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将发生变化。以南京市为例,探讨了其文化景观演变的历史过程,并提出了保护和更新南京城市文化景观的思路和对策:应采用由点到块再到面的模式对南京市历史文化景观进行保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凸显老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从整体上展现老城恢宏的历史及多元文化;根据南京老城的实际情况,保护和塑造其独特的地标体系,打造老城绿化环境,改善居住区的结构和环境。
关键词: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演化;文化景观保护;文化景观更新;南京市
1 文化景观及其研究意义
1.1 文化景观及其类型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土地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创造的景观所构成的地表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1]。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2~3],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几种类型[4]: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变化既反映在空间上,也反映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体现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变化则反映了居住在某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1.2 文化景观的演化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人们都会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将其改造成文化景观。文化景观起源于农业生产,并随着社会生产而不断发展。苏尔的学生Whittlesey在1929年提出了“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nce),即文化史层的概念[5],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该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所谓文化史层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对各民族都是中立的,某一地域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就会在地面遗留下不同的文化遗迹。
文化景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等方面。在城市郊区,由于城市向外蔓延和工业的郊区化,原有的农田景观向城市景观、工业景观、交通景观等转化,土地利用由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和工商业用地[6]。
1.3 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
文化景观能够形象地反映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改造世界的态度,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传播和发展等方面有价值的证据。由于文化景观反映了创造它们的独特文化,因而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确定特定区域内的综合人文特征,有利于保护城市特色。
2 近现代南京市城市文化景观的演变
南京是我国封建时代建成的最大的城池之一,内城城墙高大,城门城楼宏伟,是现在少见的一座尚能清晰辨明古迹的著名城市。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十个朝代或政权在此建都立国,史称“十朝都会”[7]。南京在近现代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其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和发达的两江经济。近现代南京城市文化景观的演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8]:
(1)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南京,最早是英商于1865年在下关地区建设码头,开辟长江航线。码头区建成了洋行、银行、仓库等设施,是南京近现代发展最主要的起步区。
(2)清末洋务运动中南京被视为主要基地进行建设。主要步骤:一是在城周护城河的外围建设了一批近代工业;二是着手修建新式干道,连接下关到城区的交通。这是按近代城市规划修建的干道之一,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城市市政设施。另外,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城市铁路——连接下关与城区的铁路支线,并在车站周围,发展了一批商业、服务业和教育设施。
(3)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时,曾派人到国外学习考察城市规划,并编制了都市计划方案,是近代最早模仿西方技术的案例。从方案图可以看出早期的技术较粗糙,犯了求大的理想主义通病。但方案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方案的主导思想是注重弘扬传统文化,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对古城不作重大改变。二是在干道建设方面较结合实际,分散地建设了各个政府部门。建筑设计风格多样,有中有西,使南京既保持了传统风貌,又得到了合理的发展。三是开创了近代中国自身建筑风格的一些新路,在继承传统、突破创新方面取得了成果。
3 南京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并保持了许多独特的文化景观,蕴藏着许多有关文化的信息。目前使许多地区的文化景观遭到破坏,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为此,文化景观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上对于城市历史的保护,经历了修复文物,对古建筑的整体修复,对古建筑的保护替代修复,及保护文物建筑原有环境几个阶段[9]。据此,提出对南京市历史文化景观采用由点到块再到面的模式进行保护:
(1)点的保护。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点为原则,建立保护红线,规划周边的控制建设区,明确保护措施,建立详细的保护名录档案。
(2)块的保护。历史区块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含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环境风貌保护区。在核心保护范围内应更多地强调保持文化景观的历史原真性;在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范围内则着重强调新的建设活动和历史风貌关系的协调。
(3)面的保护。南京老城充分体现了人文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杰出代表。它的形制规整而富于变化,呈现出极为独特的空间格局。因此,应将城市、建筑物与其自然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
4 南京城市文化景观的更新
城市的细胞总是要在新陈代谢之中更新转换,但是在旧城更新时,新的建设应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方式以新置旧,进行有机更新。根据南京老城的实际情况,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优化:①保护和塑造老城独特的地标体系;②改善与打造老城绿化环境;③改善居住区的结构和环境。
历史城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更新是文化名城面临的永恒问题,随着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资源认识价值观的变化,对待和处理历史城区保护和更新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也会随之不断调整,人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历史、不断理解自我、不断懂得现在,也不断走向未来的。
参考文献
[1]李旭旦.人文地理学[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葛建余,马路.人居环境中文化特色探析[J].大众文艺,2011,(20):284~285.
[3]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9.
[4]李世涛.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与性质[J].广西民族研究,2007,(3):182~188.
[5]Whittlesey D. Sequent occupance[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29, 19: 162~165.
[6]胡海胜,唐代剑.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5):95~100.
[7]周岚,童本勤,苏则民等.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8]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9]张帅华.对当前古建筑修复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4):196.
作者简介:赵海霞(1988-),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演化;文化景观保护;文化景观更新;南京市
1 文化景观及其研究意义
1.1 文化景观及其类型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土地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创造的景观所构成的地表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1]。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2~3],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几种类型[4]: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变化既反映在空间上,也反映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体现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变化则反映了居住在某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1.2 文化景观的演化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人们都会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将其改造成文化景观。文化景观起源于农业生产,并随着社会生产而不断发展。苏尔的学生Whittlesey在1929年提出了“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nce),即文化史层的概念[5],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该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所谓文化史层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对各民族都是中立的,某一地域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就会在地面遗留下不同的文化遗迹。
文化景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等方面。在城市郊区,由于城市向外蔓延和工业的郊区化,原有的农田景观向城市景观、工业景观、交通景观等转化,土地利用由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和工商业用地[6]。
1.3 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
文化景观能够形象地反映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改造世界的态度,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传播和发展等方面有价值的证据。由于文化景观反映了创造它们的独特文化,因而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确定特定区域内的综合人文特征,有利于保护城市特色。
2 近现代南京市城市文化景观的演变
南京是我国封建时代建成的最大的城池之一,内城城墙高大,城门城楼宏伟,是现在少见的一座尚能清晰辨明古迹的著名城市。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十个朝代或政权在此建都立国,史称“十朝都会”[7]。南京在近现代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其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和发达的两江经济。近现代南京城市文化景观的演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8]:
(1)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南京,最早是英商于1865年在下关地区建设码头,开辟长江航线。码头区建成了洋行、银行、仓库等设施,是南京近现代发展最主要的起步区。
(2)清末洋务运动中南京被视为主要基地进行建设。主要步骤:一是在城周护城河的外围建设了一批近代工业;二是着手修建新式干道,连接下关到城区的交通。这是按近代城市规划修建的干道之一,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城市市政设施。另外,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城市铁路——连接下关与城区的铁路支线,并在车站周围,发展了一批商业、服务业和教育设施。
(3)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时,曾派人到国外学习考察城市规划,并编制了都市计划方案,是近代最早模仿西方技术的案例。从方案图可以看出早期的技术较粗糙,犯了求大的理想主义通病。但方案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方案的主导思想是注重弘扬传统文化,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对古城不作重大改变。二是在干道建设方面较结合实际,分散地建设了各个政府部门。建筑设计风格多样,有中有西,使南京既保持了传统风貌,又得到了合理的发展。三是开创了近代中国自身建筑风格的一些新路,在继承传统、突破创新方面取得了成果。
3 南京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并保持了许多独特的文化景观,蕴藏着许多有关文化的信息。目前使许多地区的文化景观遭到破坏,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为此,文化景观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上对于城市历史的保护,经历了修复文物,对古建筑的整体修复,对古建筑的保护替代修复,及保护文物建筑原有环境几个阶段[9]。据此,提出对南京市历史文化景观采用由点到块再到面的模式进行保护:
(1)点的保护。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点为原则,建立保护红线,规划周边的控制建设区,明确保护措施,建立详细的保护名录档案。
(2)块的保护。历史区块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含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环境风貌保护区。在核心保护范围内应更多地强调保持文化景观的历史原真性;在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范围内则着重强调新的建设活动和历史风貌关系的协调。
(3)面的保护。南京老城充分体现了人文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杰出代表。它的形制规整而富于变化,呈现出极为独特的空间格局。因此,应将城市、建筑物与其自然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
4 南京城市文化景观的更新
城市的细胞总是要在新陈代谢之中更新转换,但是在旧城更新时,新的建设应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方式以新置旧,进行有机更新。根据南京老城的实际情况,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优化:①保护和塑造老城独特的地标体系;②改善与打造老城绿化环境;③改善居住区的结构和环境。
历史城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更新是文化名城面临的永恒问题,随着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资源认识价值观的变化,对待和处理历史城区保护和更新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也会随之不断调整,人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历史、不断理解自我、不断懂得现在,也不断走向未来的。
参考文献
[1]李旭旦.人文地理学[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葛建余,马路.人居环境中文化特色探析[J].大众文艺,2011,(20):284~285.
[3]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9.
[4]李世涛.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与性质[J].广西民族研究,2007,(3):182~188.
[5]Whittlesey D. Sequent occupance[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29, 19: 162~165.
[6]胡海胜,唐代剑.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5):95~100.
[7]周岚,童本勤,苏则民等.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8]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9]张帅华.对当前古建筑修复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4):196.
作者简介:赵海霞(1988-),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