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桡骨极远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2例桡骨远端"分水岭"以远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AO/OTA分型:23B1 4例,23B2 3例,23C1 3例,23C3 2例;按骨折部位形态分为:单纯桡骨茎突骨折4例、单纯桡骨极远端骨折涉及关节面3例、茎突伴桡骨极远端关节面骨折3例、桡骨极远端关节面劈裂或塌陷2例。根据骨折类型及最小软组织损伤选择手术入路及复合内固定:单纯茎突骨折复位后选择单纯螺钉、克氏针或茎突钢板等固定;余骨折切开复位后采用复合内固定,配合"填塞、挤压"等效应确保最大程度牢靠固定、最小程度损伤血管、神经、肌腱及韧带等软组织。术后2周内观察创面及患腕软组织情况;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愈合及内固定情况;术后12个月除对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情况进行影像学随访外,还对患者的腕关节疼痛、前臂旋转范围、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等进行评估。
结果12例患者均获至少1年随访。术后2周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并发症。术后3个月影像学显示骨折均有效愈合,骨折复位无丢失,除2例患者背侧各有1枚克氏针松动部分退出,于术后2.5个月和2.8个月时取出外,余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先前2例克氏针松动中的1例患者腕部出现轻中度疼痛、握力及腕关节功能较对侧明显下降,影像学提示关节面局部塌陷、呈创伤性关节炎。余11例患腕无明显疼痛,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范围及握力达到健侧的80%以上,DASH腕关节功能评分为7~15分(平均11.9分)。
结论桡骨极远端骨折常规掌侧钢板无法有效固定;根据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情况采用的复合内固定能提供骨折复位后的牢靠固定、减少软组织损伤及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