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矢状窦旁脑膜瘤(PSM)又叫傍矢状面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发病率约占全部脑膜瘤的18%。矢状窦旁脑膜瘤以一侧多见,也可发生两侧,瘤体生长缓慢,早期虽压迫脑组织和矢状窦可不产生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常出现癫痫,精神异常,视力障碍,头痛等高颅压症状。因矢状窦旁脑膜瘤因邻近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及脑皮层功能区等重要结构[1],肿瘤的全切难度明显增大,常易并发上矢状窦功能区和中央静脉回流受损等严重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改进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的发展,PSM的手术疗效不断提高[2]。我科从2005~2010年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1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于我科住院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11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7~75岁,平均542岁;病程2~27个月,平均117个月。临床表现: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2例,癫痫发作4例,偏瘫5例。全部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头CT扫描显示:矢状窦旁高密度6例,低密度2例,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3例,增强扫描后肿瘤均匀强化。4例行MRI平扫:T 1加权相肿瘤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 2加权相肿瘤呈等信号或高信号,注射Gd-DTPA后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周边伴有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肿瘤部位:位于矢状窦左侧6例,右侧4例,位于双侧1例,矢状窦前1/3者6例,中1/3者3例,后1/3者2例;肿瘤直径2~6cm。肿瘤体积较大、血供丰富的3例行DSA检查显示颈内、外动脉双重供血,均可见肿瘤染色,发现上矢状窦闭塞2例,显影通畅1例。
方法:所有患者均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术前均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术前常规消毒,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根据肿瘤位置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肿瘤位于前1/3及中1/3的患者均取仰卧位,后1/3取侧俯卧位,头部稍抬高10°~15°,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根据CT或MRI显示肿瘤位置精确设计皮瓣和骨瓣矢状窦前1/3的脑膜瘤采用双额发际内冠状切口,矢状窦中后1/3的脑膜瘤则采用跨中线的马蹄形切口,骨瓣一般作跨越中线游离骨瓣。切开硬膜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注意应用铣刀减少出血,矢状窦表面以明胶海绵和脑棉片压迫止血。肿瘤显露充分后,观察肿瘤大小、部位和与周围组织的关联等情况予以完整或分块切除。可先行电凝并切断肿瘤供血,使肿瘤体积缩小,再切断肿瘤基底,肿瘤完整切除,注意保护好中央沟静脉、脑皮质回流静脉。肿瘤较小者整块游离直达矢状窦;肿瘤较大者,先行肿瘤内分块切除,使瘤体缩小后再分离肿瘤包膜,亦可先行电凝并切断肿瘤供血,使肿瘤体积缩小,再切断肿瘤基底。根据上矢状窦受侵袭的程度和部位,分别予以烧灼、切除上矢状窦边缘、结扎切除上矢状窦等相应处理[3-5]。手术前后常规应用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
结 果
临床疗效:本组患者共11例,按脑膜瘤切除Simpson分级法:Ⅰ级手术显微镜下完全切除肿瘤,肿瘤累及的硬脑膜和颅骨(包括受侵犯的硬脑膜窦);Ⅱ级手术显微镜下完全切除肿瘤,电凝或激光处理肿瘤附着的硬脑膜;Ⅲ级手术显微镜下完全切除肿瘤,受累及的硬脑膜及硬脑膜外病变(增生颅骨)未处理;Ⅳ级肿瘤部分切除伴硬脑膜残留;Ⅴ级肿瘤单纯活检。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6例,Ⅲ级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
病理结果:上皮细胞型4例,纤维细胞型4例,血管型4例,恶性脑膜瘤1例。
随访情况: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前5例偏瘫患者,术后肌力明显改善3例, 2例肌力轻度下降,予康复治疗于术后6月内完全恢复正常;术前癫痫患者4例,术后抗癫痫治疗1~2年后,3例癫痫症状完全消失后停药,1例抗癫痫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但仍需继续用药;余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SimpsonⅠ和Ⅱ级切除者未见复发,SimpsonⅢ级者切除1例复发,复发者予二次手术治疗。1例患者于术后14个月死于急性脑出血,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
讨 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其疗效确切,已被临床广为应用。然而由于患者病情复杂,手术要求术者在肉眼下操作,手术难度较大,危险性大,稍有差错极易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遗留后遗症,甚至死亡。通过对上述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的回顾性分析,笔者总结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术前准备: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生长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术前准备需要更加充分。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头部CT检查,必要时行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肿瘤的位置、供血情况,与周围组织、上矢状窦关系,回流静脉的通畅与否。
切口选择:根据CT或MRI显示肿瘤位置精确设计皮瓣和骨瓣矢状窦前1/3的脑膜瘤采用双额发际内冠状切口,矢状窦中后1/3的脑膜瘤则采用跨中线的马蹄形切口,骨瓣一般作跨越中线游离骨瓣。既充分暴露肿瘤,同时也注意患者的美观。
控制出血:PSM供血极为丰富,多由颈内、颈外动脉双重供血,如手术操作不当极易引起大量失血,造成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控制并减少术中出血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①对血供十分丰富、肿瘤直径≥5cm或按Bonnal分型在Ⅴ型以上者,应采用控制性低血压,使收缩压在颅骨钻孔时即维持在75mmHg左右,同时静脉做好输血准备;②充分暴露瘤体,骨瓣必要时可跨越至对侧,以便最大限度的暴露肿瘤;③骨瓣翻起前应仔细分离硬脑膜与矢状窦,以免损伤矢状窦破裂或周围组织。
矢状窦的处理:①对肿瘤侵润矢状窦的前1/3,若肿瘤与矢状窦壁粘连严重,术前证实矢状窦未完全被肿瘤阻断者,手术可部分切除受累矢状窦,后修补矢状窦;②对于肿瘤侵润矢状窦中后1/3的患者,除非术前脑血管造影或DSA检查已证实窦腔完全闭塞或术中夹闭矢状窦15分钟不出现静脉淤血,方可将矢状窦完全切除,本组2例采用此方法,術后疗效较好;③对位于中后1/3段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时,若窦壁被肿瘤全层侵蚀或部分瘤体突入窦腔,可将此段矢状窦切除,同时选用自体组织,如自体静脉、硬脑膜、颅骨骨膜等重建矢状窦,吻合中央沟静脉[2];④被肿瘤浸润的窦壁,还可用剥离、刮除及双极电凝电灼其外层等办法处理。
参考文献
1 乔洪潮,任会菊,牛光明.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22例临床报告[J].医学信息,2009,22(7):633.
2 王奕鹏,杨利孙,陈飞.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临床医学,2008,28(2)1-2.
3 马宗宾,刘会.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7-68.
4 任德馨,刘继伟.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2010,5:1178.
5 张承军,陈小艳.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0例报道)[J].当代医学,2010,16(9):19-20.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于我科住院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11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7~75岁,平均542岁;病程2~27个月,平均117个月。临床表现: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2例,癫痫发作4例,偏瘫5例。全部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头CT扫描显示:矢状窦旁高密度6例,低密度2例,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3例,增强扫描后肿瘤均匀强化。4例行MRI平扫:T 1加权相肿瘤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 2加权相肿瘤呈等信号或高信号,注射Gd-DTPA后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周边伴有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肿瘤部位:位于矢状窦左侧6例,右侧4例,位于双侧1例,矢状窦前1/3者6例,中1/3者3例,后1/3者2例;肿瘤直径2~6cm。肿瘤体积较大、血供丰富的3例行DSA检查显示颈内、外动脉双重供血,均可见肿瘤染色,发现上矢状窦闭塞2例,显影通畅1例。
方法:所有患者均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术前均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术前常规消毒,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根据肿瘤位置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肿瘤位于前1/3及中1/3的患者均取仰卧位,后1/3取侧俯卧位,头部稍抬高10°~15°,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根据CT或MRI显示肿瘤位置精确设计皮瓣和骨瓣矢状窦前1/3的脑膜瘤采用双额发际内冠状切口,矢状窦中后1/3的脑膜瘤则采用跨中线的马蹄形切口,骨瓣一般作跨越中线游离骨瓣。切开硬膜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注意应用铣刀减少出血,矢状窦表面以明胶海绵和脑棉片压迫止血。肿瘤显露充分后,观察肿瘤大小、部位和与周围组织的关联等情况予以完整或分块切除。可先行电凝并切断肿瘤供血,使肿瘤体积缩小,再切断肿瘤基底,肿瘤完整切除,注意保护好中央沟静脉、脑皮质回流静脉。肿瘤较小者整块游离直达矢状窦;肿瘤较大者,先行肿瘤内分块切除,使瘤体缩小后再分离肿瘤包膜,亦可先行电凝并切断肿瘤供血,使肿瘤体积缩小,再切断肿瘤基底。根据上矢状窦受侵袭的程度和部位,分别予以烧灼、切除上矢状窦边缘、结扎切除上矢状窦等相应处理[3-5]。手术前后常规应用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
结 果
临床疗效:本组患者共11例,按脑膜瘤切除Simpson分级法:Ⅰ级手术显微镜下完全切除肿瘤,肿瘤累及的硬脑膜和颅骨(包括受侵犯的硬脑膜窦);Ⅱ级手术显微镜下完全切除肿瘤,电凝或激光处理肿瘤附着的硬脑膜;Ⅲ级手术显微镜下完全切除肿瘤,受累及的硬脑膜及硬脑膜外病变(增生颅骨)未处理;Ⅳ级肿瘤部分切除伴硬脑膜残留;Ⅴ级肿瘤单纯活检。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6例,Ⅲ级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
病理结果:上皮细胞型4例,纤维细胞型4例,血管型4例,恶性脑膜瘤1例。
随访情况: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前5例偏瘫患者,术后肌力明显改善3例, 2例肌力轻度下降,予康复治疗于术后6月内完全恢复正常;术前癫痫患者4例,术后抗癫痫治疗1~2年后,3例癫痫症状完全消失后停药,1例抗癫痫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但仍需继续用药;余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SimpsonⅠ和Ⅱ级切除者未见复发,SimpsonⅢ级者切除1例复发,复发者予二次手术治疗。1例患者于术后14个月死于急性脑出血,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
讨 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其疗效确切,已被临床广为应用。然而由于患者病情复杂,手术要求术者在肉眼下操作,手术难度较大,危险性大,稍有差错极易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遗留后遗症,甚至死亡。通过对上述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的回顾性分析,笔者总结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术前准备: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生长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术前准备需要更加充分。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头部CT检查,必要时行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肿瘤的位置、供血情况,与周围组织、上矢状窦关系,回流静脉的通畅与否。
切口选择:根据CT或MRI显示肿瘤位置精确设计皮瓣和骨瓣矢状窦前1/3的脑膜瘤采用双额发际内冠状切口,矢状窦中后1/3的脑膜瘤则采用跨中线的马蹄形切口,骨瓣一般作跨越中线游离骨瓣。既充分暴露肿瘤,同时也注意患者的美观。
控制出血:PSM供血极为丰富,多由颈内、颈外动脉双重供血,如手术操作不当极易引起大量失血,造成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控制并减少术中出血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①对血供十分丰富、肿瘤直径≥5cm或按Bonnal分型在Ⅴ型以上者,应采用控制性低血压,使收缩压在颅骨钻孔时即维持在75mmHg左右,同时静脉做好输血准备;②充分暴露瘤体,骨瓣必要时可跨越至对侧,以便最大限度的暴露肿瘤;③骨瓣翻起前应仔细分离硬脑膜与矢状窦,以免损伤矢状窦破裂或周围组织。
矢状窦的处理:①对肿瘤侵润矢状窦的前1/3,若肿瘤与矢状窦壁粘连严重,术前证实矢状窦未完全被肿瘤阻断者,手术可部分切除受累矢状窦,后修补矢状窦;②对于肿瘤侵润矢状窦中后1/3的患者,除非术前脑血管造影或DSA检查已证实窦腔完全闭塞或术中夹闭矢状窦15分钟不出现静脉淤血,方可将矢状窦完全切除,本组2例采用此方法,術后疗效较好;③对位于中后1/3段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时,若窦壁被肿瘤全层侵蚀或部分瘤体突入窦腔,可将此段矢状窦切除,同时选用自体组织,如自体静脉、硬脑膜、颅骨骨膜等重建矢状窦,吻合中央沟静脉[2];④被肿瘤浸润的窦壁,还可用剥离、刮除及双极电凝电灼其外层等办法处理。
参考文献
1 乔洪潮,任会菊,牛光明.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22例临床报告[J].医学信息,2009,22(7):633.
2 王奕鹏,杨利孙,陈飞.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临床医学,2008,28(2)1-2.
3 马宗宾,刘会.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7-68.
4 任德馨,刘继伟.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2010,5:1178.
5 张承军,陈小艳.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0例报道)[J].当代医学,2010,16(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