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源:呐喊了30年的“曹破产”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s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思源,北京学者,涉猎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有“曹破产”、“曹私有”、“曹宪政”之称。1980年首先倡导破产淘汰理论,1985年出任国务院破产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主持起草中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和失业救济法规,并推进其立法,1988年“下海”创办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曾被《亚洲周刊》评为“影响中国新世纪的50位名人”之一,被《远东经济评论》评为亚洲风云人物。
  
  “今年,我要向有关方面提出完善破产法规的新建议。”如今,曹思源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已经在2006年8月27日,由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所取代。但作为肇始者,他仍关注着此间传闻,仍为其呐喊着。
  见到曹思源时,他看起来矮且胖,坐在椅子上,一直笑眯眯的。他有着江西人的厚道,多次起身找书送给记者;他也有南方人的谦和与精明,比如言语间随处可见的关切与夸奖。这几乎让人无法看出,他的头上还顶着一个沉甸甸的大帽子——“曹破产”。
  


  生于中国最早的工商业发展之地——江西景德镇,曹思源称自己离开故乡的日子着实太久了。来到北京,他进过讲堂,也进过庙堂。在吃着“皇粮”、受人尊敬的国务院红墙内工作过,却发现还是“民办”适合自己。在这些辗转曲折之中,曹思源恐怕也有不少改变与迂回,但究其所思,却始终关乎国家,关乎民生与当下。“促使我研究当下一系列问题的最主要动力就是正义感。”曹思源坚定地说道。
  虽然现在眼睛不太好,也不会用电脑打字,但是曹思源仍热衷于在“新生媒体”博客上与年轻人交流。“我的每篇博客大概有9000的点击量。”他为此颇为得意。
  除了发表对宪政、民生等重大问题的观点,曹思源还喜欢以旧体诗与朋友唱和。他的诗称不上多有古意,但直白浅显,颇显一位学者对于启蒙大众的追求。2009年,曹思源63岁了。新年的时候,他以诗明志:“灵鼠添岁牵金牛,十二生肖竞风流。笑迎前路雨雪润,锲而不舍夺丰收。”
  
  冲破重重阻碍促成《破产法》
  
  1982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曹思源分配到中共中央党校,几个月后就因不再喜欢教书而调入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关于制定《破产法》的方案给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政治局委员等领导挨个寄去。寄出去的这些信起先并未如他所愿,毫无反应。
  直到1983年底,曹思源获知,胡耀邦指示国家经委和国务院经济法规中心对关于制定《破产法》方案加以研究,但这两个单位却整整研究了五个月,也没有下文。而他在这期间的四处鼓吹也屡屡被泼冷水。“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怎么可能会有破产?那都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甚至有延安时期的老革命跳着脚说:“一定要查清楚曹思源这个人的问题。”
  虽然受到重重阻碍,但是曹思源并不气馁。当时,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正在召开,曹思源找到当时的一位人大代表,极力向他鼓吹长期吃“大锅饭”对国家、对企业、对人民的危害是如何深重,以及必须实施破产法的理由。这位人大代表终于被他说动了,在人代会上提交了相关提案,《破产法》由此列入了国家的立法议程。
  1984年起,曹思源担任《破产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并因起草《破产法》而调入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1986年1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九十九次会议一致通过了《破产法》草案,并送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6月16日召开了第一次讨论《破产法》的会议,发言争论相当激烈。51名发言者中,41人表示反对,只有10人表示赞成。怎么办?
  


  曹思源又开始了他的“活动”。他昼夜突击,写了一本《谈谈企业破产法》,交给出版社突击出版。一个多月后,他给每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都寄了一本长达14万字的《谈谈企业破产法》。书中,曹思源以大量详实的调查研究材料为基础,深入论证了《破产法》实施之必然。
  8月28日,第二次审议《破产法》,持反对意见的从41人下降到27人,赞成的从10人上升到27人,赞成人数与反对人数持平,曹思源的“活动”初见成效。
  人大常委会委员总共156人,发言者只有54人,那沉默的100多人的态度,曹思源还不得而知。但表决时,这100多人若有一人反对,按照人大历来的习惯,《破产法》仍将不能通过。曹思源的“活动”又开始了,他分别给人大常委会各位委员打电话,多次到委员家中面谈,同时积极抢占舆论阵地,在报纸上发表大量介绍、论证《破产法》的文章,通过这些工作,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认识逐步发生了变化。
  1986年12月2日,第三次审议《破产法》,110人出席会议,101人表示赞成,9人弃权,反对票为零,《破产法》以绝对优势获得通过。
  
  从“延期扭亏”开始的思索
  
  其实,曹思源之所以一直热衷于《破产法》的制定、实施,是源于他早年的一段经历。早在1974年,曹思源在江西景德镇市委党校工作。有一次,他以一名市委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列席了市委召开的工交干部大会。会上,市委书记声色俱厉地批评了一家连年亏损的机械厂,并且宣布这家机械厂限期一年进行整顿,到时若不能扭亏,就取消市财政局所给的补贴。一年转眼就过去了,这个机械厂依然没有扭亏。市委又召开了会议,市委书记又一次批评了这家机械厂,然而最后宣布的措施却仍然是“延长一年整顿”。
  曹思源心里很清楚这位市委书记的尴尬,因为他手中尚没有对无法扭亏的企业的最后处理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限期扭亏”必然变成“延期扭亏”,“延期扭亏”必然变成“无限期扭亏”……如此以往,生产便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同时,由于在市委党校工作,曹思源有机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材料。他得知,当时企业亏损面实际已经达到40%以上。有的企业甚至从投产开始就亏损,已经亏掉了几倍于自身的投资。
  “建立市场经济需要很多条件,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定要优胜劣汰,才能推动技术进步。”用什么办法淘汰失去生存价值的企业呢?“劣”的结果势必是破产,曹思源想到了应有一部相关的法律——《破产法》,来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1979年9月,曹思源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受到于光远教授的指导。入学后的第二个月,他就在一篇《论国有制改革》中,提出了国有企业要走向自负盈亏的观点。
  企业一旦自负盈亏,那就会出现破产。但是,谁来为破产企业的工人负责?在当时的年代,中国还没有“失业”这一概念,更没有失业救济制度,也从没有一个职工因企业亏损而失去饭碗。这个问题把曹思源问住了。
  破产企业职工失业救济金应当从何而来?向银行要吗?“救济金贷款”找不到还本付息者,银行决不能出这笔钱。那么由国家财政负担吗?那岂不是依然躺在国家的怀里继续吃“大锅饭”?
  直到有一天,幼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在他脑中闪现。曾经,曹家住的小木房有点倾斜,邻居七嘴八舌地出主意,但只有一个人表现得特别地热心,这个人就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年幼的曹思源朦朦胧胧地觉得,房子倒塌与保险公司的利益似乎有点什么关系。
  曹思源茅塞顿开:企业可按一定比例为职工提交保险金,一旦企业实施破产,这笔钱便可用来救济职工。不久后,曹思源写出了其关于破产法的第一篇文章:《关于在竞争中发挥保险公司作用的设想》。在文中,他提出了如何解决企业破产后职工生活来源的问题。
  此时,“破产法”这一概念在曹思源脑海中已经可以自圆其说,他要做的就是把这道防护国家资产的围墙一砖一瓦地修砌完整。
  
  为《破产法》提供“售后服务”
  
  1986年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正式出台。曹思源称自己永远忘不了这一天,这是他生命中一个时期的结束,也昭示着另一个时期的开始。
  《破产法》既已通过,始作俑者曹思源本该荣耀加身,但心系改革的曹思源却总是不断地提出政治、经济等方面诸多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令领导们头疼不堪。
  “政府是讲究行政命令的,最需要的是‘好,马上照办!’而不是今天一个建议,明天一个建议,领导烦不烦啊!”曹思源说。此时的他已经看出“体制改革不能在机关里搞”。于是,他决定“下海”。
  从一个“旱涝保收”的国务院办公厅工作人员,蜕变成“没着没落”的私营企业主,曹思源这一转身并不是谁都理解的。但他决心已定。
  1988年,思源兼并与破产事务所成立。
  “根据我们国家的体制,立法后续服务由部门来承担。比如铁道部组织制定《铁路法》,并负责法律的施行及咨询、修改和补充。但《破产法》颁布后,没有相关的‘破产部’来配合。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需要有人来做后续工作,就好比是提供‘售后服务’。思源兼并和破产事务所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
  20多年来,作为《破产法》提出第一人,曹思源一直关注着《破产法》的实施与修订。2007年,他写了一篇《莫让破产法“破产”》。文中,他提到:“中国《破产法》问世20年来,破产案件总数为67384件。新世纪以来我国年企业破产率最高在2001年,为0.28%;最低在2006年,为0.088%。按照破产程序处理债权债务,如同主动‘扫雷’,有利于消除隐患。反之,犹如在雷区铺稻草,后患无穷。”
  2009年,曹思源称自己又要向有关方面提出关于《破产法》的新建议。“现行的《破产法》只适用于企业破产,对个人和地方政府破产没有涵盖。但是,生活中已经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完善《破产法》,把它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地方政府。”
  如今正值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曹思源认为,在此时修订《破产法》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危机期间,债务纠纷比较多,这时候及时修订《破产法》、依法处理债权债务关系对社会经济能够起到稳定的作用。我国现行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借贷,但事实上地方政府负债已经很多。有报告显示,陕西省政府直接负债 6000多亿元,县级政府负债有300亿元,乡镇政府负债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保守估计也有10000亿元以上。现实的这种情况需要《破产法》来调整秩序,使我们的债权债务关系趋于规范。”他坚信,这一建议势必会得到实施,因为这是健全法律的必由之路。
  如今,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已经走过了21年。21年咨询路,曹思源的感受是“咨询好做、钱难收”。他说目前事务所“惨淡经营”,却从不后悔当初投身民企的决定。“历史的前进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是少数人付代价就是多数人付代价,少数人付代价可以换取多数人少付代价。我对此很坦然,我也有这个准备。”为破产法呐喊了30年的曹思源称自己还将继续呐喊。
其他文献
1996年9月,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启动,迄今选派上万名志愿者到中西部贫困县从事志愿服务。2003年6月,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共青团中央等共同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目前已派遣6万多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乡镇一级从事支教、支农、支医等服务我们在文中所叙述的他们,就是这千千万万西部志愿者中的一滴水,正是他们这一滴滴的集聚起来,才汇成了志愿奉献精神的汪洋大海。    周春梅是东
期刊
提起“活佛”,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个神秘而遥远的形象。见到珠康·土登克珠活佛时,却没有想象中的威严与疏离感。他的笑容温暖慈祥,更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者。现年54岁的珠康活佛1958年被认定为西藏那曲镇孝登寺第七世珠康活佛。他不仅对于佛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大力弘扬佛法,而且积极投身社会为百姓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为当地政府排忧解难。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整个藏北草原,行程上万公里,讲经说法上百次。在西藏,他在信教群
期刊
近年来,似有一股“国学热潮”在不知不觉间涌动起来,大家越来越关注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除了解读经书的讲座和图书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和追捧,古典诗词全新解读类的书籍也屡屡登上图书热销的排行榜。不仅如此,传统诗词领域自身也从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创作兴旺、队伍庞大、评论活跃、出版火爆、活动频繁……例如:某次诗词大赛,在三个半月的时间内,收到两岸三地以及10个国家的11万余首诗词作品(数量超出《
期刊
徐晓,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2008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他感受并见证了志愿者的精神和热情,并为之振奋为之自豪。现在,他正在探索志愿者成人之年以后的再度起航,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化和发展。     “2008年以前,中国志愿者服务正如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在嗷嗷待哺、汲取营养、发育成长。15年来,中国的志愿者服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争议到认同、从不规
期刊
1960年代,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英雄数也数不清,英雄的事迹说也说不完。”的确,仅在1964年中国的日历上,就有三件大事载入史册,其中就有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事迹。那一年,《人民日报》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报道了她们的感人事迹,“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称号也从内蒙古草原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天上闪烁的星星多呀星星多,不如我们草原的羊儿多。天边飘浮的云彩白呀云彩白,不如我们草原的羊绒白……亲爱的毛主
期刊
2009年的初春,阳光明媚却依然寒冷。刚刚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拥挤在大大小小的人才市场里,找工作成为了他们最魂牵梦绕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曾在课堂里谈论的金融危机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代表着失业、彷徨与惊恐。同样彷徨的还有刚刚从农村返回城市的青年农民工,他们在春节之后纷纷返回城市,却发现城市里属于他们的空间已然越来越少。    2008年底,中央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
期刊
60位巨人看未来  作者:(美)华莱士,(美)阿德勒编著;丁康吉,董云峰,林尧译  出 版 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定价:35.00  作者简介:  作为世界上最为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曾采访过无数的名人,包括全球  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而此次,他对在各个领域里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巨人进行采访,让他们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未来50年,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
期刊
马光远:经济学博士,资深律师。学术旨趣主要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收购和公共政策,特别关注中国的转型和法治变迁。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特约评论员,《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华夏时报》等多家媒体的专栏作者。作为中国律师,主要在上市公司收购、反垄断、公司治理和证券诉讼等领域,设计交易结构和中国法的解释。http://blog.sina.com.cn/lawm
期刊
中国历史文化经典系列之——    北宋词坛因为苏轼的出现,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改变。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规矩纷纷被打破,演变为大张旗鼓的革新。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一批词人,词坛风气也随之缓慢转移。  苏轼是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大家,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苏轼的诗,涤荡了宋初纷华绮靡的恶习,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诗的独特面貌。著有《东坡全集》1
期刊
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赞中华》篇里第一次指出现在一般人对于青年的估价超过老年之上。这扼要的说明了我们的时代。这是青年时代,而这时代该从五四运动开始。从那时起,青年人才抬起了头,发现了自己,不再仅仅的做祖父母的孙子,父母的儿子,社会的小孩子。他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群,发现了自己和自己的群的力量。他们跟传统斗争,跟社会斗争,不断的在争取自己领导权甚至社会领导权,要名副其实的做新中国的主人。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