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村接话本,处处有诗才。”朱熹的诗句道出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创作的素材,即艺术的美在眼前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中。2013年的厦门中考语文试卷,也让我们嗅到了不一般的文化味道。
一、整体感知——看文化
首先,就试卷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我进行了简单的归整,发现许多题目都饱含文化味。如第2题古诗填空占到15%,这不仅仅是命题者的别具匠心,更是符合《新课标》的中心内容,充分彰显课改特色和创新精神。
二、分门别类——品卷香
1、美丽的诗情画意
传统意义上的试卷,像一名严肃的考官,令人生畏。但是今天的厦门卷却并不寒冷,它以形象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带来了诗情画意。如试卷的第2题。题型虽然简单,却可让我们陶醉其中。
2、浓郁的时代气息
如本次厦门卷一样,具有时代的气息。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在“口语交际”。它围绕“中国星跳跃”这一热点话题展开,除了让学生判断这一节目的优劣,更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道题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发生的时间也在今年,这是鲜活的生活,社会的焦点。
3、精彩的地域特色
新课程提倡课程“体现本土特色,彰显个性”。细看试卷,我们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看到的是众多熟悉的厦门文化元素。请看第5题,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思维、眼界以及表达水平。看似难度有些大,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命题组也把难点悄悄的用这些词眼包装起来了,如“厦门、台湾、清明节……”而杜牧的《清明》这首诗歌的引用,也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4、强烈的感情色彩
考试是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总结,但是它也并非只是一道道冰冷的试题,细细读之,里面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情感,可以温暖我们的心灵。正如现代文阅读《母亲的风景》,质朴的言语,深切的情感汇聚成了一篇感人的文章。
三、对照反思——明方向
大家都说考试是指挥棒,试题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标。那么今年的厦门中考试卷,对明天的教学释放出怎样的信息呢?
1、重视熏陶
腹有诗书气自华。《新课标》强调重视语文教学重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们要有“我即语文”自信:第一,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去感染学生。第二,让语文飞出课堂。
2、立足实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内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贴近生活,因为生活就是语文。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寻找细节来写文章。第二,教授学生语文实践的方法。
3、传承文化
纵观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在综合性学习题目的设置上,都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如: 2010以闽南语的传承展开考题; 2011年考的是厦门的凤凰木,2012年考的是海峡两岸爱心行动。文化的传承,与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这方面的知识贮备,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活动,在生活中加深对名族文化的理解与感受。我经常使用以下方法:设置课前三分钟演讲环节,提出近期社会上的人文话题,让学生以此话题上台大胆陈述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披文入情
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语文课不是工具课,不能把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在课堂上,首先要做一个富有情感的语文老师,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学。其次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感受文学的优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一份试卷,一扇课程改革的窗口。从这扇窗口,我们看到转变语文教学方式的缤纷世界,那就是走进经典,用心品味,又走出文本,感受生活,与时代接轨,培养学生用富有文化素养的目光去看厦门,看生活,看整个时代。
一、整体感知——看文化
首先,就试卷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我进行了简单的归整,发现许多题目都饱含文化味。如第2题古诗填空占到15%,这不仅仅是命题者的别具匠心,更是符合《新课标》的中心内容,充分彰显课改特色和创新精神。
二、分门别类——品卷香
1、美丽的诗情画意
传统意义上的试卷,像一名严肃的考官,令人生畏。但是今天的厦门卷却并不寒冷,它以形象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带来了诗情画意。如试卷的第2题。题型虽然简单,却可让我们陶醉其中。
2、浓郁的时代气息
如本次厦门卷一样,具有时代的气息。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在“口语交际”。它围绕“中国星跳跃”这一热点话题展开,除了让学生判断这一节目的优劣,更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道题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发生的时间也在今年,这是鲜活的生活,社会的焦点。
3、精彩的地域特色
新课程提倡课程“体现本土特色,彰显个性”。细看试卷,我们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看到的是众多熟悉的厦门文化元素。请看第5题,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思维、眼界以及表达水平。看似难度有些大,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命题组也把难点悄悄的用这些词眼包装起来了,如“厦门、台湾、清明节……”而杜牧的《清明》这首诗歌的引用,也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4、强烈的感情色彩
考试是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总结,但是它也并非只是一道道冰冷的试题,细细读之,里面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情感,可以温暖我们的心灵。正如现代文阅读《母亲的风景》,质朴的言语,深切的情感汇聚成了一篇感人的文章。
三、对照反思——明方向
大家都说考试是指挥棒,试题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标。那么今年的厦门中考试卷,对明天的教学释放出怎样的信息呢?
1、重视熏陶
腹有诗书气自华。《新课标》强调重视语文教学重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们要有“我即语文”自信:第一,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去感染学生。第二,让语文飞出课堂。
2、立足实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内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贴近生活,因为生活就是语文。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寻找细节来写文章。第二,教授学生语文实践的方法。
3、传承文化
纵观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在综合性学习题目的设置上,都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如: 2010以闽南语的传承展开考题; 2011年考的是厦门的凤凰木,2012年考的是海峡两岸爱心行动。文化的传承,与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这方面的知识贮备,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活动,在生活中加深对名族文化的理解与感受。我经常使用以下方法:设置课前三分钟演讲环节,提出近期社会上的人文话题,让学生以此话题上台大胆陈述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披文入情
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语文课不是工具课,不能把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在课堂上,首先要做一个富有情感的语文老师,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学。其次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感受文学的优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一份试卷,一扇课程改革的窗口。从这扇窗口,我们看到转变语文教学方式的缤纷世界,那就是走进经典,用心品味,又走出文本,感受生活,与时代接轨,培养学生用富有文化素养的目光去看厦门,看生活,看整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