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是什么?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标志,是人类智慧、意志、理想的最佳体现,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而装帧艺术则是这个物质载体的结构和形态的设计,是人类的智慧所创造的“第二个自然界”。在急速的时代我们内心和身体各种疲惫,满满的文字会更加令人厌烦,这就需要一个点来平衡让我们对阅读不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快捷、明确的图片作为一种主流传播方式受到多数人的喜爱,影响着我们的阅读习惯,“绘本类”“图文类”“插画类”的书籍也占据了我们的视线。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对于人类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经济繁荣,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来到,科学文化日新月异,人类越来越不满足于现实所提供的某些物质条件,近乎于持一种挑剔的态度去接受经济高度发达的物质性、精神性的享受。而今的书籍装帧设计,也只有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基础上,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
人类的信息传播从以语言和烽火的方式作为第一期开始,逐步进入了第二期的文字和纸的发明,第三期的印刷和出版,第四期的有线与无线电话以及电报的发明应用,直至第五期的电子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发明与利用。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四期与第五期的过渡。在以视觉传达为主的印刷出版物之外,还有以视、听两种传达手段同时运用,称之为多媒体光盘的新型书籍等等。由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所谓现代书籍装帧将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与形式。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现代书籍装帧的艺术特性。要看到它的发展,关注它的变化,一成不变的模式将不复存在。新时期对设计师、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又要努力学习与装帧艺术关联的科学技术知识,坚持独立创意,不断进取,才能将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中国书籍装帧风格,从而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取得一个独特的地位。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历史上的中国古籍,天头地脚、行栏牌界、版式、字体等等,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色。符合当时人们的需求与审美意识。
二、不同时期的书籍有不同的装帧概念与形式
(一)编简
竹木简的装帧形式。古人书写于竹木简,以篇为单位,写完一篇,以绳作结,编简成策,第一策必定要标写这一策书的篇名。编简成策之后,以尾简为轴心,朝前卷起,装入帙内,以便收藏。
(二)卷子装
又称卷轴装,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流行于隋、唐时期。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帧亦是将写好的长条纸书卷成卷子形式,故称卷子装。现在中国画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存作品。
(三)旋风装
旋风装是卷轴装到册叶装的过渡形式。装帧形式是以一幅比书页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把书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底纸上,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它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形,又解决了翻检时的不方便。
(四)经折装
又称折子装。出现在9世纪中叶以后的唐代晚期。装帧的形式是依一定的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前后粘裱厚纸板,作为护封。经折装克服了卷子装的卷舒不便的问题。
(五)蝴蝶装
根据雕版印书的特点,人们创造了蝴蝶装。此种装帧形式是把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以版口一方为准,逐叶粘贴,打开书本,版口居中,书页朝左、右边展开。宋元时期盛行此装帧形式。因蝴蝶装的书页是单页,翻阅时易产生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的现象,阅读不方便是蝴蝶装的缺点。
(六)包背装
装帧的形式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书页左右两边朝向书脊订口处,集数页为叠,排好顺序,以版口处为基准用纸捻穿订固定,天头、地脚、订口处裁齐,形成书背。外粘裱一张比书页略宽略硬的纸作为封面、封底。此装帧形式缘自包裹书背,所以称其为包背装。包背装的书籍出现在南宋后期,元、明、清也多用此形式,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等。
(七)线装
装帧形式与包背装近似。书页正折,版心外向,封面、封底各一张,与书背戳齐,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线装是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线装书的出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装帧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至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我国古籍书墨香纸润,版式疏朗,字大悦目。素雅而端正,不刻意追求华丽,是我国线装书的特征。字体有颜、柳、欧、赵诸家,讲究总体和谐而富有文化书卷之气。
1949年以后,出版事业的飞跃发展和印刷技术工艺的进步,为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呈现出多种形式、风格并存的格局。“文革”期间,书籍装帧艺术遭到了劫难,“一片红”成了当时的主要形式。70年代后期,书籍装帧艺术得以复苏。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装帧艺术的发展。随着现代设计观念、现代科技的积极介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更加趋向个性鲜明、锐意求新的国际设计水准。
读图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根据读者的审美要求,读书要求,设计出既突出书籍内容,又不失民族特色的书籍装帧作品,让阅读者在急速匆忙的疲惫中享受阅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婕.思考“读图时代”的装帧时代.艺术与设计.2008(06)
[2]刘惠星.论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意识.兰州学刊.2003(01)
[3]汪君.谈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艺术探索.2006(03)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动画系】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对于人类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经济繁荣,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来到,科学文化日新月异,人类越来越不满足于现实所提供的某些物质条件,近乎于持一种挑剔的态度去接受经济高度发达的物质性、精神性的享受。而今的书籍装帧设计,也只有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基础上,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
人类的信息传播从以语言和烽火的方式作为第一期开始,逐步进入了第二期的文字和纸的发明,第三期的印刷和出版,第四期的有线与无线电话以及电报的发明应用,直至第五期的电子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发明与利用。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四期与第五期的过渡。在以视觉传达为主的印刷出版物之外,还有以视、听两种传达手段同时运用,称之为多媒体光盘的新型书籍等等。由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所谓现代书籍装帧将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与形式。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现代书籍装帧的艺术特性。要看到它的发展,关注它的变化,一成不变的模式将不复存在。新时期对设计师、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又要努力学习与装帧艺术关联的科学技术知识,坚持独立创意,不断进取,才能将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中国书籍装帧风格,从而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取得一个独特的地位。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历史上的中国古籍,天头地脚、行栏牌界、版式、字体等等,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色。符合当时人们的需求与审美意识。
二、不同时期的书籍有不同的装帧概念与形式
(一)编简
竹木简的装帧形式。古人书写于竹木简,以篇为单位,写完一篇,以绳作结,编简成策,第一策必定要标写这一策书的篇名。编简成策之后,以尾简为轴心,朝前卷起,装入帙内,以便收藏。
(二)卷子装
又称卷轴装,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流行于隋、唐时期。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帧亦是将写好的长条纸书卷成卷子形式,故称卷子装。现在中国画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存作品。
(三)旋风装
旋风装是卷轴装到册叶装的过渡形式。装帧形式是以一幅比书页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把书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底纸上,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它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形,又解决了翻检时的不方便。
(四)经折装
又称折子装。出现在9世纪中叶以后的唐代晚期。装帧的形式是依一定的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前后粘裱厚纸板,作为护封。经折装克服了卷子装的卷舒不便的问题。
(五)蝴蝶装
根据雕版印书的特点,人们创造了蝴蝶装。此种装帧形式是把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以版口一方为准,逐叶粘贴,打开书本,版口居中,书页朝左、右边展开。宋元时期盛行此装帧形式。因蝴蝶装的书页是单页,翻阅时易产生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的现象,阅读不方便是蝴蝶装的缺点。
(六)包背装
装帧的形式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书页左右两边朝向书脊订口处,集数页为叠,排好顺序,以版口处为基准用纸捻穿订固定,天头、地脚、订口处裁齐,形成书背。外粘裱一张比书页略宽略硬的纸作为封面、封底。此装帧形式缘自包裹书背,所以称其为包背装。包背装的书籍出现在南宋后期,元、明、清也多用此形式,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等。
(七)线装
装帧形式与包背装近似。书页正折,版心外向,封面、封底各一张,与书背戳齐,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线装是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线装书的出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装帧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至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我国古籍书墨香纸润,版式疏朗,字大悦目。素雅而端正,不刻意追求华丽,是我国线装书的特征。字体有颜、柳、欧、赵诸家,讲究总体和谐而富有文化书卷之气。
1949年以后,出版事业的飞跃发展和印刷技术工艺的进步,为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呈现出多种形式、风格并存的格局。“文革”期间,书籍装帧艺术遭到了劫难,“一片红”成了当时的主要形式。70年代后期,书籍装帧艺术得以复苏。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装帧艺术的发展。随着现代设计观念、现代科技的积极介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更加趋向个性鲜明、锐意求新的国际设计水准。
读图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根据读者的审美要求,读书要求,设计出既突出书籍内容,又不失民族特色的书籍装帧作品,让阅读者在急速匆忙的疲惫中享受阅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婕.思考“读图时代”的装帧时代.艺术与设计.2008(06)
[2]刘惠星.论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意识.兰州学刊.2003(01)
[3]汪君.谈读图时代的书籍设计.艺术探索.2006(03)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动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