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舞蹈教学与创作之间的作用与关系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ssdd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岭南舞蹈的教学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更有意义的是它们共同完成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一个好的民间舞蹈教学,一个好的风格,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作品,来对它进行展现,完成它的升华。而一个好的作品,它一定要经过深厚的元素根基和科学系统的教学训练,才能将作品水平提高,增加深厚的功力,让欣赏的人在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不单只是能看到外在的形式,而是能够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教学与创作 岭南舞蹈 关系 作用
  岭南舞蹈的教学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更有意义的是它们共同完成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高职院校民间舞教学与作品创作,就像舞台中的二人传,你方唱罢我上台,前后呼应满堂彩;就像编剧与导演,不断地演绎与修改,共同铸就作品的辉煌。一句话,舞蹈教学与创作,二者一定是分不开的。
  一、高职院校民间舞教学与舞蹈作品创作之间,有很多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一)促进了对民族舞蹈元素的收集和整理的关系
  舞蹈的教学当中,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有它的缘由,不是我们凭空编造出来的,都是我们到民族地区、到民间采访老艺人,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习,然后回到课堂上,我们对这些民族舞蹈的元素、风格、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然后通过实践、编创成舞蹈组合,再进一步编创成舞蹈成品。
  一个舞蹈作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实践,然后听取观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再回到课堂上反复修改、提炼、排练,又再回到舞台上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可以检验我们收集整理的民族舞蹈元素是否适应教学、是否适合舞台艺术表演、是否还有发展的空间。
  (二)优化了对原始舞蹈元素转化成教材的作用
  通过教学和舞台实践,我们就可以对收集到的原始舞蹈元素进行归类和排查,哪一些可以直接写进教材,哪一些只能作为节目所用。“耍歌堂”是瑶族的传统盛会,“耍歌堂”中的长鼓舞,朴素的原始动作就可以直接当教材所用,而“耍歌堂”中的“神游”大典,其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先生公(领路)舞蹈,就不能写入教材之中。而先生公(领路)舞蹈,在群体舞蹈中却能大放异彩。
  也就是说,通过舞蹈的创作,我们还可以检验哪些舞蹈素材又能编入教材,又能直接运用到舞台实践中,而哪些舞蹈元素不必编入教材中,只能用于舞台上。
  (三)强化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实践关系
  在对学生进行某一个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时候,让他们掌握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学习这个民族的技术技巧,形成有教育意义的动律、动作、断句、组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将该民族舞蹈特有的动律体态、动作舞姿和行为套路,灌输到教学过程当中,同时也检验了教材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教学效果。
  除了教学组合的形式,我们还需要有作品来诠释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作品,才能承载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了。文化需要作品来推动,作品能赋予它更高的生命价值,教学常态在作品中得到升华;反之,通过作品来推动教学,推动教材,也通过作品来对学生的这种学习做出提高,加以实践,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保护了教学实践运用到舞蹈作品创作的关系
  从作品的角度来说,也一定是离不开教学的。因为无论你的构思多么新颖,你的主题是多么鲜明,你一定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来为你保驾护航,来衬托作品的根基。创作一个作品,你要对这个民族有一定的、深厚的了解,吃透了这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对这个民族舞的动律,动态有丰富而准确地把握,这个作品的底蕴才能丰满,这个作品的风貌才会更加华丽,对观众才更有感染力。
  (五)形成了教学和创作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关系
  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要想提高作品的质量,你就要对这个民族产生一定的感情,有对这个民族进一步了解的愿望,你吃透了这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将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得心应手地服务于作品,将民族特点运用自如。你会习惯性地將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明显地、自始自终地贯穿到整个作品之中,使作品特点更加鲜明、人物刻画更有个性,整个作品民族风格更浓。所以,你就会习惯性地在编创的过程当中,借鉴教学中对该民族的认知感。当教学手段越丰富,风格的掌握越地道,学生能够对这种风格的感受越强烈,那么在诠释这个作品的时候才能更加完美,更加到位,更加体现该民族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中收集整理的民间舞素材对作品形成的影响
  下面以《排排瑶寨舞起来》和《祈》这两个剧目为例,谈谈教学中收集整理的民间舞素材对作品形成的影响,以及在民间素材形成创作作品后提供给教学的帮助。
  (一)素材的来源和提炼
  2009年,笔者跟同事丁老师共同创作了一个瑶族群舞《排排瑶寨舞起来》,参加了第二届岭南舞蹈大赛,获得了作品金奖、创作金奖、表演金奖的好成绩。那么这个剧目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时间要追溯到2004年冬天,笔者第一次到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采风。来到连南这个地方,车子在之字形的山路中盘旋,搞得几乎晕车,汽车辗转开进了一个山青水秀名叫油岭的地方。很幸运,笔者一行见到一位瑶族舞蹈表演的老者(后来翻查20世纪80年代广东舞蹈前辈所记录的《广东集成卷》时才知道,他就是瑶族鼓王唐乔辛二公)。大家好奇而又殷切地请他跳了一段瑶族长鼓舞,那是笔者第一次现场看到瑶族长鼓舞。我们看见他鬓须花白,身形清瘦,想来怕只是花拳绣腿,谁知随着长鼓声声,老人家雄健有力,挪腾跳跃的舞姿立时叫人刮目相看,而且很有民族特性,很有老当益壮之雄风。当时笔者一行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人去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的一个民族的舞蹈。   返回广州后,笔者与同事开始查找过去的相关文字、录像资料,搜集民间素材,经过归纳整理之后形成了一个大约十二三分钟的课堂组合,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得保护传统文化贡献奖。在这个十几分钟的组合里面,基本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基本动作、男子组合、快速旋转的部分,以及以油岭瑶排风格为主提炼的综合组合。
  这个比赛结束之后,获奖的冲动让笔者和丁老师产生了一个愿望,就是要将这个民间舞纳入到教学中来,并同时编写出教材的想法,即:要做一个有广东岭南特色的瑶族民间舞蹈和它的一个教材。在研究的过程当中,笔者根据这个民族的特性,提炼了符合民间舞教学训练的动律形态,保留了部分原始的民间套路,提炼了单一的动律,梳理了脚位、手位和步法,整理了长鼓舞击鼓的节奏和击打方法。
  (二)从素材到作品的发展过程
  在1980年代前辈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与同事将资料进一步地完善,使它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教材化。整理持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笔者又开始思考,这个很有价值的东西,不能仅仅只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呈现,它的身后是这个民族的风格底蕴,有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衬托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源流,有着我们中华各民族的骄傲。我们需要一个具有这个民族的这种特性、这种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一个教学剧目的作品,逐步呈现在了脑海中。于是开始对这个民族的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习俗活动进行更深层次地了解,笔者采取了又上又下的方式,多次回到民间,去连南拜见鼓王唐乔辛二公和歌王唐买社公,反复学习;与鼓王、歌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通信来往;多次请鼓王和歌王来到学院传经送宝,直接课堂教学,从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多次参加瑶族“盘王节”,让笔者发现,长鼓舞简直就是瑶族人民的全民健身运动。不分男女老少,七八十岁的老人、刚刚会走路、牙牙学语的孩童,背起鼓就都能来几招,真的是非常健身,无比欢乐,而且在快乐之中还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传承性,所以就决定做一个带有这种传承性的一个作品。
  《排排瑶寨舞起来》这个作品的形成过程耗时数年,它的起步是从最早的采风学习开始,想把一个上万人的广场舞,转化、提高到几十个人的舞台艺术精品,难度是非常大的。开始先从教学方向入手,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中间经过了元素动律的提炼,构成了断句套路,再固化成具有民族特性的舞蹈风格,同时编排了具有教学价值的组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地实践,初步形成了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专业课程。然后,再到研究文化底蕴,熟知历史进程,感受民族精神,到最终推动创作,用整个作品来致敬这个古老的民族。
  (三)促进了作品创作的经验总结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教学到创作的过程,它不但激励着我们的创作热情,也同时激励着参与排练的老师和学生们。它由一个小小的组合,成为一个有品牌效应的作品,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教学与创作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现象,它的整个过程和经验告诉大家,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是从教学走到创作,再从创作走到教学,经过教学的不断打磨,又多次回到舞台上进一步提高。这一反一复的一体化过程,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一个过程有着教学向创作发展的清晰脉络,亦是教学与创作不能斩断的因果关系。我们从这清晰的脉络中可看出,功夫不负有心人,你在教学中的辛勤耕耘,必然在你的创作中得到丰硕的成果,这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民间素材创作作品对教学的影响
  两年一届的岭南舞蹈比赛,自第一届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所在的学院一直都在积极地参与,创作了非常多的节目,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第五届的时候,笔者有幸与刘老师、宁老师一起合作完成了一个女子群舞《祈》,在第五届岭南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作品金奖、创作金奖、表演金奖,并且进入了广东省舞协中青年创作扶持计划,继续获得专家指点,使得节目获得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作品的成功,有历史的渊源,悠远的历史,将反哺教学
  《祈》这个剧目的创作,跟之前《排排瑶寨舞起来》这个剧目的创作是有很大不同的。还记得当时笔者一行去梅州,看到兴宁县的杯花舞,很好看,很接地氣,也很简单,除了手臂在身体旁边的几个位置,有一些敲击杯子的动作和造型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动律和风格。在采风的过程当中,也没有看到原生态的表演,只看到几张图片,回来之后笔者与同事就想,没有动律也没有形态,甚至没有节奏,应该怎么样去对这个杯花舞进行诠释呢?
  其实,任何一种舞蹈,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存在必然是有它的存在价值的,也一定有它的历史进程和演变过程,以它独特的方式留存,也会有它的文化积淀在里面,这时候我们应该去寻找它的文化根源。
  “知道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跳这个杯花舞?”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一行再次到了兴宁县文化馆,找到相关的专家询问这个问题。其实,最早演绎这个杯花舞的人,并不是普通的群众,而是由道士装扮成女子的样子,在一个四方的草席上作法,作法的时候敲击酱油碟子,手势与碟片声配合作法,是祈福平安、健康的一种宗教仪式。
  这个时候似乎就找到了一个舞蹈形象,也找到一个精神的依托,更是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于是,笔者与同事为这个节目定下了一个基调——祈福。从道教文化的背景里面,寻找到了一个形象——就是一个可以与神灵通话的虚幻形象,在选择动律和动态的时候,再把杯花舞的一些杯子敲击的方式,和敲击时的运动路线提取出来、夸张、调整、解构变形后放到了剧目里面。
  整个剧目的形式从一开始的一个大圆暗色处理画面,再到低头俯身缓缓运行的状态,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厚重感,展现中华民族的道德观。逐渐进入节目的基础发展,再发展到三个小圈、五个虚化的精神人物,以及后来五个方位的不同的变化推进,一直推动到最后的天、神、人合一的癫狂躁动释放,围绕祈求上苍给予平安幸福的一种动态当中来。   这个节目从一开始,就没有单独提炼的动律辅助,教学上没有可用的素材,但是,笔者在做完这个节目之后,发现在这个舞蹈当中,其实有非常多的特别的动律和特殊的风格,它虽是属于道教的文化風格范畴,但有一些东西,当我们反过来看时,才真正寻找到一种个性点和风格归属。比如“道”,它不但指道理,它还指道义,指包容,指圆满,指人性的善恶。
  祈福,表面是宗教仪式,实质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好的精神向往。通过《祈》这个舞蹈,它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个编导的方向。很多历史的沉淀,也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提取出它艺术的精华,定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获得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笔者希望通过《祈》这个舞蹈,可以形成一个教学素材或教材,形成有系统的、科学性的教学训练内容,在教学当中发挥优势,形成针对学生学习的训练体系。
  笔者认为《祈》这个节目的创编,跟《排排瑶寨舞起来》正好是走了一个相反的路程。这就是说,从创作到教学,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创作能够给教学带来的冲击,也是有迹可循、作用不小的。
  (二)教学与创作的关系,也能相辅相成
  对于舞蹈剧目创作来说,鲜明的主题和完整的结构、特别的形式和新颖的手段,都非常重要,好作品能够强化风格特点,增强文化底蕴、人文精神、民族情怀。而经过系统训练后的民间舞的教学,能够让创作更加顺利地完成,结出丰硕的成果。
  这两个节目的创作过程并不相同,一个是已经有了深厚的教学积淀之后才来创作。而另一个是在对这个节目进行构思编排了之后,反过来研究属于它风格特点,提炼出属于它的动律动态,形成属于它的教学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舞蹈教学发展到作品,还是从作品反哺到教学,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传承,也离不开创编者的辛勤耕耘。所以笔者认为岭南舞蹈的教学和创作,其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好的教学素材,一个好的风格,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作品,来对它进行展现,完成它的升华。而一个好的作品,它一定要经过深厚的元素根基和科学系统的教学训练,才能将作品水平提高,增加深厚的功力,让欣赏的人在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不单只是能看到外在的形式,而是能够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看到我们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佚名.岭南文化对岭南舞蹈创作的影响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8, 35(03):158-160.
  [2]广东省编辑组.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林薇佳(1974-),女,傣族,云南人,副教授,本科,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系民间舞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舞蹈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美术实践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综合能力之一,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能够为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为更好地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美术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美术实践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其综合素质能力
期刊
摘要:洞经音乐是因《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的一些市、县等,是一种具备地方特点的传统音乐。近年来,音乐学者对于洞经音乐的探究与了解越来越多,且对于洞经音乐的渊源、属性与功能等诸多的文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究关于洞经音乐的问题,并进行简单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洞经音乐 问题 探讨  洞经音乐存在时间长达四五百年之久,清代年间对于洞经的研究是最为鼎盛的时期,之后
期刊
摘要:服装设计是美术艺术的一种存在形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以及创意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从而呈现较为鲜明的服装设计风格。中职学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所以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新型教学方法的融入,改变传统说教式教学,结合中职服装设计的特点进行教学。  关键词:行为导向 中职学校 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专业是中职学校较为特殊的一门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课本中的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人们开始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舞蹈作为文艺活动之一,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群众舞蹈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有效性规律和科学的法则,这些规律和法则不仅让人们对于群众舞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群众舞蹈的发展,还丰富了其内涵,促进了其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群众舞蹈 法则 创新  一、群众舞蹈编导的基本法则  (一)科学完成编舞选题  
期刊
摘要:构图的好坏是判断一幅艺术作品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构图也是创作者将思想和情感融入在画作中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巴尔蒂斯作品《裸体与猫》的构图分析去理解绘画构图,看他如何巧妙运用各种构图手法来营造画面氛围。  关键词:构图学 巴尔蒂斯 裸体与猫  一、形式线与面积的作用  视觉中心人物所呈现的动势是一条较为明显的对角线,它构成了画面的主形式线,将整个画面分成两大块,起到了重要的分割作用,并使画面具备
期刊
摘要:语文课虽然不同于思政课,但语文课本身具有“文以载道”的教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融入思政教育责无旁贷。本文以诗歌《登高》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关键字:高职语文 课堂教学 思政教育  《登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晚年作品。诗歌描写了作者重阳时江边登高所见所闻、所感,寄予了身世飘零之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
期刊
摘要:美术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了提升高中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明确美术教学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构建高中美术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 美术 高效课堂 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的灵魂所在,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是至关重要的。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可站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不同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准备充分  无论是
期刊
摘要:宁夏“传统工艺+岩画”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利用宁夏精湛的传统工艺和宁夏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贺兰山岩画相结合设计并创造出贺兰山岩画的文创衍生品。设计、制作、展览、评奖、研讨和销售一体化结合方式对学员的作品进行打磨提升,将研修成果与旅游市场接轨,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与成绩。  关键词:传统工艺 贺兰山岩画 传统工艺+岩画  文创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相对于整个旅游产业,或者说得更宏观一点相对于整个区域
期刊
摘要:从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将古代文学传统的“教”为主向新型的重“学”为主教学模式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使古代文学课程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古代文学 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爆炸的当今时代,课程体系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能只是对现有“教学”做简单的改革,应在思想和方法上
期刊
摘要:当前中式家具的设计风格与开发使用大多停留在传承明清时期的家具形态,其中对中式文化的传承与应用,仅是“符号堆砌”,缺乏对中式文化的有效理解和内涵传承,阻碍了中式家具的时代化传递。因此,在大众新的消费理念指引下,在中式椅设计与未来应用时,要从椅子的结构类型、材料技术的选择应用和现代审美理念的诠释等多个环节出发,通过创新设计风格,继承中式文化,打造新“中式椅”。本文着重分析中式椅的演变历程,结合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