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源崇、源护墓志考释

来源 :宋史研究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19871120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源崇、源护父子墓志,虽《全宋文》等收有志文,但前人未做详细考释,且录文存在错漏之处。将志文详细考释并与正史对比,不仅能够呈现北宋初期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还可以补充史所不载的细节或纠正史书记载的谬误:源护中进士后,一直担任罗彦瑰的属官,直到罗彦瑰去世,志文显示罗彦瑰最后一任官职是镇国节度使,但《宋史》中却记载为“镇华州”;通过源护座主扈蒙担任科举考官的史料,可以推断出源护考中进士的时间为建隆元年;志文表明源氏家族曾进行过迁徙,迁徙方向是从邢州到洛阳。
其他文献
宋代既是“咏物诗”一词首次出现的时期,其间又涵盖了古代咏物诗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因此,厘清“物”的内涵、边界、意义等学理问题,尤不可忽视宋人的观点。从集注、类书、言论评述中可窥知宋代文士对“物”概念的理解存广狭之分——包罗万象和较固定的物类。这种对“物”的理解不仅是对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的一种通变,还与文士群体所经历的儒学复兴、理学思潮、好名风气等不同以往的人生模式关系密切。
进入21世纪,辽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齐伟的专著《辽朝汉官集团的婚姻与政治》就是其中之一。该书以典籍为基础,结合碑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辽代汉官集团婚姻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推进了辽史的研究。该书征引宏富,史料翔实,论证充分,利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是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史学研究的佳作。
文章围绕企业档案工作顶层设计,以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档案工作为例,探讨了企业档案工作的机制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梳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建议。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级档案部门必须把开新局作为着眼点,从党史中汲取营养,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富于创造性,奋进新时代,续写新华章。一、深刻审视档案事业的“新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体制转轨、信息化转型、需求侧升级等多方面挑战。档案事业如何跟上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是
光绪二十七年(1901)庚子事变后的平罗教案,是近代西北史上震动朝野的一次民教冲突。此案发生后,清廷出于稳定西北和维护中外和平的需要,在处理教案的过程中,除迅速采取罢免地方官员、勒限追捕事变的发动者外,还派出军队保护周边教堂,防止再次发生民教冲突。作为教堂利益代表者的法国使臣鲍渥,在交涉中利用《辛丑条约》中的部分条款,乘机向清廷施压,力图通过此次教案,使法国方面在日后中法外交关系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清廷面对法方的强硬态势,慑于外方压力,只好严令西北地方官员持平办理,构建和谐的民教关系,试图维护地方社会的
方志工作者,要做当代的“司马迁”,认真履行党中央赋予的“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神圣职责,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树碑立传。地方志工作者学习党的历史,就是要把学习、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地方志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好地方志“横陈百科”这一优势,记述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记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和发展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忠实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各级地方志书和年鉴,都要通过翔实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传统中国的重要视角,历来为研究者所瞩目.宋代处于中国家族发展的关键阶段,故宋代的家族研究颇受学者们重视.王善军先生长期
期刊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恽代英写于1920年的诗作《我》。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青年运动的领袖,恽代英从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传播革命真理,教育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郭沫若回忆说,恽代英对革命很有贡献,“在大革
摘 要:基于对规划的内涵与用途分析,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为典型对象,从规划制订要素,文件主旨、结构及语言,文本内容与措施等,对前后两个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执行推进、目标实现和预期成效进行多维度对比。  关键词: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比较研究  分类号:G273  Review and Prospect: Analysis and Compar
唐修《晋书》采录《搜神记》一说始于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后人信之不疑。《搜神记》故事,东晋至初唐史籍多有采录。就数量而言,以《宋书》为最;就纪传之文而论,《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榜首,范晔《后汉书》次之。《搜神记》与唐修《晋书》重见故事计三十八则,见于《晋书·五行志》者占绝对主体,多达三十四则,但无一例外皆同见于沈约《宋书·五行志》;见于唐修《晋书》传纪者仅四则,且均重见于先唐“十八家《晋书》”佚文。就此而论,东晋南朝正史《五行志》采录《搜神记》是一贯传统,向上追溯,《汉书·五行志》则为这一现象的缔造者。由此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