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考语文试卷,品中华文化味道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axx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村接话本,处处有诗才。”朱熹的诗句道出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创作的素材,即艺术的美在眼前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中。2013年的厦门中考语文试卷,也让我们嗅到了不一般的文化味道。
  一、整体感知——看文化
  首先,就试卷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我进行了简单的归整,发现许多题目都饱含文化味。如第2题古诗填空占到15%,这不仅仅是命题者的别具匠心,更是符合《新课标》的中心内容,充分彰显课改特色和创新精神。
  二、分门别类——品卷香
  1、美丽的诗情画意
  传统意义上的试卷,像一名严肃的考官,令人生畏。但是今天的厦门卷却并不寒冷,它以形象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带来了诗情画意。如试卷的第2题。题型虽然简单,却可让我们陶醉其中。
  2、浓郁的时代气息
  如本次厦门卷一样,具有时代的气息。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在“口语交际”。它围绕“中国星跳跃”这一热点话题展开,除了让学生判断这一节目的优劣,更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道题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发生的时间也在今年,这是鲜活的生活,社会的焦点。
  3、精彩的地域特色
  新课程提倡课程“体现本土特色,彰显个性”。细看试卷,我们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看到的是众多熟悉的厦门文化元素。请看第5题,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思维、眼界以及表达水平。看似难度有些大,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命题组也把难点悄悄的用这些词眼包装起来了,如“厦门、台湾、清明节……”而杜牧的《清明》这首诗歌的引用,也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4、强烈的感情色彩
  考试是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总结,但是它也并非只是一道道冰冷的试题,细细读之,里面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情感,可以温暖我们的心灵。正如现代文阅读《母亲的风景》,质朴的言语,深切的情感汇聚成了一篇感人的文章。
  三、对照反思——明方向
  大家都说考试是指挥棒,试题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标。那么今年的厦门中考试卷,对明天的教学释放出怎样的信息呢?
  1、重视熏陶
  腹有诗书气自华。《新课标》强调重视语文教学重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们要有“我即语文”自信:第一,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去感染学生。第二,让语文飞出课堂。
  2、立足实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内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贴近生活,因为生活就是语文。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寻找细节来写文章。第二,教授学生语文实践的方法。
  3、传承文化
  纵观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在综合性学习题目的设置上,都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如: 2010以闽南语的传承展开考题; 2011年考的是厦门的凤凰木,2012年考的是海峡两岸爱心行动。文化的传承,与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这方面的知识贮备,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活动,在生活中加深对名族文化的理解与感受。我经常使用以下方法:设置课前三分钟演讲环节,提出近期社会上的人文话题,让学生以此话题上台大胆陈述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披文入情
  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语文课不是工具课,不能把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在课堂上,首先要做一个富有情感的语文老师,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学。其次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感受文学的优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一份试卷,一扇课程改革的窗口。从这扇窗口,我们看到转变语文教学方式的缤纷世界,那就是走进经典,用心品味,又走出文本,感受生活,与时代接轨,培养学生用富有文化素养的目光去看厦门,看生活,看整个时代。
其他文献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讲,作文分数的提升是个难关。在考场上,能吸引评卷老师细读作品,开头至关重要。同样,对于考生来讲,一旦想出好开头,笔头的文思就会源源流出。在文章的开头,运用景物描写能给人以美好清新的印象。因此,我尝试着指导学生们在写作时有目的的运用景物描写作为习作的开头,让笔下景物成为一个个会说话的实体。  针对初三毕业班学生,从上学期开学我坚持每周对学生进行一到两次的写作指导,历时三个月,指导从如
期刊
构建有效语文课堂,前提是要认识“构建”的意义,“构建”的主语不应是师,而应是生,因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构建者。在我们日常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出现费时低效的状况,我就以本学期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切实落实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一、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语文课堂的保证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
期刊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我们应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题—阅读教学,应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期刊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更谈不上自主了。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印发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充分预习、做好铺垫。  抄来算去,机械重复,无价值的作业,孩子们十分反感;有创新、有价值的作业,孩子们却十分喜欢。在学习《
期刊
写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正如鸟儿的双翼,缺少其一则不可能在蓝天上自由翱翔。高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扎实地进行“写”的训练,那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该如何有效落实“读写结合”呢?这里,谈谈自己粗浅的一些看法。  一、树立意识,明确训练目标  1、课堂上要树立有效“读”的意识。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材正是学生学写的典范,只要扎扎实实地读,就一定能轻轻松松地写。小学阶段教材中的很多篇
期刊
(一)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首先是一篇微型小说,人物:两个病人,情节:见死不救。最有特色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令人回味,发人深思。每个读者,包括我们的学生,第一次读的时候对远窗病人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都会感到意外,因为作者有意渲染了窗外的美景,吸引着远窗病人,也吸引着我们读者,不知不觉中窗外的美景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当我们读到文末的时候,和远窗病人一样发出“呀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练习,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中年级,是学习习作起步阶段。因此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乐于读书,乐于动笔,提高习作能力是我的目标。  一、仿写,习作有章可循。  在进入三年级语文课中,我们经常在挖掘教材的上下功夫,寻找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然后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学科。仅仅靠课内的学习是不够的,课外的阅读,作业的拓展很重要。通过作业的拓展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学生更高昂的学习兴趣和拼搏创新的动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布置拓展作业的。  1、走进自然,当一个小小“摄影家”  在教学一些优美的写景文章
期刊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因此,应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呢?  一、注重课内文
期刊
在教育教学中,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怎样全面有效的教育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这是我长久思考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多年工作的一点感悟,我认为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一、明确一个核心  语文教学大纲2011修订版明确,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教学手段也可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我们语文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热爱祖国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