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前赋税,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从营业税到所得税,不可不谓沉重,当前局部“减税”措施并不足以解决问题。
从任何一个理由来看,中国大陆城市之中,没有一个能比上海更能承受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光荣与梦想”。今年上海金融服务办副主任徐权就无奈表示,“一些金融业高管认为上海的个税太高了,与香港、新加坡比没什么优势,吸引不了人才、机构的聚集。”而在非公开场所,诸多沪上外资金融人才提得最多的要求,据说也是个税。
乍看起来,金融业作为镀金行业,“钱”途可嘉,缘何发愁?原因在于,国内最高高达45%的个税之下,以薪酬作为主要收入的金融业高管收入大为打折,不少人比例纳税比例可能超过40%——工资中一小半领了也是“白领”。与此同时,高昂的税收并没有对应相应的社会福利,内地医保、社保等诸多优惠对于外籍雇员来说无缘享受——近期中国可能要求外籍雇员缴纳社保费,但是自愿还是强制仍旧未见明晰,很难断言利好抑或加大成本。
对比之下,香港工薪最高税率仅为15%,新加坡最高税率则不超过20%,社会福利却不可同日而语。
近期罗兰•贝格公布的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显示,对比整体指数22%的年均复合增速,金融人才比起其他指标增速乏力:2010年同比仅增长1.1%,同比增速大为放缓,高管以及研发人员更是结构性缺乏。
对于个税,上海以“奖励”的方式对某些符合条件的金融高管进行退税,据悉最高幅度可达到4成,使其赋税比例不超过25%。
这并非孤例,据悉北京等地也有针对金融机构的个税优惠。不过,类似举措并非一劳永逸,其局限性仍旧非常明显。
首先,个税属于“共享税”,也就是由中央与地方分成。早先是中央与地方五五分成,2003年之后改为六四开,市与各区之间往往也存在不同分成比例——也正因此,上海方面的“奖励”,其实不过是地方个税收益完全返还,但力度亦仅止于此:地方不仅无权动用中央部分,而且对于个税优惠的话语权也相当有限。
其次,个税一直有着增加税源以及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直接涉及全体纳税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个税修正草案甚至对于月收入1.9万以上人群加重赋税,提高起征点是否有利于富人的争议也如火如荼。如此态势之下,地方财政补贴金融业人员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有待检验,很可能引发社会反弹。
最后,地方相关“退税”细则并未对公众完全公开,门槛标准也有待统一。当前运作也并非模式化,往往根据申请“一事一议”。目前有多少人享受到多大幅度优惠,即使对于不少业内人士,仍旧有如黑匣子。实际上,针对少数高管的个税优惠仅仅是一种地方行政手段,持续性、规范性、公正性均有待考察,效果也可能未必尽如人意,否则“空中飞人”现象何以层出不穷呢。进一步看,上海整体商业环境仍旧与香港与新加坡存在不菲差距,个税问题只是其中一隅。
对于海外人才来说,从税收到福利,回国生活质量难免有所下降。上海银行业公会的去年一项调查显示,中高端国际人才在各项指标当中对上海社会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最低。
资本逐利,这注定了税收影响巨大,从新加坡可见一斑。1998年之后,新加坡为了与香港竞争财富管理业务,陆续通过调低公司税、个人所得税、免除海外收入所得税等措施,使不少机构舍香港而取新加坡,目前其在亚洲财富管理中心地位不可动摇。
税收一小步,可能就是上海的一大步。中国当前赋税,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从营业税到所得税,不可不谓沉重,当前局部“减税”措施并不足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减税也需要顶层设计。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从任何一个理由来看,中国大陆城市之中,没有一个能比上海更能承受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光荣与梦想”。今年上海金融服务办副主任徐权就无奈表示,“一些金融业高管认为上海的个税太高了,与香港、新加坡比没什么优势,吸引不了人才、机构的聚集。”而在非公开场所,诸多沪上外资金融人才提得最多的要求,据说也是个税。
乍看起来,金融业作为镀金行业,“钱”途可嘉,缘何发愁?原因在于,国内最高高达45%的个税之下,以薪酬作为主要收入的金融业高管收入大为打折,不少人比例纳税比例可能超过40%——工资中一小半领了也是“白领”。与此同时,高昂的税收并没有对应相应的社会福利,内地医保、社保等诸多优惠对于外籍雇员来说无缘享受——近期中国可能要求外籍雇员缴纳社保费,但是自愿还是强制仍旧未见明晰,很难断言利好抑或加大成本。
对比之下,香港工薪最高税率仅为15%,新加坡最高税率则不超过20%,社会福利却不可同日而语。
近期罗兰•贝格公布的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显示,对比整体指数22%的年均复合增速,金融人才比起其他指标增速乏力:2010年同比仅增长1.1%,同比增速大为放缓,高管以及研发人员更是结构性缺乏。
对于个税,上海以“奖励”的方式对某些符合条件的金融高管进行退税,据悉最高幅度可达到4成,使其赋税比例不超过25%。
这并非孤例,据悉北京等地也有针对金融机构的个税优惠。不过,类似举措并非一劳永逸,其局限性仍旧非常明显。
首先,个税属于“共享税”,也就是由中央与地方分成。早先是中央与地方五五分成,2003年之后改为六四开,市与各区之间往往也存在不同分成比例——也正因此,上海方面的“奖励”,其实不过是地方个税收益完全返还,但力度亦仅止于此:地方不仅无权动用中央部分,而且对于个税优惠的话语权也相当有限。
其次,个税一直有着增加税源以及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直接涉及全体纳税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个税修正草案甚至对于月收入1.9万以上人群加重赋税,提高起征点是否有利于富人的争议也如火如荼。如此态势之下,地方财政补贴金融业人员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有待检验,很可能引发社会反弹。
最后,地方相关“退税”细则并未对公众完全公开,门槛标准也有待统一。当前运作也并非模式化,往往根据申请“一事一议”。目前有多少人享受到多大幅度优惠,即使对于不少业内人士,仍旧有如黑匣子。实际上,针对少数高管的个税优惠仅仅是一种地方行政手段,持续性、规范性、公正性均有待考察,效果也可能未必尽如人意,否则“空中飞人”现象何以层出不穷呢。进一步看,上海整体商业环境仍旧与香港与新加坡存在不菲差距,个税问题只是其中一隅。
对于海外人才来说,从税收到福利,回国生活质量难免有所下降。上海银行业公会的去年一项调查显示,中高端国际人才在各项指标当中对上海社会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最低。
资本逐利,这注定了税收影响巨大,从新加坡可见一斑。1998年之后,新加坡为了与香港竞争财富管理业务,陆续通过调低公司税、个人所得税、免除海外收入所得税等措施,使不少机构舍香港而取新加坡,目前其在亚洲财富管理中心地位不可动摇。
税收一小步,可能就是上海的一大步。中国当前赋税,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从营业税到所得税,不可不谓沉重,当前局部“减税”措施并不足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减税也需要顶层设计。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