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宫崎骏《儿时的点点滴滴》是一部非常温馨的回忆式卡通片,在主角设定时,遵循了偶像化原则、平民化原则、个性化原则、读者本位原则和时代与文化本位原则,使主角岗岛妙子的形象具体可感,栩栩如生。
[关键词]《儿时的点点滴滴》 主角 设定原则
《儿时的点点滴滴》是日本宫崎骏的一部非常温馨的回忆式卡通片,片中渗透着城市人对于农村乡土挥之不去的农村情结,在平平淡淡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主人公岗岛妙子小时候泡温泉泡到昏过去,和小学同学棒球少年广田的懵懂情愫,一生中唯一一次被父亲打,父亲的武断决定断送了她的童星梦。一个被全班嫌弃的邋遢小子阿布居然在告别时坚持不和自己握手……这一系列点点滴滴的小学印象。随着女主角的一次乡下之旅。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随着她点点滴滴的回忆。去追寻那份纯真和温馨。而这份纯真和温馨。也以另一种方式在乡村生活中体现出来。在对乡村生活的田园诗一般的描绘中,我们真挚地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丽。这一切都映衬着女主人公的纯真和可人。
“只要是写人的故事,就会有人想看……”这是马尔克斯的名言。卡通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写人的艺术。在构成卡通故事的基本要素中,人物塑造的成败决定了一部卡通作品的存亡兴衰。正因为此,卡通人物的设定成为卡通作者们首先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而卡通主角的设定更是重中之重。
卡通片是否存在着设定人的规律呢?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卡通创作与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存在着无穷变数。如果想找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那是不可能的,也是徒劳的。但是就卡通的某一类作品。某位卡通作家的作品而言确实存在着比较成熟的写作系统。
《儿时的点点滴滴》,是宫崎骏的艺术卡通片。是宫崎骏比较成熟的写作系统中的一部作品,它更接近于文学艺术,其不稳定性、非模式化和变数都远在商业卡通之上,但如果用结构主义的思维对其进行研究,同样可以找到存在于其内部的规律和打动读者的元素。
下面我们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特性论对宫崎骏《儿时的点点滴滴》的主角设定进行分析,找寻宫崎骏主角设定的元素,挖掘其主角设定的原则。
一、偶像化原则
日本漫画理论家菅本顺一在《创作漫画故事技法》一书中指出:“主角终究是剧中的中心人物,剧本以主角为中心开展其情节。这当然就要求主角是有魅力的、谁都喜欢的角色。”这就要求卡通中的主人公要有偶像化特点。是有魅力的、深受其受众喜欢的角色,即其人格必须富有闪光点。
有经验的卡通作者,为了使人物不成为模式化的东西。在人物设定时。常常会以自己为参照系。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来。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不管在相貌或者性格上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与读者的阅读诉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卡通又是相对追求理想化、完美化、纯净化的艺术,因此,在人物设定时。作者们会以自己的心理愿望对人物进行改造。另外。读者的偶像观也会影响作者的创作。卡通在追求主角理想化、完美化、纯净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可以弥补我们作为现实世界中生存的人在相貌上或者性格上的不足,通过塑造相对完美的主人公形象,缩小观众的观赏诉求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使观众在偶像审美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
《儿时的点点滴滴》主角岗岛妙子虽然有着诸多不足,但她天真无邪到有如晶莹白雪。活泼可爱到有如落入凡间的精灵,她美丽而又无比纯洁善良。这使她成了诸多男生心中的偶像。小学五年级的棒球少年广田对她产生了纯净、天真的小儿女间的朦胧感情。她的善良和富于同情心,使全班人不愿多理会的怯弱、犹豫、萎缩而又邋遢的“衰男孩”阿布对她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好感,由于阿布的自卑。只好借畸形的表达方法——啐吐——来示情。岗岛妙子长大成人。见久了城市生活的汽车、灰尘和大楼后。带着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到农村去度假。在这里,岗岛成了敏雄家的贵宾,受到全家的欢迎和款待,敏雄的奶奶从敏雄的眼神中也看出了他对岗岛妙子的爱……她的种种经历,实际上已构成了她在观众心中的偶像特质,成了观众乐于看这部作品的动力。正如桑桑在《新漫画准则》中提到的“阅读原点”理论所说的:“某个人喜欢看某部作品,一定会有个最初想继续看下去的动机。也就是‘阅读原点’的问题。想看什么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以‘原点’作为基础的阅读,随着作品的进行,原点会增加也会减少,这也就成了读者是否要继续看某部作品的动力。”《儿时的点点滴滴》的主角偶像化特点,正是宫崎骏诱引观众的“阅读原点”,更是隐藏在这部卡通故事中的畅销元素。
二、平民化原则
现在的读者。一般不喜欢那些绝对神化、被拔高的人物,不喜欢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喜欢有若干小缺点、小不足、可供读者把玩、与现实生活很贴近的人物形象。卡通里的偶像,不管是花瓶,还是瓦片,都必须是可供读者品味的人物,而不是完美无缺到变态的“英雄”。同时,后现代精神引发的解构意识,也让人更倾向于欣赏那些完全背离神圣价值,更具反叛精神的人物。因此,主角虽然是偶像级人物,但也一定要在他们身上加入诸多普通人的元素。当下的卡通主角们,大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三分象人七分象鬼。他们有的或者有生理缺陷,或者不择手段地利用各种阴谋取得胜利。或者老而装天真。或者一遇到危险立刻陷入暴走疯癫状态。至于主角中的色鬼、财迷、变态者、白痴更是层出不穷,缺少平民化的主角元素。
宫崎骏在设定《儿时的点点滴滴》的主角岗岛妙子的性格时,能从人性的常理出发,体现出了浓厚的平民本位化原则。小学时,对分数除法的悟性差失,使母亲和姐姐都以为她大脑迟钝,他被父亲打的原因是固执任性,泡温泉泡到昏过去,怕男生知道自己的生理特征,不上体育课以及上体育课的羞涩……这一切看似是主角的不足,实际上更增添了主角的平民化特质,使得主角的形象更贴近现实。主角形象显得更真实、更自然、更丰满。宫崎骏给主角注入这些平民因素。拉近了主角和观众的距离,使主角在观众中产生了浓厚的亲近感。
三、个性化原则
卡通不是八股,卡通虽然有它内在的规律可循,但其中的变化是奥妙无穷的。如果人物性格缺少创新、缺少个性,过多重复别人的老路,多是别人卡通机械的模仿或克隆,走东施效颦的路子,在商业经济浓厚的市场上必败无疑。卡通在主角设定时,必须赋予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必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这也是考验作者功力的一个标志。叙事学家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将人物的特性界定为:“相对稳定持久的个人属性”,是“位于叙述连系动词后的叙述形容词”。特性是人物的参数,有多种变量。它可以在故事中或迟或早地出现,甚至可以消失 或被另一些特性取代。并且人们还可以不断地发掘人物潜在的新特性或特性的新性质。人物合理的特性越多。则人物的性格越丰富。特性少的人物,就是福斯斗寺《小说面面观》里说的扁形人物:而特性多的人物。就可能是圆形人物。巧妙地将读者喜欢的个性赋予到主角身上。是主角能否站立起来的最重要的因素。
《儿时的点点滴滴》中的主角对“衰男孩”阿布的同情,童星梦被扼制后促使她高中时加入话剧社,虽没成明星,但没遗憾、无怨无悔。率性地说喜欢农村后的愧疚。以及“今天不成功的话,还有明天,明天不成功的话还有后天。后天不成功的话,还有大后天”这极富口语特色的台词等等,她对弱者的同情,对梦想追求的执着,对错失后的勇于悔过。都赋予了主角独特的个性。个性雕琢了主角,使主角极富立体感,形象具体可感,伸手可触,岗岛妙子作为血肉之躯的人,栩栩如生地站到了我们面前。使她成为动画中典型的圆型人物形象。
四、读者本位原则
卡通人物设定必须以读者为本位。不同作品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读者阅读心理及阅读需求对人物设定的影响极大。为了使作品能够成功,必须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所以作者总是把主角设定得跟现实生活中的读者相近,尽量地贴近生活。例如:少年漫画的读者。大部分都是平凡的少年,所以主角也都比较平凡(长得不帅,学习成绩不好,缺点多多),只不过某种机遇变得不平凡而已,这个不平凡的机遇,就是读者白日梦的开始。少女漫画的情况与少年漫画刚好相反,大部分的读者都是平凡的少女,却向往着不平凡的人生。等待着生命中的白马王子,因此主角大都不平凡(长得既酷又帅、成绩很好、各方面都优秀)。如果是战争题材的卡通,若是少女漫画就要迎合女性读者的价值观,让政治走开。轰轰烈烈地去恋爱。若是少年漫画,主题就会变成“青春、热血、胜利”,战争的原因由爱情变成了“男人的战斗、男人的约定”。
《儿时的点点滴滴》是少女漫画类。它是靠一幅幅平淡的画面组成,可以让人会心的笑。也可以让人浅浅的忧,甚至某些时候让人有类似亲历的尴尬。这样用心的映画,用心到一草一木一摆设全遵循了60年代的那个情景的样子,用心到连脸上微微的皱纹一刹那荡漾开去的样子都那么真实,平凡如我,这怎能不让人感同身受?影片并不是简单的追忆,“过去”与“未来”亦并非绝对,看起来似乎是平行的两个时空。两个不同的自己在某些时候猝不及防地交叠,然后一天一地才分明起来。原来……自己……是这样的。那些记忆的碎片。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掉的,原来就那样逐渐砌成了人生。那种名叫“菠萝”的奇异果子……和奶奶一起让人哭笑不得的温泉之旅……因为不成熟的表白在人群中低头的自己……这些,都不是我的人生。但这些感情,分明是年少时的自己!
正如一克“红色”需要12筐的红花,过往的日子里,大部分的零零碎碎都那样任意溜走了,而留存下来的一抹朱红又总在心坎上褪成淡淡的晕痕,即使那样,你能忽略么,忽略那少年时,忽略那也许是最任意本真的你?
《儿时的点点滴滴》是一首融注着小儿女清纯情愫的散文诗。也是一幅凝聚着田园牧歌式的风俗画。它的观众可以是懵懵懂懂的小学生,可以是憧憬五彩梦想的中学生,也可以是看过卡通片后紧闭自己的双眼想清晰地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碎片的成年人。各种阅读层面的读者,都可以寻求到自己生活中的踪迹和印痕,让我们产生了真真切切的代入感。
由于观众的经历与主角经历的相似性,在欣赏卡通片的过程中,观众极易与片中情节产生心理共鸣。这就是本片的读者本位原则所产生的极大感染力量!
五、时代与文化本位原则
作者对人物特性的设定。也受着时代因素及所在国文化心理的限制。不同的时代,作者阅读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正如桑桑在《新漫画准则》中所说:“漫画是年轻的事业,这种年轻不仅体现在它存在的时间上,更体现在漫画所诉求的对象上。只有不断跟随时代前进,漫画才有存在的空间。”市场竞争是残酷的。读者口味的变幻也是无情的。只有能跟随市场的变化做出应变,能够创造潮流的作者,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卡通读物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作者在进行人物设定时,如果不考虑国情、读者的文化心理,也将必败无疑。如《聪明的一休》等卡通片,在20年前的中国曾经风行一时,但到了现在,读者们会把他们奉为经典,但绝不会当作时尚,如果有作者对人物的设定还依旧走这样的老路子,就会被市场淘汰。
《儿时的点点滴滴》中主角的设定,片中蕴含的文化氛围,是由具有浓厚日本特色的、也可供亚洲人观赏的元素组成,因受时代因素和所在国文化心理的限制,本卡通片虽有诸多优点,可它毕竟是动漫园里的一朵小花,春去秋又来,花开终凋败。
但此片在过往。现在,甚至将来仍能散放出自己独特的芳香,那点点滴滴的香气能时断时续地撩拨着人们的鼻腔,沁人心脾,足够了!
[关键词]《儿时的点点滴滴》 主角 设定原则
《儿时的点点滴滴》是日本宫崎骏的一部非常温馨的回忆式卡通片,片中渗透着城市人对于农村乡土挥之不去的农村情结,在平平淡淡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主人公岗岛妙子小时候泡温泉泡到昏过去,和小学同学棒球少年广田的懵懂情愫,一生中唯一一次被父亲打,父亲的武断决定断送了她的童星梦。一个被全班嫌弃的邋遢小子阿布居然在告别时坚持不和自己握手……这一系列点点滴滴的小学印象。随着女主角的一次乡下之旅。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随着她点点滴滴的回忆。去追寻那份纯真和温馨。而这份纯真和温馨。也以另一种方式在乡村生活中体现出来。在对乡村生活的田园诗一般的描绘中,我们真挚地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丽。这一切都映衬着女主人公的纯真和可人。
“只要是写人的故事,就会有人想看……”这是马尔克斯的名言。卡通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写人的艺术。在构成卡通故事的基本要素中,人物塑造的成败决定了一部卡通作品的存亡兴衰。正因为此,卡通人物的设定成为卡通作者们首先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而卡通主角的设定更是重中之重。
卡通片是否存在着设定人的规律呢?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卡通创作与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存在着无穷变数。如果想找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那是不可能的,也是徒劳的。但是就卡通的某一类作品。某位卡通作家的作品而言确实存在着比较成熟的写作系统。
《儿时的点点滴滴》,是宫崎骏的艺术卡通片。是宫崎骏比较成熟的写作系统中的一部作品,它更接近于文学艺术,其不稳定性、非模式化和变数都远在商业卡通之上,但如果用结构主义的思维对其进行研究,同样可以找到存在于其内部的规律和打动读者的元素。
下面我们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特性论对宫崎骏《儿时的点点滴滴》的主角设定进行分析,找寻宫崎骏主角设定的元素,挖掘其主角设定的原则。
一、偶像化原则
日本漫画理论家菅本顺一在《创作漫画故事技法》一书中指出:“主角终究是剧中的中心人物,剧本以主角为中心开展其情节。这当然就要求主角是有魅力的、谁都喜欢的角色。”这就要求卡通中的主人公要有偶像化特点。是有魅力的、深受其受众喜欢的角色,即其人格必须富有闪光点。
有经验的卡通作者,为了使人物不成为模式化的东西。在人物设定时。常常会以自己为参照系。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来。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不管在相貌或者性格上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与读者的阅读诉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卡通又是相对追求理想化、完美化、纯净化的艺术,因此,在人物设定时。作者们会以自己的心理愿望对人物进行改造。另外。读者的偶像观也会影响作者的创作。卡通在追求主角理想化、完美化、纯净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可以弥补我们作为现实世界中生存的人在相貌上或者性格上的不足,通过塑造相对完美的主人公形象,缩小观众的观赏诉求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使观众在偶像审美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
《儿时的点点滴滴》主角岗岛妙子虽然有着诸多不足,但她天真无邪到有如晶莹白雪。活泼可爱到有如落入凡间的精灵,她美丽而又无比纯洁善良。这使她成了诸多男生心中的偶像。小学五年级的棒球少年广田对她产生了纯净、天真的小儿女间的朦胧感情。她的善良和富于同情心,使全班人不愿多理会的怯弱、犹豫、萎缩而又邋遢的“衰男孩”阿布对她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好感,由于阿布的自卑。只好借畸形的表达方法——啐吐——来示情。岗岛妙子长大成人。见久了城市生活的汽车、灰尘和大楼后。带着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到农村去度假。在这里,岗岛成了敏雄家的贵宾,受到全家的欢迎和款待,敏雄的奶奶从敏雄的眼神中也看出了他对岗岛妙子的爱……她的种种经历,实际上已构成了她在观众心中的偶像特质,成了观众乐于看这部作品的动力。正如桑桑在《新漫画准则》中提到的“阅读原点”理论所说的:“某个人喜欢看某部作品,一定会有个最初想继续看下去的动机。也就是‘阅读原点’的问题。想看什么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以‘原点’作为基础的阅读,随着作品的进行,原点会增加也会减少,这也就成了读者是否要继续看某部作品的动力。”《儿时的点点滴滴》的主角偶像化特点,正是宫崎骏诱引观众的“阅读原点”,更是隐藏在这部卡通故事中的畅销元素。
二、平民化原则
现在的读者。一般不喜欢那些绝对神化、被拔高的人物,不喜欢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喜欢有若干小缺点、小不足、可供读者把玩、与现实生活很贴近的人物形象。卡通里的偶像,不管是花瓶,还是瓦片,都必须是可供读者品味的人物,而不是完美无缺到变态的“英雄”。同时,后现代精神引发的解构意识,也让人更倾向于欣赏那些完全背离神圣价值,更具反叛精神的人物。因此,主角虽然是偶像级人物,但也一定要在他们身上加入诸多普通人的元素。当下的卡通主角们,大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三分象人七分象鬼。他们有的或者有生理缺陷,或者不择手段地利用各种阴谋取得胜利。或者老而装天真。或者一遇到危险立刻陷入暴走疯癫状态。至于主角中的色鬼、财迷、变态者、白痴更是层出不穷,缺少平民化的主角元素。
宫崎骏在设定《儿时的点点滴滴》的主角岗岛妙子的性格时,能从人性的常理出发,体现出了浓厚的平民本位化原则。小学时,对分数除法的悟性差失,使母亲和姐姐都以为她大脑迟钝,他被父亲打的原因是固执任性,泡温泉泡到昏过去,怕男生知道自己的生理特征,不上体育课以及上体育课的羞涩……这一切看似是主角的不足,实际上更增添了主角的平民化特质,使得主角的形象更贴近现实。主角形象显得更真实、更自然、更丰满。宫崎骏给主角注入这些平民因素。拉近了主角和观众的距离,使主角在观众中产生了浓厚的亲近感。
三、个性化原则
卡通不是八股,卡通虽然有它内在的规律可循,但其中的变化是奥妙无穷的。如果人物性格缺少创新、缺少个性,过多重复别人的老路,多是别人卡通机械的模仿或克隆,走东施效颦的路子,在商业经济浓厚的市场上必败无疑。卡通在主角设定时,必须赋予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必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这也是考验作者功力的一个标志。叙事学家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将人物的特性界定为:“相对稳定持久的个人属性”,是“位于叙述连系动词后的叙述形容词”。特性是人物的参数,有多种变量。它可以在故事中或迟或早地出现,甚至可以消失 或被另一些特性取代。并且人们还可以不断地发掘人物潜在的新特性或特性的新性质。人物合理的特性越多。则人物的性格越丰富。特性少的人物,就是福斯斗寺《小说面面观》里说的扁形人物:而特性多的人物。就可能是圆形人物。巧妙地将读者喜欢的个性赋予到主角身上。是主角能否站立起来的最重要的因素。
《儿时的点点滴滴》中的主角对“衰男孩”阿布的同情,童星梦被扼制后促使她高中时加入话剧社,虽没成明星,但没遗憾、无怨无悔。率性地说喜欢农村后的愧疚。以及“今天不成功的话,还有明天,明天不成功的话还有后天。后天不成功的话,还有大后天”这极富口语特色的台词等等,她对弱者的同情,对梦想追求的执着,对错失后的勇于悔过。都赋予了主角独特的个性。个性雕琢了主角,使主角极富立体感,形象具体可感,伸手可触,岗岛妙子作为血肉之躯的人,栩栩如生地站到了我们面前。使她成为动画中典型的圆型人物形象。
四、读者本位原则
卡通人物设定必须以读者为本位。不同作品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读者阅读心理及阅读需求对人物设定的影响极大。为了使作品能够成功,必须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所以作者总是把主角设定得跟现实生活中的读者相近,尽量地贴近生活。例如:少年漫画的读者。大部分都是平凡的少年,所以主角也都比较平凡(长得不帅,学习成绩不好,缺点多多),只不过某种机遇变得不平凡而已,这个不平凡的机遇,就是读者白日梦的开始。少女漫画的情况与少年漫画刚好相反,大部分的读者都是平凡的少女,却向往着不平凡的人生。等待着生命中的白马王子,因此主角大都不平凡(长得既酷又帅、成绩很好、各方面都优秀)。如果是战争题材的卡通,若是少女漫画就要迎合女性读者的价值观,让政治走开。轰轰烈烈地去恋爱。若是少年漫画,主题就会变成“青春、热血、胜利”,战争的原因由爱情变成了“男人的战斗、男人的约定”。
《儿时的点点滴滴》是少女漫画类。它是靠一幅幅平淡的画面组成,可以让人会心的笑。也可以让人浅浅的忧,甚至某些时候让人有类似亲历的尴尬。这样用心的映画,用心到一草一木一摆设全遵循了60年代的那个情景的样子,用心到连脸上微微的皱纹一刹那荡漾开去的样子都那么真实,平凡如我,这怎能不让人感同身受?影片并不是简单的追忆,“过去”与“未来”亦并非绝对,看起来似乎是平行的两个时空。两个不同的自己在某些时候猝不及防地交叠,然后一天一地才分明起来。原来……自己……是这样的。那些记忆的碎片。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掉的,原来就那样逐渐砌成了人生。那种名叫“菠萝”的奇异果子……和奶奶一起让人哭笑不得的温泉之旅……因为不成熟的表白在人群中低头的自己……这些,都不是我的人生。但这些感情,分明是年少时的自己!
正如一克“红色”需要12筐的红花,过往的日子里,大部分的零零碎碎都那样任意溜走了,而留存下来的一抹朱红又总在心坎上褪成淡淡的晕痕,即使那样,你能忽略么,忽略那少年时,忽略那也许是最任意本真的你?
《儿时的点点滴滴》是一首融注着小儿女清纯情愫的散文诗。也是一幅凝聚着田园牧歌式的风俗画。它的观众可以是懵懵懂懂的小学生,可以是憧憬五彩梦想的中学生,也可以是看过卡通片后紧闭自己的双眼想清晰地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碎片的成年人。各种阅读层面的读者,都可以寻求到自己生活中的踪迹和印痕,让我们产生了真真切切的代入感。
由于观众的经历与主角经历的相似性,在欣赏卡通片的过程中,观众极易与片中情节产生心理共鸣。这就是本片的读者本位原则所产生的极大感染力量!
五、时代与文化本位原则
作者对人物特性的设定。也受着时代因素及所在国文化心理的限制。不同的时代,作者阅读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正如桑桑在《新漫画准则》中所说:“漫画是年轻的事业,这种年轻不仅体现在它存在的时间上,更体现在漫画所诉求的对象上。只有不断跟随时代前进,漫画才有存在的空间。”市场竞争是残酷的。读者口味的变幻也是无情的。只有能跟随市场的变化做出应变,能够创造潮流的作者,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卡通读物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作者在进行人物设定时,如果不考虑国情、读者的文化心理,也将必败无疑。如《聪明的一休》等卡通片,在20年前的中国曾经风行一时,但到了现在,读者们会把他们奉为经典,但绝不会当作时尚,如果有作者对人物的设定还依旧走这样的老路子,就会被市场淘汰。
《儿时的点点滴滴》中主角的设定,片中蕴含的文化氛围,是由具有浓厚日本特色的、也可供亚洲人观赏的元素组成,因受时代因素和所在国文化心理的限制,本卡通片虽有诸多优点,可它毕竟是动漫园里的一朵小花,春去秋又来,花开终凋败。
但此片在过往。现在,甚至将来仍能散放出自己独特的芳香,那点点滴滴的香气能时断时续地撩拨着人们的鼻腔,沁人心脾,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