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g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国内经济大循环 现代化经济体系 科技革命 产业变革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然而,要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需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转变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深刻认识时代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新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的应用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產业变革,正在把人类带入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可能将彻底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大大改变人们的知识技术创新方式,为人类带来全方位的智能生活。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成熟,我们这个时代的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制造业将实现智能化,工厂的生产流程、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用户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将被纳入到统一的智能化网络。这个智能化网络可以根据数据自主调整生产流程,并且自动修复机械故障,以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制造出个性化定制产品。随心所欲的个性化定制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产品将完全围绕消费者个人的喜好进行设计制造。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制造业正在掀起席卷全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在这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革命中,制造业的产业模式将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将转变为以个性化为宗旨的定制化规模生产;二是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升级为“生产服务型制造”,进一步强化对消费者的服务职能。在这一智能化时代,我们的产品、工业设备、生产方式、管理、服务都是智能化的。这一智能制造模式能让最终用户全程参与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实现与消费者的全程无障碍沟通,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势在必行。放眼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塑,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抬头,各种“退群”事件屡有发生,全球合作遭遇巨大挑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各国经济联系受阻明显,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大,全球产业布局将深度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政策走向和外溢效应变数较大。进入后疫情时代,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各国经济政策会进行大幅度调整,国际合作将受到影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日趋复杂。
  聚焦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迫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还亟待提高,供需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的矛盾依然存在,新兴产业、新兴业态、新兴商业模式发展缓慢,一些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环节还不畅通。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层面、领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系效能的发挥、运转的顺畅,因此,整个经济体系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我国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系保障。但要真正把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发挥出来,还需要针对生产、分配 、流通、消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影响宏观经济循环的各种障碍,使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内部、环节之间能够顺利衔接、顺利转化,最终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畅通。

  生产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生产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当前还难以有效满足居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型消费的需求,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国民经济的“经络”,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攻克重大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问题,加大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特点的产品研发力度,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为启动国内消费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拉力”。为此,我们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流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素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机制在这一领域还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劳动力市场没有统一,人才流动受到户籍等制度的制约;金融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技术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活力,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为此,我们要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逐步实现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促进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实现全国医疗养老保险的互认互转,促使人员流动能够自主有序。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弱,居民的消费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需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畅通国民经济提供保障。为此,我们需要稳定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作用。通过稳就业促增收,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挖掘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潜力;加快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扩大绿色食品、药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发展。

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高地,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从当前形势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们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取得科技优势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我们要發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加速突破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制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快构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储备库。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我们要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壮大智能机器人、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支柱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们要抓紧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培育公平竞争环境,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打造全价值链优势。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规模庞大的产业体系,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产业链,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产业链集成、协同和优化能力还不够强,现代化水平不高,一些核心技术、核心工艺受制于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又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我们要提高风险意识,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要打造全价值链优势,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在价值链的低端、中高端都要实现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超越,全面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ZDA0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②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0年7月21日。
  责编/谢帅 美编/陈琳
其他文献
【关键词】政治站位 新时代 理论学习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政治站位,是指党员干部在处理政治问题、作出政治决策时应具备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是对其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握政治大局,以及应具备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等方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政治建设和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强调“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从
国之重器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理解国之重器,应当综合借鉴世界各国兴衰罔替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西方制度之外的另一种制度选择。但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改变我们讲中国故事的方式,调整我们塑造中国话语的策略,用适当的方法来叙述中国的“另一种制度选择”,把中国成功的故事转换成为软力量话语。一是要使用人们普遍懂得的“语言”;二是要以合乎逻辑和讲道理的方式来叙述中国故事;三是要叙述成功故事背后的制度要素,避免演变成意识形态之争。以讲好“三个可持续” (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稳定、政治上可持续的制度支撑和领导)来讲好、讲清楚中国
【关键词】党政干部 政治站位 政治大局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政治站位是把握政治这条“生命线”的必然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下,强调政治站位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范围不应只限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还应包含基层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网络媒体从业者等众多群体,
当前,中国逐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央,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也出现了回流祖(籍)国的趋势。如何实施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和统战政策,大力吸引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学习生活,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工作、统战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梳理出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流祖(籍)国的主要趋势及特点,从国际国内局势、人才政策作用、以及血缘乡缘和情缘等方面分析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流的原因。分析发现,制约海外人才回流的主要因素有国际人才争夺、发达国家人为设置障碍和统战工作力度不够等等,文章从战略引才、环境引才、政策引才、平台引才、
“荣誉感”作为个体对来自国家和社会褒扬与赞誉的主观感受及自我肯定性的心理体验而言,本质上是个体一种内在的德性,是个体在组织或国家社会参与中衍生的感知体验;其对于个人生活及社会参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或价值。通过考察青年群体在国庆仪式中的荣誉共识及再建构过程。
中国三孩政策下的低生育形势以及人口政策未来走向,不仅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和家庭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研究基于宏观计划与微观个体并重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三孩政策下的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面临的诸多困境及可能出路。人口形势方面,中国实现低生育水平已近30年,目前已进入极低生育率阶段。而低生育的人口形势背后反映的是民众普遍的低生育意愿,经济社会发展、限制性人口政策、东亚国家的家庭和制度安排是形塑民众低生育意愿的主要力量。在中国以往低生育进程中,有关低生育水平下该实行何种人口政策
【关键词】“黄宗羲定律” 赋税 改革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黄宗羲定律”是一个具有超越历史学学科范围影响力的理论。这一论断源自于黄宗羲的文章《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他在文章中列举了从租庸调、两税法到一条鞭法改革的情况,指出唐初设立租庸调,到杨炎时改为两税法,“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明代行一条鞭法,“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
【关键词】种源安全 种子主权 粮食安全 食物主权 国家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笔者的研究团队近期研究了这一问题,基本结论如下:在2050年之前,中国还将保持粮食生产、消费、进口的三项世界第一,2050年之后,由于中国相继越过了人口峰值、食物消费峰值,老龄化峰值也将稳定在高位,中国在粮食生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同时,粮食消
【关键词】人力资源 国有企业 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三项制度改革的持續深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呈现出市场化、规范化等特征,国有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人力资源“包袱”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化。近年来,党中央部署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凸显出国有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矛盾,通用型、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