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文学追求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毅(1901—1972)原名陈世俊,字仲弘,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县复兴场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作为我军著名将领,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曾叱咤风云,扬威世界。同时,他从小还是个文学爱好者,一生嗜读中外文学名著,在文学上亦颇有建树。
  少时有志当“文学博士”,想以“文艺救国”
  陈毅3岁时,父亲陈昌礼就让他跟着两个哥哥念《三字经》,5岁读《千字文》,7岁读《四书》,9岁入成都锦官驿初等小学。辛亥革命爆发后,陈毅跟同学一起剪去发辫,后转学到外祖父黄福钦家附近的青海寺学堂,拜当地的诗词名家陈玉堂为师。陈玉堂教陈毅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讲《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优美的诗句、动人的故事,把陈毅牢牢地吸引住了。他觉得读诗词比读《四书》、《五经》有味道。陈毅遵照陈玉堂的嘱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哼”,除了听课、做作业,空余时间都用来背诵唐诗、宋词,他想长大了成为像老师那样的诗词名家。他母亲黄培善后来回忆说,此时的陈毅,夜里睡觉说梦话也大声念着诗句。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毅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把《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几乎一字不错全背诵下来。陈毅的文学爱好就是从这时起步的。陈毅留法勤工俭学回国,曾写诗怀念老师陈玉堂,回忆这段时间的学习生活,诗曰:
  青海设帐启幼蒙,博文约韵坐春风。
  出国归来先生逝,只忆音容难寻踪。
  陈毅12岁时,因家庭经济窘迫,只得告别青海寺学堂,考入成都免收食宿费的华阳德胜乡村高级小学,毕业后又奉父命入成都工业讲习所预习,半年后转入四川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染织专业。可陈毅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两年后,他又入吴玉章创办的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进修,于1919年8月14日由上海乘“麦浪”号轮船去法国,入巴黎蒙达尼中学补习法文,后分配去施奈德公司在巴黎克里西门外一家工厂,先做勤杂工,后提升为技术工。陈毅在这里认识了共产党人蔡和森,蔡和森向陈毅推荐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可此时的陈毅,心目中的追求是上正规大学,将来“可以当个文学博士,所以不太愿意和搞革命的人来往,怕被别人利用,要自己走出一条路子来”。他在工厂下班后,就读文学作品,搞文艺,想“走文艺救国的路”。
  在这段时间里,陈毅读了大量的法国和西欧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巴尔扎克、雨果、左拉那样的名家作品。陈毅故居管理处收藏有一部法文版巴尔扎克的《两个新嫁娘》,上面有陈毅用钢笔、铅笔划的圈圈、杠杠,写的眉批,人们一看便知,这部书被陈毅读过多次。这些名家名作,不但使陈毅加深了对西方世界的进一步了解,也使陈毅的文学修养大大提高了一步。谁知好景不长,因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举行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向法国政府借款的斗争,中国驻法公使馆宣布里昂中法大学拒绝接收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激起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群起抗议,陈毅也参加了这场斗争,因此于1921年11月被押解回国,他想当“文学博士”的梦未能实现。
  戎马倥偬,阅读文学作品不辍
  陈毅回国后,于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一度应四川军阀杨森之聘,出任重庆《新蜀报》主笔,使他有机会实现文学抱负。他一边办报,一边挤出时间钻研中外名著,创作了反映军阀混战、祸及百姓这一社会现实的诗歌、小说、散文、杂文。一篇《论民众武装》的杂文,戳到了四川军阀的痛处,触怒了杨森,陈毅在《新蜀报》只干了半年,就被杨森“礼送出川”。
  此时,陈毅仍未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他哥哥陈孟熙介绍他去北京,进入设在西山碧云寺内的中法大学文学院就读。不久,陈毅由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并担任了中法大学中共支部书记。陈毅一面做党的工作,一面“自己发展”,搞文学创作。他收集了“五四”运动以来的许多新文学名作,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潜心加以钻研,并写出了10多篇揭露社会黑暗,唤起民众奋斗的诗歌、小说等,发表在北京的一些报刊上。《京报》1925年7月28日副刊《民众周刊》第30号,刊出了陈毅的散文诗《诗是救国主力军》,指出:“工人农人们,才是我们救国的主力军!”号召“有知识的爱国之士,与其在都市上出特刊、开大会,不如放身归田,或者投身工厂,去从事组织工农,这才是我们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我们永远的办法。”这篇散文诗影响很大。陈毅以文会友,先后与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等知名作家有了交往,还参加了他们组织的“西山文学社”。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遗体停放在碧云寺,陈毅带领中法大学学生为孙中山护灵、守灵,他曾写了一首悼念孙中山的诗,表明自己遵循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心迹。这年年底,陈毅在中法大学文学院毕业,奉中共北方区委委派,又回四川做地方军阀的争取瓦解工作,陈毅只得暂时放下文学追求,为党的事业奔波。
  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毅被四川军阀通缉,只身来到武汉。“八一”南昌起义爆发,陈毅由九江赶往南昌,又追到抚州,找到起义部队,周恩来分配陈毅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前身为叶挺独立团)任指导员。起义部队在潮汕失败后,陈毅率部随朱德一起转移,参加了湘南暴动,1928年4月到达江西宁岗县的砻市休整。在这两三年时间里,陈毅行踪不定,多次历险,随身携带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几部古典名著,被他多次翻阅,他曾题《三国人物》诗多首。
  在砻市,陈毅和朱德及第一师的部分指战员,就住在龙江书院里,
  书院的文心阁有一批藏书,令陈毅喜出望外,他当即下令,要全体指战员珍惜书院的藏书,任何人不得损坏,不得随意取走。陈毅看到这里有蔡东藩主编的全套《历代通俗演义》,他选借了几本,利用一切工作间隙,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不久,毛泽东率部来与朱德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十、十一、十二共3个师,陈毅任十二师师长。合编后,部队向井冈山挺进,陈毅选借的书虽然还未看完,也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书院了。
  1934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转移。陈毅当时身负重伤,刚做过外科手术,中央决定他和项英一起留在中央苏区,项英为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陈毅为中共中央分局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从此他和项英一起,坚持领导了南方八省十几个地区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在这段时间内,国民党军层层封锁和一次又一次“围剿”,陈毅几次身陷国民党军重重包围,可他仍不忘阅读书报和文学作品。他给红军和地方游击队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部队把收集书报、杂志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每到一地都要尽可能收集,并迅速上送领导机关。陈毅还规定,打击土豪劣绅,不得任意损坏土豪劣绅的藏书。当时,由于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得不到半点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消息,陈毅从部队收集来的香港《新学识》杂志上,看了毛泽东在陕北发表的有关“团结抗日”的谈话,才知红军长征北上已胜利到达延安,国共可能再次合作抗日。据陈毅警卫员宋生发回忆:有一次,陈毅和项英及警卫部队被国民党军围困在油山地区,指战员们缺衣缺粮,无盐无药,饥寒交迫,濒临绝境,少数人发牢骚讲怪话,要下山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陈毅重伤未愈,躺在担架上,叫警卫员取来打土豪得到的一部《春秋》和一部《左传》,他一边读一边讲,用春秋战国时的孙庞斗智等反败为胜的历史故事,给指战员打气鼓劲,大家开始听得不耐烦,因为陈毅讲故事很生动,大家慢慢地听进去了,想通了,不再要下山硬拼了。几天后的一个雨夜,终于等到了有利时机,陈毅和项英一起带领大家安全突出重围。还有一次,陈毅和两个警卫员被敌人围在梅山黄坑附近的一处山洞里,陈毅抱着必死决心,在衣襟上写下了《梅岭三章》,表示要“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警卫员潘聋牯匆忙中把陈毅的挎包弄丢了,敌人几次搜山,发现了挎包,以为是红军当官的留下的,里面一定有现大洋,几个敌人抢着打开一看,竟是几本破书,气得扔出老远,原来那是陈毅最爱读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陈毅脱险后,潘聋牯硬是找遍全山,把这几本旧书和挎包找了回来。   以诗文会友,团结士绅抗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战爆发。蒋介石迫于全国人民要求团结抗日的呼声,与共产党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南方八省十几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陈毅出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部队在皖南歙县的岩寺集中整编后,陈毅即率部队东进江南抗日,随后又渡江北上。
  在敌后抗战的艰难岁月里,陈毅身负军政重任,无暇顾及文学追求,但他手不释卷,仍一如既往。在江南,陈毅多次登门拜访茅麓公司经理纪振纲,结交担任过泰兴县教育局长的巫恒通,和他们谈诗论文,晓以民族大义,争取他们支持新四军抗日。在苏北,陈毅同前清翰林、曾任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钧和曾任孙中山麾下中将师团长的朱履先诗文交往,团结他们共同抗日。陈毅第一次登门拜会韩国钧时,韩国钧送给陈毅一部《吴王张士诚载记》,含有深意:张士诚是苏北草埝场的盐民,18条扁担起义抗元,自立为吴王,不久被朱元璋打败自尽。陈毅心领神会,随后题联一副回赠:
  上联:仗义执言,
  古之遗直。
  下联:居乡问政,
  华夏有人。
  韩国钧看了甚喜,知陈毅非草莽之辈,遂积极为苏北各界团结抗日呼号奔走。当他得知韩德勤背信弃义出兵攻打黄桥新四军,韩国钧特地派人送了一副对联给陈毅:
  上联是:暴雨袭神州,哀鸿遍野。
  下联是:狂风卷巨浪,砥柱中流。
  韩国钧在对联中表达了对韩德勤倒行逆施的痛斥,要陈毅顶住狂风巨浪,做抗日的中流砥柱。黄桥决战胜利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部北上进抵东台,与南下占领盐城的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1940年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海安成立,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抵达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一周后,总指挥部迁驻盐城。盐城东门大街有个“硕陶图书馆”,建于1928年,是祁金镕为纪念赴美留学期间病逝的独子祁硕陶而建,藏书1万多册,设阅书、阅报、儿童3个阅览室。陈毅来到盐城,即去硕陶图书馆,他见馆内藏书先后遭驻盐城的国民党军和日军毁坏,损失大半,十分惋惜。同年12月,陈毅在硕陶图书馆召集盐城士绅开会,共商团结抗日大计。会上,陈毅郑重提出抗日民主政府要加强根据地文教建设,倡议士绅捐赠藏书。张逸笙、周梦庄等士绅纷纷献出自家藏书,大大充实了硕陶图书馆藏书。1941年1月9日,日军飞机轰炸盐城,硕陶图书馆藏书楼被炸去一角,陈毅闻讯,特地派人前去抢修。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任代军长。当年7月,日伪军发动对盐城的第一次“扫荡”,陈毅怕馆内藏书再受损,责成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动员几条民船,将全部藏书搬上船随军向阜宁转移。在这段时间里,尽管陈毅忙于指挥军民抗日斗争,但他一有空闲,就到硕陶图书馆借书阅读。
  陈毅、刘少奇和华中局、新四军军部转移到阜宁县西乡陈集停翅港以后,听说阜宁县商会会长王冀英家有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本十分稀罕,他请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陪同,亲自登门拜访王冀英。王冀英以为陈毅来是为了筹军饷或买武器弹药,叙谈后才知陈毅是来借书,他想不到新四军将领还是文化人,颇感意外。他一面取出《石头记》,一面出了“读红楼,看宝黛钗,调情大观园”上联,要陈毅对下联。陈毅一听就知王冀英所出上联的弦外之音,是指国民党、新四军、地方实力派都高谈抗日,实为一己私利。他接过脂批《石头记》,当即对出下联:“看西厢,有张孙杜,斗法普救寺”,陈毅也是一语双关,谁是真抗日,谁是假抗日,只要看他的行动就能黑白分明。王冀英听了惊喜万分,从此对陈毅敬佩不已。陈毅偶得《石头记》,翻阅数日,曾赋诗志感。诗曰:
  辛酸荒唐事可哀,借题金陵十二钗。
  封建兴亡指点尽,山河寸寸着劫灰。
  在此期间,陈毅与盐阜区的进步士绅诗文唱和甚多,著名的有清末举人、候补内阁中书庞友兰和曾任直鲁豫巡阅使驻北京办事处处长的杨芷江及汪伪苏北行辕主任臧卓的胞弟臧良父等。陈毅先后于1941年6月11日、7月15日在《江淮日报》发表《寄阜东杨、庞两先生》、《酬良父并同赋诸君七律四章》,盐阜名流顾希文、何冰生、王朗山、乔耀汉、崔辑五等10位诗人见了,群起步陈毅原韵奉和。《盐阜报》特辟《弦歌脞录》专栏,连续发表了3期,其影响所及,几乎盐阜区的所有进步士绅无人不晓。后来陈毅还和李一氓、钱杏村等人一起发起,专门成立了“湖海艺文社”,以诗文唱和,增进友谊,团结大家共同抗日,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由于来新四军工作的文化人越来越多,1942年8月,陈毅在停翅港附近的卖饭曹(地名)专设文化村,派杨帆主持,让钱杏村、胡考、池宁、铁婴等20多位知名文化人在此专心创作。文化人搞创作要有参考书籍,盐城硕陶图书馆的一批藏书在转移途中遭日伪伏击,损失殆尽,陈毅得知江苏省图书馆馆长柳诒征把馆内主要藏书由镇江转移运至兴化,他当即发电报给陈同生,请陈同生与柳诒征联系,将图书运来文化村,终因日伪层层封锁,难以实现。于是,陈毅又让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设法向阜宁、阜东、建阳、盐东、涟水、淮安等地的地主、士绅借了一部分藏书送来文化村。陈毅经常骑马来文化村,与文化人交流读文学作品心得,探讨抗日文艺创作。据剧作家钱杏村回忆:他当时刚从孤岛上海来盐阜区,对新四军还不了解,写作有顾虑。陈毅看出来了,特地派人送来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我看《宋人小说集》甚好,虽多谈鬼说狐之作,但远较读宋代正史为佳。宋朝社会实况,固跃然纸上也。《琵琶记》不如川剧改本。忆二十年前从学成都,尝往观《孝琵琶赵五娘》之‘剪发’、‘描容’、‘挂画’诸折,其悲苦动人之处,迄今恍惚犹在心中。平生新旧剧寓目不多,真使我领略悲剧至味者,乃川剧之赵五娘也。文学趣味以悲剧为最上乘。平生观戏、读小说与诗歌,均喜观悲剧的,最恨歌功颂德以及酬对标榜之作,此或人之恒情,不独一人为然。”陈毅的一席话,使钱杏村疑虑顿消,先后写作了《盐阜英烈传》、《宋公堤》、《郑家父子》、《李闯王》等一批作品。
  1943年春,陈毅随新四军军部转移至淮南黄花塘,继续与当地士绅诗文唱和。1944年去延安,1945年重返华中,随后投入伟大的解放战争,解放上海后出任上海市长,不久调中央工作。尽管他公务繁忙,可他仍兴之所至,笔耕不辍,曾和毛泽东、朱德、郭沫若、胡乔木等人切磋诗词。他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也有数百首,他逝世后由他夫人张茜整理出版了《陈毅诗稿》,为中国诗苑增添了一朵奇葩。诗选中有一首《冬夜杂咏·吾读》,乃是陈毅多年钻研古代诗词的心得,其诗曰:
  吾读渊明诗,喜其有生趣。
  时鸟变声喜,良苗怀新穗。
  吾读太白诗,喜有浪漫味。
  大不满现实,遂被游仙醉。
  吾读杜甫诗,喜其体裁备。
  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
  吾读长短句,最喜是苏辛。
  东坡胸怀广,稼轩力万钧。
  ……
  由此可见,陈毅确实是活到老,学到老,笔耕到老,对文学的追求是终生不渝的。
其他文献
“月色在征尘中暗淡,马蹄下迸裂着火星。越河溪水,被踏碎的月影闪着银光,电火送着马蹄,消失在希微的灯光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关向应生前创作的诗歌《征战》的片段。  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关向应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朱德称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  走上革命道路  关向应,
2009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11周年和逝世33周年。周总理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为人们所称颂。提到周总理,总会让我的内心充满崇敬和感动,总会让我想起43年前总理视察石河子的情景,想起总理对石河子人民的亲切关怀和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平易近人的态度。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每当想起时,无不令我动容。    举城沸腾迎总理    1965年
清明,是农历节气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一是说“八风”,其中有“清明风”,清明风至的日期在冬至后135日;二是说春分后15日,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其实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  清明节气之时,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华夏大部分地区春光融融,晴和明朗,盎然着一片生机。人们纷纷走向郊外,开始一年一度的踏青游乐活动。这一活动大致始于唐代,与扫墓
梧州国民学堂创建于1904年2月,不仅为新政新学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更为广西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革命志士。该校大部分教员曾远渡日本留学,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学成回国后参加了辛亥革命,成为广西辛亥革命中的栋梁。曾担任过广西代理省长的杨愿公,广西大学原副校长盘珠祁,梧州第一批到日本留学的学生陆更存、陆涉川等,还有广西第一批到日本留学的女学生陆书蕉、陆菱绢及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李炳辉,都是
“不是说好了,过完年就去北京玩吗?为什么不去了呀!”我气冲冲地喊道。  “新冠肺炎疫情这么严重,我们没法去了。”爸爸耐心地给我解释。  都怪这该死的病毒害得我们不能出门,弄得我都变胖了。朋友们可能会有疑问了,你虽然不能出门,但总有事情干吧?当然有啦,我的事情呢,就是待在家里预习下学期的新课文。我的安排是这样的:上午预习英语,下午预习数学。  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上的八篇课文中,我觉得最难的是第五课《
“张文祥刺马案”,是141年前发生在南京的“清代四大奇案”之一。案情牵扯到宫廷、刑部、兵部、督省、湘军等要害部门与环节,错综复杂的背景深不可测……  一起发生在141年前的刺杀案究竟有多少难解之谜?有史料说,1870年8月21日,也就是时任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的前一天,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自南京急匆匆赶到天津,与曾国藩密谈良久。22日,曾国藩回拜丁日昌,也就是这个时候,远在南京的马新贻被张文祥刺死。
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汉代海上丝路的开通,广西境内的一条河流曾经起了重要的枢纽作用,这就是南流江。  南流江古称合浦水,发源于玉林市北流大容山,流经玉林盆地后,从博白江口出玉林市境,流入钦州市的浦北县,再自北而南贯穿北海市境汇人北部湾。全长287公里,流域面积9704平方公里,是广西南部独自流人大海的河流中,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丰富的河流。  南流江在合浦境内的干流约100公里,入海口的海岸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的一些历史琐事,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地淡化,然而建国之初,活跃在八桂大地上的税工人员出生入死,为国聚财的英雄事迹,却深刻地镌刻在壮乡群众的脑海里,那些在共和国建国初期牺牲的广西税工人员英名长存。  1949年12月11日,广西全境解放,1875万的广西各族人民额手相庆,广西的社会主义税收事业从此进入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崭新时代。然而,当时的广西,经济落后、农村凋敝、工厂歇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犹如一枚硕大的朱红篆字中国印,静静地矗立在黄浦江畔。它与国内31个省区市的展馆一起,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魅力。悠悠五千年历史,古老与现代相融的中国充满了无数令人神奇惊讶的色彩。本届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元素”无处不在,处处凸现了中国文明、科技与人文精神理念。“中国元素”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背后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一个半世纪前问世于欧洲的世界
马寒冰这个名字,至今都让不少人感到陌生,1989年由王震将军题写书名、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寒冰文集》恐怕读过的人也不多。但是他作词的歌曲《新疆好》(现名为《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响大江南北,广泛流传,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歌曲。马寒冰在民族危亡之际,南征北战,保卫祖国,在戎马生涯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同时,他还是著名的军中记者、作家、编辑,是一名在人民解放军部队成长起来的文化干部,他对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