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场MRI多b值DWI在肺部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高场MRI多b值DWI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及最佳b值的选择。方法:收集69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肺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行MRI胸部常规T1WI、T2WI和多b值DWI检查,b值选取0、300、500、800、1000、1200 s/mm2。测量各b值占位性病变的ADC值,并根据ROC曲线评价不同b值下ADC值对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效能,并获得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的最佳b值。结果:随b值增加,肺部占位性病变的ADC值逐渐降低,b值取300、500、800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胸部低剂量CT三维重建,探究女性整形相关第6~8肋软骨解剖学特征及钙化规律,为整形自体取材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例女性体检者,将其低剂量胸部CT资料薄层重建(1 mm)后,在工作站行CPR、VR及MIP,测量整形常用双侧第6~8肋软骨各项解剖学数值,评价肋软骨钙化程度及年龄分布。结果:第7肋软骨具有较大的平直部长度,曲面长度大于第6、8肋软骨;第6肋软骨的宽度和厚度最佳,变异性最小;第8肋软骨变异性较大,无明显优势。双侧3组肋软骨的钙化程度无明显差异,但第8肋软骨总的钙化程度最低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化痰通腑法代表药虎杖对甲型流感病毒FM1感染所致肺炎小鼠肺指数、肺组织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及对气管、肺组织病理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以流感病毒A/FM/1/47(H1N1)滴鼻感染BALB/cAnN小鼠,建立病毒性肺炎小鼠模型。选择清热利湿、化痰通腑法代表药虎杖灌胃小鼠,于滴鼻后第1、3、5天分批留取肺组织,计算各时间点空白组、模型组、虎杖组小鼠肺指数,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的微观形态及终点气管的超微结构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
目的:探讨肌浆网钙泵(SERCA2a)/磷酸受纳蛋白(PLB)在电针干预对乌头碱改善心力衰竭增效/减毒作用中的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乌头碱组
目的:分析儿童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的MS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UES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8例均表现为肝内单发囊实性肿物,最大径8.9~21.4 cm;肝右叶4例,肝左叶1例,累及左右叶3例;囊性为主6例,内见大片出血、坏死;实性成分为主2例,中心见多发小囊变坏死;肿块边界多清楚,多数可见完整假包膜及多发厚薄不均软组织分隔。增强扫描5例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分隔和实性成分轻中度渐进性强化;3例血管少,实性成分轻度强化。病理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示Vimentin阳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巨大扁桃体的手术技巧,确保手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科住院行扁桃体手术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儿42例,入选患儿双侧扁桃体Ⅲ°肥大且相互紧贴堵塞大部分咽腔,均在全麻下行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囊内“剥切”术,切开舌腭弓黏膜后利用扁桃体刀头的钝性剥离功能解剖出扁桃体上周围间隙处的扁桃体被膜,剥离、电凝、电切有机结合并交叉使用,尽可能保留扁桃体被膜自上而下完整切除扁桃体,对于严重影响手术操作的狭长型巨大扁桃体在此基础上行分块切除。结果36例(85
目的探讨虎地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黏液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虎地肠溶胶囊组以及美沙拉嗪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连续7 d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构建UC模型,同时,各组小鼠以相应药物灌胃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灭菌蒸馏水。末次给药后取结肠组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测定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AB-PAS染色观察结肠黏膜中杯状细胞形态、数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
因肺部质子密度低、T2信号衰减迅速、磁场不均匀等原因,肺部MRI的临床应用一直颇具挑战。随着扫描序列参数的优化、去伪影技术的提升、扫描仪和线圈的技术进步、平行成像技术的调整、对比剂的使用、后处理技术的发展、更高的图像对比度和SNR提供了更高的空间分辨力,MRI检查在胸部疾病患者的管理中开始发挥补充作用。国际肺癌筛查协会和之前基于CT的各种肺癌筛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对肺部结节的管理需求越来越大[1]。CT是目前肺部疾病的主要检测及诊断工具,但存在辐射暴露(尤其是年轻患者,后续反复的CT检查随访
目的:探讨MRI多点非对称回波采集与迭代最小二乘法水脂分离-智能定量技术(IDEAL-IQ)对骨质疏松症(OP)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同时行腰椎定量CT(QCT)及IDEAL-IQ序列检查的患者39例,分别采用QCT检测骨密度和IDEAL-IQ序列检测椎体内骨髓脂肪分数(FF)。根据所测骨密度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和OP组。比较3组间腰椎椎体FF值及年龄差异,分析FF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以及FF值对OP的诊断效能。结果:OP组年龄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和低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以“腧穴”“定位”“CT”“影像”等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CT技术主要被用于腧穴精准定位、针刺深度与角度,以及指导针刺操作提高疗效的相关研究。就穴位而言,其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差异大、取穴不便、取穴方法存在争议、针刺操作要求精准度高、穴位附近神经和血管分布较丰富,以及针刺操作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的腧穴。对CT用于针刺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临床腧穴定位、针刺方法的选择及提高针刺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主因“自行发现左侧颈根部肿物20余天”于2014年7月17日入院,患者20天前无意中自行发现左颈根部肿物,无局部疼痛及破溃,无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无发热等其他不适,就诊于我院,门诊以“颈根部肿物(左)”收入院。入院查体:左侧锁骨上区可扪及一隆起肿物,大小约6 cm×3 cm,表面皮肤无红肿,无破溃,活动度可,质韧,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