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居Diana邀我看她写的女儿成长日记。晚上忙完后一头扎入,鼠标无意识点入一篇《教育杂感》。越看越有共鸣,鼠标不停往下滑,最后停在了篇末一句话上:“要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允许犯错误。”
很普通的一句话,却和我这一年多对美国教育的感想不谋而合,那就是“容错”,也可理解为“允许偏差”。
以前做供应链时,学会一个词,叫做tolerance(公差、限度)。我们生产胶水,胶水最大的功效在于粘性,由专门仪器测试得出粘度值。粘度值很重要,因为胶水不是越粘越好:墙上的挂钩,背胶粘不住墙体显然不妥,挂不住物品就没有意义;但胶力过强,死死粘在墙体上,导致撕下时连墙皮一起剥落,也不能为消费者认可。
每批生产出来的胶水,尽管配方工艺完全严格依照ISO流程操作,但得出的粘度依然不能恰好停在标准刻度,所以就必须要有粘度范围——那些在上下限之间的产品即作为合格品收货,是谓“允许偏差”。否则,非得规定一个精确的粘度值,那就会有很大一批货不合格,它们都是在上下限之间却又并非精确到粘度值的产品,并不影响使用,却会无端被宣判作废。
做供应链这些年里,我一直对tolerance心存感激。看上去这个词和教育无关,其实不然。
先说说我和朋友的一次聊天。朋友谈到孩子在中美学琴的差别:在中国,孩子很难得把一首曲子完整弹下来。为什么?因为有错呀,有错就要改,于是老师当机立断喊停,耐心纠正那一个小错误;而在美国,不论孩子弹得如何,只要兴致佳,老师就不会打断,先完成事情,给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然后再有所选择地指点一番。因为他们认为,每次都在差点成功时又被推翻重来,孩子不可能建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只会气馁退缩。
对于美国老师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夸的鼓励方式,我个人持保留态度,但对其“包容错误,给与机会”的本质,我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极力拥护,其转变来自于教小宝学英语的实战体验。
刚到美国,我耗费心血辅导小宝英语学习,什么检查拼写啦,纠正发音啦,妈妈我耳聪目明,每个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比如拼写,新单词老师只要求写两遍,每周的测验也只是例行公事,对错都没有后续反馈,小宝心里毫无压力,连个涟漪都不起。全世界只有我一个心急火燎,拼错了可就是另外一个字了,就有异意了,这是不能被接受的,然后绞尽脑汁让她改正。结果呢,小宝性格刚烈,不肯顺从,我也百般无奈,只好冷眼放任,心想:哼,等你跟不上进度时自然会求妈妈“开小灶”。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小宝主动爱上了用英文写日记。颠颠儿地去爸爸那里讨白纸,画上大幅的画,再有模有样地配上文字。我心中窃喜,这学了东西要用得上才算扎实,都能英文写日记了,那还能错到哪里去!近距离一看,心里喜忧参半:学过的单词,拼写还是错的;但也看到一些老师没让写过,小宝自己从书里看来的字,这让我喜出望外。
回想起翻看小宝带回的作业,上面从来没有老师修正的痕迹;见识过美国孩子的功课,拼写水平也和小宝不相仲伯。当时我犯迷糊:美国老师为什么不纠正孩子的拼写错误呢?是他们认为这不重要吗?
从小宝的日记里,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如果当初我不能容忍她的拼写错误,让她不断改写,也许小宝的注意力就集中到字形而非字义上了。但文字的本质是用来交流的,单词背得再牢,无法传义也没有用。眼下小宝虽然偶尔拼错一两个字母,但至少她知道什么语境下该用哪个单词,准确表达了意思。想到这一层,我庆幸当初没有太偏执,看起来放了小宝一马,实际上保护了她对文字的兴趣和热情。
“容错”堪称美国教育之精华,,但是容错并不等于无为,就像粘度值超出上下限的胶水是绝对不能被接受。
之于教育亦然:学问终归要认真做的,只是在孩子们暂时未如你意时,别急着扼杀他的积极性,断了他的念想。
很普通的一句话,却和我这一年多对美国教育的感想不谋而合,那就是“容错”,也可理解为“允许偏差”。
以前做供应链时,学会一个词,叫做tolerance(公差、限度)。我们生产胶水,胶水最大的功效在于粘性,由专门仪器测试得出粘度值。粘度值很重要,因为胶水不是越粘越好:墙上的挂钩,背胶粘不住墙体显然不妥,挂不住物品就没有意义;但胶力过强,死死粘在墙体上,导致撕下时连墙皮一起剥落,也不能为消费者认可。
每批生产出来的胶水,尽管配方工艺完全严格依照ISO流程操作,但得出的粘度依然不能恰好停在标准刻度,所以就必须要有粘度范围——那些在上下限之间的产品即作为合格品收货,是谓“允许偏差”。否则,非得规定一个精确的粘度值,那就会有很大一批货不合格,它们都是在上下限之间却又并非精确到粘度值的产品,并不影响使用,却会无端被宣判作废。
做供应链这些年里,我一直对tolerance心存感激。看上去这个词和教育无关,其实不然。
先说说我和朋友的一次聊天。朋友谈到孩子在中美学琴的差别:在中国,孩子很难得把一首曲子完整弹下来。为什么?因为有错呀,有错就要改,于是老师当机立断喊停,耐心纠正那一个小错误;而在美国,不论孩子弹得如何,只要兴致佳,老师就不会打断,先完成事情,给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然后再有所选择地指点一番。因为他们认为,每次都在差点成功时又被推翻重来,孩子不可能建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只会气馁退缩。
对于美国老师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夸的鼓励方式,我个人持保留态度,但对其“包容错误,给与机会”的本质,我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极力拥护,其转变来自于教小宝学英语的实战体验。
刚到美国,我耗费心血辅导小宝英语学习,什么检查拼写啦,纠正发音啦,妈妈我耳聪目明,每个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比如拼写,新单词老师只要求写两遍,每周的测验也只是例行公事,对错都没有后续反馈,小宝心里毫无压力,连个涟漪都不起。全世界只有我一个心急火燎,拼错了可就是另外一个字了,就有异意了,这是不能被接受的,然后绞尽脑汁让她改正。结果呢,小宝性格刚烈,不肯顺从,我也百般无奈,只好冷眼放任,心想:哼,等你跟不上进度时自然会求妈妈“开小灶”。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小宝主动爱上了用英文写日记。颠颠儿地去爸爸那里讨白纸,画上大幅的画,再有模有样地配上文字。我心中窃喜,这学了东西要用得上才算扎实,都能英文写日记了,那还能错到哪里去!近距离一看,心里喜忧参半:学过的单词,拼写还是错的;但也看到一些老师没让写过,小宝自己从书里看来的字,这让我喜出望外。
回想起翻看小宝带回的作业,上面从来没有老师修正的痕迹;见识过美国孩子的功课,拼写水平也和小宝不相仲伯。当时我犯迷糊:美国老师为什么不纠正孩子的拼写错误呢?是他们认为这不重要吗?
从小宝的日记里,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如果当初我不能容忍她的拼写错误,让她不断改写,也许小宝的注意力就集中到字形而非字义上了。但文字的本质是用来交流的,单词背得再牢,无法传义也没有用。眼下小宝虽然偶尔拼错一两个字母,但至少她知道什么语境下该用哪个单词,准确表达了意思。想到这一层,我庆幸当初没有太偏执,看起来放了小宝一马,实际上保护了她对文字的兴趣和热情。
“容错”堪称美国教育之精华,,但是容错并不等于无为,就像粘度值超出上下限的胶水是绝对不能被接受。
之于教育亦然:学问终归要认真做的,只是在孩子们暂时未如你意时,别急着扼杀他的积极性,断了他的念想。