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数据提供的海量信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结合大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架构,并对后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 大数据;决策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知情同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96-02
一、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设置烦乱,影响整体性
系统化管理绝非数据的堆积,而是经过缜密设计和勾划的数据体系。现行体系存在内容设置随意、关联性差的问题,缺乏完整的数据体系,严重影响了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研判性。
(二)数据来源复杂,影响准确性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咨询辅导记录、人员反馈记录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管理重要的依据,这些数据受限于工作的规范性和人员的专业性,经常影响整体的评价效果。
(三)管理更新滞后,影响实效性
目前高校大数据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学生管理的层面,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设方面尚未形成完备的系统,数据管理凌乱,缺乏整体设计和规划,数据收集和更新明显滞后,动态更新速度慢。
(四)使用边界模糊,影响保密性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数据较其他数据私密性更强,往往涉及学生隐私。根据心理咨询工作相关伦理规定须获得学生的知情同意后方可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目前数据使用存在使用者利益保护倾向,忽略了学生利益的保护。此外,相关数据还存在误读和过度解读的情况。
二、构建依托大数据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必须同时符合大数据管理、数据管理以及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准则和伦理要求。各环节的设置应秉承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的原则,处理好隐私权与知情权、服务性与管理性、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
(一)设置意图善行有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教育工作中获益,相关人员应保障学生的权利,努力使学生得到适当的教育和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使用,必须从有利于学生主体出发,避免管理主体、研究主体的倾向。在科研和管理过程中使用,必须首先考虑善行有益,以保护学生、帮助学生为第一目标。
(二)数据收集真实有效
大数据时代,任何一个简单的行为都会被作为一条信息被记录和存储。在海量的数据中如何去冗存精、去伪存真是心理数据建设的重要课题。心理数据受到相关人员主观性、事件发展阶段性以及信息来源复杂性的影响严重,因此,在入档过程中,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架构及从业人员客观、中立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管理、使用界限鲜明
人人都是数据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为大数据蓬勃发展提供了动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数据涉及学生个人隐私,数据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同主体间利益。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既要明确服务意识又要注重法律意识,同时充分考虑到由此可能引发的后续反应,切实做到管理、使用界限分明。
(四)数据使用科学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数据有着明显的实效性和限制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出现数据误读、过度解读和乱贴标签的情况。科学专业地使用数据与真实有效地记录数据同等重要,切不可出现一事定性、一时定性的情况,数据使用必须做到线索连贯、解读科学、使用有据。
三、大数据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包含的基本内容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思想,目前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但缺乏系统性的数据分析整理架构。下文将结合实际工作,从基础数据、咨询数据、危机数据等方面构建依托大数据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具体组成见下图。
(一)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和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它明确咨访双方的责、权、利。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天然的师生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往往存在很多刻板印象。此时,知情同意显得尤为重要。明确的知情同意有助于形成平等、稳定的专业关系。比如关于保密及保密突破的表述,这个部分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第三条中有明确的说明。明确此项内容为后期行使危机预警提供了告知义务,矫正了“无条件保密”的认知偏差。
(二)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可借助学校大数据平台与其他部门共享,从学业数据、生活数据、既往病史、普查数据初步评估学生人格结构、应对方式及某个阶段的压力状态及应对情况综合评估学生状况。基于数据分析给予学生普适性的发展、矫正建议,同时适时向学生本人及学生管理部门提供预警,对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实施全面的监控,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
(三)咨询数据
完备的咨询数据并非简单的咨询笔录,应该是一个从初始到跟踪全过程的档案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咨询辅导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咨询档案设置包含预约数据、评估数据、咨询数据、转介数据、回访数据等几个部分。 预约数据主要包含基础数据、当前状态自评及咨询诉求等。其中基础数据融合既往信息,形成全面、系统、连贯的数据体系;当前状态自评信息包含自我意识评价、状态及控制感评价、近期重大事件影响情况评价等,便于开展评估,为咨询奠定了基础;咨询诉求明确了咨询的工作目标及方向。
恰当地使用测量和评估有助于咨询工作的开展,测量和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来访者的福祉,必要时使用书面知情同意的形式告知相关事项。
转介是发生在咨访关系不匹配情况下的一种解决行动,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障来访者的权益不受侵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界定了心理咨询工作范畴,作为咨访关系中行使专业职能的一方,应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并认真履行告知、解释等义务。转介须获得来访者的知情同意,并就转介去向(其他咨询师、医疗机构等)做详细记录,当咨询师的转介建议未被采纳时,同样需要建立后续工作及措施档案。
回访档案用以记录咨询关系结束后学生愈后情况及咨询评价情况,对学生咨询效果巩固及咨询师专业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此外,这个部分的数据还应包含咨询记录、案例报告等。
(四)危机应对部分
心理危机档案构建按照危机发展规律应包含危机发现、评估、预警、响应几个层面。内容包含线索数据、评估数据、干预策略、响应记录等。记录数据,用以记录时间发生发展的过程;告知数据,用以记录高校履行告知及预警义务情况;预案数据,用以记录危机响应计划和策略;其他数据,用以记录整个危机响应过程中出现的未被分类的特殊情况。常见的数据组成可参照图2。
四、构建大数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工作展望
首先,大数据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明确的发展方向,依托大数据形成的学生心理发展模型为更多的学生发展和教育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同时这样的体制和结构也将学校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等各个部门纳入了心理育人的大体系中,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辅助、相互制约的发展机制,有效地推进了人人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其次,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从历史经验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很强的规律性和时代性,大数据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提供决策支持的同时,赋予这项工作鲜明的时代特征,确保了工作的实效性。
最后,基于大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提供了监测窗口,能够及时准确地帮助相关人员发现制度建设的不足并指明完善路径,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制度的完善、发展,为科学指导学生发展、高校研判预警危机奠定了基础,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提供了数据保障和循证依据。
参考文献:
[1]管健.大数据能为社会心理学带来什么[N].光明日报,2014-12-03(15).
[2]琚长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伦理风险与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
[3]维克托.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錢晓东.数据挖掘中分类方法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7(53):68-71.
[5]程学旗,靳小龙.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14,25(9).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大数据;决策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知情同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96-02
一、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设置烦乱,影响整体性
系统化管理绝非数据的堆积,而是经过缜密设计和勾划的数据体系。现行体系存在内容设置随意、关联性差的问题,缺乏完整的数据体系,严重影响了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研判性。
(二)数据来源复杂,影响准确性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咨询辅导记录、人员反馈记录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管理重要的依据,这些数据受限于工作的规范性和人员的专业性,经常影响整体的评价效果。
(三)管理更新滞后,影响实效性
目前高校大数据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学生管理的层面,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设方面尚未形成完备的系统,数据管理凌乱,缺乏整体设计和规划,数据收集和更新明显滞后,动态更新速度慢。
(四)使用边界模糊,影响保密性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数据较其他数据私密性更强,往往涉及学生隐私。根据心理咨询工作相关伦理规定须获得学生的知情同意后方可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目前数据使用存在使用者利益保护倾向,忽略了学生利益的保护。此外,相关数据还存在误读和过度解读的情况。
二、构建依托大数据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必须同时符合大数据管理、数据管理以及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准则和伦理要求。各环节的设置应秉承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的原则,处理好隐私权与知情权、服务性与管理性、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
(一)设置意图善行有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教育工作中获益,相关人员应保障学生的权利,努力使学生得到适当的教育和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使用,必须从有利于学生主体出发,避免管理主体、研究主体的倾向。在科研和管理过程中使用,必须首先考虑善行有益,以保护学生、帮助学生为第一目标。
(二)数据收集真实有效
大数据时代,任何一个简单的行为都会被作为一条信息被记录和存储。在海量的数据中如何去冗存精、去伪存真是心理数据建设的重要课题。心理数据受到相关人员主观性、事件发展阶段性以及信息来源复杂性的影响严重,因此,在入档过程中,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架构及从业人员客观、中立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管理、使用界限鲜明
人人都是数据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为大数据蓬勃发展提供了动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数据涉及学生个人隐私,数据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同主体间利益。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既要明确服务意识又要注重法律意识,同时充分考虑到由此可能引发的后续反应,切实做到管理、使用界限分明。
(四)数据使用科学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数据有着明显的实效性和限制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出现数据误读、过度解读和乱贴标签的情况。科学专业地使用数据与真实有效地记录数据同等重要,切不可出现一事定性、一时定性的情况,数据使用必须做到线索连贯、解读科学、使用有据。
三、大数据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包含的基本内容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思想,目前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但缺乏系统性的数据分析整理架构。下文将结合实际工作,从基础数据、咨询数据、危机数据等方面构建依托大数据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具体组成见下图。
(一)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和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它明确咨访双方的责、权、利。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天然的师生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往往存在很多刻板印象。此时,知情同意显得尤为重要。明确的知情同意有助于形成平等、稳定的专业关系。比如关于保密及保密突破的表述,这个部分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第三条中有明确的说明。明确此项内容为后期行使危机预警提供了告知义务,矫正了“无条件保密”的认知偏差。
(二)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可借助学校大数据平台与其他部门共享,从学业数据、生活数据、既往病史、普查数据初步评估学生人格结构、应对方式及某个阶段的压力状态及应对情况综合评估学生状况。基于数据分析给予学生普适性的发展、矫正建议,同时适时向学生本人及学生管理部门提供预警,对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实施全面的监控,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
(三)咨询数据
完备的咨询数据并非简单的咨询笔录,应该是一个从初始到跟踪全过程的档案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咨询辅导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咨询档案设置包含预约数据、评估数据、咨询数据、转介数据、回访数据等几个部分。 预约数据主要包含基础数据、当前状态自评及咨询诉求等。其中基础数据融合既往信息,形成全面、系统、连贯的数据体系;当前状态自评信息包含自我意识评价、状态及控制感评价、近期重大事件影响情况评价等,便于开展评估,为咨询奠定了基础;咨询诉求明确了咨询的工作目标及方向。
恰当地使用测量和评估有助于咨询工作的开展,测量和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来访者的福祉,必要时使用书面知情同意的形式告知相关事项。
转介是发生在咨访关系不匹配情况下的一种解决行动,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障来访者的权益不受侵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界定了心理咨询工作范畴,作为咨访关系中行使专业职能的一方,应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并认真履行告知、解释等义务。转介须获得来访者的知情同意,并就转介去向(其他咨询师、医疗机构等)做详细记录,当咨询师的转介建议未被采纳时,同样需要建立后续工作及措施档案。
回访档案用以记录咨询关系结束后学生愈后情况及咨询评价情况,对学生咨询效果巩固及咨询师专业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此外,这个部分的数据还应包含咨询记录、案例报告等。
(四)危机应对部分
心理危机档案构建按照危机发展规律应包含危机发现、评估、预警、响应几个层面。内容包含线索数据、评估数据、干预策略、响应记录等。记录数据,用以记录时间发生发展的过程;告知数据,用以记录高校履行告知及预警义务情况;预案数据,用以记录危机响应计划和策略;其他数据,用以记录整个危机响应过程中出现的未被分类的特殊情况。常见的数据组成可参照图2。
四、构建大数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工作展望
首先,大数据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明确的发展方向,依托大数据形成的学生心理发展模型为更多的学生发展和教育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同时这样的体制和结构也将学校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等各个部门纳入了心理育人的大体系中,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辅助、相互制约的发展机制,有效地推进了人人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其次,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从历史经验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很强的规律性和时代性,大数据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提供决策支持的同时,赋予这项工作鲜明的时代特征,确保了工作的实效性。
最后,基于大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提供了监测窗口,能够及时准确地帮助相关人员发现制度建设的不足并指明完善路径,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制度的完善、发展,为科学指导学生发展、高校研判预警危机奠定了基础,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提供了数据保障和循证依据。
参考文献:
[1]管健.大数据能为社会心理学带来什么[N].光明日报,2014-12-03(15).
[2]琚长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伦理风险与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
[3]维克托.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錢晓东.数据挖掘中分类方法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7(53):68-71.
[5]程学旗,靳小龙.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14,25(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