林校长及其巴学园更给她建立了成长的乐园,使她纯真活泼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即给予充分自主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和谐共融,相互促进,于是这样一个刚上一年级就因“无法管教”而被要求退学的孩子,最终成为日本著名电视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窗边的小豆豆》应该让教育者(包括家长)都来读。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短期内,绝大多数的孩子不可能在学校享有巴学园给予学生的那样充分的自主。但是我们都应该学会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从每一个可能的细节去给孩子以自主,让负担沉重的他们能够不时感受到自己得到了信任,从而少一些逆反情绪、多一些自觉的为自己将来的考虑,这也就是目前我们可以从小林校长身上学到和做到的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哲先)
对我而言,阅读本书后最大的收获在于,我从中发现了小林校长避免孩子自主逆反的绝招。
孩子的逆反,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相当头疼的问题,自主逆反则是其中一个最为常见的类型。在教育学、心理学看来,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为一种对抗行为,即不服从或者有意违抗教育者的说服和命令。逆反包括超限逆反、饱和逆反、禁果逆反、信任逆反、自主逆反、评定逆反、情境逆反等类型。其中,自主逆反是由于教育者教育方式的不当而使受教育者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胁时产生的逆反行为,教育者的态度傲慢、专横、武断、粗暴等等,都可能引起自主逆反,甚至有一些孩子对好言相劝也不予理睬,只要觉得自主性受到限制,就会逆反,偏要对着干,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因此,自主逆反是最为普遍、最难避免的一种逆反。
《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就有一种避免自主逆反的绝招——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他很少严肃地摆出什么规矩来要求孩子们没有选择地接受,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去判断。
在去温泉旅行的路上,大家都集合后,小林校长说道:“怎么样,都准备好了吗?这回可是又坐火车又坐船呀!大家千万注意不要走丢啦!好,出发!”没有说“谁不听话就要批评、要惩罚”,仅仅这几句提醒,大家上火车后“安静得出奇”,“一个到处乱跑的小朋友也没有,即使和身旁的同学讲话,也都是老老实实的”……
有一天夜里,小林校长让孩子们在寺院里玩“试胆量”游戏,“如果半路上谁害怕了,尽可以回来,没关系的”。许多男孩立刻很兴奋地争着要扮“鬼”,他们先到寺院里埋伏起来了,其余的孩子们各自结伴从学校出发去寺院,可是没走多远就因为害怕,纷纷返回学校了,这才发现大家都一样。有趣的是不一会儿那些扮“鬼”的孩子们也先后跑回来了,有的还被路上碰到的同伴吓得哭哭啼啼的!“打从这天夜里以后,巴学园的学生们再也不怕鬼了。因为这下大家都知道了:那鬼自己也吓得胆战心惊呢!”小林校长没有直接用“你们不要迷信,不要怕鬼”之类生硬的道理教导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扮演“鬼”的角色,在游戏中自主发挥,当大家最后全都战战兢兢地回到学校里,才“觉得这事怪有意思的,同时又因为恐惧心理已一扫而光,便哈哈地笑了起来”。这样,在刺激的游戏中,大家快乐地、自然地懂得了不再怕鬼,这是比任何说教都有效的。
有一次小豆豆又犯了上完厕所低头往下看的怪毛病,使得自己心爱的钱包掉到了学校的厕所里。她去勤杂工堆放杂物的小屋里扛出了一把洒水用的勺子,绕到学校后面的掏粪口开始打捞,听到上课铃声也顾不得回去。这时小林校长刚巧路过,就问她在干什么,她一边继续探头下去挖,一边回答“钱包掉下去了”,小林校长只说了一句“是吗”,就背着双手像平时散步似的走开了。换了是别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多半是要生气地训斥她并且要求立即住手、回去上课的,可是小林校长只是这么轻轻地应了一句!过了一会,她掏出来的粪便已经堆成了小山,小林校长“又路过这里”(其实很可能他原本就没有走远,虽没有禁止小豆豆的荒唐行为,却一直在附近默默地注视),他“把脸靠近小豆豆的面颊,以朋友般的口气说:‘干完了要把它们都送回原处去哟!’”小豆豆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他就又走了。小豆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钱包,但已经“心满意足”了,“校长看到自己的行为不但没生气,反而对自己充满了信任,完全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有正常人格的人来对待的”,“自从这件事发生了以后,小豆豆上厕所时绝不再往下看了,而且从内心里认为校长是最可信任的人,也比以前更加喜欢校长了”。试想一下,如果小林校长采取的是勒令停止的态度,那么对小豆豆这样一个之前因为严重扰乱纪律、“无法管教”而被要求退学的孩子,会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良效吗?
当然,不可否认,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孩子们来说,给予他们自主,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尺度把握不当,放任自流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这个尺度究竟应该如何把握?
要确保孩子的生活环境稳定,能够提供言行举止的模范,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氛围。小林校长无疑是孩子们的光辉榜样,巴学园也正是这样一个利于成长的摇篮——“巴学园的学生们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什么‘走路时要整整齐齐地排成一行’,什么‘在电车里要肃静’,或者什么‘吃剩下的食物不要随便乱扔’啦,等等。一些良好的品德和作风,比如:见到比自己小或者体弱的人就推推撞撞,甚至欺负人家,这是可耻的;看到不整洁的地方就要自觉地随手打扫干净,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渗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中去的。尽管如此,有的事细想起来还是不可思议的,就拿小豆豆来说吧,几个月前还因上课时和化妆广告宣传员讲话而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而自从来到巴学园的那天起,她也能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学习了”。
当然孩子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环境,还有另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好是一个方面,同时要求家庭环境要跟学校环境和谐一致。比如小林校长总是让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去学校,因为在学校里他们可以尽情玩耍,对衣服的磨损是不可避免的。家长们对此也许会难以认可,这样孩子们在学校与回到家里的环境就会形成落差,而发生冲突时家庭环境往往具有更高的决定力量——“就连信任校长、把孩子放手交给校长的小豆豆的爸爸妈妈偶尔也在心里嘀咕过:‘不要紧吧?’更何况那些早就对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持半信半疑观点的家长了,他们之中有的仅以目前的事实就企图做出结论,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再把孩子放在这里不管,可就不得了啦!’持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终于给孩子办理了转学手续”,“上一个班里就有一个男孩……最后还是被父母领着走出了校门。他一次又一次地回过头来向大家挥着手,依依不舍地走了出去”……是的,小林校长的开拓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对小豆豆,毫无疑问是显著的,但是我们也很遗憾地承认,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
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都可以归为外部环境,就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也就是内部环境来说,要确定孩子已经具备自主意识,能够判断行为的好坏,能够领会大人对自己的信任。当我们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唤起他们自主意识的种子,而他们的判断力并没有成长到足以理解外部环境尚无法提供给他们这样的自主,那么这种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落差就很可能会催生严重的自主逆反。
小豆豆非常幸运,爸爸妈妈给她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小林校长及其巴学园更给她建立了成长的乐园,使她纯真活泼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即给予充分自主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和谐共融,相互促进,于是这样一个刚上一年级就因“无法管教”而被要求退学的孩子,最终成为日本著名电视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窗边的小豆豆》应该让教育者(包括家长)都来读。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短期内,绝大多数的孩子不可能在学校享有巴学园给予学生的那样充分的自主。但是我们都应该学会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从每一个可能的细节去给孩子以自主,让负担沉重的他们能够不时感受到自己得到了信任,从而少一些逆反情绪、多一些自觉的为自己将来的考虑,这也就是目前我们可以从小林校长身上学到和做到的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